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七年就统一了?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把这句话中的“世界”二字换成“历史”,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统一六国之时,与汉初的天下历史大势有什么不同呢?

秦统一之前,与秦统一之后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这一点,在中学的历史上就讲得很明白了。秦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诸候分封制,而在秦之后,中国政治便成了郡县制。这两个政治术语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呢?诸候分封制,不是天下统一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候王虽然有朝供天子的义务。但这种义务是比较松散的。诸候国对天子的义务不是强制性的。也没有具体的数字规定。所以,到春秋战国时,许多诸候国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实际影响力,大约也就是京城附近的一点地方。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其实就是诸候轮流做庄管事而已。那家诸候违反规则了,诸候中最强的那一方,就出来说话,维护规矩。

违护规矩,是要有实力的。所以,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等都是国力强盛的君主。但五霸中有个宋襄公却并不是强国之主,而且,他“不击半渡”的迂腐行为基本上成了历史的笑话。这样的一个宋襄公为什么会成为“五霸”之一呢?这说明一个问题 ,五霸之所以能够称霸,因为讲规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宋襄公无疑是用生命在维护规则的。所以,他也成为五霸之一。

到战国时代,所有的规矩都打破了。君不君,臣不臣了。这也是孔子不出的原因。虽然是礼崩乐坏,但是,社会政治制度,还是诸候分封制。在周没被灭之前,诸候和老百姓的心里,都知道有个天下共主。天子是天下共主,诸候就是一国之主。

诸候之下,又有大夫。大夫是一地之主。大夫之下,又有家臣。诸候是天子分封的。大夫是诸候分封的。诸候大多是天子的亲戚,兄弟叔伯之类。大夫也大多都是诸候的兄弟叔伯之类。大夫又有家臣或家宰。家臣又可以有自己的封地。

比方说,鲁国是周公之后,周公是武王之弟。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孟氏、叔孙氏、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他们都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后代。阳虎是季氏的家臣。鲁国的后期,国君所占的土地,还没有季氏多。这与周天子的土地没有齐楚等诸候国多是一样的。

虽然战国时期,体现出一种礼崩乐坏的情况。但是,政治权力还是由原来的分散向统一集中。这种情况就是历史大势。

周朝初年,武王伐纣灭商的时候,天下有八百诸候跟随。这说明当时天下是有一个个的部落组成。天子相当于部落联盟的首领。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到周朝末年,七雄争霸的格局形成。原来众多的诸候国都哪去了?不就是弱小的被强大的吃掉了吗?七雄的形成,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历史趋势。

秦国统一天下为什么难?因为这种诸候分封的政治体制,已经延续了千年了。各国的老百姓在心里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政治体制。比如,齐国人对自己是齐国人,有身份上的认同。鲁国人同样如此。其它的韩赵魏也好,秦楚也好,都是这样。因此,秦国并吞天下的统一战争并不顺利,因为他面对的是全民的抵抗。赵国人只认赵王是自己的国君。赵国被灭,他们他们的心中就会有文化上的幻灭感,或所谓的亡国感。其它国家也一样。这个情况,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有所反映。所以,秦国要把一个一个的国家全部灭掉,建立起郡县制。必然遭到全天下的抵抗。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以,秦国从富国强兵开始,经过六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既对全天下进行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统一工作,这就是“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这些大一统的文化措施的实行。虽然消灭了以前各自为政的文化多样性。但是,对社会交流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到秦末乱起时,六国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没有感觉了。只不过六国贵族的遗老遗少们心中不免常常怀念失去的荣光。这时的老百已经不再是诸候国的国民,而是皇帝治下的臣民了。

秦末之乱,又勾起了许多遗老遗小们心中的梦想。一些人就利用这一点开始做文章。比如项羽,就以楚国的后代做号召。但当时楚国的王族已经沦为放牛娃。没有什么号召力。只能成为幌子了。

(电视剧中的刘邦形象)

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待六国后代的态度上。有人曾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代。并说,这样可以收拾人心。这个建议成立的条件是,六国的老百姓确实思想他们故主的后代。但张良劝止了刘邦,他告诉刘邦说。兄弟们给着你一起打江山,就是为了分点财富土地,现在你把财富土地都还给六国,谁还会跟着你混?于是,刘邦放弃了复立六国的愚蠢想法。事实证明,他做对了。同时,事实也证明了,老百姓根本不怀念六国之后。

而项羽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恰好和刘邦相反。他在取得胜利之后。真的复立了六国之后。但是,当时的六国之后,根本不据有老的六国那样有群众基础了。老百姓们根本不认同他们是一方之主。原因很简单。在秦始皇的手上,天下就统一。重回六国时代,就意味着,连年不断的战争又要开始了。

也正是因此,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那些占据各地的诸候。很快就被收拾了。本质上反映的是天下思治的民心所向。

总之,刘邦的统一天下比秦国快的根本原因在于。秦之后,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再开历史的倒车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按西汉政治家贾谊的说法,秦国用了七代人,如果从商鞅变法的公元前356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一共花费了135年时间,才统一了已经存在800年左右的周王朝,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而到了秦末时期,刘邦仅仅只用七年时间就统一了天下,难道是刘邦能力超强,而秦国国君不如刘邦吗?

当然不是,要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一定要明白两者所处的天下大势.。在天下大势的变化面前,任何人即使再大的能力,也无法与时势对抗。

秦统一天下

一、战国时期

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但无论怎么分,整个天下的局势是一个周天子加很多个诸侯国,虽然到了后期,周天子名存实亡,但诸侯国却越来越强,以战国后期算,强大诸侯国就有七国,分别是:秦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如果是春秋早期,诸侯国则更多,整个天下加起来有140多个诸侯国。

周天子衰弱,无力控制天下,那么谁来控制国?在春秋早期就是春秋五霸来控制,春秋五霸也只是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加强约束而已,虽然有着不断的兼并灭国战争,但是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强大到能吞并所有诸侯国的地步,即使春秋五霸也没有强大到能统一整个天下,同时春秋时期就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灭亡一个国家已经够吃力,天下一百多个国家都灭了它,谁也做不到。

战国地图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像早期的希腊城邦制国家一样,谁也吞并不了谁,只能维持现状,同时因为国家众多,互相牵制,就算强国想要灭亡小国弱国,也会有各种外部势力来干预,不让你达到目的,各种政治谋略不断地或明或暗地较量,比如城濮之战楚国联合郑国、陈国、蔡国、许国攻打宋国,晋国、齐国、秦国就进行干预,不让楚国成功。

140多个诸侯国在不断地兼并灭国战争中,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越来越少,就算战国晚期也有七个,七个国家混战,想要统一天下并不是件难事,就说秦国吧,战国早期并不是秦国最强大,而是魏国,魏国衰弱后,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才开始变得强大,就算是秦国强大,他也没有能力攻灭其他六国,反而多次被其他六国合纵攻打。

秦灭六国

就在秦始皇刚刚即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无忌率领5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击败秦国名将蒙骜(蒙恬的爷爷),攻到函谷关前,秦军不敢出战,这个时候离秦国统一天下也不过才26年而已,所以尽管秦国强大,但只要东方五国或六国齐心合力联合起来抗秦,秦国还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秦国统一天下并不仅仅靠的是武力,还有各种政治手段,破坏东方六国的合纵,收买东方六国的权臣,离间东方六国的君臣,还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一系列的英明君主。

在中国五千年社会上,秦国统一天下的难度是最大的,任何朝代的统一都比不上秦国统一天下的难度,而且秦国统一天下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变了后世几千年的社会,让华夏大地没有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进入诸侯并立的社会,而是统一成集权的中央王朝

刘邦

二、秦末时期

秦朝仅仅维持了15年时间,秦始皇去世后,天下大乱,这里不讨论秦朝灭亡的原因,只是秦朝灭亡时的天下时势,陈胜吴广起义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你无法想像那种时势,一个人一呼,秦朝除了关中及巴蜀传统势力范围之外的所有原六国地盘,全部响应,这种时势就相当于原六国的子民早就想造反,只是缺一个领头的。

所以陈胜一反,立即拥兵数十万,那个时代,哪怕是个光杆司令,只要拿着反秦的旗子一招,立即就有四面八方的人前来投靠,一拥而上,共同反秦,这就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的下海潮流以及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一样,人们一窝蜂地反秦,秦朝迅速崩溃。

秦末农民战争

可以这么说,秦末时期反秦就是天下时势,就是政治正确,就有成功的极大可能性,所以刘邦能够崛起就是因为他打着反秦的旗号,其实严格来说,秦朝并不是刘邦灭亡的,刘邦只是那个最后摘取胜利果实的人,秦军所有主力是被项羽灭亡在巨鹿,军事力量的灭亡预示着秦朝政权的崩溃,刘邦只是打赢项羽,所以他得到了天下。

三、比较秦统一天下与刘邦统一天下

秦统一天下的对象是所有诸侯国,这些诸侯国都是存在了几百年的国家,诸侯国的子民、贵族、王公已经有相当的认同感,秦国想灭亡他们,就得消灭他们,而诸侯国当然不想灭亡,只得拼死抵抗,比如赵国、楚国,那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硬骨头,秦国与赵国打了两败俱伤的长平之战,秦国与楚国打了两次灭国之战,甚至动用了全部的兵力。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

刘邦统一天下的对象严格来说只有一个项羽,秦朝被项羽灭了,刘邦只需要击败项羽就能统一天下,刘邦联合了天下所有的政治势力,采用军事与政治并用的手段,在战略上孤立项羽,只要打败了项羽,天下其他势力就像墙头草一样投靠了刘邦,刘邦就统一了天下。

所以,秦国统一天下要7代人花数135年时间,而刘邦统一天下才7年,其根本原因就是时势不同,秦国统一天下的难度相当大,而且对手强且多,有东方六个国家,刘邦统一天下是顺势而为,而且对方只有一个项羽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首先说说这个命题,还是有点瑕疵的。

太史不过说了句“五百年而霸王出”,你就以为秦国用了五百年时间来统一天下?

其实,咱也不能从它建国时候开始算起吧。那会儿,秦襄公可只想老老实实做个诸侯,周平王刚东迁洛阳,就凭秦国那点队伍焉敢造反?

因此,如果从秦献公动了心思开始算起,秦国统一天下大概耗时150年左右吧。即便如此,刘邦所花费的那7年时间,也不过它的零头。

那么,刘邦真得有如此厉害吗?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哈。

秦国在挖树,刘邦在割韭菜

两者的难度是什么样的差距呢?打个比方吧,如果说秦国在挖树,那么刘邦相当于割韭菜。

一、秦国的对手:800年历史的战国六雄

回到秦献公那时,当时魏国风头正劲,率先完成了李悝的变法和建立了一支横扫千军的魏武卒。秦献公,这个流浪公子两手空空地回到满目疮痍的国内,河西之地被魏国夺取,再无天堑可依的秦国已然岌岌可危。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秦献公迁都到前线栎阳,向国人显示要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凭借着自己多年在魏国偷师的那点东西,欲重振秦国的昔日雄风。

其他六国,南楚北燕东齐皆是建国700多年的资深大国,就是中间的赵韩魏,虽然新成立不久,可他们本来就是春秋最牛霸主晋国分裂而来,实力个个不容小觑。

话说平王东迁之后,不久东周列国便开始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能存活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必然都有几把刷子。那时的秦国想要动那些根基700多年的大国,犹如蚍蜉撼树。

二、刘邦的对手:项羽和立足未稳的17路诸侯

反观秦朝末年,那时的朝政落入宦官赵高手中,滥杀无辜,构陷忠良,可谓是大厦将倾。那时的秦朝如同烂了根的大树,大伙儿联合起来,历时3年多便将其推倒。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诸侯各归其国。那时,综合战斗力排行老二的刘邦刚回到汉中,便听取韩信的东略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秒杀众多诸侯。

  • 实力最强大的项羽位于东方,且困于齐国战场。

  • 其中实力稍强的章邯根本没时间给汉中百姓修生养息,刘邦便带着汉军精锐杀过来了。

  • 项羽分封诸侯时,重武将而弃旧主,因此,许多诸侯正忙于处理家事,赵国、齐国家中打成一片,即便懂得唇亡齿寒,当时也无法顾及。

  • 家里还算太平的诸侯,却因根基太浅,实力完全无法与刘邦抗衡。

  • 刘邦虽被封在偏僻之地,却误打误撞得了巴蜀之地的粮仓,解决了粮草的后顾之忧。

  • 刘邦拥有史上最强智囊团张良、陈平等人,军事天团韩信、彭越、黥布等人,最终能反败为胜,联合拔掉了项羽这棵刚愎自用的大韭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秦国从一个小白成长为帝国,并非一撮而就,是几代明君和贤相的宵衣旰食换来的。因此,如果说秦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刘邦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秦朝便是那个巨人。

刘邦入关中之后,萧何便赶到相府、御史府等秦朝政府要地,取其律令、图书,掌握天下的山川险要以及郡县户口。

就当时而言,这些东西可是秦朝的绝密资料,给刘邦之后夺取江山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 韩信能轻易打过黄河,穿越太行山,想必有一半是地图的功劳。那些被曝光了家中关隘险要地形的诸侯,在韩信面前,就如同在裸奔,哪有不败之理。

  • 萧何有了详细的郡县户口资料,可以从容为刘邦招兵买马,使得刘邦从无后顾之忧。

  • 萧何将秦朝的军功赏罚制度推行到汉军之中,鼓舞了汉军的斗志,提高了凝聚力。

  • 萧何采用商鞅的农战制度,使得汉军无粮草供应之忧。

纵横家

一、战国中期是纵横家的天下

纵横家大概兴起于战国中期,苏秦、张仪等人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搅动了战国的池水。

而这些纵横家并非只效力于一个主子,如同商鞅所言,他们唯利是图,谁出的价格高便帮助谁。打个比方,秦国多次攻打中原,却又被其他几国联合将其击退,这些都得归功于那些穿梭于各国的纵横家。

正因为如此,战国七雄虽然纷争不断,却又能共处数百年,谁也没有办法将其他各国吃掉。

直到战国末期,纵横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秦国才摧毁了困扰他上百年的合纵抗秦之盟。

二、楚汉时期:纵横家已失去市场

反观楚汉相争时期,再也没有苏秦、苏代这样的纵横家可以凭一己之力联合诸侯,对抗楚、汉。

唯一有点纵横家意思的是蒯通,他是韩信帐下的谋士,曾劝说韩信接受项羽的三分天下之计,却被韩信谢绝了。我想,如果是当时的三苏或者是张仪在世,兴许韩信能回心转意吧。

结语

同样是统一天下,为何秦国用了150多年,而刘邦仅用短短的7年时间?

  • 两国所面对的对手不同:秦国的对手是历史800年之久的老牌六雄,而刘邦的对手是立足未稳的17路诸侯和刚愎自用的项羽;
  • 秦国是摸石头过河的开路先锋,而刘邦是借用秦国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 呼风唤雨的纵横家使得战国时期没有哪家诸侯可以一家独大,当他们离场之后,秦朝迎来了统一,刘邦亦是如此。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探究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是统一核心问题,我们先来分析秦统一全国原因。

首先,战国时期出现七雄兼并局面,无论是齐国,楚国,还是魏国,赵国,都有可能独自完成全国统一。

其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国独霸中原时期,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第二个阶段是齐秦对峙时期,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第三个阶段,是秦赵大战时期,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其中最突出的战役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第四个阶段是秦统一全国时期,到公元前221年完成。这说明几个大国为了争霸,为了统一,曾经努力过,曾经奋斗过,最终由秦完成统一。

再次战国时期争霸的大国无不经历了变法运动,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变法,齐国首先称霸。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促成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文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吴起在楚国变法,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楚国逐渐强盛起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大发展,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第四,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持续状况是不同的,因而各国的历史命运也是不同的,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到了有效贯彻,并且持续了100多年,保证了秦国国力的持续上升。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又显现出衰落的迹象。魏国的地理位置四面受敌,又不断遭受齐秦两国的打击,霸业衰落了。秦国越来越比其他国家强盛,并且一枝独秀。

第五,秦国地广人稀,生产落后,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走向强盛,才能震慑东方六国,而六国政局相对稳定,地域相对固定,有些国家地势险要,这就决定了秦国不可能一鼓作气统一全国。,而需要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第六,战国时期。周王室持续衰落,但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周天子在诸侯心目中还有一定的权威和较高的威望。因此,取代周天子这个最高精神领袖的条件并不具备,从政治信仰来看,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并不成熟,秦王的权威和威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来培育。

最后,实现全国统一需要一位英明的君主,商鞅变法以后的100多年,秦国的统治集团中存在着国王与太子的矛盾,国王与王太后之间的矛盾,国王与相国之间的矛盾,国王与武将之间的矛盾,相国与武将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建立国王长期稳定的统治,进而进行战略谋划,选拔文臣武将,进行战争准备,还要运用成功的外交相配合,挫败敌军阵营中的高手,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历史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秦王嬴政,实现了全国统一。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刘邦七年统一全国的原因:

第一,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又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从表面上看,秦帝国是强大的,但东方六国的土地需要大量军队来防守,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而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则使秦帝国实力严重透支,这使秦帝国面临统治危机。

第二,秦朝刑法严苛 赋税沉重,役使百姓修建驰道,直道,又修建万里长城搞得百姓民怨沸腾,哀鸿遍野,人心思变,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第三,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各路义军都尊陈胜为首领,共同抗秦,整个社会矛盾变得简单化了,变为秦王朝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年的时间,终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第四,经过秦朝的大统一,统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人想开历史倒车,回到分封制时代,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五,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天下营垒分明,任何有实力的将领,不是倒向项羽一边,就是倒向刘邦一边。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

第六,当楚汉战争深入发展的时候,局势似乎给一些掌握实权的将领提供了实行长期军事割据的可能,但这些将领既没有智慧,也没有胆量,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遇来实行割据,以便以后争夺天下,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迎来了汉朝的建立。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刘邦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与其出身息息相关。当过秦隶,见过秦王尊驾,立志男儿当如此。深知基层百姓之苦,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充分利用百姓的力量。真正上兵伐谋,不战而驱人之兵,所到之处,往往开城相迎。这就是民众可怕的力量,而很多统治者却忽略这巨大的力量,后悔不已!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非常荣幸来回答你的问题。

答案:因为“封建”制度的优越性。

现在提起“封建”必会引起大家的极度不适,从包办婚姻、裹小脚、烧香拜佛、求卜问卦、爱占小便宜,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到以前存在过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无不属于“封建”,与封建一词的本来面目已大相径庭。

真正的“封建”是什么呢?

封建,词语源自《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国。

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自黄帝而始,至周朝制度完备,成为治理国家的主流政治制度,到了秦之后被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取代主流地位,但并未就此消失,一直伴随中国各个朝代直至辛亥革命。

或许大家会问,它不是被淘汰掉了吗?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的观点,这不正说明这种制度的不优越性吗?可你为什么会说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是因为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呢?

我们必须承认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确实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而且封建制本身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国家长期的动荡和不安,容易造成封建割据,阻碍了民间经济、文化交流等等问题,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最彻底的莫过于柳宗元,他写有《封建论》,认为中国分封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读。

但是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反过来有一弊,则必有一利。封建制若真的一无是处,处处是错,那为什么咱们华夏自三代以降,直至夏商周,甚至一直到明朝都还不肯完全抛弃呢?这中间的理由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对于封建制的批判,历史上多的是,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分析下封建制的优点。我个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早的、古典的、东方式的联邦制。

我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联邦制国家是美国,他们的联邦政府是自下而上由各州“协约”组建,是反抗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利益产物。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级官员,各州自行其是,但共尊宪法,对外一致。而咱们中国的“周朝”由最高的王室从上至下胙土分国而成,其分权架构与美国相当,其初衷也是联邦而非邦联。此古今二种联邦制都非自然之形态,而是出自精心设计的“人造物”。

联邦制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就中国而言,那就是“天子之权还没大过天”,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也正因为此,周公作周礼颁布天下,这个周礼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宪法”,即便是贵为天子,也必须遵从“礼”的制约。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向鲁国索要车子,这是典型的“非礼”。因为“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左传·桓公十五年》)。

仅凭这一点,就令孔子念念不忘了,他说“吾从周”,又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代亦可知”,他一辈子都在喊着“克己复礼”。

二、祖宗之地、祖宗之民。

当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乞食之际得到野人以土相赠时,他或许被点醒——这就是先祖打天下而得到的土地呀。当外交需要时,诸侯还可以“割地以赂之”,但大多时候诸侯们还是记得“守国”与“无失其民”。公元前 5 年,气势汹汹的秦始皇提出要用五百里地交换五十里的安陵之地(魏襄王之弟的封地),当时的安陵君这样回答:“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战国策·魏策四》)

三、天下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在封建制度下,天子居“中央之国”即中国,而后是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即诸夏;再后由四夷建立但心向中国的,即万邦;最后才是由四夷建立但敌对仇视中国的,称鞑虏。作为天子,或者辅佐天子的肱骨之臣,就必须胸怀天下,不但能和合诸夏,还要能协和万邦,更要能驱除鞑虏。

这便是“天下观”。

我们今天的人似乎都无法理解天下观了。我仅举一例说明,比如俗语说“吃亏是福”,好多人不能理解,倘若你存有天下观,你就会明白吃亏是福的真正含义,因为你是天子,是国家群的领袖,倘若你不肯吃亏,哪里还有万邦跟着你混?说白一点,如果你是位非富即贵的“大哥”,众兄弟跟着你混,哄着你捧着你高兴的目的是啥?不就是想从你这里得到点“好处”吗?你如果想当好“大哥”就必须肯吃亏,如果你不肯吃亏,事事斤斤计较,很快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你这“大哥”也就到头了,顶多算是个“富人”或者“贵人”而已。

由此联想,美国在特朗普之前是具备天下观的,肯吃亏又具备驱除鞑虏的能力,所以盟友遍布五洲四洋。到了特朗普执政,开始强调“美国优先”不肯吃亏了,即便你现在仍具备武力威慑,那也只是舍弃了“王道”改行“霸道”,所以美国的衰落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当然了,是美国不愿意行“王道”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当“天子”“平天下”都是需要实力支撑的,你没了“吃亏”的资本,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天下没有长盛不衰的道理,这由不得你选择。

再说回国内,我前几天看到了“胖东来”老总于东来先生的电视访谈,他谈及经商之道就反复的在强调“吃亏是福”,于先生可谓“得道矣!”

四、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著名的对话,魏国公子击遇到田子方,下车伏谒,田子方却很傲慢,没有回礼。公子击就很生气,说:“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笑了,回答说:“当然是贫贱者骄人,为啥呢?因为国君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但贫贱的士人呢?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到哪里还得不到贫贱呢?”

这一段对话极其简明扼要的说出了秦以前,我华夏文明灿烂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封建制的存在,才使得读书人能够保持最大限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秦以后的读书人就比较可怜了,只能“学会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并且越往后通道越狭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八股文”。

五、一点感想。

封建制在周朝的时候还有开疆拓土的功能,华夏能从黄土高坡到后来遍布中原,这与封建制是密不可分的,但周以后的封建制就丧失了这一功能,倘若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的时候能将封建制完善,把那些“塞王”不是沿着九边而是向着奴儿干都司或者更北去分封,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吧?甚至在远东地区都不会有俄罗斯什么事儿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但分封制如果加以改进,发挥它的优势克服它的缺点,必定可以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有益补充。借用顾炎武的一句话,“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振兴机会,庶几在此!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写到这里,或许有很多朋友会说,你是不是跑题了?问题是“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而你回答了一大堆不相干的话,明明是答非所问嘛!

怎么会不相干呢?当然是相干的。

秦国因为面临着实行封建制的六国,他要冲破“礼”的束缚,(前代虽也有人在努力,比如齐国与秦国两强一度相约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之后苏代更是倡议“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但真正敢实施的却没几个这就是礼的束缚)面对的是死守祖宗之地、祖宗之民的六国,他无任何理由和借口行“天下观”,当时的华夏又是一个各种能人名士层出不穷的年代,六国的人才储备一点也不比秦国差,因此秦国只能采取最低效最暴力的方法,武力摧毁。战争都是血腥的,仅长平之战就坑赵降卒三十万。因此秦国需要数代国君苦心孤诣的经营,耗时近两百年才统一了六国,收获土地的同时丢弃的却是全天下的民心,招来了全天下的痛恨,为二世而亡埋藏了巨大隐患。

始皇称帝,天下一统之后并未休养生息,百姓并未真正从秦的统一中获得免于战争后实实在在的好处,反而被秦国的徭役征发弄得欲仙欲死,对百姓无恩,苛待百姓,则百姓愿意反秦。

紧接着秦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弃封建而采用了在当时来说超越时代的郡县制,这样就得罪了原六国士人阶层(即封建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那一群精英),而这群人才是当时最大的社会力量。

原六国士人阶层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完全失去了上升的出路,在本国为门客攀龙门的机会没有了,去秦国为客卿的机会也没有了。

秦国未能吸纳六国士人一个关键点,就是拒绝分封皇子,令他们王于关东,如果分封了,诸王各自辟除门客,则六国士人有出路,而秦国不分封,六国士人能入秦的寥寥无几,秦又搞禁书令禁止私学和私议,这是挖六国士人的根,把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社会集团,变成对自己无比仇恨的敌人。

所谓原六国贵族,没看出如何强大来,六国只有齐国是自己宗室复国的,其他五国原来的宗室甚至连队伍都拉不起来。实际上,除了齐国外,其他五国都是陈胜吴广复国的。

六国复国的基础,绝不是少数六国宗室既所谓的旧贵族,而正是类似张亮陈平陈余张耳刘邦英布范增这些人,六国的士这个中间层。陈胜举兵连孔子后人都跑去参加,可见六国士人对秦朝恨成什么样。秦始皇堵死了这些士继续为门客出仕的路径, 换谁都要和他拼命的。

对于这一股力量,秦国全部得罪,项羽根本就没意识到,只有刘邦将其牢牢抓在手里。他通过“宛城模式”使得秦朝的郡县全部报废(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

所以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再也不敢搞纯粹的郡县制,而是搞郡国并行,即封建和郡县并行。

这就是“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的真正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