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古代国君称呼有皇丶帝丶王丶大王`丶汗丶可汗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中国,就索性并在一起称始皇帝,想传千秋万代。

皇帝死后,后人给皇帝敬个谥号:如汉高祖丶唐太祖等一看就是开国皇帝。蒋中正412政变上台后,就迫不及待认中山先生为国父,已显示自己才是国父的学生和战友。传说派人去毁掉中山的革命之师杨衢云的任何资料,排除一切潜在对手。

后主称呼是从刘禅始,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捧不起的刘阿斗安了后主,此后大诗人亡国之君李煜也以唐后主记入史册。

刘后主确实是大汉皇朝4百多年的终极。之前秦二世为何不叫秦后主,因为秦二世被赵高立了新皇子婴所取代,子婴杀了赵高而开门投降。

能够被称作后主的也不是一般角色。刘阿斗以扶不起和"乐不思蜀"而封为"安乐公",保住性命和一家老少。

唐后主以凄凉丶悲壮的哀国之词,留传后人,也是唐系几百年的绝唱。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问得好啊。

刘备还是先主呢,也自称过先主。

在《三国志平话》里,所有的人都管刘备叫先主,搞得你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们都是在跟一个死人说话。

因为三国志平话是平话,是说书人讲述的,说书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一知半解,剩下的全靠自己发挥了,看到三国志上把刘备叫先主,也就叫先主了,完全不知道这是后来写历史的人对他的称呼。

反过来再说后主,同样也是历史上的称呼。他没有自称过。

如果你见到过这么自称,那一定是搞笑的故事。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这个“后主”的后,是先后的后,不是最后的后,自称后主,是相对他老子刘备刘先帝而言,先帝与后主是相对的叫法。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怎么会自称“后主”。。。后主这个称呼来自《三国志》,是陈寿称呼刘禅的,并不是刘禅自称。自《三国志》以后,被正式用于称呼王朝的末代君主。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提问者是在哪里看到刘禅“自称后主”的?包括南北朝时期的那位陈后主陈叔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个“后主”们从来都不是“自称”!这和中国古代皇帝的庙谥有些类似,现而今电视剧里一口一个什么“参见太宗皇帝”“我孝庄”的,哥也是醉了、醉透了……

刘禅“后主”之称的出处

中国古代的亡国皇帝除了像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那样被取代自己的正统王朝追上谥号“献”“元”者之外,绝大多数是没有庙谥的,即便是被本朝的流亡政权追上庙谥,一般情况下也都是不作数的,至少在官修正史之中是不被认可的。如明王朝的景泰帝朱祁钰,他的庙号代宗是南明政权所上,清王朝并不认可,在清王朝编纂的官修正史《明史》之中自然也不被采纳。建文帝朱允炆的谥号“恭闵惠皇帝”是清王朝自己给的,《明史》必须认账。但南明政权给建文帝上的庙谥“惠宗让皇帝”同样是不作数的!

刘禅是亡国皇帝,在降魏之后,被彼时曹魏政权的权臣司马昭(晋文帝)封为了安乐县公。直到去世,刘禅的身份一直都是安乐县公,死后谥“思”,故又称“安乐思公”。但晋王朝在编纂《三国志》(最初三家实际上是分开编纂的,宋王朝将《魏书》《蜀书》《吴书》合并为了后来的《三国志》)时却遇到了麻烦,刘禅毕竟曾经是三分天下占其一的皇帝,总不能用“安乐思公”这个称呼吧?于是,在《三国志·蜀书》中,刘禅被陈寿(实际上是晋王朝官方)定名为了“后主”,与之相对应的“先主”则是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父子为何被称为“先主”“后主”

或许有人要说了,刘禅是亡国之君、没有帝王庙谥,用“后主”称呼也就罢了。可刘备是有谥号“昭烈皇帝”的,为何只称“先主”而不称“昭烈皇帝”呢?这还要从曹魏末期的那次“禅让说起”。

虽然司马昭彻底架空了魏元帝,但他与魏元帝的先祖曹孟德一样,到死也没有做皇帝。司马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兼接班人司马炎学着当初魏文帝曹丕对汉献帝那样、玩了一出“禅让”的游戏。而这,也是晋王啊正统性的唯一来源!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源自汉献帝的“禅让”、晋王朝的正统性来自魏元帝的禅让。换言之,晋王朝必须认曹魏政权为正统,否定了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晋王朝自身便成了“三无王朝”!

众所周知,《三国志》成书于晋王朝灭孙吴政权之后,天下归晋。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晋王朝将曹魏政权视为了正统王朝。虽然认可了蜀汉政权与孙吴政权是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地位,但对他们的定位只是地方割据政权。换言之,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只能算作是曹魏政权大框架下的地方割据政权,天下只有一家真皇帝,那就是曹魏政权的皇帝!因此,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秉承了晋王朝统治阶层的这一理念,将曹魏政权视为了正统王朝。

于是,奇特的现象出现了,《三国志》虽然分为了《魏书》《蜀书》《吴书》,但却只有《魏书》中存在帝王纪,如曹孟德的武帝纪。《蜀书》《吴书》中只有列传、没有帝王纪!换言之,晋王朝将蜀、吴置于了“臣”的地位之上,列传历来都是史籍中臣的专属。既然晋王朝只承认曹魏政权的皇帝为皇帝,那么《三国志》中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的皇帝自然是不能使用帝王纪的。可他们毕竟也是皇帝,正所谓“为尊者讳”、总不能直呼姓名吧?最终,晋王朝和陈寿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的皇帝称为“主”,既体现了他们“人主”的地位、又没有“僭越”为皇帝……也算是一片苦心了。

对曾经的主子、蜀汉政权的皇帝,陈寿还算是客气的,将刘备与刘禅分开列传,刘备的称为《先主传》、刘禅的称为《后主传》,所谓“先主”“后主”就是这么来的。对于孙吴政权,陈寿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只给吴大帝孙权单立了《吴主传》,孙吴政权的其他皇帝被一股脑儿纳入了《三嗣主传》!

综上所述,刘禅生前从来就没有自称过“后主”,也没有人这么称呼他!在蜀汉政权灭亡之前,他就是皇帝;在蜀汉政权灭亡之后,他是曹魏政权、晋王朝的安乐县公;死后刘禅也依然是晋王朝的安乐思公!所谓“先主”“后主”只是晋王朝编纂《三国志》时给刘备、刘禅“量身定制”的新称呼。说白了,就是晋王朝为了维护自身正统地位作出的“技术处理”。提问者的历史知识也真是!唉,啥也不说了……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曾记得被封神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飞来大大的“蜀”字号大旗,不得不说,这个错误太明显,蜀汉以大汉正统自居,从来没自称过“蜀”,是常识性错误。

同理,刘禅也从未自称“后主”,也是常识性错误。

对“后主”的称谓来自《三国志》,我们都知道,这部史书是由蜀汉旧臣陈寿写的。

蜀汉一共就两个皇帝,刘备在征东吴时惨败,病死在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刘禅即位后还没死,蜀汉便被司马氏灭掉了,所以就算后来刘禅死了,也不可能给他上皇帝的谥号。

而就算是有帝号的刘备,在《三国志》也只在他驾崩时提到了一次,剩下的都是以“先主”称呼,究其原因,还是和作者陈寿当时的境遇有关。

陈寿在蜀汉时做过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实打实的在刘备、刘禅手下效力,所以称一声“先主”是无可厚非的。

但不能称皇帝的原因是因为,蜀汉灭亡后,陈寿又在晋朝担任过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就在这个时期,他写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

物是人非,写书的时候天下的皇帝已经是司马氏,司马氏是从魏承袭的大统,自然只承认魏是正朔,所以刘备的蜀汉,在晋朝看来,是不被承认的伪朝,因此陈寿再在《三国志》称呼刘备皇帝显然是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称一声“先主”,是陈寿对蜀汉与刘备当时的情况下最大的尊重了。

既然有“先主”刘备,反正蜀汉也没第三个皇帝,这个刘禅自然也就被写为“后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