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诗是表达情感的,越是优秀的诗,越是能表达最普遍的情感。所以最优秀的诗是不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就能读懂的。比如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等。

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倬判官》,就是一首优秀的诗,解读它的时候,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固然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可是,如果把一首好诗生生解成名人八卦,官员绯闻,不免就有暴殄天物的味道了。

扬州现在不算什么有名的城市,历史上,持别是唐宋时期,却是一等繁华之地。说到江南的富庶繁华,首先想到的是扬州。当时人们的人生理想也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杜牧与扬州还是有不少故事的,否则,他也不会写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侥名“这样的句子。

上面几句,算是一个简单背景,若不说,也不会影响此诗的理解。

青山隐隐水迢迢,此句一出,给人的感觉是春天的意象,青山绿水的。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能,你就知道理解错了。

秋到江南草未凋。现在其实己经是秋天了。为什么还是春天的景象呢?因为这儿是江南。虽然秋天到了,可是这儿还是山青水绿。一片春意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王人何处教吹萧。疏星朗月之下,烟柳画桥,自是人间最美的景色。是何处吹来幽咽的箫声呢?那吹箫之人定是一位仪态万千的美人吧?

诗歌表达的意象,往往是不具体的,唯其不具体,才会引起读者更广泛的联想。若是太具体了,就失去诗意,没有格局了。

二十四桥到底是一座桥的名字,还是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其实并不重要,也不影响桥与明月相互辉映的意境之美。玉人是男人是女人,是秦楼楚馆的歌女,还是作者的朋友,也不重要,也不影响明月夜中箫声咽的意境。

教吹箫的“教”字,倒是值一说,它不是教学的教,不是美女教朋友吹箫,也不是朋友教美女。这是的教读去声,与叫、让意思相类。硬要翻译一下,可以这样:是谁让美人在那里吹箫呢?回答一下也可以。可以说作者的朋友正在秦楼楚馆中听美女吹箫,但这样读诗就没意思了。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谢悟空邀!

归期不在箫声里,何处笙歌一夜春?

不要相信网络查询后得到的那些注释,其水份多到如才华般横溢。二十四桥就是许多桥之意,古人考证这二十四桥分别在何处,又或者说原桥叫什么名字都是钻了牛角尖,否则西湖的六桥九亭之说又当如何?

我们在诗里可以看到无数的“第……桥”,其渊源都是杜甫五律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中的“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如果非要断出一个是非来,那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岂不必须要一一数来?

因此,这个二十四桥就是虚指,仅仅是江南的许多桥。为什么一定要用数字,一是杜牧喜欢用数字,而且成瘾,二是诗中如果用了数字,便会显得唯美爆棚,不说别的数字诗,单说十二,比如李义山《无题》“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比如小晏《鹧鸪天》“明朝紫凤朝天路,十二重城五碧云。”,比如黄山谷“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比如欧阳修《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太多太多了,远比“多少”、“几何”、“几许”来得富有情调。

而且这个桥不一定是指真实的桥,极有可能只是庭院中的小桥,或是园林中的小桥。确切地说是高级青楼中的,权贵宅邸中的小桥。理由见后面。

明月夜,就是指业余生活,精准的就是娱乐生活。古代官员白天上班,下班后大多数的活动就是喝酒应酬,文人的酒局只要超过两三人,必有歌妓相陪,越是月白风清的晚上越是如此。

所以这个玉人,指的不是相好的情人,而是歌妓。

何处,就是说扬州城那里那么多风月之所,那么多酒局,那么多可以谈情猥妓的场所,你在哪一个场合里嗨皮呢?

教,令,让,使之意。

吹箫,指点一首曲子让歌妓唱,和现在KTV里或酒吧里的点歌是一样子的,古代歌妓不等同于妓女,从小就严加培训,琴棋书画歌舞诗词样样精通。而吹箫也不是现代荤段子中的那种“邪淫”之意,而是写实。因为在古人的观点里,淫词艳调和人品道德是挂钩的,杜牧是官,韩绰也是官,所以不可能有言外之意,也不允许有言外之意。

因此,这一句诗的精准翻译就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你在扬州哪一个风月场所里点着曲子,让歌妓为你演奏呢?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该诗为七言绝句,此为后两句,结合全诗来看,这两句描写出了凄凉冷寂的意境。下面我们从这首诗歌文本,加以更进一步地分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首句分析:远景山水画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为远景描写,一片黛青色的远山,连绵起伏,隐隐约约地铺展在夜色中;山下流水,静静地流淌远去。诗人用“隐隐”和“迢迢”两个叠词,为简单的山水意向添加注脚,勾勒出一幅传统水墨山水独有的意蕴;同时,这两个字也为渲染全诗的感情色彩奠定了基调:青山隐隐,模糊不清,流水迢迢,不再西归,江南的秋意,就在这如画山水间展开了。

次句分析:青草喻闲愁

次句“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视野转入更近的景象,江南秋尽冬来,但野草仍旧青青。一个“尽”字与一个“未”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黯淡不明的远山流水之下,增加了绿色的描画,但此时的草色,绝不如韩愈笔下的嫩绿喜人,深秋的磨砺,早把青翠染成青黑。可以预见,这象征生命的颜色,虽然顽强,但凋残,却已近在眼前。本句仍为背景描写,然暗示也已鲜明。

三句分析:秋风动客情

三句“二十四桥明月夜”,将笔触转入了近景,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映衬在明月之中,无论当时还是今日,都是扬州最为亮丽的名片,但昔日游人如织的美景,映衬在秋残的寒风之下,沐浴着如水般清冷的月光,整体上寂寞清幽的感觉,便越发强烈了。

四句分析:箫声何处来

四句“玉人何处教吹箫”,是神来之笔。在前三句对景物的描写到达极致的基础上,加入了声音的元素。为保证诗的格律,本句使用了倒装,应当是何处玉人教吹箫之意。通过凄冷环境中悠扬呜咽的箫声,将虽是实体,但幽暗不明的景物更加引向迷离。让全诗余意不断。

箫,指代“萧”,因为其声音凄凉萧瑟,所以李白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描写,本诗的后两句当为前人诗句的化用,同样是虚实结合,也同样起到了勾勒点染的作用:箫声夜色,明月佳人,一为仲秋,一为秋尽,可凄凉孤冷的心绪和情境,却一脉相承。

自辩:

在传统的解说里,认为本诗实际是作者与韩绰的笑谈应和之作,体现了身在长安的杜牧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具体如下: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但我对此总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讲“有我之境”是指“事物皆着我之色彩”,而作者在此连用了“隐隐”、“尽”等凄凉字眼,又点缀了象征离愁的“草”,象征离别的“月”和象征凄凉的“箫声”,无论如何也难见到调侃的意味。

如果说“玉人”即是与美人取乐之意,那后世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该当何解?如果说“教”是教授之意,那么“不教胡马度阴山”应当怎么翻译?而“二十四桥明月夜”美则美矣,不过它是全篇中的一句,何尝又不是对凄凉景象的反衬呢?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的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所以杜牧回长安后写诗赠与韩绰。

这句诗的解释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二十四桥:一说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有一座桥名二十四桥。

玉人:一说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伎。

这句诗表达的情感

这句诗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写这首诗时是自己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的。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作者用描写了很多景物,例如绿水青山,草木葱茏 ,二十四桥等等。这是一首调笑诗,前两句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最后两句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来调侃友人的安逸生活,实际上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其中“二十四桥明月夜”从诗中看出作者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是说扬州明月夜,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作者借此表现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望。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最重要的目的是表达对友人现处境表示无限欣慰和羡慕。

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全诗出自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