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范增是战略规划师,而不是战场谋划师,他善长长谋和远见1、劝项梁立楚王

秦末大乱之时,陈胜举旗,项梁也在举事。

范增跑过来劝项梁说你不要自己称王,这样很容易吸引秦军的攻击,应该立楚之后人为王。理由是: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项梁听从了,找到楚之后代熊心,立为王称楚怀王,当然整个楚国的权力还是在项梁手中,熊心不过是橡皮图章。

正因为如此,项梁的势力才会越来越大。当然后来项梁狂了兵败被杀。

2、助项羽杀宋义

项梁死后,熊心也有大志,采用分化之计,找到宋义任上将军,扶植刘邦,立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秦军围赵,楚派援军,宋义采取观望之势。

项羽最终发动兵变杀掉宋义夺得大权,最终发动巨鹿大战,为自己赢得战神之号,凌于诸侯之上。

这里虽然全程没有看到范增的谋划,但是作为项羽的亚父,这亚父二字不是白叫的,其背后自然是范增的谋划。

3、劝范增杀刘邦

鸿门宴是最著名的宴会,这一次范增劝项羽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当然不能明杀,用项庄舞剑意外刺杀之。理由是什么?

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

结果项羽没有杀刘邦,最后使得天下落到刘邦手中。

4、中反间计而去

陈平是项羽军中的核心人物,因为怕被项羽所杀投了刘邦。刘邦视为宝重用之。陈平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和项羽。

最后使得范增与项羽之间有间隙,然后再来一把火: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最后范增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

因为此时项羽的确占了绝对上峰,所以同意范增离去,不久范增因气而抑郁死了。

结语:

如果项羽每一次都听范增的,他是不会失败的,所以刘邦在点评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言下之意如果项羽听范增的,那自己能不能赢还是二回事,这就是范增的真正实力。

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对于范增这个人,因为史料有限,所以已经很难弄清楚他是否有过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了。

毕竟西楚在楚汉战争前期确实还是很强大的,你不能说这就和范增完全没有关系,但也因为史书压根没有记载和范增的关系,所以也不能认定就一定和范增有关系。

至于范增这个人,下面我就重点分析一下他在西楚政权中担任的角色吧。

但是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要问几个问题,比如范增在西楚政权中到底是做的什么官职呢?以及范增这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西楚政权中的高官,文有令尹,武有大司马,但偏偏在史书中的记录,范增就是顶着一个“亚父”的身份,难道说范增真的没有实际官职吗?

再说这个“亚父”,什么叫“亚父”呢?说白了就是爹的意思,也就是西楚霸王的爹。

那么试问如果你是西楚霸王,你愿不愿意要个爹来管自己呢?

所以这就要回到范增最开始的角色,也就是作为楚怀王熊心和项氏一族的联系人,毕竟就是他首先提出了立熊心为楚怀王的建议。

另外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只有范增知道有楚怀王熊心这号人物呢?

熊心虽然当时已经沦落为了“为人牧羊”,但其本身和当时被秦帝国搜捕的陈馀、张耳等六国重要人士并无区别,毕竟连陈馀和张耳都要被迫隐姓埋名才能活下去,所以熊心“为人牧羊”大概率上也只是他为了求活的一个办法,并不是说他真的就是一个牧羊人。

因此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人不知道,偏偏知道范增知道呢?并且范增不仅仅是知道有熊心这个人,还知道他在干嘛,以及他的身份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范增和熊心的关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要比他和项氏更亲密一点。

因此在史书中就会出现这样一幕奇怪的现象,从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熊心开始,到项梁战死为止,这期间范增的活动记录几乎是空白的。

那么此时的范增在干嘛呢?跟着项梁?项梁军全军覆没所以肯定不是跟着他,那么是跟着项羽、刘邦等人吗?有可能,但最大可能就是跟着楚怀王。

而后直到楚怀王熊心兼并吕臣、项羽、刘邦军,成为楚地真正的王后,范增才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一跃成为了楚军援赵主力的三号领袖: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录,宋义作为楚怀王的心腹,担任“上将军”这无可厚非。而项羽因为是项氏在楚国军方的继承人,所以为“次将”也是正常的。那么此时的范增又是凭什么担任“末将”呢?

再看之后那场兵变,担任“次将”的项羽公然杀掉了担任“上将军”的宋义。

而后史书中记载的楚军将领的反映是:

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这里的“诸将”很明显是包括“末将”范增的,但为何史书中完全没有提到这位楚军三号领袖人物的态度呢?

并且在“诸将”推举项羽为上将军后,史书中也只是标注了“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那么此时的“末将”范增呢?

他没有部属吗?怎么可能没有,但为什么没有标注他“属项羽”呢?

所以这就是史书中最奇怪的一点,自始至终范增好像就是一个打杂的,但如果是一个打杂的,楚怀王熊心又为什么要立范增为“末将”呢?

而史书中范增的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是范增作为项羽“亚父”参与鸿门宴刘项会谈:

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所示,这就是鸿门宴当时的基本座位。

项羽和项伯同属项氏,而且作为当时的联军最高统帅,所以他们坐于主位是正常的,可然后呢?

张良只是“西乡侍”因此在此次会谈中就只是一个陪“侍”的作用,所以不需要过多探讨。

但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刘邦和范增对坐呢?

再结合之前楚怀王的下达的最主要的两条伐秦命令,一条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一条就是“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应该说,楚怀王熊心所谓的伐秦,其实就是以楚国四大将领为首,即“上将军”宋义,“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和此时担任“武安侯”负责“西略地入关”的刘邦。

而“上将军”宋义因为被杀,所以作为直接继承楚怀王的将领就剩下了他们三个,同时他们三个也是鸿门宴的最主要角色。

这是偶然吗?

所以说,鸿门宴与其说是刘项会谈,还不如说是原楚国将领对于反叛楚怀王的一次集体密谋。

再说范增在这其中所起到的角色,表面看是针对刘邦,但如果再参照鸿门宴后范增的行为来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这里的记录更像是后世史家杜撰出来的,毕竟一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实在是太上帝视角了,但至少这里从范增的态度就能明显看出,他对于项羽其实是有不满的。

而范增的这种不满,在之后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史记·项羽本纪》

如上记载,项羽和范增真正存在的矛盾,其实还是在“夺权”上,所以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范增并不是单纯的谋士,而是西楚政权中的一个实权人物。

正因为范增始终有很大的“权”,所以当项羽“稍夺之权”后,也就是稍微动了一下范增的某部分权力,范增便立马急眼了,甚至直接抛出了那句“原赐骸骨归卒伍”的罢工之语。

然后项羽的表现呢?

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

对于这个“爹”,项羽其实也早就不满了,所以直接就同意了。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可能就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就在项羽同意后不久,范增便立马就死了。

真的有这么巧吗?也许吧。

但我一直觉得,范增当时去“彭城”可能并不是真的罢工,而是为了避开项羽夺权,毕竟“彭城”终究是西楚政权的国都,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楚核心。

所以“范增之死”可能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被人秘密处决了。

因此对于范增和项羽的关系,我曾做过一个推测:

那就是当时项羽反叛之时,肯定和“末将”范增进行过商议,然后项羽便以拜范增为“亚父”的条件成功将范增拉入了自己的阵营中,因此才为之后兵变成功奠定了基础。然而项羽虽然是成功了,但也因为一个“亚父”的名号,让项羽势力,乃至之后的西楚政权都存在两个领袖的问题。

所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我的观点就是一个,范增所谓的“好奇计”只是他的一种能力,但范增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从属于他人的谋士,而是一个实权人物,甚至是一个可以与项羽对抗的人物。

因此这样的人,别说是项羽了,你就是放到刘邦那里,刘邦也不会完全听他话的。

毕竟自始至终这就不是一个能不能听话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权是否能够允许存在两个领袖人物的问题。

项羽由于崛起过快,再加上他崛起的过程几乎等同于赌博,因为无论是“兵变杀宋义”,还是“巨鹿败秦军”,项羽几乎都是以孤注一掷的决心去做,所以导致项羽为了崛起可以容忍任何事,毕竟他不能败,一败就是万劫不复。

故而项羽可以拜范增为“亚父”,也可以拜杀叔之仇的章邯为“雍王”,甚至还可以拜那些只要愿意支持他的人为王。

所以这固然成就了煊赫一时的西楚霸王,但同时也为西楚的内部引发了一系列的内部矛盾。同时又由于那些内部矛盾过于激化,以及“亚父”范增这个西楚“权臣(姑且就这么认定吧)”的存在,再加上以汉王刘邦为首的诸侯对于项羽的反抗,导致项羽根本就没有一时一刻能够去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权力层。

因此对于西楚的覆灭,我个人其实并不想指责项羽什么,因为无论是刘邦所谓的“有一增而不能用”,还是其他人所谓的“沐猴而冠”,这些都只是表层原因,并不是西楚真正覆灭的根本原因。

何况项羽犯过的错误,刘邦其实也都犯过。

项羽是“有一增而不能用”,但刘邦呢,没有“萧何追韩信”,刘邦能用韩信吗?再说对于项羽而言,范增本来就和其他人不是一个性质。至于说项羽不想立都关中,请问刘邦一开始就立都关中了吗?并没有,而是立都的洛阳。

所以说,探讨楚汉的问题,并不能只是局限于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是应该从全局来看,尤其是从楚汉政权的内部构造来看。

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范增》

陈平施妙计,亚父受疑猜。

谋略难为用,辞官自可哀。

《垓下》

项羽优柔疑虑多,

人才离弃势消磨。

鸿门当日纵高祖,

楚帐今宵四面歌。

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作为项羽人生中最主要的配角,范增刚要出场,司马迁就不吝笔墨介绍:“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

司马迁如数家珍一般,依次介绍了范增的籍贯、年龄、职业、喜好及动向,跟媒婆介绍相亲对象似的,可谓面面俱到。

随后,司马迁更是详细地描述了范增的“奇计”——拥立楚国王室后裔,但这之后,在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中,范增再也没有拥立楚国王室后裔这样的“奇计”了,仿佛出山的这一次,已经耗尽了范增的全部大智慧。

平心而论,楚汉之争中,范增多次献计或做决策,依旧称得上“奇”,只是称不上“大”,比起韩信、张良、陈平、郦食其来,显得格局特别地小。

楚汉相争第一计:杀刘邦。

楚汉相争正式开始的时间应当是彭城之战,但在彭城之战一年半之前发生的鸿门宴,可以视作楚汉相争的序曲。

当时,刘邦先于项羽入关,并还军霸上,项羽迟了两个月方才到达函谷关,随后驻扎在鸿门。作为昔日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刘邦和项羽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未能相见。

范增就在此时,劝说项羽杀掉刘邦。

为了劝说项羽,范增还特意编造了刘邦身上有天子气的说法,并结合刘邦入关后的种种反常行为,来警告项羽,刘邦志向不小,日后必成项羽的心腹大患。

但其实,这时候的刘邦,并未表现出特别远大的志向,他只是跟其他的诸侯一样,想要一块封地,而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永流传罢了。

当然了,或许范增别有法门,能够提前窥伺刘邦的后来才渐渐萌生的争天下的志向。如果是这样,范增的计策,真可谓是“奇计”了,趁刘邦立足未稳,项羽裹挟诸侯军,偷袭刘邦,一举成功之后,占得关中,项羽则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徐图天下了。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范增在鸿门宴上搞的项庄舞剑,奇则奇矣,但比不上偷袭刘邦军,偷袭刘邦军能彻底打垮刘邦的有生力量,即便刘邦逃出重围,但失去基本盘,则是光杆司令,鸿门宴上玩斩首,只是斩掉刘邦军队暂时的首脑,但刘邦军马上就会搞出个新首脑和项羽所率领的诸侯军相抗衡,到那时,胜负谁手,就很难说了。

楚汉相争第三计:阴刘邦。

前两计都是杀刘邦,偷袭不成,便想斩首,斩首失败,范增又和项羽合计,怎么阴刘邦一把。

按照破秦前的约定,哪一个先进入关中,天下便承认哪一个是关中王。

宋义、项羽、范增带着楚国的精锐北上救赵,照理说,是最有希望率先挺入关中的,但最后却晚了刘邦足足两个月,项羽到达函谷关外时,刘邦已经在关中玩完了约法三章,把秦地的民心收拢得七七八八了。

除了楚国的这两支,赵将司马卬也曾挺入关中,但被刘邦用黄河给挡住了。

因此,项羽和范增在咸阳主持分封的时候,如何处理刘邦,就成了一个老大的难题,或许这也是范增劝项羽偷袭刘邦的原因,在敌我不明的情况下,先把你给揍趴下甚至揍死,你的成果顺理成章地,就是我的成果了嘛,刘邦用黄河挡住司马卬,就是类似的思路,我不管你是敌是友,只要你也想染指关中,你就是敌。

项羽和范增想到的办法是,不把关中分给刘邦,而是把巴蜀分非刘邦,并把关中一分为三,用三个秦降将在关中挡住刘邦,让刘邦老死巴蜀算了,这不失为一个最佳的补全之策,的确称得上“奇计”,只是格局特小,又很阴。

楚汉相争第四计:跟刘邦磕到底。

楚汉相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的时候,项羽学会了刘邦的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搞了刘邦的粮道。原本在荥阳做钓饵的刘邦,失去粮草,大为恐慌,所以派使臣前去找项羽,要跟项羽议和。

刘邦提出,刘邦割荥阳以西给项羽。

那是土地啊,是封建时代最值钱的东西,刘邦如此舍得,项羽怎么能不心动?

这时候,已是历阳侯的范增出来劝项羽,仗打了这么久,眼看刘邦就顶不住了,我们赶紧一鼓作气,灭了刘邦吧,如果跟他议和,虽然眼下得到大片土地,但让刘邦休养生息后,他还会卷土重来的。

跟张良、陈平后来劝刘邦撕毁和平协定的说辞一模一样,就是不能给对方喘息之机,一定要趁对方出现颓势的时候,跟对方死磕到底。

项羽采纳了范增的计策。

可以说,范增的这一计策虽然称不上“奇计”,但格局比上三个计策大多了。

不过很可惜,范增遇到了一个致命的对手,这个人叫陈平。陈平不但通过反间计暂时缓解了刘邦的军事危机,而且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帮刘邦逃出荥阳城,重返关中。

于是,范增就死作了,一代谋臣,功未成,身先死。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你说的出色的谋略是不是指那些看起来便显得高大上的策略,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谋略都是极其平常的,但是它足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也足以支撑一个王朝的兴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关键的时候,谋士总是对当下的局势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依据自身所储备的知识给出结论,这样的结论单独看来往往是没有太多特色的,于是很多人便认为只要自己肯思考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但很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一个谋略不在于他的表达是否引人注目,而是谋士个人所储备的知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决定了这个谋略是否能够成功,范增作为一个合格的谋士他给项羽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建议,但可惜的是项羽有自己的坚持没有听从,因此才导致了自己的败势越来越大,最终难以改变的结局。

楚汉战争时期,为什么素有“好奇计”之称的范增没有特别出色的战略战术谋划?

项羽不用范增之谋。纵观历史,凡主帅太过历害者都一事无成,因为多刚愎自用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