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肯定不能封地啊,一封地就容易造反!

古代封建帝国的皇室宗族背景庞大,势力分杂,如何处理皇室宗亲的权力地位,便成为了历代君王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最常见的就是封爵给地,将子弟们分封为诸侯。但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诸侯拥兵自重,祸乱国家,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

而明朝皇帝朱元璋,把宗室之中的王公贵胄“圈养成了肥猪”……

他赐予“王爷”(儿子)们封地,实行“藩王分封制”,意图使太子“居中”坐镇朝廷,藩王“居左右”成为太子的屏障,将京师重地牢牢的掌握在皇家手中。

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并不是所有手握实权的藩王们都会自愿成为太子的屏障, 朱元璋一手培养出了最肥的藩王“朱老四”朱棣。

朱棣是北京的藩王,又是两次北伐的将军,手握军政大权的朱棣在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统治时期发动政变,推翻了朱元璋的继任者,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上位后虽然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权力,但依然实行“藩王分封制”,结果又培养出了另一个“造反派”朱高煦,虽然朱高煦没有造反成功,但大明朝三代皇帝中,竟然出现了两个造反的藩王,而且其中之一还造反成功了。可见“赏赐封地给王爷们”是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藩王们在自己封地各种敛财,极大的削弱了明朝的财政,到明朝中后期,这些人已经成了大明朝的蛀虫。明朝灭亡,他们需要负很大的责任!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清朝自然不会走大明朝的老路。

当年从努尔哈赤率八旗入关,血染银甲夺得天下,到皇太极以静制动,削弱权臣,巩固皇权。

这两位大清历史上尤为强大英明的雄主,为后继任者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永远要把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皇太极时期,大清朝从四大贝勒掌管朝政、八旗旗主拥兵自重、朝中党派林立明争暗夺,到最后皇太极大权独揽南面为王,走的一直是削弱宗室王公的正确路线。

睿亲王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立刻废了多尔衮一脉的宗室特权,并持续削弱剩余的七位铁帽子王的权力;

康熙皇帝利用鳌拜以下犯上之事借题发挥,彻底瓜分了安亲王一系的势力,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将“皇权”推向了巅峰;

雍正皇帝经历了“九王夺嫡”的风波之后,对皇室亲王们更加警惕,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十四王爷,四位王爷被圈禁,不要说赏赐封地了,连行动都要被限制。

清朝皇帝每一位都拥有实打实的军政大权因为他们吸取了明朝的经验教训后,懂得了一个道理,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由于内部原因而被攻破。

当然了,并不是说他们不掌兵?大将军王也有,比如康熙朝十四阿哥,只是这个兵权实际上还是皇上掌握,兵也是国家的兵,王爷只是作为一个指挥官的角色。总而言之,清朝的王爷们都没有封地,而且全部住在京城,由朝廷养着。由此便断绝了王爷们割据的可能性!

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首先,我们看一下分封制度的由来。在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周天子按照公爵、侯爵和伯爵册封爵位。当时,基本上采用了地名的模式,因此出现了齐桓公、宋庄公、秦襄公、魏文侯等各式各样的地名式爵位。对于分封制度,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并没有沿用。因为秦国认为采用分封制度以后,几代人之后肯定会爆发各种混战。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秦国采用了郡县制,并没有采用分封制度。但是到了汉朝统治的初期,再次采用分封制度,出现了楚国、淮南王等地名式王爷。

在随后的一系列王朝中,一旦采用分封制度,就肯定会产生各种的叛乱。例如隋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几次小规模叛乱。 甚至在唐朝统治的前期,亲族叛乱仍旧接连不断。为了解决宗族叛乱的问题,唐朝在册封爵位的时候,即使出现齐王、楚王等地名式爵位也根本没有封地。此外,出现了寿王、信王等非地名式的爵位。宋朝沿用了唐朝的办法,宋徽宗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康王。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没有接受唐宋时期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的子孙不会谋反,再次册封了大量的王爵,而且都有各自的封地。

但是事与愿违,朱元璋刚刚去世,还尸骨未寒,燕王朱棣已经发动了叛乱,并且窃取了皇孙朱允炆的皇位。燕王朱棣上台以后,担心其他王爷复制自己的成功,开始大规模的削藩。 与此同时,在爵位的册封上,除了常见的地名式爵位以外,也出现了大量的非地名式爵位。例如隆庆皇帝登记之前,自己的爵位是裕王。崇祯皇帝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信王。此外,还有福王、桂王、惠王、瑞王等一系列非地名式爵位。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王爵上,侯爵和伯爵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清朝入关之前,便出现了各种爵位,但是并不正规。在入关以后,仿照明朝的爵位制度,清朝规定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不同等级的爵位。为了防止出现亲王叛乱的情况,清朝所有的亲王都聚集在京城,不能居住在外地。在爵位的名称上,清朝基本上彻底取消了地名式爵位。 清朝各个等级的爵位,基本上都是非地名式的,例如康亲王、宝亲王、怡亲王等等,这些爵位与地名没有关系,更没有封地。豫亲王、郑亲王等爵位虽然和地名有关,但含义基本上全变了。除了清朝之外,太平天国册封的各个王爷,也尽量不适用地名。例如最初的几位王爷,采用了东西南北。

后来的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等,都没有使用地名。太平天国总计册封了2000多个王爷,据说已基本达到了中高级将领全部称王的尴尬局面。由于所有的封号已经全部用完,最后的王爷被称为列王。在爵位册封方面,清朝非常严格,一般的王爵都不能世袭。 最后,我们讲一下清朝的王爵世袭。按照清朝的规矩,一般的王爵每隔一代降一级。

换句话说,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孙子就只能是贝勒。经历几代人以后,一个贵族家庭就会逐步没落。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一代代传下去。例如怡亲王胤祥,由于在雍正皇帝登基过程中,十三爷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雍正皇帝册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能够世袭罔替。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爵位以外,还能让另一个儿子继承郡王爵位。在整个清朝历史上,能够达到胤祥高度的贵族屈指可数。截止清朝灭亡的时候,铁帽子王也仅仅只有10多位,而且都没有封地。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清朝的藩王制度比较特殊,可以说属于是虚封,不像诸如西汉那般大肆分封藩王,又给藩王兵权又给土地的。

除了清朝开国初期封的三藩等有封地以外,清朝的亲王和郡王被册封以后,是不允许离开北京的,这样一来自然不会有封地了,所以称之为虚封。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西汉的藩王制度和清朝初期封的三藩可以说是属于是实封,结果是什么呢,是西汉有七王之乱,清朝有三藩之乱。

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为了中央集权,没有实封亲王和郡王,避免再出现藩王造反的情况。

而亲王和郡王不能离开北京,一是方便监视这些天潢贵胄,免得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甚至拉拢武将,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最起码不怕他们兴风作浪。二是清朝的亲王和郡王不像明朝,虽然没有兵权,但拥有参政权,可以起到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效果,而这个效果的确不错,像咸丰帝驾崩以后,恭亲王的确可谓是一度力挽狂澜,为风雨飘摇之际的大清做了不少贡献的。

最后总结来说清朝的这种虚封,还是很高明很有效果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整个清朝历史上,除了最初为入关后迅速剿灭起义军和前明势力而分封的三位汉族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仲明之外,再也没有被授予封地的王侯了。

因为事实多次证明,册封贵族并给予其封地的做法,即采用分封制去管辖地方,往往会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甚至会引发叛乱,导致国家分裂,战火不断。

周朝采用的是分封制,前期确实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后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王开始自行其是,不尊王室号令。而那时的爵位大多以其封地来命名,如齐桓公、晋文公、郑庄公等。

后来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但分封制仍然时常被采用。比如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先是册封异姓王 后来又大封同姓诸王。那时候的封国国王,掌握着封地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大权,最终引来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直到武帝时期才通过推恩令,以比较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诸侯王国对抗中央的问题。

西晋时期,晋武帝在统一全国后也同样大封同姓诸王,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由此彻底瓦解,少数民族政权蜂起,最终使得中国进入到十六国的乱世时代。

无独有偶,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同样大封同姓诸王,利用他们镇守地方,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实施削藩未果,被燕王朱棣推翻。从朱棣开始,明朝的藩王开始被严格看管,不仅不能获得封地,就连府邸也要设在京城,甚至出京都不被允许。从爵位的命名上,也一般不再以封地来命名,而改用一些积极向上或吉祥如意的字去命名,如裕王、信王、福王之类。

清朝继承了明朝对王室贵族的安置模式,除前面所说的三藩,有清一代从未出现过裂土而治的贵族王侯。他们同样也是被安置在京城,年纪小的住在紫禁城,年纪大了受封后就可以在京自立府邸,并获得封号,比如雍亲王、怡亲王、宝亲王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