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这一个无关于文化,这是皇帝往独裁方向又进了一步
古人的理念是很先进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王、帝只是天下人的代理人,根据这个原则设定形成一个比较先进的结构模式:
王、帝(董事长)任命——丞相(总经理),由丞相负责整个天下去事务。
在老百姓看来王的权力或许还是相的权力大,因为不怕官,只怕管,丞相是管百姓的。
王主要负责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军队等等,不负责具体事务。
秦始皇一统天下,整个格局都变了,此时皇帝成了独裁者,他不但命名天下郡守,而且还命名朝廷很多官员,丞相的权力在减弱,不过比起后世还是很大的。
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当了皇帝,当时大臣在殿内喝酒,一醉就没了君臣礼仪,言语动作不雅。后来经过叔孙通的调教,使得大家都守礼,刘邦说了一句:当皇帝真好。
天子的威严就出来了,威严实际靠权力来实行的。
皇帝当然希望自己的威严越大越好,这是一个趋势,此时皇帝就将目标对准百官之首的丞相,开始在丞相上做文章。
萧何是西汉第一任丞相,他还可以带剑上朝,走路不用小跑,慢慢走就可以了,这就是丞相的特权。丞相的权力有多大?
可以将皇帝的决意否决,比如汉景帝想封皇后的兄弟为侯,当时的丞相周亚夫不同意,最后就没有封成。
所以历代皇帝开始拆分丞相,比如不设丞相,分设六部,或者由其他官员去兼任丞相之职,或者丞相不再是一人而是好几个人等等。
这是在权力上的动的手,然后就在礼仪上动的手。
宋朝时赵普是丞相,一开始还是坐着议事,后来有一次皇帝偷偷拿走赵普的凳子,赵普也不好说,这样就变成站着了。
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实际就是对大臣进行矮化,然后拔高皇帝的威严。
到了明朝丞相一职也被废除,皇帝在独裁之路上越走越远,清朝还设军机处来议事等等。
这不是一种文化,是皇帝想将天下变成家天下,最终实现真正的独裁的小动作,这个小动作是所有皇帝心中所想,所以虽然朝代不同,但方向相同,经过无数代皇帝的小动作,最后大臣都跪地而不敢抬头,奴化了。
皇帝的权力达到最高,俗话说物极必反,当天下权力皆聚皇帝一身之时,灾祸就来了,所以这种封建皇帝制度最终走向历史,这是皇帝亲手将其埋葬。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皇帝的天下。皇帝一个人怎么可能肩上挑得起这么重的担呢。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国古代的官员上朝方式,一方面体现着礼仪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着皇帝和大臣关系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肯定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文明的进步或倒退,是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说的,是从整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变化来看的,但仅从官员的上朝方式并不能说明文化文明的进步或倒退。
有关上朝的记载,最早可以在《诗经·齐风·鸡鸣》里看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说明,春秋时期官员就会在鸡鸣时准备起身上朝。后来,上朝的时间基本固定在早上的五点到七点,也就是卯时,所以有点卯的说法。上朝的官员品级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如唐朝只有五品以上的文官;明朝基本上京官无论品级都上朝;清朝的话,京官四品以上上朝,四品以下必须有皇帝召见。朝见的时间管理相当严格,无故迟到、缺勤者,都要严厉地惩罚。如唐玄宗时,缺勤要罚一季俸禄,缺勤35天就要判刑1年。(《唐律》)下朝后,除宰相外的其他官员可以在朝廊下吃一顿饭,吃过后不当值的官员可以回家休息。朝会不是每天都开,一般朝代建立之处,皇帝比较勤奋每日都上朝,后五到十天一朝。因为朝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也比较辛苦。
汉代上朝
宋代上朝
清代上朝
秦汉时,皇帝和大臣是坐着论政。《后汉书·戴凭传》:“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与秦汉时流行的席地而坐方式是相关的,所以上朝之前,大臣必须脱鞋进入。隋唐之时,朝中重臣上朝也会有座。到了宋朝,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愿意撤坐,朝中官员上朝就得站着了。明朝时,规定朝臣上朝必须跪着,清朝时沿袭明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朝臣上朝时都得双手执笏,主要是为了把上奏的话记载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员笏板材质不同。唐朝规定五品之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下就不用执笏,清代就彻底废除了。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仅从大臣们的上朝面对帝王的方式上来说明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亦或是倒退,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毕竟我们中华文化从大方向上来看,在五千年的历史历程当中整体上还是不断地在前进的,固然也是有过不少挫折,停顿,甚至后推,但对于上朝方式上,只能说这是一种权利天平的倾斜,亦或者说是一种文化陋习。
清装剧臣子下跪照片
中国的君主社会演变从一开始的推举禅让,到后来的家天下,从一开始的君臣关系是一种投奔,兴趣相投,理想相投,一旦君主的行为令臣子不满,即可飘然而去,到后来的君主威严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一种类似奴役的极其不对等关系,在君主面前臣子毫无尊严,想法,自主,自由。
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或是倒退吗?其实倒也不尽然,君臣关系的演变,其实也是一种权利分配的不断演变,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导致君臣权利极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不仅就是体现在对于国家事物的决定权上面,更是体现在日常礼节上,随着君主的权威的增加,最后君主的地位更是凌驾于父母双亲之上,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就是一种说明,那么从一种文化的角度上来看,这其实根本就体现不了说是文化的一种进步还是退后的变化,毕竟说向父母天地下跪在中华文化当中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放眼如今,依旧是如此。不同的是,当下的君主领袖和老师的地位没有古代放的如此之高,所对应的礼节亦是产生很大的不同罢了。
所以说,跪拜礼节不能说明是一种文化的演变,而是跪拜对象的一种身份地位的演变罢了。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先说一个历史典故,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原后周留任的宰相范质上朝奏事,开始还坐着讲,正讲着,赵匡胤突然打断他说,你先不用讲了,把文稿拿我看看。范质遂起身把文稿捧给他看,赵匡胤说,我老眼昏花,你再拿近一点。范质就又凑近了一点。等皇帝看完了,范质再想坐下,却发现椅子已经没了。原来趁范质站起来的时候,皇帝悄悄让宦官把椅子搬走了。范老儿也没有办法,只好站着。从此以后,宰相上殿就再也没了座位,大臣们也没有了座位。---当然,这只是市井小道消息。
宋朝之前,大臣们都是坐而论道,比如东晋时期的司马睿登基时甚至要拉着丞相王导与他同坐龙床。
有感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帝王权威下降,宋朝开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极力的加强君权,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势力;另一方面,对于文官的也是采用制衡之术。
对于跪拜大臣跪拜皇帝汉代就开始了,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举行宴会,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跪于两厢,迎接皇帝。而到了唐朝,大臣们也会对皇帝行“再拜稽首”之礼,也就跪拜两次。但是在宋朝以前,有两种大臣在见到皇帝时可以不跪拜,一种是年高德昭的大臣;另一种是皇帝的老师。这说明此阶段虽然皇帝地位崇高,但依然保留有一点“人性”。
到了宋代以后,君权加强,君臣关系被完全颠覆。尊卑思想更加严重,等级制度更加明显,从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皇帝对大臣行礼了。之后清朝更甚,大臣们觐见皇帝,只能跪着,而且必须以“奴才”自居,表明自己身份的低微,皇帝完全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所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由坐而论道,到站立相谈,再到跪拜而议,这绝对是文化的倒退。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唐朝以前坐着,宋朝站着,明清跪着。”
这又是哪个“历史发明家”的研究成果?
我们国家的先人行礼,一直到宋代前,正规场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礼仪按照跪坐与站立可粗分为两大类,拜与揖。也就是揖礼和拜礼等礼仪。
唐朝以前的王朝,不管是“跪坐”还是“坐”,大臣在上朝前都要向皇帝行“拜礼”。宋朝以后站着上朝,也要先行拜礼。
(拜礼陶甬)
所谓的拜礼,就是“俯伏”。这种俯伏的动作看着非常像“下跪”,其实是“趴着”,不是“跪着”。
拜礼,是臣子对君王的最高礼仪。仅次于拜礼的是揖礼。
“揖”是拱手的意思,揖礼就是以站立姿态向对方行礼,不需跪拜。
《史记·高祖本记》就记载:
“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记载:
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也就说,唐朝以前的大臣上朝,并不是像个大爷一样的坐着那里就没事了。大臣需要先向皇帝行拜礼中的稽首礼,皇帝也要给大臣回空首礼。
(空首礼,君王对大臣的回礼)
(拜礼之顿首礼、空手礼、稽首礼)
同拜礼非常像的就是“跪拜礼”,这个是元朝和清朝的专属产品。不需要多解释了,满清题材电视剧太多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明朝与所有中原汉人王朝一样,大臣向皇帝行拜礼和揖礼,而不是跪拜礼。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的出来。上图的明朝大臣和军士,面对君主的礼仪动作都是站立—屈身—行揖礼。而下图的清朝官员(右上角),全部都是行跪拜礼。
明代推翻元代后,朱元璋就多次下令禁止行跪拜礼,恢复传统汉族拜礼。
据《明实录》记载: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定官民揖拜礼。初,上以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明朝只有在非常重大事件的时候,比如听宣诏旨、祭祀、祭祖等场景才会用跪礼。其余的场景,比如皇帝出行时,官员也是行揖礼,不需要跪拜。
所以,这个问题最少有两处错误。
(1)唐朝以前的王朝,大臣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还是“跪坐”着,都要先向皇帝行拜礼。
(2)明朝和清朝不一样,清朝和元朝才是跪着上朝。
说到清朝就再多说几句。很多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节,并常以此为籍口,作为批判封建礼教的有力佐证。实际上,三跪九叩并非汉民族传统礼仪内容。
“三跪九叩”的出处源于清朝昭连所著的《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
“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在清朝之前,中国历史上是没有三拜九叩这个概念。明朝行的是五拜三叩首,宋朝以前就更简单了。
所以,从某些方面说。清朝人搞的如此之复杂的跪拜礼仪,绝对是中国文化的大倒退。说跪拜礼仪不是文化倒退的人,麻烦你们以后公司开会之前,也先给老板或者领导先来一个三拜九叩如何?
对于继承华夏文化,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有选择的继承,切忌像满人那样扭曲异化。忽视了文化的历史积累,只从皮毛出发,弄不清楚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如果说复兴五千年华夏文明,必然要穿越历史的雾障,用心去捕捉久远的光芒。汉服和传统礼仪的复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这个过程,需要一颗不偏不倚、不骄不躁的心。
关于古代上朝,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时得站着,明清时需下跪,这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这是门阀政治逐步衰亡,封建皇权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就是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朝中大臣都是有实力的王公贵族,当然也会有个别客卿,各国国王不过是这些贵族的头目和最高代言人,所以国王和大臣虽有君臣之分,地位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大臣上朝议事是可以坐着的。
秦汉之际,古风尚存。秦汉之际,皇权大为加强。但古风尚存。皇帝还是会给大臣必要的尊重。
特别是东汉,地方豪族发展起来,这些豪族经济实力雄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人口,拥有私人武装,称雄一方。由于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地方豪族控制了当官的渠道,在朝廷上世代为官。比如,袁绍家族,号称所谓“四世三公”。这是门阀政治的雏形。政治经济实力强大,皇帝也轻易不能得罪这些豪族。坐个凳子又何妨。
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控制朝堂。曹魏发明了所谓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的权限牢牢控制在门阀手中,形成了所谓士族,不管政权怎么变换,皇帝怎么更迭,这些门阀世代为官,控制着行政系统和国家经济命脉。皇帝对他们也无可奈何。敢不让人家坐吗?
隋唐时代,科举制度横空出世,门阀政治渐趋消亡。隋和唐初期,门阀政治的影响依然强大,有所谓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贵族集团的称谓,控制着行政系统。比如河东裴氏家族,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其他官员数不胜数。其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
对比,隋炀帝创造性的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彻底打破了政治门阀对官员选拔渠道的垄断,也敲响了门阀集团的丧钟。
武则天时期,重用酷吏,大肆打压关陇贵族集团。中国的门阀政治忠于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能与皇权抗衡的政治势力。
宋太祖撤凳子。相权彻底衰落。宋太祖撤掉了宰相的凳子,从此大臣上朝只好站着了。赵匡胤为什么不怕得罪宰相大臣呢,因为这些人的身后,没有贵族集团强大实力的支持,他们不过是高级打工仔,给皇帝打工的。皇帝让他们滚蛋他们就要丢饭碗。
等到了清朝,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再没有什么门阀,皇帝拥有绝对权威,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皇权。大臣当然不敢坐着议事了。只不过匍匐在地,唯唯诺诺,苟图一时富贵罢了。哪里还会有先秦士大夫的傲气。
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诚不欺我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