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杀朝廷大官,为什么放过程咬金了呢?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武则天杀朝庭大官。二是为什么放过了程咬金?

武则天杀朝庭大官这事,本质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夺权利,也就是对国家政治的主导权,谁影响了她掌握国家权力,主导国家政治,她就杀谁。但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

高宗主政的时候,武则天所杀之人,或是所排挤打击的人,与高宗实际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后世小说家的演义之下,把贞观之后的政治斗争演义成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而打击贞观旧臣。但实际的情况恐怕与此有此不同。高宗上台之后,辅助他的大臣太宗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他们的政治倾向肯定是延续贞观政治。但李治上台之后,他需要自己掌权,因为权利掌握在谁的手里,也不如掌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高宗继位之后,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的倒霉,是历史的必然。与康熙皇帝整倒鳌拜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虽然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但舅舅终归不如老婆亲。这一段时间的斗争,是上层核心的权力争夺,程咬金做为武将,不在上层核心圈子之内。所以,也波及不到他。在高宗执政的这一段时间内,无论武则的行为多么猖狂,多么为儒学之士看不惯,但他是皇帝的老婆,只要皇帝惯着她,别人没办法。对武则天来说,只要不和我做对,我也没必要把所有人都拿下。这不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的选择。

武则天从贞观朝的才人爬到高宗朝的皇后以至最终夺了李家的权,一路走来,都是有人反对的。但是,当她与高宗联手收拾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之后,与她做对的就没有重量级的选手了。当收拾李世民的子孙的时候,他所收拾的,其实也是她自己的子孙。在儒家重视人伦亲情的文化背景之下,反对她更成为不可能成功的事。

这是简单的说一下武则天杀大臣。下面,我们就说一说程咬金。其实前面已经提到过,武则天杀的人,都是挡她道的。程咬金没有挡着她的道,所以,她也没有必要去找程咬金的麻烦。

唐高宗继位之后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永徽二年,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服孝期满,武则天进入后宫。五年之后,武则天弄死自己的女儿污谄王皇后。高宗李治以此为借口欲“废王立武”,这是武则天向权力迈进的关键一步。朝庭上的斗争由此展开。这个时候,程咬金还是朝庭重臣。但做为武将,立皇后之事,大概与他关系不大。他也没有去趟这个混水。因立皇后而倒霉的人有长孙无忌,于志宁,韩谖,来济等。史书上虽然没说他的态度,但当时名将李靖的态度却是可以参考的。当李治问李靖对于“废王立武”的意见时,李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人?”李治的询问,当然是摸他们的态度,而李靖的答复,明确的是置身事外。于是,李治就可以动手收拾反对的人了。

当上皇后之后,武则天在权力的路上谁也挡不住了。此后到麟德二年的665年程咬金去世,武则天也就是皇后。李治还没有去世,诛杀李世民后代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所以,在程咬金生前,他对武则天的态度大概与李靖相同。“此陛下家事,与我无关。”他既没反对武则天,武也没有必要找他的麻烦。而武则天临朝称制,是在程咬金死后19年的事了,到她称帝时,程咬金已经死了25年了。

现在认为武则天可能与程咬金发生冲突的看法,不是从正史中解读中得出的结论,大概是看演义小说的结果。在演义小说中,程咬金一直活到很大年纪,历仕三四朝。这其实是小说家言。与历史上的程咬金是不一样的。

小说中的程咬金是一个勇武质朴,又有点聪明滑头的人物。这与历史上的他,大体相似,又有点不同。程咬金与秦叔宝常常被相提并论。秦叔宝在小说中被描述的大仁大义,武功高强,程咬金的水平似乎比他要差了些。但历史上的程咬金,大概比秦叔宝是要厉害些的。演义上秦叔宝的儿子招了驸马,生了个儿子叫秦应,还有秦应扫北的故事。但这是假的。而程咬金的儿子却是历史上真实的驸马。而且他的三个儿子都是高官。长子叫程处默,袭封为卢国公,二子程处亮,娶了李世民的女儿清河长公主为妻。小儿子叫程处弼,官至右金吾大将军。

程咬金是非常有政治眼光的人。看人也很准,当初在王世充手下的时候,是他劝秦叔宝一起投奔李渊的。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是劝过李世民动手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比秦叔宝更有政治眼光。

唐之前,武将和文臣还是有分别的。聪明的武将懂得保身之道,就就是尽量不参与到政治的旋涡中去。李靖和程咬金大概都是这样的聪明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