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西汉明君还是挺多的:
汉高帝刘邦不糊涂,吕后治理天下也是进退有据,像单于说你老公死了,可以嫁给我,当时群臣汹涌,结果吕后还可以冷静处理,写了一封称自己已经年老色衰的回信。
再接下去的汉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汉景帝虽然有些鲁莽,但总体还不错,两父子合造一个“文景之治”。再接下来的是横扫天下的汉武帝,此公不介绍了,不了解的人估计不多。
汉武帝之后是汉昭帝,汉昭帝很聪明,不过实权在霍光这里,当时西汉治理得很好。
汉昭帝之后是那个当了二十多天的海昏侯刘贺,再接下来的就是历史上很牛的人物汉宣帝。
他是汉武帝的玄孙,他解决了汉武帝没有解决的匈奴边患问题。
从刘邦开始到汉宣帝,一百多年来就没有一个昏君。那个刘贺估计也不是昏君,应该是权利斗争失败之后被霍光抹黑的,哪有二十多天犯了一千多条过失。
为什么西汉接连就不出昏君呢?1、皇帝不是高高在上的西汉的皇帝不像明清的皇帝那样高高在上,他们懂得自我反思,自我道歉,甚至自我检讨。汉武帝下过罪已诏,汉文帝还亲自向臣子道歉,当时自己的儿子闯了司马门,他向张释之道歉,并且升他的官。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是不可能如此的。
2、皇帝手中的权力并不大西汉皇帝主要还是将权力交给丞相的,像汉景帝想封自己老婆的兄弟为侯,当时丞相周亚夫反对,最终汉景帝十分郁闷地放弃了。霍光是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政,他主政时的权力几乎等同于皇帝。汉武帝和汉宣帝手中的权力大一些,但也没有大到明清那种地步。
3、君臣信任明清时期君臣没有信任可言,他们主要就是勾心斗角,皇帝老觉得大臣对自己不忠,大臣老是玩心眼讨皇帝欢心。西汉时期的君臣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起码的信任度还是有的。
总结:皇帝懂得放权,大臣懂得直言,君臣比较信任,皇帝不拿自己当天子高高在上,这些因素促成西汉多明君。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是刘邦建立的,国祚210年,共经历12位皇帝;东汉是刘秀建立的,国祚195年,共经历14位皇帝,我们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当然了,刘备建立的“季汉”就不算了。
何谓明君?简单的说,就是英明的皇帝;复杂的说,就是会用人、能治国、能辨别忠奸、能爱护百姓、能保国家平安、能维持国内盛世的英明皇帝。
那么两汉哪些皇帝称得上明君呢?
先说西汉,首先开国皇帝刘邦绝对称得上是明君,这个毫无异议,以布衣之身,提三尺长剑,斩白蛇起义,经历三年灭秦之战,四年楚汉战争,埋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朝,击败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这份能力,就不是一般皇帝比得上的。
刘邦之后的汉惠帝刘盈,实在是称不上明君,终刘盈一生,只是活在母亲吕后阴影下的傀儡皇帝而已,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吕后,刘盈的一切都是他母亲吕后安排,包括刘盈娶了自已的外甥女为皇后,刘盈被吕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吓得失去理智,郁郁而终。
汉惠帝刘盈之后,汉朝逐步进入盛世,先有文景之治,后有汉武盛世,接着又是昭宣中兴,明君一位接着一位,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一共五代皇帝都是明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都说富不过三代,可刘家皇帝已经英明了五代人。
西汉的第二位明君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以刘邦第四子身份继承皇帝位,以功臣诛杀吕氏一族之后的混乱进入京城登上皇位,以恩威并济的手段在成为皇帝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独掌大权,之后开始稳固统治,以孝、德治国,对外稳定匈奴,继续和亲,对内减轻苛政,轻摇薄赋,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西汉的第三位明君是汉景帝刘启。
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在刘恒前面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后,刘启成为嫡长子,刘启在位期间爆发了诸侯国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解决了西汉初年以来,刘邦分封诸侯王之后的一大隐患,刘启虽然生性薄凉,用棋盘砸死吴王太子,腰斩一代文豪晁错,逼死功臣周亚夫,汉景帝虽然对待大臣有些苛刻,但仍不失为一代明君,汉景帝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的第四位明君是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16位即皇帝,在位54年,开启了大汉盛世的到来,开创大汉民族的声威。汉武帝刘彻采纳推恩令,从制度上解决了诸侯王之乱,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了华夏民族;汉武帝刘彻大胆对匈奴用兵,解决了大半个世纪边境安全;汉武帝刘彻不断对外开疆拓土,才让华夏民族有了今天雄伟的版图,汉武帝不仅是明君,还是千古一帝。
西汉的第五位明君是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八岁登基为帝,21岁去世,在位13年,在权臣霍光的辅佐下,开启了武帝朝以来的百废待兴,虽然汉昭帝终身活在霍光的阴影之下,但汉昭帝13岁就能明辨是非,挫败了上官桀、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针对霍光的阴谋,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西汉的第六位明君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坐过牢,当过平民,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人,汉宣帝一朝由于对外解决了匈奴的大患,对内国泰民安,一片详和,此时的汉朝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最强大的时代,达到整个两汉最鼎盛的时期,就是汉宣帝当政期间。
而东汉能够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只有前面四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
汉光武帝刘秀就不用说了,文治武功样样出类拔萃,还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被称为位面之子,在位期间也开创了”光武中兴“,当然也是一代明君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创造了”明章之治“的两位皇帝,汉明帝刘庄与汉章帝刘炟,两位皇帝共同创立了明章之治,是东汉自光武帝之后的另一个治世,此时的东汉帝国,在明章二帝的统治下,势力达到顶峰,对外解决了匈奴外患与羌人问题,对内开创了各种治世,当然称得上明君了。
东汉最后一位明君就是汉和帝刘肇了,刘肇其实与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有些相似,10岁即皇帝位,14岁时刘肇就联合了一批朝中正直的官员和太监,诏令京城守备司令与北军五校士兵逮捕专权的窦宪一党,全部诛灭,谁能想到一个14岁的皇帝,居然心思如此缜密,手段如此雷霆,计划如此周密,一举铲除了为害东汉政权的窦氏外戚集团,这不是明君又是什么呢?
来统计一下,西汉12位皇帝,共6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东汉14位皇帝,共4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九,差不多三分之一。
如果合起来算,整个两汉共26位皇帝,10位明君,明君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八,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明君比例,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不会低,那么汉朝为何这么多明君呢?
第一个原因是:前朝皇帝选接班人是选贤不选长。
西汉自刘盈之后的6位皇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长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昭帝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儿子。
贤能比嫡长治理国家更有用,下一任皇帝是否合格,前朝皇帝的选拔相当重要。
第二个原因就是:成为明君的皇帝,大多是受过磨难,吃过苦,懂得人间疾苦。
比如汉文帝刘恒,由于母亲不受刘邦宠爱,因此活得非常低调,一幅与世无争的样子,才能最终被选为皇帝,还有汉宣帝刘询,从是个婴儿开始就在牢中,稍为年长一些又在民间当普通百姓,自然知道百姓的疾苦,即使成为皇帝后,依然记得自已的发妻。
第三个原因就是:汉朝以儒术汉国,以法家为本。
虽然汉武帝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并不是不要其他治国思想,而是糅合了其他思想,集众家所长,为治国所用,比如法家,汉承秦法,汉初的法律与秦国基本上是一样残酷的,但汉朝逐渐废除了一些严厉的法律,依然以法家治本。
治天下与打天下是不同的,儒家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治国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有一些道理,正是这些道理的存在,维持了一个相当较平衡的政治姿态,而作为皇帝,是自小要学习儒术的,儒术能让一个皇帝懂得治国之道,成为明君的可能。
第四个原因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汉朝的人才非常多,不断出现的各种人才给汉朝统治者治国提供了很多的依据,比如汉初的诸吕作乱时,周勃、陈平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汉初的贾谊、晁错、周亚夫、主父偃、霍光等人,都是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与盛世,给皇帝提了不少正确意见,只要采纳了正确意见,并有正直大臣的监视,皇帝大体上是明君。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其实并不是只有汉朝明君才多,很多朝代都有明君,例如秦国,虽然二世而亡,但是不可否认始皇帝是明君,就连他老子异人都被说成是明君了,连续6代明君,不少了吧,还有唐朝,也有不少,只是后期君权式微,在比如明朝的混世魔王皇帝朱厚照,也算是一个明君,奈何当时文官势力庞大,内阁制导致文官上可骂君王,下可欺平民。
我认为之说以汉朝给人的印象多明君是当时环境和现在的环境造成的。
一、由于当时刚结束数百年的列国纷争,国家中央集权思想刚刚形成,造成了汉朝初期几位皇帝必须勤勤勉勉的做事情,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也给后代的帝王提供了一个典范。
二、其次,当时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其他周边各民族进行交流沟通,及战事,扩张了版图及增加了文化多样性,显示出当时的皇帝更加的功绩卓著,比如汉匈大战,西域丝绸之路,王莽篡汉等等,都是发生在汉朝时期。
最后、就是因为汉朝是一个战事频发,各民族矛盾及利益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文化和爱恨情仇为电视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就形成了大家印象中的汉朝多明君的印象,其实说来,哪朝哪代没有明君呢,只是有的突出,有的比较少而已。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西汉相比于东汉确实有很多贤明神武大气磅礴的伟大帝王,如刘邦,刘盈,刘桓,刘启,刘彻,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元帝后的汉成帝汉哀帝一代不如一代,前面的几位帝王崇尚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于民休息为汉武大帝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前有文景之治后有昭宣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相对于东汉自刘秀后有刘庄,刘庄以后有历二帝就显哀态,与历史上的其它王胡一个样子,开国之初多贤名礼贤下士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但凡盛世以久多显荒淫无度,祸国殃民之徒时也命亦。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汉朝是历史上明君出现最多的一个朝代,西汉和东汉之中又以西汉为最,西汉连出七位明君,堪称历史之最。
汉高祖刘邦作为一举开创大汉王朝的创始人,刘邦的成就自然是没话说,说是明君不为过。
值得一说的是刘邦的年纪仅仅比秦始皇小三岁,在48岁的时候才堪堪举起反秦的大旗,就凭这份心智在历史上都算少有。
在经过六年的纷争后刘邦终于当上皇帝,虽说刘邦处决了多数异姓王,但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言,刘邦还是一个明君,就是对兄弟太过于愧欠。
汉惠帝刘盈刘邦之后便是刘盈登基了,虽说是长子但在登基之前还是差点错失皇位,幸好吕雉厉害保住了太子之位。
很多人对汉惠帝刘盈的了解就是在位时间短,且做上皇帝之后一直被母亲吕雉所控制,像是一个傀儡皇帝。
但这其实算是刘盈的家事,在政务上刘盈还是处理的非常不错的,吕雉摄政但却不乱政,在这段时期内虽说刘盈没有太大的表现机会,但也是稳固住了局面。
汉文帝刘恒刘盈去世之后由于吕雉还在世,所以就导致刘盈的儿子刘恭也在吕雉的掌控之中,不过因为不服从管教被吕雉暗杀。
刘恭之后便是刘弘,跟刘恭一样是傀儡皇帝,不过恰逢吕雉去世,陈平等人便推翻了诸吕势力拥立刘恒登基。
要说这刘恒也是非常幸运,因为刘恒并不是刘盈的儿子而是刘盈同父异母的弟弟,其母亲是薄姬。
由于当年吕后摄政所以刘恒和母亲薄姬每天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活,这让刘恒自小就养成了谨慎的性格。
刘恒登基之后更是延续了这种性格,在处理政事上也是以稳固汉朝的发展为主要,让汉朝的各个产业得到恢复。
其实不仅是在汉朝,就是在其他朝代中刘恒都算是明君中的典范了,其在位时间跟汉景帝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的登基就比较顺利了,没有刘盈那般险峻,也没有刘恒那般幸运,就是因为嫡长子所以继承皇位。
虽说刘启在位期间引发了七国之乱这样的大事让国家陷入到内斗当中,不过最终还是被平定了。
相比较其他人来说刘启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位期间也是延续了父亲刘恒的政策让汉朝彻底恢复元气,两人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自“文景之治”后汉朝算是彻底恢复了元气,于是汉武帝便开始对匈奴发动反攻。
说起汉朝那就必须说起汉武帝,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反打匈奴连接西域,都是汉武帝的功劳。
虽说汉武帝时期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但不得不说的是汉武帝的出现让汉朝再也不受匈奴的欺负,压的匈奴彻底抬不起头来。
就凭借这一点就足可以称得上明君了,其在位时间也是名臣武将层出不穷,比如霍去病、卫青、张骞等等,这种情况实在少见。
汉昭帝刘弗陵因为“巫蛊之祸”这件事让汉武帝错杀了自己的长子刘据,于是幼子刘弗陵脱颖而出成为太子。
上文也说了汉武帝时期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在里面,虽说驱赶走了匈奴但却让百姓生活困难,这种情况就如刘恒接手的汉朝一样。
刘弗陵登基之后便停止了这种现象开始对汉武帝时期的弊政进行改革,把汉武帝造成的烂摊子给收拾干净并做的更好,说是明君不为过。
汉宣帝刘洵由于刘弗陵英年早逝所以就出现了跟刘盈一样的情况,甚至要比刘盈时期更加严重,就是刘弗陵并没有子嗣,刘盈怎么说还是有几个儿子的。
于是在霍光的带头下再加上太后的支持,汉废帝刘贺登基了,但这个皇帝实在是不咋地,仅仅在位二十七天便被霍光给废除。
随后霍光就找到了遗落民间的刘洵,刘洵是汉武帝长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这件事便一直流落民间。
原本按照正常发展来讲的话汉朝明君到刘弗陵那里就应该结束了,毕竟当时霍光的权力足可以对抗皇权了。
但刘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隐忍不发一直等到霍光去世,随后便开始了自己的雷霆手段。
在刘洵的治理下在军事上将匈奴彻彻底底打服,在经济等方面让汉朝登顶巅峰,文景之治只能说让汉朝恢复元气,刘洵时期才是大汉之巅峰,如果说这不是明君那谁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
从秦始皇到溥仪一共有四百多位皇帝,其中能称的起明君的少之又少,汉朝的明君数量确实是历史之最,我觉得汉朝能盛产明君是因为这两点原因。
汉朝为什么多明君?立贤不立长
古代皇室中大多都会有这么一个规矩,就是立长不立幼,这就导致就算长子能力并不出众,但还是有了先天优势。
而东汉初期之所以明君辈出,就是因为突破了这一条规矩,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条件不行所以只能立贤而不立长。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长子,但在刘盈之后就全乱套了,比如说汉惠帝之后的汉文帝刘恒是刘盈的弟弟,虽说汉景帝是汉文帝的嫡长子,但后面的汉武帝则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汉武帝之后的汉昭帝和汉废帝也都均不是嫡长子。
可能这种立贤不立长对嫡长子来说并不算公平,但对于国家来讲是绝对有好处的,就拿清朝的九子夺嫡来说,如果康熙坚持嫡长子继任,那后面或许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了。
不过再怎么说立贤不立长也都是有违法制,这也是为何西汉明明通过这一方法收获大量明君后,后世的朝代很少用这个办法选择储君的原因,当时西汉之所以这么做也确实是实在没有办法了。
历经磨难
西汉频出明君除了立贤不立长这个必要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这些登基之人在之前都有过一段不好的经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更明白百姓需要什么,国家又该怎么做。
就拿西汉这七位皇帝举例,这七人中做的更好的有刘邦、刘恒、刘彻、刘洵,这四人都有一段经历。
刘邦不用多说,从民间发家自然深知百姓需要什么,刘恒那谨慎的性格也是早年畏惧吕雉所导致,从而在登基之后一直不忘初心。
刘彻虽说自小便是皇子,但如果没有馆陶公主的扶持,那也不过是一个封地在外的王爷罢了。
刘洵的经历可以说跟刘邦有的一拼,刚出生下来就遭遇了巫蛊之祸,成长于掖廷当中,如果没有霍光将他从民间找出来,恐怕刘洵连个封地都混不上。
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努力,这样在运气来临之际才能有选择并掌控的权力,不然就如那刘贺一般只能当27天的皇帝。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为什么汉朝多明君?
汉朝是中国最著名的朝代,明君确实比较多,以至于成为汉族的代表性朝代,帝星璀璨、明君众多,可能有这么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汉朝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朝代。在这么长的时期内,皇帝也比较多。皇帝多了,自然明君也就多了。同等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朝代只有200年,皇帝总共只有10多个,那么产生明君的概率就比较低。但是汉朝有400年的江山,皇帝就有26个。
这样,汉朝能够产生的明君,自然就相对来说要多一些。
比如: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刘询、刘秀、刘庄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这是从朝代的时间的长度来说的。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汉朝是一个崇拜儒家文化的朝代。这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文化素质是比较高的。- 而且汉朝皇帝都比较重视皇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汉武帝之后。皇家非常重视教育,汉朝的太学开中国儒家教育的先河。
而皇帝对皇族的教育,又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东汉光武帝,他本身就是一个太学学生出身。
所以他更加重视子孙的教育。东汉也出现了很多明君。他们的文化素质都是非常高的。明君也不是天生的,往往都是由教育养成。
-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君主。
举个例子,汉明帝做太子的时候,曾经要求学习打仗的知识。但是光武帝却认为打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强儒家文化的学习。
所以他要求他的皇子,以及子孙后代都要不断的学习儒家文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套学问来治理国家。
所以,汉朝确实是有比较多的明君,这个现象应该是教育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评论、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