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不能,因为东周与诸侯国性质不一样
当年周武王带着800诸侯去攻打商纣,一共有三千多辆战车,平均下来一个诸侯就四、五辆战车。周武王只需要拥有上百辆战车就可以形成辗压式的优势,控制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战车就达到千辆,甚至万辆,换句话说周天子想要震慑天下,就必须要是这些诸侯国的实力的十倍或更高,也就是要达到几十万辆才可以。
战车是需要土地财力支撑的。
分封制的问题就在于这里,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天子。普天之下都是他的土地,他手中控制的土地可以分给诸侯,功臣以资奖励,但是他不能夺回某一个诸侯的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地盘。
名义上这些土地都是你的,然后你再去抢自己的东西,从逻辑上也说不通。换句话说只要分封制在,周天子的地盘只会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相应的实力会越来越弱,这是一定的。
管仲是根据齐国靠海的优势,利用盐铁专营增加收入,搞活商业促进齐国经济发展。同时还发动战争,拓展影响力。东周并没有这些优势,如果真有,债台高筑这个成语也就没有了。周赧王为了攻打秦国,只得向富人借钱,富人要求周赧王立下字据,保证在打败秦国之后,将本息一次性付清。周赧王同意了。
周军出发了,本来说好大家一起打秦国,结果只有楚国和燕国来了,其他人没有来。军队三个月要吃要喝的。最终楚、燕、周看看就仨,于是就散了。钱花光了,啥也没有捞到,他只好躲进深宫的一座高台上,来躲避讨债声。
这就是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情况。
当年周武王做天子是因为周部落有绝对辗压周边部族的实力,到了东周,一些诸侯国的实力就比东周强大了。此时东周就算有贤相管仲,也无法作为,因为土地有限,身份也限制,你总不能慢慢蚕食周边的诸侯国吧。既然土地有限,国力就有限,要知道任何东西最终是靠实力说话,所以不管是谁,遇到东周这种情况都没有任何办法。
后来刘邦改良了分封制,他设计的制度是允许朝廷收回分封出去的土地,也就是国除。
国除之后那块地上的老百姓就重新成为朝廷的百姓,用这种方式确保朝廷对诸侯王的绝对碾压。汉武帝时期还推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双管齐下才解决这个问题,你回头看东周天子,一不能扩大地盘增加自己的实力,二不能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久而久之自然如同李斯所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当根本性出问题后,不管是谁也无法改变,管仲也不行。正如刘备得到庞统和诸葛亮依旧不可能统一天下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周平王和周桓王时期有用,如果到春秋中期就没什么用了。要是到春秋晚期战国时期,别说一个管仲,就是把宁越、徐尚、苏秦、杜赫、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全塞给周天子,也不顶事。
我给你分析分析,周朝为啥凉了,东周每一个周天子其实都有远大抱负,想重振周王室,然而屁用没有,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周朝的基本制度就是分封制,封邦建国。说白了就是用土地换忠诚。无论是王畿诸侯还是列土诸侯,他们都是周天子用自己的土地去笼络的!所以周朝越久也就意味着王室不得不一直割自己的土地给诸侯,王室的地盘也就会越来越小。
这种政策的初衷是极好的,文王武王乃至成康之治时期,大家其乐融融都是一家人,毕竟文王武王都能生,一堆子孙都是同气连枝。
这个时期无论是王畿之内的卿士还是镇守边疆的诸侯都是自己兄弟叔伯。哪怕不是兄弟也是姜子牙这类打过天下的把兄弟,要么就是你姐妹是我老婆这种联姻。
总之西周初期这种分封制效果还是很好的,列土封国的诸侯都是自己人,可以理解为家族是管理。哪怕一些边缘诸侯有二心,他也要掂量掂量他造反会不会惹恼全国姓姬的人!
然而一代一代过去,你爷爷跟我爷爷是兄弟,到了孙子辈,重孙辈分,谁还估计顾忌这点亲情?带血缘的尚且如此,外姓的朋友更不用说了,关系早都凉了。
于是在西周末期就已经有势头了,好在末期有个周厉王,当年虽然凶残暴虐,却也是个能征善战的主,把那些咋呼的诸侯和蛮子吓得要死。
周夷王时楚国跳的最欢,居然敢自称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结果周厉王上来了大刀阔斧改革,本身又能打,威震八方!不但给西周又打下了很多地,还把楚国国君熊渠吓得瑟瑟发抖把王号也给取消了。
不过再往后尤其是在西周末东周初时期,整个周朝就丢掉了基本盘。幽王当年凉了的故事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申国打死了,有的说是打申国的时候被人家反击给阴了死掉了。
总之幽王的死跟他儿子平王有直接关系,周平王得国不正是没法洗的。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弑兄杀父通敌!于是就在当时国内诸侯就已经有两派,平王许以丰厚报酬笼络晋郑等诸侯来勤王。
而老牌姬姓诸侯国都角色平王是个小人瞧不起他,反而立了幽王弟弟也就是平王叔叔姬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当时平王没办法,再加上犬戎势大,连王畿都不要了,直接放弃沣镐二京迁都去了洛邑。
而平王的铁杆小弟晋文侯更是亲自刺杀了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不在,从此周朝正式成为东周。随着周携王死了,诸侯也都开始不朝周。这就意味着东周已经不能完全掌控诸侯了。
尽管在春秋早期,周朝余威犹在,但是却失了基本盘。为了躲避乱七八糟的事,平王放弃了周原,周原的国人也被平王放弃,这已经注定了周天子今后要看身边诸侯国的脸色行事!
迁都后土地少了,威信少了,周围全是强大的诸侯国,周天子羊入虎口几乎是不可能翻盘了。
除非在平王时期,或者桓王时期,真的拥有管仲这种人才,并且对未来有一定的预见性,拉拢晋国,削弱郑国,还能让郑庄公无可奈何,甚至直接灭掉郑国,以郑国为基础联合北方秦国。
在以老祖宗的周原为根本,慢慢休养生息才有那么一丝机会重振周室国力。而一旦这一代的贤明君主和谋臣卿士死了,那么99%的可能性还是依照历史的年轮发展。
除非有一个超级暴君,能征善战,把大部分跳的诸侯国灭个干净,让老牌诸侯国到处迁都削弱实力,比如直接让秦国迁都到山东那边,楚国迁都到巴蜀,在笼络所有姬姓诸侯为自己所用,慢慢壮大,然后自己打下越来越多土地,才能真正站住脚。
历史上牛皮的君主都是杀伐果断、大刀阔斧的改革的鹰派。成功就成为千古帝王,失败就成为遗臭万的暴君形象。
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首先第一个疑问是:即便是周王室拥有像管仲一样的人才,周天子能重用他吗?
管仲本人是周穆王之后,如果周王室能重任他,管仲一定会甘愿为周王室服务。可问题在于,周王室会有哪位天子像齐桓公一样信任并重用他呢?
即便是齐桓公,在与管仲合作初期也是矛盾重重。这可以从齐桓公回国头两三年的政绩表现出来: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抢先一步回到国内,抢到了君位,并在乾时战胜了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鲁国大军;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因此而报复鲁国,派军与鲁国大军在长勺大战一场,结果大败;公元前684年6月,齐桓公不服长勺之败,再度联合宋国前往攻打鲁国,结果又在乘丘被鲁人击败!在经历了两次大败之后,齐桓公才开始反思,并接受了管仲、鲍叔牙等人的建议,开始在齐国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从此让齐国走上了称霸的道路。
从东周王室的历代周王来看,哪位天子拥有齐桓公一样的气度,敢重用自己曾经的政治敌人管仲来担任王室执政卿?
实际上,管仲虽然当时没有到周王室“求职”,但几乎与管仲同时期的另一位贤人,却曾经到周王室去碰过运气。但是,这位贤人到周王室后,却沦落到只能替王子养牛的地步——这位贤人,就是后来的秦国名相百里奚。百里奚当时四处奔波,想得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官职。到了周王室却无人引荐,不得不投奔到王子姬颓门下养牛。可没想到,姬颓后来发起内乱,让百里奚连养牛都养不下去了,他才又跑到了虞国当大夫。
百里奚在周王室都落得如此下场,管仲的结局又会更好吗?百里奚的遭遇说明,周王室根本就没有建立恰当的人才引荐与选拔机制,人才即便是到了周王室,周王室能不能知道都是个疑问,更别说重用了。
其次,即便是管仲得到了周王室重用,还得看管仲投奔周王室是否恰逢其时。如果管仲投奔周王室的时候是在春秋中晚期,东周霸主相继崛起之时,恐怕就算是管仲是神仙,也会回天乏术了。且不说霸主对周王室构成的强大挑战,就是那些非霸主之国,都曾对周王室造成过巨大的伤害:郑庄公在公元前707年长葛之战大败王室联军,让东周王室从此彻底走下了神坛,失去了惟我独尊的神圣光环;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就入侵随国,向周王室讨要尊封;公元前638年,秦、晋不经王室同意,又将陆浑之戎东迁至伊水流域,让戎狄得以进入周王畿内,对周王室形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管仲如果是在春秋初期投奔东周王室,他才有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在错过了周王室东迁之初的那段黄金时段后,管仲能力再大,也会无能为力了。
周王室正式东迁之年在公元前759年,此时王室朝政被晋文侯、郑武公把持,管仲不可能插手朝政。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管仲需要在这两位强人去世之后,郑国下一代强人郑庄公十八岁成年之前,投奔周王室才有可能得到重用、有所作为。
早于这段时期,就会遭到晋文侯或郑武公的反对,那样周王室能否战胜携王还不好说;晚于这段时期,郑庄公就会高度不满,在遭遇郑国掣肘后,周王室能否顺利推行改革还未可知。
最后,就是管仲所主张的改革能否在周王室顺利推行下去。假设管仲在恰当的时机投奔到周王室,也得到了周王的充分信任,让他在周王畿内主导各项改革措施,以复兴王室。然而,管仲的各项改革措施能在周王室取得成功吗?
管仲的改革措施中,首先是“三国五鄙”,让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分业聚居。“三国五鄙”改革,本质上与西周乡遂制度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能顺利实施;士、农、工、商分业聚居改革,是为了加强各工种的职业化程度,也不会遭遇大的困难。因此,这一改革措施,基本上能顺利推行下去。
其次,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管仲推行的是“相地而衰征”改革,即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收取不同等级的税赋。但这项改革的前提,是土地私有化。看起来改革必将遭遇巨大的阻碍,可对于周王室,反而应该是最为轻松的——早在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就已经在周王畿内“不籍千亩”,放弃了籍田制,把籍田全部私有化了。所以,“相地而衰征”改革顶多就是在“不籍千亩”改革基础上的优化,应该也能顺利推行下去。
管仲的第三项重大改革,就是“官山海”改革。
“官山海”改革的始祖,也是周王室。早在周厉王时期就曾经实施过“专利”改革;无论是“官山海”还是“专利”改革,本质上都是国有垄断经营,通过垄断地位来获得垄断利益。这一改革,因为历史缘故,将会是管仲所有改革中,遭遇到阻碍最大的改革。特别是垄断经营,必将损害郑国商人的利益;而郑国又是依靠商人才得以在当地立足。闹得不好,周王室也许就会因“官山海”改革而彻底与郑国决裂。在失去了郑国护佑之后,刚刚东迁不久的周王室,还能在成周站稳脚跟吗?
除了以上这些改革外,管仲“尊贤尚功”、建立人才“乡选、官选、君选”等等制度改革,对于在成周根基原本就不深厚的周平王政权而言,都是一艰难的挑战。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成功地平定了王子带之乱。为答谢晋文公,周襄王赏赐给晋文公阳樊、温、原、欑茅之田。照理来说,天子既然已经答应将这些土地给晋国,这些土地上的民众应该无条件服从。可实际上,这四块土地中,阳樊与原地之民都拒绝执行周襄王命令。阳樊之民甚至面对晋国军队高喊:“这里的人,谁不是周王姻亲,谁敢以俘虏待之?”
由此可见,周王畿之内,王室公族势力分布之广、之多,远远超出一般诸侯国。要在公族势力雄厚的国度来推广各项改革弊政的变革,必然会遭遇重重困难。管仲要改革,必然会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周王畿内进行各种改革,其成功的几率能有多高?
更何况,管仲改革本身就是弊端重重。在管仲改革之后,齐国虽然长期保持强大,可齐桓公后齐国在春秋期间却没能再次称霸,这种结果就与管仲改革的弊端密切相关。
综合以上,东周王室如果能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也得看他能不能在正确的时机、碰上正确的周天子,以及周王室能否在此期间建立起长期的人才选拔机制,才有可能实现王室复兴。否则,东周王室顶多也就不过像齐国一样,强盛于一时,多了几十年的称霸经历罢了。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答案是:“不一定"或“不可能"。
齐桓公称霸,虽然与管仲为相有着最重要的关系,然而齐桓公的任人,鲍叔牙的识人,以及顯朋、宁戚、王子城父等一干人才的共同努力,同样是齐称霸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因素,东周王室的衰微因素,齐桓公之前形成的国力国势基础等等,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等,才形成了齐桓公五十年的称霸时代。
如果东周某个国君能够比齐桓公还高明,而且,东周那时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特别是人才因素都适合于管仲施治的话,或许,那个东周国君的王朝会得到一个强国兴盛的时代。
相反,这些条件不具备,仅就某个东周国君任用了管仲一个为相,怕是实现不了“强东周”的目标。
然而,历史是不可能复制的,更不可能“假设"出来。
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我认为东周天子拥有管仲也不一定可以重振周室的国力。
管仲管理的范畴仅仅是一个诸侯国的事物,目的是一个诸侯国获得兴盛。外交和称霸也是针对若干有代表性的诸侯国,所谓确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也不过是象征意义更多与实际利益。如果辅佐周王室的话,管仲需要面对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如何重振周王室的权威,绝非易事。概括说,治理一个诸侯国,使之强大是相对容易一些,而管理全天下,难度则不一样。
东周时期,周王室的衰弱已经非常严重,仅凭一人的才能与智慧,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是无法实现重振的目标的。
制度也决定了管仲无法重振周王室,管仲只是个体而已,生活的年代也最多影响几十年的历史进程,周王室也好,山头林立的诸侯国也好,国家的兴旺和衰败最终决定于君主的贤明与否。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也只是雄起了一代而已,没有实现根本的振兴。
管仲
因此,周王室即使拥有了管仲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但不绝对)会暂时扭转颓势,兴旺发达,重塑王权,但是长久看,重振周王室是没有什么保障的。
如果东周的某一个周天子拥有管仲一样的人物辅佐,会重振周室国力吗?
东周的衰败关键在于思想的保守与腐朽,不改革制度,继续搞分封那一套。周王室的贵族比其他诸侯国要多,改革的阻力也更大。
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为了成为唯一的王,周平王只能依靠诸侯国的帮助,把原本宗周的土地许给秦晋之后,晋文侯诛杀了周携王。虽然只有一个王了,但是周天子的土地也就那点了。秦国在西边努力地和戎狄作战,开疆扩土,而周王室就这么放弃了“基本盘”。
周平王时期还有些号召力,但是这个时期的诸侯已经完成了从保卫周王室到振兴己国的思想转变。各国诸侯听从周王室的号召,不过是为了谋求己国的利益。因为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没有绝对的实力来震慑诸侯了。而周平王又真的很平庸,他东迁是靠着诸侯帮忙的,首先实力不足,他不敢撕破脸。再者一晃就是五十年过去了,周平王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改革的举措。似乎还在想着靠周王室的名号来获得天下诸侯的支持。
从西周中后期开始,周天子的军队就不断地出事,作战失利,损失巨大,周厉王改革失败,被赶走,十四年的时间里,西六师被瓜分。没有钱粮,很难提高军队战斗力。东迁之后,周王室地盘严重缩水,自然没钱养兵了。诸侯对天子没有上交封地赋税的义务,虽然进贡,但是也不算多,何况很多诸侯都开始少进贡,甚至不进贡。连土特产都不给了。
而齐国作为一个大诸侯国,从姜太公开始就不断强大。齐国处于东边,不像周王室处于天下之中,四战之地,齐国有发展空间。齐国此时相对于东周,是更适合管仲改革的。
整个东周王室中,也就周桓王努力尝试振兴周王室,但是他被郑国打败了,还被射了一箭。从此,周王室的权威算是没了,诸侯连那一点面子都不想给了。前面已经说了,东周是先天不足。秦国崛起也很艰难,但是商鞅都做到了,为什么管仲救不了周王室呢?
管仲的改革在宗亲分封思想极为浓厚的周王室很难执行。管仲主张选贤用能,由乡长推荐人才,一定程度上已经向世卿世禄发起了挑战。而这一条,在周王室行不通。因为周王室就是靠着世卿世禄的宗亲礼法来立足的。在地盘已经很小的情况下,周王室还在分封,越来越小。一板砖下去,谁还不是个王室宗亲了?这样的局面,管仲改革阻力极大。
再说齐国获利的重大举措,官山海,盐铁专营。周厉王就搞过山泽专利,结果引起不满,被赶下了王位。实际上是贵族利益被周王室拿走了,所谓暴动,还是贵族发起的。东周怎么敢再折腾一次呢?齐国靠海,有盐利,东周的地理位置也不适合发展盐利。不管是阻力还是物产条件,东周都不适合实施官山海的措施。那么就更没钱了,没钱就养不起兵,就无法震慑诸侯。
东周都那样了,竟然还在发生内斗,为了那个名义上的王位。其实百里奚是去过周王室的,但是根本没被重用。管仲就是去了,没有齐桓公那样敢用他的人,也是白搭。除了周桓王,其他天子基本就是一天一天地混日子。
在乱世,周王室还沉浸于周礼,分封,尊王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岂是管仲能救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