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吴三桂何许人也?一代奸雄也!岂能受制于老爹和女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完全是为了自己心中所谓的“恢复大明,建不朽之功”。
吴三桂是今辽宁绥中(或锦州)人。 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父 吴襄,生母不详,后吴襄续弦,娶了辽西的望族、名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吴、祖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
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教诲和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吴三桂20岁任游击;23岁任参将;26岁任副将;27岁任总兵,此时的吴三桂已成为大明王朝镇守一方的军事大员。
公元1643年春天,31岁的吴三桂奉命入关抗击清军,为保存实力,吴三桂有意放慢脚步。因行动迟缓,清军早已撤退,虽无功于明王朝,但吴三桂受到崇祯皇帝的隆重接待,给予极高的礼遇。崇祯帝亲自在武英殿宴请前来进京勤王的吴三桂等将领,赐吴三桂尚方宝剑。一时,吴三桂红极一时,成了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时间飞快地进入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过关斩将,气势汹汹地向北京杀来,明王朝已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孤注一掷,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当吴三桂兵至玉田(今属河北省唐山市)一带,北京城已陷落,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来,吴三桂停止进军,陷入彷徨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开始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寻找最大的利益点。
大顺是“贼”!投降他,势必受到封建卫道士的谩骂。大清是“夷”,投降他,势必遭到封建士大夫的鄙夷。而正在吴三桂脚踩两只船、模棱两可、朝三暮四时,传来了父亲吴襄受罪、爱妾陈圆圆受辱的消息,吴三桂选择了准备联合大清剿灭李自成的观点。但这个观点严重违背了当时的时局,更是非常的天真烂漫。此时,大清王朝的执政者乃是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何许人也?连后世所谓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都佩服的五体投地,给其下了一个“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评语。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彻底是被打乱了。多尔衮早就替吴三桂把好了脉,开好了药方。利用吴三桂“扫清闯贼、献贼,恢复大明,建功立业”的“小九九”,认真“联合”着吴三桂共同作战。当大顺军、大西军相继被“联军”打的满地找牙、抱头逃窜时,已早接受大清“平西王”封号的吴三桂被调回了关外,回到自己的老家,“出镇锦州”。
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不是傻子,早也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矢忠新朝”的吴三桂终于有机会开始付诸行动了。公元1647年,当清朝不得不又调吴三桂进关,这时的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诚,使出吃奶的劲,先卖力地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后入川猛攻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吴三桂兵锋所指之处,毫不留情,残酷屠城。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再也不心慈手软,不遗余力地斩尽杀绝。
公元1657年,吴三桂又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帝政权。在吴三桂穷追猛打下,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俘获,吴三桂晋升亲王。
公元1662年6月1日,永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朱由榔终年40岁。其身亡处的篦子坡被后人改名为逼死坡。
实事求是的说:吴三桂乞求清攻打李自成,打的是“ 复君父之仇”的旗号。他在降清之初,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他仍幻想着“恢复大明,建不朽之功”。他与明朝残余势力藕断丝连,对南京福王政权,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而大清的多尔衮也只是对他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军攻打大顺和大西政权。
当他变得无用时,清王朝也站稳了脚跟,开始以“削藩”的旗号收拾他了,最终降而复叛的吴三桂,身败名裂,被天下笑。
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吴三桂是一个投敌卖国的投机分子,投靠满清是为了他自己的高官厚禄。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曾任锦州总兵,当时明朝对守边将领非常严厉,与满清作战失败往往会被杀头。吴襄就耳闻目睹了在广宁之战中失利后,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下狱而死。后吴襄率军援助祖大寿,临阵脱逃,被免职。可见其父吴襄并非是精忠报国之人。
崇祯十四年(1641年),吴三桂担任宁远团练总兵,他的舅舅祖大寿在这一年兵败投降满清。1642年吴三桂的顶头上司蓟辽总督洪承畴也兵败被俘,两个月后也投降了满清。
1643年,吴三桂主动给在盛京的舅舅祖大寿一封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给了皇太极,皇太极给吴三桂回信说:"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这说明,吴三桂已经开始动摇,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在给自己摸索降清的后路。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包围京师,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今河北省唐山市)一带时,京师陷落,崇祯自缢。
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这是吴三桂的处境是两面受敌,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满清多尔衮。
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但他再三犹豫。李自成拘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全家,以招降吴三桂,其中应该包括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有史书记载,这时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这可能不是事实。因为李自成既然要招降吴三桂,怎么能不保护好吴襄的家人呢?即使刘宗敏霸占陈圆圆也应该是在吴三桂投降满清、诱杀起义军之后,李自成一气之下,杀了吴襄及其全家,这时候,刘宗敏留下了陈圆圆。这应该是史书记载的脚本。
李自成亲自率领六万军队东征,直奔山海关。
这时,吴三桂一面答应投降起义军,一方面又与多尔衮取得联系,作为后援,妄图联清击李。
李自成识破吴三桂的诡计后,与吴三桂开战,吴三桂失利后,在多尔衮的逼迫下答应投降满清,要求多尔衮救援。多尔衮将计就计,趁李自成与吴三桂谈判之机,突然袭击,击溃李自成。李自成率残兵逃回北京,在北京称帝,这才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陈圆圆大概这时被刘宗敏霸占。
满清军入关后,攻入北京,多尔衮把顺治帝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定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随后,吴三桂协助清朝,先后灭掉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帅军南下,镇守云贵。
由上述事实可见,吴三桂就是一个投机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考虑的只是他自己的前途,甚至连他的父亲及一家30多口的性命都不顾,足见他的性格残忍。
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吴三桂先降闯后降清,清朝善待明朝旧臣的策略起到关键作用,陈圆圆和父亲吴襄只是外在诱因而已。
吴三桂早年也曾是一个热血男儿。他出身于一个军旅世家,父亲吴襄、舅舅祖大寿,都在辽东地区担任总兵官。在明清战争中,吴三桂长期与清军作战,表现英勇,屡立战功,名震辽东,连对手皇太极都知道他的大名。
明朝末年,随着明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层层交织中,大局日坏,覆灭之势不可避免。吴三桂渐渐对明朝也丧失了信心。加之他的父亲吴襄多次临阵脱逃、避战保命,舅父祖大寿几乎整个家族都投降清朝,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吴三桂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得他逐渐蜕变为一个视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军阀。
1644年,吴三桂困守山海关,关外是清军虎视眈眈,关内是李闯王大兵压境。吴三桂必须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当然,抉择的唯一标准之一,是如何使得他此后的利益最大化,如何使得他他能常保富贵。
经过一番斟酌考量,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替吴三桂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
关外的清朝,虽然是吴三桂多年的老对手,双方曾经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杀得你死我活。但清朝当时正处于崛起上升期,急需各类人才,前明的降将降臣,几乎都得到皇太极的重用与封赏。
抚顺降将李成芳娶了努尔哈赤的孙女,被封为抚顺额驸,皮岛三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被封王,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被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个个高官厚禄。
而两相对比,李自成在对待明朝旧臣方面,则令人失望。李自成攻入京城后,纵容部将刘宗敏等人,大肆对前明旧臣进行“拷掠追赃”,大批明朝文臣武将被严刑拷打,逼迫交出全部家财充公,明朝遗老遗少怨声载道,李自成此举大失人心。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吴三桂选择了投靠清朝,清朝善待明朝旧臣的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吴三桂认定清朝能给予他稳定的前程富贵,远比李自成要靠谱得多,因此最终做出如此决定。
但吴三桂的本质毕竟是一个极度自私、唯利是图的军阀,注定他与清朝的伙伴关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康熙年间,吴三桂再度起兵造反,掀起“三藩之乱”,让清朝遭遇一次极为惨重的损失。
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导语
吴三桂放弃归顺李自成大顺政权,选择投降清军,主要是因为李自成大顺政权严重侵犯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官僚士绅阶层的切身利益。
吴三桂等明朝官僚是准备归顺李自成的在李自成大顺军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以后,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朝辽东军团已经决定归顺李自成。原因很简单:他们效忠的大明王朝已经覆亡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也是很正常的事。
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京畿地区,明朝的官僚集团的大多数人,也是作了同样的选择。大家都明白:明朝的腐朽统治早已无药可救,新王朝取而代之,这是迟早的事情。
因此,明朝的官僚士绅阶层都认为李自成大顺政权取代明朝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正常情况。而按照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惯例,大顺政权要统治天下,自然是应该纳贤招士,重用投奔而来的前朝官员,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的。
然而,李自成大顺政权却是一个例外!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作为伤害了明朝官僚集团大顺政权采取的“不纳粮、不征税”的政策,号召了民心,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可是,在建立了大顺政权之后,这个政策依旧在继续执行。因此,大顺政权的一切财政支出,就必须沿袭以前流动作战时的惯常做法:追缴官僚士绅的财产。
由于大顺政权在北京的财政危机,大顺军就大规模地进行“追赃助饷”。大顺政权有组织地把明朝官僚逮捕起来,逼迫他们把自己的财产贡献出来。
大顺政权的将士大都穷苦农民出身,他们与明朝官僚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所以,在执行“追赃助饷”的政策过程中,大顺军下手极狠,对明朝官员们拷掠殴打,甚至于许多明朝官员死于大顺军的严刑拷打之下。
而吴三桂的家就在北京。不可避免地遭到大顺军的侵犯。他的父亲吴襄被抓起来拷打,家产被大顺军抄掠而去。据说,大顺军二号人物刘宗敏还掠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大顺军在北京施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严重地挫伤了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僚的积极性,影响极其恶劣。
同时,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大顺军严明的军纪不复存在,他们开始私自掳掠,逐渐祸害到了京城普通百姓的身上。于是,众口相传,大顺军的名声越来越坏。导致社会各阶层都认为大顺政权毕竟是“流贼”,终究是坐不了天下的。
就这样,大顺政权因为“追赃助饷”,严重地侵犯了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官僚士绅阶层的切身利益,使吴三桂们大失所望,从而彻底打消了归顺大顺政权、成为新朝新贵的念头,转而决定反对大顺政权,与大顺军决一死战。
结语吴三桂并不是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夺、父亲被打,才反抗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他之所以“冲冠一怒”,引领清军入关,主要是李自成大顺政权侵犯了吴三桂所在的明朝官僚士绅阶级的利益,导致明朝官僚士绅阶级与李自成大顺政权成为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意味着有着二百多年历史明朝灭亡。但是这并不是结束,因为历史年轮还在转动!
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准备进攻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发出勤王令,号召各地部队将领赶到北京救主,犹如十几年前的北京保卫战一样,但是这次李自成没有给各地的勤王义师机会,一鼓作气把北京城给打了下来,逼得崇祯自杀殉国。皇帝没了,让正急急匆匆赶来的义师没了目标,这其中就有从山海关赶来的吴三桂。他不仅仅为了救驾,更重要的是一家老小还在北京城里待着呢!后来听说老爹被打,更重要的是爱妾被抢了,自己的头上一片青青的草原,一怒之下投降满清,打开了山海关的城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吴三桂没有那么痴情
李自成的军队占据北京城后,对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很是重视,不仅把他的老爹吴襄从牢里放出来,而且让吴襄亲自写信劝降吴三桂,本来一切都水到渠成,有着老爷子的亲笔信,已经无法忠君的吴三桂也可以作为一个孝子。但是李自成的军队一系列的做法彻底伤了吴三桂的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占了北京城的农民军需要军饷啊,但是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不可能去找城里的老百姓去要,那些曾在崇祯皇帝要求募捐时哭穷的大明官员成了他们的目标。当初崇祯皇帝心善,筹了20万两白银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这些穷苦出身的农民军们可不管不顾,一顿鞭子抽下去,7000万两白银出来了,这其中就有他吴三桂的家产,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一看,好家伙,如果我投降过去还不把我榨干了。更重要的是我投降后他们一群泥腿子真的能把我当哥们?我看他们这是穷疯了!这时一个消息传来了,爱妾陈圆圆被抢走了,说痴情总比说贪财强,借此机会把前来议和的农民军给干掉,不和你李自成玩了!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李自成也不是好惹的,你说不投降就不投降,把我当什么了,亲率大军,押着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去讨伐吴三桂。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顺军,吴三桂没办法只好求救早已投降满清的舅舅祖大寿,通过舅舅向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借兵,而多尔衮收到吴三桂书信后,立刻复书,再次以清朝一贯对吴三桂的招降态度表示:“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福贵,如河山之永也。”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被吴三桂的军队赶出北京后,明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们本以为大明又要复辟了,满心欢喜的迎接平西伯,但看到多尔衮领着幼帝福临赶赴紫禁城时,才发现当初的平西伯已成平西王!在随后的满清统治者大肆宣传已成平西王的吴三桂,让他这个上了船的人再也下不了船。
吴三桂冲冠一怒是为了陈圆圆被抢,还是为了老爹被打?
囚禁对手的父母妻儿来要挟,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手段。至于其效果,那就是因人而异了。
有些人为了大义不为所动,哪怕老父被摆在了火鼎之旁,刘邦就是采用的这个策略。
有些人则是屁颠地跑去。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擒获,徐庶随即摆别刘备前往曹营。
更多的人则是采用虚与委蛇,吴三桂就是采用了这个策略。
在面对李自成围攻京城的时候,那些大臣文人豪绅们,合伙把崇祯挂在了歪脖子树上。
等到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便开始重新寻找出路。由于没有其它的选择,在念完“临危一死报君王”之后,全都选择了投降李自成的大顺。
吴三桂由于所处的位置,就多了不少的选择。吴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之后,一边虚与委蛇,一边在各方势力之间进行权衡。
在李自成的不断施压之下,吴三桂也经过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投向李自成的大顺。
就在吴三桂决定了向大顺投降的时候,吴三桂接到了两个情报:
一个是大顺到处搜刮钱财,很多官员豪绅都被抓,其父吴襄也因此遭到了严刑拷打。
另一个就是刘宗敏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霸占了。
在得到了这两个情报之后,吴三桂立刻大怒,直接就大张旗鼓地与李自成开始对抗。
吴襄是吴三桂的父亲,这个就不必去做过多的解释。
陈圆圆虽然只是吴三桂的一个小妾,但好歹也是吴三桂出了高额彩礼买回来的。怎么说也是吴三桂的财产吧。
吴三桂冲冠一怒,到底是因为父亲被打,还是因为爱妾被霸占?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陈圆圆只是一个妾,并不是吴三桂的妻室。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父亲被打、财产被夺吧。
真得就这么一重原因吗?吴三桂从这件事儿的背后看出了一些端倪。
一般来说囚禁对方父母来做要挟,最好的做法就是引而不发。
这就像是有人张弓搭箭指着一个人。这支箭在没有射出之前,始终会保持着对那个人的震慑力。
可是这支箭一旦射出之后呢?不管命中与否,都不再具有任何的威慑力了。
而在这个时候旁边还站着第三个人,正在虎视眈眈地瞅着这两个人。
李自成也曾做过驿吏,怎么连这点儿见识都没有?
这只能说明一点儿,李自成的大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终归是难成大器。
通过大顺到处搜刮,就连吴三桂的父亲都不能幸免。吴三桂此时前去归降大顺,最终还是会被大顺夺走所有的一切。到了那时吴三桂只能是任人宰割,这才是吴三桂所最不能容忍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