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不知道您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不,缠师为什么在讲炒股票时,还讲孔子的论语,诗等等,你想通了,自然就明白你为什么亏损了。
缠师炒股方法是免费的,公开的,无保留的,十多年前,大家都还是延续缠师这种风格,免费整理,免费分享。不过到后来似乎有些人以此为基础进行改变,然后以此赢利。所以我建议你去看原文,也就是他最初写东西的地方。
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去看了一下缠师写的地方,发现已经打不开了。我记得前几年还可以的。个人建议找到原文,真正的精华不在他系统教人炒股票,而是在与网友的对话之中。
不要老沉迷在笔、中枢这些东西之内,先将那些图,以及与网友对话的内容进行场景还原,细细体会,才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比如你对笔、中枢,第三买卖点、背驰一定很熟悉,但是你未必清楚缠师说过只玩自己玩的懂的,如果月线MACD都没有回到0轴还玩什么?
再如像中阴阶段,非人非鬼,你还在玩,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一个月线的底分型的二次确立,你才可能有短线的机会,等等。
这些都是大的趋势,是运用笔、中枢等等的前提。
虽然缠师说笔、中枢这些在什么时候都能搞,那是对于他来说,你水平没有到那里,能玩吗?
他都懂,你都懂吗?
所以再强调一遍,只搞自己懂的,遇到不懂怎么办?等。
一个合格的股民,等是一种基本功。如果连这个基本功都没有练好,那想赚钱,只能赌运气啊,哪怕你的第三买卖点抓的最精准。
市面上现在变成卖钱的人,他们往往只将炒股票进行合集,却讲缠里讲论语这个宝物扔掉。
很多人也只喜欢看怎么买卖,却不喜欢听缠师对孔子的分析。我前几天还写过一篇文章聊孔子的,并向缠师致敬。
你知道挖掘机的工作效率比人工更高,但是你手拿锄头与开挖掘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任何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拿锄头开挖,但是开挖掘机则要门槛。
炒股票就好比是开挖掘机的方法,你知道这个方法之后就会开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你需要不断地练习,先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再加技术就可以了。
你在提问中提到:中短线交易,也基本杜绝情绪影响操作的。
我并不认为你能做到杜绝情绪影响操作,因为中短线是讲节奏的,节奏一乱,很容易坏了情绪。交易次数越多,潜在的失误率就越高,不要说你,就是那些成名的大家未必能做得到。
所以我对这一点是保持怀疑,若你真能做得到,正常情况下不会亏钱。
如果你会开挖掘机,但心态不好,很容易出问题的。怎么稳定心态?
这就是缠师讲论语的目的所在。如果你能稳下心来,认真研读缠师讲论语,起码你的心态是稳了,不那么功利了。如果你只盯着炒股票,你说你的心态很稳,坦白讲我不信。
一颗纯功利之心怎么可能不会被功利所动呢?
进股票赚钱是天经地义,但是你进去之后不能光盯着赚钱,要看能不能玩,不要想着赚钱,以为反复折腾就能赚更多的钱。等确定能玩之后,再用笔、线段、中枢、背驰、次级别,买卖点这样的细分就可以了。如果本末倒置,不赚钱也是很正常的。
最简单的例子,月钱MACD是在0之下而且还在向下发散,你在30分钟的地方发现一个买卖点,按你中短线的思维方式或许就进去了,那能进吗?
留给你思考吧。
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股市是西方发明的,交易理论也是西方发明的,为什么放着西方成熟的道氏理论和箱体理论不学,而去学习模棱两可的缠论。交易要的就是确定的策略,而不是模糊的不确定性。方向错,步步错,缠论已经沦为一些人的敛财工具,方便把小白缠晕了。
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缘木求鱼。
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1.缠论的精髓在不在缠论本身,在于人的自我认知,在于人的清净心,在于人的正念认知,这个不解决,缠论就相当于自己缠住了。
2.要想解决问题,可以试着从风险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缠论,因为缠论也是描述市场的走势,是最好的跟随。
3.自己要总结亏损的原因,是指数的问题,还是仓位的问题,还是买卖点的问题,还是应对的问题
4.当你明白亏损,全都是因为你的认知造成的,缺乏交易系统的建立,缺乏选股的方法,缺乏心态的修炼,改善认知从自我的生活、习惯做起,就像缠师所说要做一个明白市场的人,你如果连自己都不明白,何谈明白市场。
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都是一群傻逼,市场上的关于技术的理论多的不要不要的,你难道要把所有的技术都学一遍吗?还有钱赚钱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你先回答一下我这个问题,当你想明白了,也就不需要什么狗屁技术了。
学了五六年的缠论,就亏了五六年,我到底错在哪里?
学缠者何止几百万,稳定盈利的连一万都没有,千分之几的成功率,比起什么都乱学、什么都乱做的散户群体而言,成功率高了多少?甚至更低吧。整体散户群体,交易长期稳定获利的大概也有3-5%,你说缠论能学出来吗??
缠师本人是牛逼,但所谓的缠论无非是堆砌和偷换概念形成的生硬产物。自己想想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