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的工资究竟有多低,为何三品大员穷的卖女儿当路费?
明朝的工资制度非常奇特,奇特就奇特在低的可怜。似乎从政者从未考虑过官员的生存问题,只是把官员当作牲口一样,能用就赶紧用,不能用的话就丢到一边,死活不归朝廷管。可正是因为这样,也造就了明朝贪污受贿不绝的现状。
明政府官员工资一览表明朝政府的官员工资大多以大米作为计量单位,尤其是在明初的时候,因为财政紧缺,刚刚打下天下,除了大米之外很少见到真金白银。说句不客气的话,当官的还不如不当官的富有。
具体俸禄如下:正一品月俸禄87石、从一品月俸禄72石、正二品月俸禄61石、从二品月俸禄61石......正五品月俸禄16石、从五品月俸禄14石......正九品月俸禄5.5石、从九品月俸禄5石。
看不懂没关系,咱们换算一下:古代一石大米三十斤,也就是说正一品月俸禄是:2160斤大米,正九品官员月俸禄是:165斤大米。
165斤大米,看起来也不少呀,最起码可以填报一个人的肚子。古代一个月三十天,一天吃5.3斤大米,估计都能撑死了(正九品的量)。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政府官员还是比较好的,福利是有的,保障也是有的。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劲,你确定一个九品官员是光棍一个么?我们来做个最简单的假设:九品官员有一位妻子、一位孩子、兄弟一人、父母健在、也就是一家五口,其乐融融。那么,这五个人的总伙食只有5斤大米/天,一人一斤,折合成一顿的话,那就是一顿0.3斤大米。
刚刚我算了一下,如果以我的伙食来看,每天吃0.5Kg大米会很撑(本人习惯吃蒸米饭),换算成斤数那就是1斤大米。作为一位白领,每天吃一斤大米的确有些夸张,但对于古代纯靠体力生活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少了。
很抱歉,对于一个五口之家的九品明朝小官员来说,每月俸禄必须省之又省,要不熬不过这个月的。
那一品官员的薪水够多了吧?87石,对于五口之家的话,每天能吃14.4斤大米,这个分量,除了猪八戒应该都能养活。只不过,谁告诉你一品大员家里只有五个人的?一品大员,整个明代也没出几个,家里都得有三五十个佣人吧?四周亲朋也得有百十来个吧?我们按照一个保守的数字:150位来算的话,那每人每天只能吃0.477斤大米才能活命。
更要命的是,明初百废俱兴,朱元璋经常拿纸钞来抵扣官员俸禄。顺便说一下,明初的纸钞民间是不认可的,一般会打个对折。如果你拿到一张五两的纸钞,先别开心得太早,这张纸钞能换回二两银子就算谢天谢地了。
官员贪污,实在是迫不得已就个人来说,很少会为官员贪污做辩解,但是涉及到明朝,就不得不多说一句了。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能打天下,自然不会缺乏治理天下的决心和勇气,为什么在官员工资方面如此小气刻薄?
答:朱大老板只考虑了政府官员个人及其家眷的总费用,并没有考虑到其它额外的花销,因为在他看来,官员就是干活的,干活吃饭,再然后就可以等死了。可是,朱大老板忘了一点:低级官员是需要四处走动的、高级官员是需要排场的。一来二去,俸禄是不够的。
俸禄不够,只能贪污来凑了。这一点上,整个明朝除了海瑞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干过。这其中,还包括鼎鼎有名的张居正、戚继光。好人尚且如此,那坏人就更别说了。一句话:得活着啊。
明初的时候,朱大老板使用严刑酷法,贪污几两就被剥皮抽筋,甚至还允许、鼓励民间直接上京城告御状。老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可直接扭送至京城,各路驿站需尽力帮助,不得阻拦!
可即便如此,在如此的高压线之上,官员们依然排好队手拉手走向贪污之路。
结语:之所以造成这个现状,只能说明朝的俸禄制度极其不合理。别说三品大员穷的卖儿卖女了,哪怕是一品大员没有点计划外收入都得典当家产。只不过,明朝贪污虽然很严重,但是明亡却与贪污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一个新的产物出现,直接颠覆了明朝对于国破家亡的认知,它叫------党争!
明朝官员的工资究竟有多低,为何三品大员穷的卖女儿当路费?
归乡卖女发生在明洪武中期,通政使曾秉正是个京官,因为忤逆圣旨,也就是抗拒皇帝的命令,被罢免了官职,历朝历代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本来也没什么稀奇,但是曾秉正名如其人,大概就是秉持公正的意思,人比较清廉,也没捞过什么油水,所以刚失业没几天就“贫不能归,鬻其四岁女,帝闻大怒,置腐刑”。那个年代卖儿卖女的事情太多太多,到了清朝甚至民国这种事儿也很平常,而且几乎可以说唯一的原因就是穷,没钱,没听说过哪个脑满肠肥的乡绅富户能把自己后代卖了,朱元璋大怒,为何大怒,史料没说,想来应该无外几点,你曾秉正落到这步田地,难道是我逼的不成,或者你这就是借机羞辱我,或者你这是变相抱怨工资太低,或者你这就是向我示威,反正别管怎么说,老朱最终是急眼了。腐刑就是宫刑,比砍头的侮辱性更大,比砍头好些的就是至少命还在,如果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起码还能继续干,为国也好,为家也罢,总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比如司马迁,他要秉承父亲的遗志,达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著书立传,所以受了腐刑也还得活着,但是这个曾秉正可没有那么好运,受刑后“不知所终”,一个大活人怎么就能没了呢。依我看,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根本就没命出来,想巴结皇帝上位的太多了,本来就是个去职的官员,弄死了倒是大功一件,比如类似于麻沸散这类麻药如果不用会怎样呢。第二点就是推至秦人尚且知道,腐刑后怕风,真的会死,但施行者又不是医生,一刀下去就完事了,谁会去伺候一个罪臣,于是曾秉正就只能自生自灭了,这还是老朱没特地打招呼的情况下,死了也不新鲜。相对来说,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官员们的贪污情况要比明中后期要好得多,暂不论其他收入形式,单就粮食来讲,还没太过贬值,官员们凑合着还能活着,但也仅此而已,其他的别想了,没路费很正常,一般官员真穷疯了,起码还有个贪污受贿的机会,明朝最怕扣工资的就是言官,他们少有灰色收入,其他人也不大敢给他们送礼,万一摸不准脉给言官送了礼,他反手捅你一刀就不轻,广开言路上达天听,你敢妨碍司法公正?所以说至少洪武时期还好,到明中期,京官就真有因贫致死、上吊的了,没办法,老朱在世有个不好的习惯,动不动就立规矩,而且还必须搞成祖制,后世子孙不允许修改,虽然子孙们没改,但是比改了更可怕,这点详见下文,那不贪污还能怎样,后续的皇帝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在因为其他事论罪凑罪名的时候才把贪污拿出来说,皇帝也都不傻,朝廷俸禄那点钱粮喂耗子都不够,你总不能让官员都去死吧。“还好”只是相对来说,实际上老朱在世的时候,贪污腐败之势就愈演愈烈,凌迟、剥皮、枭首所有酷刑都挡不住官员们前赴后继的不断送死,而首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没有警醒,任由着:“本欲除贪,奈何朝杀而夕犯”“窃见数年以来,诛杀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什么意思呢,脚尖顶着前者脚后跟,脚脚相连,排着队来送死。所以连清修明史也跳出来鸣不平“ 自古官俸之薄, 未有若此。”满清稍好,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尔哈赤也没说过,工资只能发狍子,即便说过,皇太极也敢改制,雍正帝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推广开来,至少几茬官员能够真正落到好处,虽然后期缺乏有效调整,养廉银制度名存实亡,但起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官员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舒服日子,当然,高薪并不能养廉,但至少不让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转正”,避免官员公开收受贿赂当成理所当然的惯例,而且越是高层官员受贿越多,受贿少了就直接伸手要,上行下效再加上受贿后袒护下属,那吏治一旦败坏到这种地步,国灭就不远了。朱元璋本就是穷苦环境成长起来的,本身就比较节俭,而且受穷的时候,最看不惯官员们娇淫奢侈的鬼样子,元朝怎么灭亡的呀?老朱总结这就是其中一条,官员腐败,他就没想到,元朝官员贪污腐败那是人家自己乐意,明朝的官员可都是被逼的。无论国库还是内库,朱元璋自己花钱也是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没办法,穷怕了,苦惯了。一个人几乎可以说半生都是这种生活,他花钱方面就是会谨小慎微。首先说变相减薪,洪武八年开始正式印制宝钞,但是这宝钞不设钞本,也就是说没有后备金,想怎么印就怎么印,仿制起来也比较容易,百姓又不傻,一来二去的没人用了,宝钞回归了隶属于他的最初本质,废纸,问题是宝钞偶尔也会发给明朝官员,大钱1000=宝钞一贯=大米一石,所以赶上倒霉,工资“间而”发了宝钞,那么俸禄结构就变成了大米+废纸,所以说这是变相减薪,洪武初期还好,后来宝钞一路狂跌就更不行了。还有一种不经意的减薪,大明天下初定,农业根基尚不稳定,兵荒马乱的年月,荒地越来越多,逃荒避难的也多,大明建国安稳一些后,农业生产力是要慢慢恢复的,随着承平日久,生产力恢复的差不多了,粮食不再那么紧俏,它是会掉价的,官员们的俸禄又是大幅缩水。洪武九年,米麦钞参合着给,比如北平,就是这些京官们,比如曾秉正这类人,米只给一半,其他给宝钞,湖广、四川等地给7成,其余给宝钞,那时候的税什么都收,如果麦子足够多的,甚至爆仓了,那就发麦子,一下子薪水算是逐步降低了,还好只是试运行,这种制度并没有推及全国,否则洪武一朝的贪污腐败就会更加严重,都不需要经历后续的变故。到了朱棣这一代,更有意思,朱棣改变工资发放结构比例,发宝钞的比例是按官阶大小排列的,官阶越高,宝钞就越多......反之,官阶越低,反而能基本拿全工资,看来朱棣还是沿袭了老朱的中心思想,觉得官员们,尤其是天天“无所事事,不事劳作”的大官们没必要给太高的俸禄,这一点上,朱棣和老朱近似,而且更为苛刻。宝钞贬值到什么程度呢?刚才写过,一贯宝钞=一石大米朱棣统治时期变成了一石大米=10贯宝钞更可怕的是朱棣同志迁都了,但是大米还要在南京支领,当时的华北地区一直到了清代中期粮食也不能自给,官吏、军队的粮食都要南粮北调,官员们没法领就开始领“粮票”卖给商人,商人凭票去南京支取获取利润,无意之中,官员们再次受到一次剥削,行情好的时候,5石大米能换一两银子,被盘剥的狠了那就是7-8石大米换一两银子,工资再次缩水,后来明廷发现这种情况,也觉得这事办的不走脑子,所以直接折成银两发放给官员。朱高炽上台后一石大米=25贯宝钞后面不提,现在已经贬值25倍,相当于以前的100块钱当4块钱花。发宝钞就够倒霉的了,问题是宝钞只发两季,到了秋天冬天就要混着胡椒等实物发放,那时候更惨,只能盼着卖个好价钱,问题是上千京官都发这个,都往外卖,谁买呢,宝钞要想花出去也比较费劲。你方唱罢我登场,等到朱瞻基上台的时候,又“发明”了折布。成化年间,朱见深主政,那时候的米价,时高时低,高的时候,比如(我用极端的算法可以更清楚的说明问题):一石大米可以卖一两银子;一匹粗布可以卖三四钱银子;明廷发的工资一匹粗布抵三十石大米......还以曾秉正为例,正三品年俸为420石大米,420÷30=14匹布如果工资发细布=14匹布×2两银子=年薪28两=月薪2.33两银子=2.33石大米如果工资发粗布=14匹布×0.3两银子=年薪4.2两=月薪0.35两银子=0.35石大米明代一石≈70.8公斤月俸≈24.78公斤所以史料上写俸禄只够十日,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上面的数字是正三品的俸禄,正五品咋活,自己都得饿死,父母怎么办,妻儿怎么办?所以,赶上倒霉的话:420石大米被换算成了4.2石大米,整整贬值100倍。祖制只是一方面,明朝的皇帝们并不是不想扭转这个局面,但是架不住人口剧增,这里说的人口是指皇族人口和文武百官,皇族人口每30年翻一番,官、吏数字接近18万人,而盛唐才8000多人,明廷也想涨工资,但是实在是超出了政府的能力,没有办法。后续大家也都基本了解,中后期,大明国力越来越弱,涨工资成为奢望,所以不贪污没法活命,清承明制,在初期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雍正时期才出台养廉银制度,官员们几百年来第一次尝到了福利的甜头,虽然时间也并不很长。
明朝官员的工资究竟有多低,为何三品大员穷的卖女儿当路费?
史学界有一句话:“明官俸最薄”,意思就是和之前的朝代比起来,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了。
由于对于官僚体系抱有极端地偏见,洪武开国之初给予官员的待遇可以用到“刻薄”二字来形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明大明官员的收入,连唐代的十分之三都比不上”。
而且朱元璋极度痛恨贪污,规定“贪六十两者剥皮实草”,官员无法收到孝敬,自身俸禄又低,在这种情况下,“不足以资生”、“困于饥寒”等抱怨经常出现在人人羡慕的官老爷口中。(这也导致了洪武年间严厉禁贪,却越禁越贪的怪像)
明朝官员太穷,穷到三品大员都要靠卖女儿来凑齐回家的路费正如问题中那位三品大员曾秉正一样,在洪武十年左右,他因为惹恼了朱元璋而被罢官回乡(为何事惹恼不明),由于家贫没有盘缠无法起行,只好就地做起了“人贩子”买卖,把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给卖了。此事自然逃不过锦衣卫的眼睛,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将曾秉正处于宫刑,之后曾秉正下落不明(推测大概也是因为行刑途中忍受不住自尽或者行刑人技术不够,伤口感染而死)。
此事真实吗?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明初的官员俸禄实在是太低了,以曾秉正三品大员的俸禄来看:月俸米三十五石,折合成银两的话不过几十两银子。这虽然比起普通老百姓要高得多,但对于一个三品大官来说,又要养家,又要出游交际,几十两一个月的俸禄根本不够。
而且明初时期是没有退休补贴这一说的,连正常退休都得不到朝廷一分一毫的资金,更不用说曾秉正这样是被罢官回乡的了。所以曾秉正卖女一事是事实,就算没有曾秉正,也会有第二个人。那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真的对曾秉正这样一个三品大员处于宫刑吗?我认为也是真实的,朱元璋虽然对官员狠,但他因为是农民出身,所以对农民阶级的待遇也可以说是历代以来最好的了。
元朝时期,对于女子有着很不人道的惯例,“世人生女,往往多至淹没”,溺死女婴一事在之前的朝代都有发生,而元朝更是恐怖,几乎个个郡县都有溺死女婴的习俗。而朱元璋本就是元朝一户贫困人家出生,对于溺女婴一事自然也是痛心疾首。
到了明朝建立后,溺婴事件开始得到控制,这也算是朱元璋保障女子权益的一个重要表现。而曾秉正卖的恰好就是自己四岁的女儿,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了。
所以朱元璋对曾秉正处以宫刑,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依旧重男轻女,或者剥夺妇女权益的人一个反面的教材。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明朝官员的工资究竟有多低,为何三品大员穷的卖女儿当路费?
明朝官员俸禄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事,是由朱元璋开始,贯穿整个明朝,也是促使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之一。
下图为明朝官员的俸禄表,明朝一开始规定发粮食的。接下来计算支出问题。
根据多方考证,明代一石为58.85千克,即为现在的117.7市斤。而一个现代人一年需要食用超过219斤【6两一天计算,一年略小于2石】,结合古人油水和蛋白质摄入远不如现代人,需要的吃的米,要超过现代人。【汉朝单位换算,司马懿听说诸葛亮一天吃0.6斤时,还高兴的说,诸葛亮食欲不佳,准备要死了。】
那么一个古代没有重体力人一年最少最少要吃3石。而一家人最少最少还要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孩子,以现代人的食米量,也超过4石,那么一家人一年至少要7石米。
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有一两位老人,一两个妾氏,多个子女。而且古代各种效率低下,官员还有正事要办,那么必须要雇佣人到家里去做工。一般官员家里很容易就超过10口人,一年的粮食需求立马超过20石。
还有古代,一个县,只有县令、县尉、县丞和学正四人有俸禄,其他小吏都是官员出钱雇的。【雇一人,不可能一年2石粮食吧?毕竟一般小吏也要养家啊,除非让小吏开小灶,但是这是违法的。】
总的下来,养家、雇佣的人,光是吃饭的,都能把一个一个县令的钱包俸禄掏空一大半。要是再算上其他层面的开支,比如办公、买东西等基本开支,县令也所剩无几了。【县令由所在县的产粮不同,而等级不同,最高正六品。】
问题来了,这个得全都是粮食、且全部到位的情况。
但是朱元璋开始没几年,就把部分粮改用布匹等物品抵扣,有的甚至用宝钞抵扣。【中国历史上,除了人民币、港澳台货币,就没有能比较稳定的维持价值的货币,明朝宝钞不用说了,连白银都极速贬值,宝钞还能保值?】
抵扣也就算了,明朝中后期腐败日益严重,有的上级官员还克扣下级官员的俸禄。很多时候,到手时被扣掉一半是常事。
所以总得下来,明朝的官员,尤其是下层官员都是很苦逼的,要想有点风光,基本都是有手里有油水的。即使干到海瑞那样,四品清廉大官,依旧穷得成狗。【万历年间,米12石,其他的由白银和宝钞抵扣。。合理的薪酬,对于贪腐有一定的遏制效果。】
【朱元璋以农民辛苦为底薪的理由,大杀贪官,但是无法表明其爱民的,因为明朝对于农业方面的制度,并没有比其他朝代好到哪里。而且明朝也没有建立其有效的反贪机制,只是给官员一个弹劾权,也就是说,既然贪得再多,皇帝不点头,别人也拿贪官没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