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雍正时期的李卫是小混混的说法源自于野史,而根据清朝正史的记载,李卫是江南铜山人,家境富裕。而这个家庭富裕并不是说上下嘴唇一碰就得以总结出来的结果,真正能够直接佐证李卫家庭富裕的是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李卫通过捐献银两获得外郎的官职。
李卫平步青云,提拔速度远超常人鉴于历史原因,李卫是为数不多的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高级政府官员,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当上外郎之后,不久便到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也就是说,在李卫当官的前两年就已经从地方官员变成了京官,而京官是历朝历代最有升值潜力的官员,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出所料,在康熙五十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至于户部郎中在康熙时期的地位,大家可以去详细参考一下《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这样的一个官职,往往是四十岁甚至五十岁的老头子才可以当得上的。
康熙驾崩雍正上位,便立即任命李卫,当上了直隶驿传道。李卫还没有上任,便直接再次更改任命成为云南盐驿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最能捞钱的部门一共有三个,在这三个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盐道。在古代出售食盐,完全是由官方垄断,个人无法参与其中。而食盐的价格,往往也由官方制定,千里之内仅此一家,爱买不买。
李卫能够当上这样的官,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而在第二年的时候,李卫直接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财政税赋,与此同时仍然管着盐道。
在之后,李卫一路青云直上,十年之内从原先的一位五品贤外郎,升任到总督,成为了国家的封疆大吏,职位上升之快让人唏嘘。
没错,这就是事实根据清代历史记载,李卫其实仅仅是家境富裕而已。在朝廷上并没有权势,换句话来说,李卫当时仅仅是花钱捐了一个官,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清朝,如果朝廷里面没有自己的势力,想由一个地方官员变成一个京官难度可想而知。而由五品的地方官员变成一品的封疆大吏,难度就更加的可想而知。
简而言之,以李卫现有的状态,现有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李卫成为一品京官和封疆大吏。
把不可能的事情办变成可能的事情,首先自己得有能耐。李卫在担任盐道史的时候并没有中饱私囊,反而是积极的追捕贩卖私盐者。并且在雍正四年、雍正六年,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于盐盗的活动起到了一个极其大的震慑作用。
在雍正六年,李卫在江浙沿海地区建筑了诸多的海塘,用来抵御海潮的侵袭。与此同时,当皇帝不满意江南总督范时绎对松江海塘的工程办理之时,李卫积极主动的担当起了这次任务,并且采取了极为妥当的修缮方案。
江南地区有很多盗贼,而地方官员又大多与盗贼同流合污,李卫在江南的时候,对于当地的盗贼进行了大力度的逮捕,与此同时,对于上级进行毫不留情的弹劾。雍正七年,李卫查获了参与朱三太子案的甘凤池案件,甘凤池最终也被处死。
李卫是一个有能力、有本事、有道德、有素养、有追求的人,尽管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汉人,尽管在朝廷之上并没有太多的政府官员与他一线,尽管他得罪了太多的皇亲国戚、地方豪绅,但有三个人是至始至终支持他的,分别是: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能够得到皇上的支持和认可,并且在皇帝的大力扶持之下,担任诸多政务,这才是李卫最大的成功。
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可不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市井混混。
李卫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富裕人家,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30岁那年出资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郞的官衔,直接入朝为官,免去寻常人家子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大家可能会一片嘘声,原来是买来的官,清朝真腐败,公然卖官。
其实,李卫这官买的光明正大,是经官方认正许可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卫是通过“捐纳”当上的官。捐纳制度并不是清朝首创,它作为政府创收的一种措施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代,每逢出兵打仗、修建工程、遭遇灾荒,国库空虚,政府财政赤字的时候,就需要向民间筹措资金,这时,政府就会出面组织一定规模的捐助换官活动。
所以,捐纳买官这项活动不是贪官污吏的专利,也不是政治黑暗的表现,历朝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时候都经常这么干。
清朝的捐纳由朝廷统一发布政策、户部专设机构捐纳局主持运营,收入全上交国库。
捐纳的官职明码标价,有种种的限定,不是随时、随意、随便的普通商业活动。首先,要对买家进行资格审查。乡邻要具结担保,当地要开籍贯和清白册。
其次,吏部、礼部的官员概不出售,因为吏部主管官员队伍,礼部要抓礼制教育。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不是随便什么人花钱就可以买来当的。中央六部部长,地方一把手的总督巡抚也不卖。道员、知府、知县随便挑。最后,凡是在出售之列的官职一律由国家统一标价,从三品道台价值1.3万两银子,从五品知州只要4820两,3700两就可以把七品知县官衔领回家。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但凡有钱的商人、地主都会第一时间选择捐纳,清朝最多的时候有百分之六十的官员都出身捐纳。
不过,李卫不到十年,就从一个员外郞变成一品大员,绝对不是靠捐纳、贿赂或者巴结就能换来的,而是依靠真才干和出色的政绩。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李卫是一个粗鲁、不太守规矩的人,在做官之前大概做事更为随便,说他是一个小混混,应该也没冤枉他。
我们先看看他的履历。
清朝一般在遇到灾荒、战事或者修建河防等需要时,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允许民间捐资买官,文职官员可以买一个郎中、道员之类,武职最高可以买到一个参将。
最早,李卫就是走的捐途,《清史稿》中说,他在康熙晚期捐资买到一个兵部员外郎,康熙五十八年,升为户部郎中。
雍正登基之后,李卫立刻坐上了飞升的火箭,他先是做了云南的盐驿道。但其他文献中的说法有些差别,他在康熙末年就做了云南盐驿道,雍正元年又在云南管理铜厂,雍正二年,升任云南布政使,兼管盐务。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为浙江总督,兼管巡抚事。雍正十年,加兵部尚书衔。
雍正十年,李卫改任直隶总督,兼署刑部尚书事。乾隆皇帝继位,命他兼管直隶总河,乾隆三年十月,李卫因病被免去直隶总督,不久死去。
雍正皇帝很赏识李卫,他和田文镜一起,成为雍正皇帝最宠信的汉臣。但李卫容易意气用事,而且不懂规矩。他在云南时,就曾经接受贿赂,又在自己的仪仗中加了一块大牌,上写“钦用”二字。雍正皇帝知道以后,告诫他不要“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应该“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
在任直隶总督时,李卫依然常发脾气,常对别人破口大骂,雍正皇帝批评他:“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据说,李卫曾经让手下一名小吏给他写一份奏章,请求雍正皇帝封赏自己的五代祖先。小吏说,只有封三代的,没有封五代的。李卫立刻破口大骂:畜牲!我让你怎么写,你怎么写就是。
小吏坚决不肯,李卫也挺有个性,事后平静下来,赏给小吏一笔银子,帮他捐了一个官做。
当初李卫在浙江时,让人在西湖的花神庙里给自己和妻妾塑像,称为“湖山神位”。乾隆皇帝南巡时看到,认为李卫仰仗先皇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纯正之臣,下令把塑像毁掉。
据说,雍正皇帝曾经叮嘱尹继善学习几位总督、巡抚,还特意提到了李卫、鄂尔泰、田文镜等人。尹继善说,他会学习李卫的勇气,但不会学他的粗鲁。
尹继善是大学士的儿子,自己是正宗的进士出身,做过翰林编修,李卫、田文镜虽然是雍正皇帝的红人,毕竟是野路子出身,尹继善当然看不上,也不完全认同李卫的为人处事。
李卫能够花钱买官,说明家境很好,按理说,身居高位后,他应该学会矜持一点,庄重一点。但他动不动就开口骂人,说明本性中是有改不掉的粗鄙成份,有小混混的本色。
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李卫是雍正皇帝重要的左膀右臂,在《雍正王朝》一书中,李卫是雍正皇帝收留的小叫花子,但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并不是一个小叫花子,或者是小混混,而是江苏丰县一户富贵人家的子弟,可以确定的是李卫在康熙皇帝执政晚期,就已经投靠了胤禛一党。
李卫通过纳捐入仕在中国古代,要入仕为官的渠道并不是只有科举一种,科举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较为公平的入仕手段,但是要想通过科举入仕,那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科举入仕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在科举入仕之外,封建社会时期,还有其他的一些入仕途径,比如纳捐,而家族具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也能通过这些关系入仕。
李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李卫却出身于富贵人家,在康熙五十六年时,李卫通过纳捐买到了员外郎一职。在清朝六部下有掌管各种事务的衙门,比如礼部下有管理祭祀、科举,接待外宾的衙门,工部下面有管理工程,交通,水利的衙门,而员外郎就是管理这些部门的副官,郎中是正职。
深受雍正皇帝信任,李卫一路平步青云李卫通过纳捐得到了兵部员外郎一职,两年后就被调往户部任职郎中,李卫在这期间投靠了胤禛,康熙皇帝驾崩后,胤禛继位,为雍正皇帝。李卫很快就被调任为云南盐驿道,这是个肥差,李卫在任职期间政绩突出,不久雍正皇帝便将李卫升任为布政使,一年后,李卫被升任为浙江巡抚,雍正五年被提拔为浙江总督,在雍正皇帝上台后,短短五年时间里,李卫就升到了一品大员,清朝的封疆大吏,可见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
在雍正一朝,李卫又先后担任了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务,李卫在任职期间,从未因为在雍正皇帝面前得宠,就骄纵跋扈,始终坚持秉公执法,也多次得到雍正皇帝褒奖,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继续重用李卫,命李卫兼任观察使,乾隆三年李卫病逝,乾隆皇帝下令以总督规格下葬李卫。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想必对李卫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剧中的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潜邸时期便跟随雍正帝鞍前马后,对雍正帝忠心耿耿,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雍正帝即位之后,李卫大受重用,由知县、粮道、布政使,一直做到了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那么,李卫真的是叫花子出身吗?又或者用提问者的话说,李卫真的是混混吗?恐怕您得失望了,李卫可不是什么叫花子出身!李卫是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清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财政紧张之时,朝廷会出卖一些非重要官职以换取真金白银,用来平衡财政赤字,并且还为这种“卖官鬻爵”行为取了一个不错的名字——捐纳。李卫自幼生得膀大腰圆、根本不喜欢读书,虽然也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学识却不足以征战科场。就在李卫正为前途发愁时,恰巧赶上康熙末年开捐,于是李卫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衔。 清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官员,如果按从四品知府对应现在的正厅局级为参照,李卫买的这个官还真不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估计李财主可没少花银子呢!
不仅如此,清朝捐纳出身的官员很多都是买个虚衔或者叫候补官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放实缺。可李卫在买了员外郎之后不久,居然真就被授予了户部员外郎的实缺,不久又升任了户部郎中,估计银子也是没少花啊!但是,李卫出仕之后却没有像众多捐纳出身的官员那样,一心只为捞银子,反而非常清廉、刚直,一心想要作出点儿成绩来。面对不合程序或违法的事情,李卫谁的面子也不给,管你是亲王还是贝勒,到我老李这儿,一切都得按规矩来!据说因为某位亲王的下属违法乱纪、利用职权敛财,李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位亲王,在走廊上摆上柜子便标明“某王赢钱(非法收入赢余)”,搞得那位王爷差点下不来台!而这一切都被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看在了眼里。
虽然此后李卫止步户部郎中一职,其办事不畏权贵、不讲情面的作风却给雍正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即位。自雍正元年起,雍正帝拉开了雍正改革的序幕。推行新政无可避免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得罪人无法避免。于是,雍正帝想到了不怕得罪人的李卫,将其提升为了直隶驿传道。还没等李卫上任,雍正帝又把李卫派去了云南,出任云南盐驿道。李卫到任伊始便展现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着实干出了一些成绩。雍正二年,仅仅上任仅仅一年的李卫便由道员晋升为了布政使,主官一省财政,同时仍然兼管着原来的盐政。在雍正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李卫依然秉承了一贯的行事作风,谁的面子也不给!虽然得罪了不少人,李卫的官却是越做越大。上任布政使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在担任巡抚的同时,李卫还监管了浙江的盐政。浙江靠近两淮产盐区,但是清政府处于政治、财政考量,严禁浙江就近购买便宜的淮盐,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官盐。因此,导致浙江地区私盐贩卖成风。李卫到任后,铁腕治盐,严厉打击私盐贩卖,硬生生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与此同时,李卫在捕盗方面的才能也相当突出,在任期间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多股匪盗力量。之后,李卫便留在了浙江,一干就是四年,直到雍正七年其母去世、返籍丁忧守制,李卫才离开了浙江。三年丁忧期满后,李卫升任署理(代理)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直隶总督。虽然在官场历练多年,李卫的性格却没有变。雍正十一年,李卫公开弹劾雍正帝另一位宠臣鄂尔泰的亲弟弟鄂尔奇!虽然雍正帝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最终的放过了鄂尔奇,但对于李卫不改初心、刚正不阿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赞扬。
人们经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去世之后,不少雍正朝的重臣都遭到了乾隆帝的猜忌,鄂尔泰、张廷玉也不例外。但是,李卫却没有遭到乾隆帝太多猜忌。乾隆二年,李卫还因秉公执法获得了乾隆帝赏赐的四团龙补服。可见,乾隆帝对李卫这位父亲的旧臣还是比较满意的。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任上,病重期间乾隆帝还专门派御医前往直隶为李卫治病。李卫去世后,谥“敏达”,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乾隆帝对李卫的表现还是非常认可的。
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
李卫在雍正执政期间深受喜爱和他本人懂得变通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对于此人没有文化却依然能够得此重用,自然是和他本人身上的很多特质,有着相应联系的。
李卫出生于江苏的铜山,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里条件较好,所以出钱买了一个文凭成为了国子监的监生。
在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又成为了当时的兵部员外郎,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所以让他将钱财看成了不太重要的东西,所以说家庭出身以及环境的影响的确是很重要的,虽然一开始他的官职是靠买来的,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因此也让他成为了雍正王朝里最受宠幸的大臣之一。而他能够成为一代名臣,自然要从他在朝廷之中积极的为皇上出力说起。清朝时期的盐务管理是非常严苛的。因此对于这个职务,很多人拼命地想要去获得这项肥差。
而李卫因为不看重钱财,自然也就更容易在这个岗位上获得较好的能力表现,所以在雍正三年的时候,他便被皇上任命为浙江巡抚,平时还要兼任盐政的相应管理事项。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铁腕手段,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后期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呈现出了自己精明以及能干的一面。
因此在朝堂之中自然也有了一波看不惯他的官员。因为他文化不高,甚至可以用文盲来形容他,但是总体而言,李卫的能力证明了一切。【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