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一、从旧臣中选择

唐玄宗身边有二大红人:高力士,王毛仲。高力士,潘州人,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进宫成了宦官。他一开始在武三思那里,后来跟随李隆基。

王毛仲是高丽人,因为父亲犯法,全家没入官府为奴,他一开始就跟着李隆基。

王毛仲和高力士在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下大功,包括后来对付太平公主时也立下大功。所以这二人是李隆基最信任之人,都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的。

后来王毛仲因为官大目中无人而被流放。高力士一生谨慎则一直陪在唐玄宗左右。唐玄宗也不称其为奴,而称其为将军,公主、王子遇到他都十分客气。李白当年羞辱高力士,使得高力士联手杨贵妃毁掉了李白的前途。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般东宫旧臣在太子登基之后大多会获得重用。

二、在观察和选拔中发现

这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乾隆的宠臣和和珅。和珅的起点很低,他参加科举没有中,最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成为补粘杆处侍卫。23岁时成为乾隆的仪仗队的侍从。25岁成为乾清门侍卫,接着成为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你看从23岁到25岁升迁这么快的原因,显然这是乾隆对其进行考察,看看他的能力如何,显然和珅的表现很令人满意,于是和珅的升迁进入上升通道。公元1776年是和珅最高光时刻,他变动了很多职位,一月户部右侍郎,三月军机大臣,四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赵高和李斯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这两人最后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不过最终却成了秦朝灭亡的一个重大因素。

三、在亲族或重臣中选择

这一种选择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汉武帝很宠爱卫子夫,于是卫青就从建章宫当差成为建章监和侍中,一直陪在汉武帝身边,一干就是近十年。

霍去病是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算是卫青的外甥。此时卫子夫已经是皇后,所以霍去病很少就受宠,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近臣侍中。汉武帝还想教霍去病孙子、吴起的兵法。

这一种占比在皇帝选择身边人的比例是最高的。

结语:

皇帝选择身边人是很重要的,如果身边人不是自己人那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和危机之中。比如汉献帝身边就没有自己的人,全是曹操的人。

帝自都许以来,守位而已,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魏公操恶而杀之。——《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来到许昌之后,实际上就是傀儡。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你知道古代的皇帝害怕什么吗?一个字——死!他这一生好不容易将大权握在自己手里了,所以最大的恐惧就是死,因此为了保护自己,除了在饮食、生活上大加注意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派更多的人保护自己!

而这,也就催生出了“侍卫制度”,通俗点说就是——皇帝的保安!

历朝历代,皇帝的保安叫法都不一样,其始于《周礼》,有士庶子、郎中、千牛备身、 执御器械、怯薛歹、锦衣校尉等不同称呼,下面小君仅以清朝为例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当侍卫好吗?你得当到这种侍卫,而不是门卫”

在清宫剧里,咱们可以看到皇帝身边总是跟着一堆穿黄马褂的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能穿黄马褂的,非得要高等级的侍卫才行。据史料记载,清宫里的侍卫一般分有一等、二等、三等及蓝翎侍卫,而根据只能一般又分为:

最高级: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常在皇帝身边,地位较高

最低级:上驷院侍卫(三旗侍卫):有如杂役,宫中看大门的,地位较低

“清宫侍卫怎么选出来的”

清宫侍卫选拔条件较严格,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于皇帝的忠诚,比如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只在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子弟中选,而且任用条件非常苛刻,政审严格。而汉人在这方面是没有资格的。

清宫侍卫五年甄选一次,清中期时,武举考试中的一、二三甲根据名次依次授予侍卫职衔。

“清宫侍卫的待遇,必须高,要忠诚嘛”

侍卫作为离皇帝最近的人,其忠诚度直接关乎皇帝的安危,因此,皇帝只能在待遇上笼络他们了。

一、精神待遇:

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准许穿和皇帝一样颜色黄色的马褂,这可是一种象征,让你心里感觉无比荣耀!

二、物质待遇:

除了精神待遇外,侍卫的钱粮也很多,比如乾隆时期,给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的工资“著将户部库内饭银 每年赏给一万两。”

一万两!!!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得百万年薪了!

而且平时节假日还有补贴,比如“每年中秋节前交侍卫处节省银二千两,分给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及奏蒙古事侍卫、批本处官员”

此外还有车马补贴,饭食补贴等等。

这可比现在的程序猿、外企男工资高太多了。

三、额外待遇:

侍卫除了干保卫工作,其实他们的晋升是非常快得,毕竟常和皇帝待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珅,他一开始就是个小侍卫;还有福康安等。

如此多的待遇,真的能保证侍卫们忠诚吗?基本可以,至少整个清朝好像没发生过侍卫刺杀皇帝的例子。

不过到了清末期,由于国力衰弱,政治废弛,清宫的侍卫制度也开始衰落,最典型的就是嘉庆皇帝两次在神武门遇刺,堂堂皇帝在自家后门遭遇刺客,可想而知这个“保卫制度”是有多弱!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确保是确保不了的,古代并不是没有侍卫参与谋反。但皇帝们的确是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侍卫的忠诚度。

归纳起来,皇帝们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先天性的。一类是后天性的。先天性主要是筛选措施。后天性主要是防范措施。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接着往下分析。

先天性一是需要侍卫的世家清白,根正苗红。许多侍卫都是几世接力侍奉皇家,忠君的思想已经沁入了血液。二是需要侍卫本人品性淳朴,沉稳干练。这两样就避免了心怀异心之人混入侍卫队伍。那么如果侍卫以后变心怎么办?那就需要后天性措施了。

后天性的防范措施是什么呢?主要是通过刑赏两柄来挟制侍卫。一是皇帝赋予了侍卫好的待遇及前途。在当侍卫时候薪奉都很高,并且如果年龄大了过了服役期,有的可以外派出去。不能外派的也基本都有好的去处。皇帝对侍卫利益的充分考虑,一定程度上笼络了侍卫的❤。二是严厉的惩罚措施,在古代叛君欺君以及谋反都是大罪,不光自己伏诛甚至凌迟,有的朝代还诛九族,有的朝代虽然不诛九族,但也会株连到亲人。这把悬在侍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使得侍卫们时时忠于职守,不敢有非分之想。

不过当外来的诱惑大到一定的程度,有的侍卫也会铤而走险。而这时候往往是皇帝没有做好上面这几点。

总体来说,历史上的侍卫是个对皇帝忠诚度较高的群体。

(原创作品,欢迎评论交流)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古代皇帝其实对自己的贴身侍卫是很不放心的。不少人皇帝特别规定,没有自己的命令,贴身侍卫是绝对不准到自己身边来的。这也造成了古代一些皇帝因为得脑溢血等急症,没有及时得到治疗而死亡(古代很多皇帝猝死,大约就是这种情况)。或者一些刺客高手进入皇宫,从容杀掉皇帝,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雍正去世的传说)。

(影视中的大内侍卫)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古代皇帝会采用两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不让侍卫靠近自己,同时增加防护层。不让侍卫靠自己更近,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可以采用增加防护层的办法,来减少风险系数。一般皇帝的防护,至少有三层体系:御前侍卫、宫中御林军、卫戍部队。除此外,皇帝还会在京城周围驻扎拱卫部队。比如汉朝的南军北军。比如宋朝守内虚外,防护体系更多。

二是大量使用宦官和宫女在御前行走。相对来说,宦官和宫女对皇帝生命安全的威胁是最小的。宦官毕竟是“无后”之人,他们也许会操纵皇帝,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杀皇帝。因为杀了皇帝,他也不可能当皇帝,而且也缺少操纵的对象。所以,他们反而会努力保护被操纵的傀儡皇帝。宫女和后妃对皇帝的威胁更小,毕竟他们要靠皇帝生活。只要皇帝一死,他们或出家为尼或进冷宫,甚至还有被殉葬。所以,他们也会极力保护皇帝的安全。

(成吉思汗与“四骏”)

但是,就算皇帝只让宦官和宫女在自己身边,毕竟这些人武功一般,皇帝也不得不在身边放一些武功高强的贴身侍卫。但是武功一高强,本身就是一种威胁。那么,皇帝又怎么来保证这些侍卫的忠诚呢?

一、选择那些从小和自己一起玩大的人当侍卫。

这种情况,在游牧民族中更加明显。比如成吉思汗身边的“四骏”“四狗”这些大将,其实本身就是和成吉思汗一起长大的玩伴。而汉人的宫廷中,皇帝也会找一些别的孩子来“陪读”,和孩子一起长大。由于长期接触,皇帝往往对这些儿时的玩伴非常相信。长大以后,都会把这样的人放在身边,作为侍卫。比如明朝的锦衣卫指挥长,很多人原先都是和皇帝一起长大的。而明朝除了锦衣卫,后来又有西厂、东厂,都是因为明朝皇帝不断安排自己最信任的人当保卫的结果。

(影视中的锦衣卫)

二、给侍卫高官厚禄的希望。

皇帝会努力让贴身侍卫们明白,你们只要跟着我,对我忠心耿耿,就会吃香的喝辣的,就会享受荣华富贵。

跟着皇帝混,把皇帝服务好,肯定会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这个道理,其实不用皇帝教,侍卫们都是会明白的。历史上的贴身侍卫,最后大部分都做大了,成为一方将领。就说明,皇帝正是在用高官厚禄,给予了贴身侍卫希望的。

而一旦得罪了皇帝,结果会是怎样,他们也非常清楚。皇帝对那些不利于他的人,给予的处罚常常都是非常严厉的。

皇帝就用这一拉一拍两种方式,让贴身侍卫服服帖帖。

三、皇帝会对贴身侍卫严格审查,又进行连环防备。

皇帝当然不会完全放心他身边的侍卫。如果贴身侍卫不是从小和他们一块儿长大,是后来选择的,肯定会对他们的出生人家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盘查。只有盘查清楚了,确实做到了“根红苗正”,才会让他们担任贴身侍卫一职。

就算这些人已经当了侍卫,皇帝也会对他们有一整套的监督防御体系,会对他们进行监督。这种监督,他们本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样,就可以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皇帝最害怕的是什么?无外乎就是两个,一个是死,另一个就是失去皇位。经常有人说为什么没人去刺杀某个皇帝,实际上想要刺杀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能靠近皇帝都是本事了,别说去刺杀皇帝,皇帝身边的侍卫可不是吃素的,那么有人要问了,皇帝身边的侍卫如果叛变呢?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事情。

皇帝是如何确保身边人的绝对忠诚的呢?首先第一个肯定就是选拔的问题,给皇帝当侍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武功高强就行,首先肯定是要家世清白,确保这个人全家都是绝对的忠诚,如果是御前侍卫之类的,更是要从宗室里面选择,外人还是不放心的,并且这个侍卫自身也是要经过考验的。

比如说在清朝的时候,皇帝的贴身侍卫选拔范围只有上三旗,一般来说,皇帝的近身侍卫都不是后来选拔的,而是自幼开始培养。从小就给他灌输保护皇帝的思想,这种思想教育非常有效,在这些贴身的侍卫眼中,自己这辈子的使命就是要保护皇帝,保护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们为皇帝而生,同样也随时可以为皇帝而死。

他们从小便会受到最严格的训练,也可以将他们看为死士,同时皇帝也会给他们最好的东西,同时也会给他们家族一些好的待遇,曾有史学家分析过清朝时期御前侍卫的工资,如果换算成现在的钱,大致就是年薪在百万以上。

除了这些,皇帝是有帝王之术的,他也会试探这些人,让这些人互相监督,如果谁的思想出现问题,那肯定会被立马换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古代的皇帝如何确保身边的人尤其是侍卫的绝对忠诚?

我观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万分重视,万分小心谨慎的。毫无例外的是多管齐下的手段,就这样,历史上也有出大问题的。

一、必须是武功高强和不惜牺牲的

1、没有武功高强这一条,就不叫侍卫及安保了。

打不过别人是选拔者失职,连自己安全都保障不了的是废物。

2、没有时刻准备牺牲自己的勇气的人,就不是称职的安保。

二、亲兵

1、与自己关系特别好的人。

2、与自己家是世交的子弟。

3、与自己是姻亲,而不是直系血亲。也就是说直系血亲有夺权的可能。而姻亲想夺权是名不正言不顺。

4、没有姻亲关系的,可以后天结亲。

三、待遇特好

1、工资和生活待遇特别好。

2、不时施一些小恩小惠。

3、待遇波及家庭。也就是说,家庭也因此而受到各种照顾。

4、赋予前途的期望。也就是说,一旦失去安保能力,有个良好的出路。

四、纪律与监督特严

1、不仅仅有常人的严格纪律,也有特殊的纪律。比如互相不能有工作之外的过多接触等等。

2、都赋予了互相监督的权力。

3、组织监督。包括上级的监督,更包括各个组织之间的监督和牵制。

皇上周围的军事力量是很复杂的,也就是各个系统的,并且,各个系统是犬牙交错,互相牵制的。

就包括一个组织内,都是不断掺沙子的。

而且,这种互相监督是有明有暗的。有动子,有平时微丝不动,只在生死关头出手的。

4、连自己的婚姻也是需要严格的审查批准的。

5、对于有违规苗头或其他疑问的随时调离。

6、违规处罚特别严。主要是违犯安保方面的规则,而不是无关规则。

严的目的是遏制异心,遏制违规。

五、保密纪律

1、行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的。

2、只负责安保的相关职责,不得留意皇上的公私行动的。

更不得外传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