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冯道,五代十国第一相!

历经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五朝而不倒,一生侍奉过11位帝王,人称不倒翁宰相!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定律在冯道这里无效。可以说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冯道,这种情况,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只此一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冯道凭什么能够在朝代更替如此频繁的乱世之中屹立数十年而不倒?

胆识过人的文人,凡事讲原则,这就是“长乐老”冯道 !

冯道虽说是属于那种很文弱的文化人,但是他在应对一些困境之时,所表现出来的胆略,却是很多耍武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正因为冯道没有死板地固守自己的文化人角色,而是内心强大地在很多事情上做到让人信服的程度,所以,冯道才能够在相位上坐了20余年,而且受到了很多人的尊崇。

先说一下这个冯道的胆识,后晋时期的契丹,想要利用使者的身份,将冯道骗到契丹,然后长期地将他扣留在契丹。当时朝廷上很多人都劝冯道,千万不要去当这个使者,因为你如果去契丹的话,想要回家可就难了。

冯道知道契丹人不好应付,可是当下只有自己出使契丹,自己的老板才能安稳地坐皇帝这个位置,后晋皇室才能够安宁。最后,冯道勇敢地出使契丹,而且平安地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如果冯道当时没有这番胆识的话,自己是会吓尿的,然后百般推脱的。

说完了胆识,我们说一下冯道的讲原则之举。身为文官,他能够侍候那么多的皇帝,而且还能够很有效率地进谏自己的老板,凭良心地说一句,冯道不只是幸运而已,而是自己本身非常地讲原则,自己的文官职责,本来就是找到各种机会去进谏,达到化解难题同时帮到自己的结果。

可是,冯道丢官,也是因为自己有胆识讲原则,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非常讽刺的结果。后周时期的周世宗,一心想要自己亲自带队灭了北汉,当时的冯道进谏自己的老板,说当下的时局并不适合出兵。结果柴荣没听他的,并且让冯道主持后周太祖郭威德丧事,为其修陵。

挡老板路的冯道,确实有胆识,可是他遇到的是周世宗这种德性的老板,只能说自己失策了。更失策的是,冯道还讥讽自己的老板跟唐太宗没有可比性。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周世宗肯定是气炸了。所以,最后冯道丢了相位,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后世之人有一种声音,说的是冯道年老不中用了,所谓的胆识跟原则,已经不是当年的胆识跟原则了。尤其是遇上了周世宗这个皇帝,冯道能够留着命去修陵,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当然,这种声音是应该认同的,不过,关键还是自己进谏得不是时候,进谏的对象也没有那么地好应付。不过即使如此,冯道德一生依然称得上传奇!柴荣也仅仅是在工作上与他有分歧。从心理上来讲,柴荣对冯道还是很敬重德,毕竟那是先帝都非常敬重的前辈。后来冯道病逝,周世宗柴荣异常伤感,下令废朝三日,并册赠冯道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当然,冯道是一个历史争议比较大的人,因为他不停的在换东家,与咱们所推崇的“忠”字相违背。但同时不管是哪一任东家,他都能做到把事情办好,把国家治理好。

于君不忠,但于民有益,这或许和那个时代有关系吧。

我觉得可以用黄仁宇先生的话来解释一下:

这五十四年不是大政治家建功立业的际会,甚至也不是忠臣烈士青史留名的机缘,所以在这非常时期,产生了一个冯道,他替一般人民请命,保存了传统统一政府行政的逻辑。一般的作史者,对付这样一位“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的“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又不能随便褒贬,也只好把他当作一位例外的人物看待,让他去自命为“长乐老”了。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在把做官当作一个职业而不是信仰,同时不以名节作为做官的束缚而解脱了精神,并在这种心理支撑下活得潇潇洒洒的,历代以来,无人能比过冯道。用简单的话来说,冯道是个职业政治家,他既不为做忠臣而捆住自己的手脚,也不为名节而束缚了自己的才华,故能历四朝、八姓、十帝,始终担任三公职位而游刃有余,有滋有味。

无论谁当皇帝,冯道都应对自如,把官做得风生水起,人称“官场不倒翁”。因此,许多人拿名节说事,给予他很多批评和咒骂,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奸臣之尤”。

不过,司马光虽然骂冯道“奸臣之尤”,但也理解五代时期皇朝更迭频繁下的做官之难,倘若都来殉节,皇帝轮番换,恐怕会不断出现集体大自杀的“奇观”,所以司马光提出了一个“智士”标准,即:“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这给士大夫“守节”提供了一个权宜之法,也就是两条道路: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做个小官。然则,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实现“灭迹山林”?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皇帝要你负责大政,岂能容你“优游下僚”?

当代史学家葛剑雄在分析冯道时,提出过第三条道路:“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他说冯道走的就是这第三条道路,虽然他没有走得很好。

唐末五代那一段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许多人选择的都是这“第三条道路”,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朝廷上下几乎全是后周政府原班人马,便能佐证。窃以为,这“第三条道路”,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忠事不忠主。

宋初有个大臣叫王易简,他于后梁乾化中举进士,后唐时任中书舍人,后晋时任御史中丞,后周时任历礼部、刑部、兵部尚书,后以太子少保致仕。降宋后,加官少傅,荣贵一生。他曾在一次归隐后写过《拜拾遗辞官归隐作》一诗,诗曰:“汩没朝班愧不才,谁能低折向尘埃。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这首诗,基本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阶层对于入仕做官的看法,忠事不忠主,也成了许多人对待改朝换代的态度。

所以,冯道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人。当然,这种深入,不能因忠奸、名节这些俗套的陈腐观念为束缚,要从职能理念入手。其实,中国历史之所以反复走回头路,就是所谓忠臣名节思想作怪,如果多一些冯道这种坦然的职业政治家,中国的历史可能要单纯干净得多。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历仕四朝、辅佐十帝,成为朝廷不倒翁,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1.时代特殊:五代十国是个朝代更迭极快的特殊时代

冯道主要活跃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以五代为主,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冯道真正出仕在后唐,辅佐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拜为宰相,十四年后,后唐灭亡。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后晋,十二年后,后晋也灭亡。

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建立后汉,三年后灭亡。

刘知远手下大将郭威建立后周,这是冯道最后出仕的王朝。

王朝更迭之快,历代罕见,而且更迭前朝的往往是冯道的同事,并不是外部人马灭国,所以冯道能成为朝堂不倒翁,是这个时代特殊环境下决定的。

2、身份特殊:冯道文士的身份对改朝换代者来说没有威胁性

五代十国是个兵强马壮即可成为天子的大乱世,冯道文士的身份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保护伞。

纵观后晋代后唐,后汉代后晋,后周代后汉,都是将军颠覆政权而得江山。

于是对有可能威胁自己皇位的武将特别忌惮,而对文官不放在心上,所以冯道巧合的一直出仕四代。

3、个人原因:冯道为人处事圆滑且低调

冯道历仕四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历叙平生所得官爵,引以为荣。

元代诗人刘因作有《冯道》一诗,嘲讽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后人便用“朝梁暮晋”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而真实的冯道就是靠这个才在五代十国那样的乱世中苟全富贵。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这个跟冯道所处的时代有关系。

第一,那是一个武夫争霸的时代,冯道是一个文人,本身没有什么竞争性。

第二,他虽然是宰相,但其实不是真正的执政,不是皇帝的亲信,干得久了,基本上成为一种祥瑞之类的东西(虽然供职的公司很快仆街)。第三,他本人是个厚道人,在民间官场的评价都不错,基本没有政敌。

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他就像一个吉祥物一样,任何新朝代,包括辽国皇帝都不会跟他为难,而愿意把他抬出来当门面使用。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比如一个人混官场没有政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冯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自己写了一本书,叫《荣枯鉴》,就是专门讲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里面有什么老司机级的技巧呢?

别的不用多介绍,只说里面的一句话: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本性低微,就不要跟他争吵对错。

比如汉朝名将韩信在路上碰到屠夫刁难,屠夫要他钻裤衩,这个屠夫就是本性低微,你要跟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所以,韩信选择了钻裤裆。

又或者大家在路上碰到了龙哥,你能跟他讲道理吗?是你的车压实线了,是你撞了我的车,是前面红灯……等等 ,讲不通的,因为人家根本就不是讲道理的人。

所以:人微不诤,说白了,就是: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傻子争一句。

才庸不荐,就是你的老板如果是个平庸的老板,不要给他提什么高明的意见,因为不但不被采纳,还惹得老板不高兴。

冯道就是这样的,他当了这么多任宰相,给那么多领导打过工,但他从来没提过什么可行性意见,唯一的一次是给后周皇帝柴荣提意见,让柴荣不要亲征攻打北汉,那大概是看出来了,柴荣并非庸君,所以才打破惯例,提出了反对意见,悲剧的是,他还提错了。柴荣在高平之战差点仆街,要被冯道说中,但柴荣竟然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最后取得了胜利。

所以,你提意见可以,要想清楚对方是什么层级的人,历史上无数的忠臣被处死,不就是提的意见超出了皇帝的智力跟道德范围吗?不跟傻子争对错,不向笨蛋提意见,把这两条做到位了,就算是活得明白的人。

当然,这个《荣枯鉴》还有很多听起来简单,但大有道理的话,大家可以关注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改变人生的三十节情商课》去看,打开今日头条,搜索《脑洞历史观》,点开专栏就可以看到。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关于五代时期长乐老冯道,在政权频繁更替时代,先后历事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后周5个朝代8个皇帝手下做官。他处事圆滑,精通为官之道,能在乱世风云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自称"长乐老"。他本是一个正直之人,后来一生圆滑处世呢,引发后世的许多争议。

一、残痛教训

冯道(882~954),字可道,博学多才,不论当时或后世,不论褒、贬他的人,对他的才学都十分敬佩。据说他自幼沉稳忠厚,不计吃穿,除孝顺父母外,只知读书为乐。不论环境好坏,均能持之以衡。

冯道于唐昭宣帝时入仕,后来到他父亲朋友刘守光处做幽州掾吏。他初入仕途即赶上大唐末日,他以书生之见规劝刘守光息兵止武,尊道勤王。惹怒刘守光,被打入大狱。冯道经此劫难,意识到一介书生想凭先贤之道今天下息兵止武是不可能的。只能走尽其所能,尽责于百姓的独善其身之路。

二、后唐良臣

刘守光起兵造反,被晋王李存勗捕获杀死后,冯道归入河东。河东名臣张承业十分欣赏冯道才华,保举给李存勗为掌书记。在后梁和后唐沿黄河拉据战时,大将郭崇韬建议李存勗降低诸将生活标准。李存勗大怒,要冯道起草辞去主帅通告。冯道迟迟不写,并给李分析利弊:郭进此言虽不妥,但将此事公开容易被对手抓住机会,不利于两军交战。李存勗采纳冯建议,很快取胜,冯机智阻击一场内耗,立了大功。后来李称帝后,先升冯道为郎中、翰林学士,灭后梁又授户祁侍郎,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守孝期间将全部家资变卖救助受灾乡亲,自己住茅屋。当地官员送礼资助一概退回。契丹素闻冯道大名,企图偷袭将冯抢走,因边将阻击才未得成。

三、劝谏明宗

守孝期满复职,皇帝已换为李嗣源。李嗣源也很敬重冯道,升他为宰相。冯道任相后尽心辅助李嗣源,时时进谏。一次李询治国之道,冯道告诉他:你既然以德得天下,应该日慎一日,以答谢天下百姓。我早些年服侍先皇时,奉命出使,过大山险碍时因为险要,总是勒紧马僵,人马圴平安。但回到平地就放松警惕,结果从马背上摔下,差点要了命。此事虽小,却说明大道理。眼下太平,五谷丰登,也不能松懈,追求享受,必须竟竟业业才能使江山永固。他还向李嗣源推荐举人聂夷中《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很感动,让侍者记下聂诗供自已时常颂读。

有一次,李嗣源拿出心爱之物"传国宝万岁杯"让冯道欣赏。冯道看后感慨说:这是前朝旧物,有形之宝不能保国家,真正的王者之宝是无形的。仁义才是王者的无形之宝,才能保住皇位。李嗣源是文肓,听不懂这些,事后又请别人细讲。由于更加敬重冯道。

四、计脱契丹

公元936年,后晋皇帝石敬塘入主中原,仍任冯道为宰相。契丹原想抢冯道不成,这次石敬塘为契丹儿皇帝,直接让冯道为使契丹,想借机留下。石敬塘心知肚明,但不敢不从。契丹君听说冯到,自己要亲自迎接,大臣劝谏:迎接儿皇之相有失身份,才罢。契丹国君向冯道暗示要留他为相,冯道附言道,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得到契丹君主厚赏。冯道用这些’赏钱全部购买薪炭。随从不解,你并不想留下为臣,奈何有久居之为?冯道笑而不答。契丹君主知道冯道年老体衰,不宜久居契丹。见他真要留下,反生怜悯,促他返回,推辞三次才上路。一路之走得慢,两个月才离境。随从奇怪,本想快回家,为何慢走?冯道这才说出实话:若走得太快,必让契丹疑心,快马追赶,我们的命就没了。慢走比快跑更安全。随从对冯道的买炭、力留、慢归智慧十分钦佩,是冯道计谋救了使团人员性命。

五、为民是本

回来后更得石敬塘尊重,政务不分大小全部先咨询冯道后处置。有一次石敬塘测试冯道,问军事之事,冯道说自已不懂军事,从未过问,让石十分放心,放手让冯处理政务。

石敬塘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不喜欢冯道,下放地方刺史。冯一点不报怨,尽责为民服务。有一次问家里客人,外面对评价如何?客人说是非各半。冯道笑道,没有实说,孔圣人都有人诋毁,何况我这无气节之人。

不久,石重贵开战契丹,后晋不敌而亡。冯道为保境安民再次投降。被耶律德光拜为太师。婉言劝谏耶律少杀百姓。

六、南下为官

南方相继建立后汉、后周政权,冯道依然担任宰相之职。在乱世中的冯道,没有选择气节性抗争和避世,以圆滑自保,历事多国多帝,受到非议问还必然的。细观此人,手法虽圆滑,也不非全为一已,委曲求全,不忘为民是应该认可的。利用任职,百姓多一个代言人也是需要的。能周旋于魔鬼之间,全凭智慧。站在五代乱世之外,应给冯道一个合理评价。他的《长乐老自述》道出了个中原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