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六七十年代当时我才9岁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赶集日我老爸叫我和他一起去赶集到了市场后老爸和我去了饭店吃饭当时吃饭要用粮票最多吃半斤我爸和我俩人用了半斤票子八角钱青菜和几片肥猪肉真是吃得真真有味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很多种动物(飞禽、走兽、昆虫及水中物等)与人共舞。现在大部分都成了标本了。
那时没有纯净水,走遍天下都能喝(江河湖井及山泉水)。现在你喝个半饱试试。“一喝即入院,出院需一万”。一般人是喝不起的)。
有趣吗?!(人类的危机感还是有的)
(见图)[捂脸][大笑]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艰苦,但农民的精神很充实!首先表现在有高度的信仰,认定未来是美好的,生活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他们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还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这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其次,集体劳动,一般一边劳动一边聊八卦讲故事,比单独劳动趣味性强,时间比较容易打发。那时的乐事并不比现在少,因为人民比较容易满足!吃了一顿饱饭,吃了几片肉,一般出工时都会津津乐道。打了一担好柴,也是吹嘘的资本。那时忙里偷闲,人们也挖采山药,赚了毛把几毛钱,高兴得不得了(开始一角二分钱可以吃一餐饭,后来慢慢变得钱多,还要三两粮票)。有时,劳动力经生产队、大队同意,也可放出个别劳动力外出搞副业,一般每天向集体要上交八角钱记十分工,节余的规自己。搞副业的都是做手艺的!搞木器、建房子(很少)、织篾器,制砖瓦(青砖青瓦红砖红瓦等,都是手工制)。我们这里几乎男人人人都会加工棉被(本人读书后就去教书了,不会加工),常常外出干这个事情。有什么见闻、苦乐,一般都会口头加工成文学作品,自编自导自演,具有无穷的趣味性。看露天电影,是那时最有趣的事情,人民同过节一样快乐。春节有三四天假,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每一户农户家都要去向本生产队的农户拜年(开始时,清晨在生产队保管室集体,集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拜年,生产队一般准备水酒一缺,每人吃一碗,但是拜的是毛主席的画像。后来取销了)。吃点红薯丝之类,有时炒大豆炒南瓜籽之类,喝茶,也有喝水酒的。我们生产队座落地办有公社(现在叫乡或镇),还有兽医站、拖拉机站、信任社、供销社、手联社(也叫联合工厂)等,有时中午能搞点搬运或担东西,赚几毛钱,叫“外需”,乐趣事。还有,那时,每个大队(村)都有一个业余毛泽东思想文艺宣扬队,表演点歌舞乐器之类的小节目,看节目(有人表演)也很有趣。回答供参考。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很多有趣的事。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时候村村设了文化室,自编自演了很多歌颂党的好领导,弘扬当地先进人物、好人好事等传递正能量的节目。那时候,当地的人民公社,会在每年一定的时间,组织各村的文化室进行文艺汇演,整整"红火”好几天。那时候除了排练演戏,演节目,村村还有高跷,秧歌,社火等民间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这些活动最兴盛的时候。除了公社组织的汇演之外,各村还相互交流分别出外活动。我那时候还很年轻,既扭过"丰收车车”,也当过男角演员,也在文化室的宣传队里吹过笛子,打过铜器,我也是一位非常活跃分子。
那个年代,农村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体育活动也很盛行,各村还建有篮球队,排球、田径队,我所在的村曾经还组织过一次大型的比赛。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趣事多的是,演电影,看电视,排练演出革命样板戏。农村里农民多的是有趣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谢谢邀请,60——70年代,农村真没什么有趣的事情,要说是有点趣的事情,就是年底大队里组织的秧歌队了。不管会不会扭,扭的好坏,都去扭,因为可以不去生产队里干活了。
还有就是看电影了,电影也没有什么新片子,我记得,八个样板戏,都快把词儿背下来了。还有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
60——70年代,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发牢骚,弄不好哪句话说错了,就有可能被上纲上线,批斗一回,我们一个生产队的人,就因为说了一句话,这个穷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呀?被批斗了好几天,罪名是抹黑新社会,吓的他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
还是现在好,可以胡说八道,只要不是太出格了就没有事,不可能因为一句话被打倒了,人也自由多了,可以打工,可以种地。
就说这么多,说多了无益,到此为止吧。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六七十年代,我们村最有趣的事:每年的"拥军优属"活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北方小年)这天,全村一千二百三十多户,四千八百多人,十五个生产队,一百五十多户军烈复退军家庭,户户欢欣鼓舞,人人兴高采烈。上午八点,首先是村业余宣传队的成员,带着各自的文武场乐器,在大队门口敲打一番,为的是集合队伍。参加人员:有大队书记,大队长,团支书,民兵连长,妇女主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参加的拥军队伍。拥军慰问品是:十斤猪肉,二条咸白鳞鱼(大约三斤)一小楼大叶茶(二斤),二包白糖(二斤),慰问信一张。付业队130车负责拉运慰问品,由大队领导带队,将各群众组织负责人,生产队队长分成若干组,按家挨户上门慰问。即有意义,也弘扬正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