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这句话在古代有道理,但在现代影响不大

处暑是24个节气之一,前一个节气是立秋,后一个节气是白露。

白露是因为日夜温差太大,所以早晨起来叶子上都有凝露,这说明冷空气开始起作用,热空气开始后退。立秋表示秋已经到来,也就意味着冷开始占上峰,热已经到达顶峰开始走下坡路。

三伏天表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分为初中末,对应的节气是: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是60天左右,一般三伏天是30到40天之间。所以小暑到了几天进入初伏,处暑结束之前末伏结束。

如果处暑结束还没有出伏就意味着三伏天的时间延长了,热空气持续不退,这样导致蒸发量过大,植物晒死,像前几天报导西湖龙井茶树大面积晒伤。

茶树受伤,其他果树也会受伤。因为太热降水没有,自然就会出现干旱,最后农作物大批量的死亡。古代以农民为主,农民家没有植物,他们怎么活?自然就会引发大灾荒。灾荒一起,自然遍地起新坟了。

这就是风不调雨不顺,百姓受灾。

另一方面因为太热,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友好,很多老年人的生命会受到高温的威胁。同时天太热,对于在地里刨食的农民也不友好,高温中暑致死的概率就会提升。

现代社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抗自然的能力大大的提升,祖国如此广大,一个区域高温,另一区域未必就高温,粮食水果也如此。古代粮食、猪肉并不是全流通的,现代不管什么都是全流通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一种常态。

所以真的某地受灾,粮价不涨供应充足也不会影响到生存危机,所以处暑不出伏也不会出现古代那种遍地起新坟的惨状。

不过连续高温已经让电力吃紧,也让高温地区的老百姓饱受折腾,所以高温该去了。今天是8月23,刚好处暑,台州天气如下图,所以虽然还热,但凉已经在路了,热折腾不了几天了。

“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处署不岀伏,遍地起新坟”这是以前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在现时来说已经过时了。

“处署不岀伏”意思是热的时间长,热的时间长代表干的程度也狠。处署前为立秋,有秋干绝粮一说。干作物绝收,水稻缺水岀不来穗,既使岀来了也是秕谷多。所以“处署不岀头,割草喂老牛”。“干得青山叶儿焦,田里稻谷过火烧”可想而知哪来的粮食。

“遍地起新坟”就有点恐怖了,老坟是以前的,新坟就是新死的人。大干之年粮食绝收,人没有饭吃还能活命吗。到处闹饥荒死人无数,所以到处增新坟。事实证明越是伏天越易暴雨,“三天一小暴,十天一大暴”,怎么也不会绝收,只能说欠收。

这些年来由于以前水利设施搞得好,可以说旱涝保收,所以以前的老话只能当经典谚语,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今年却是样样都应验了,四川高温,停电,走了许多有基础病的老人家,四川、湖南、江西稻田干旱严重,山坡茶树,柠檬树,竹林旱死,北方河南,安徽大旱,玉米有的严重减产,有的干旱绝收。所以,古人说的话,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灵验有效。[微笑]

“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这话应该没什么道理,这有可能是过去的说法,现在社会及科学技术加上经济发展等等因素不至于有这个现象发生吧?

“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几千年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经验。

“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热的时间会比较长,秋季会显得非常短。

“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农作物生长后期谷类还没抽穗,秕谷会很多,只好割了喂牛。

“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七月二十六处暑,这话有道理吗?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道理是什么却又说不清。今年的处暑没出伏,遍地起新坟就恐怖了点。但是我村近一个月就走了六个,其中有一个不到50岁,其他五个都是76岁以上。所以我认为有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