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进入世家的标准是起码得传二代,比如张良死后,儿子张不疑继位,萧何死后,萧禄继位,韩信死后谁继位?韩信是被灭族的,光凭这么一条他就没有资格进入世家行列。
列传的排列也是很有意思的:
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
这是《史记》中的编排顺序,这些人都曾经被封王,但都涉及到谋反,在称呼上司马迁父子对这些人的称呼是直呼姓名的,唯有韩信是称其爵位。《韩信卢绾列传》的韩信指的是韩王信。
这些人当中唯有韩信没有谋反实证,被刘邦诱捕,最后被吕后诱杀。
如果韩信没有被灭族,他是完全有资格进入世家行列的。
不过可惜的是韩信的功劳太大了,而且举世无敌,当时陈平问刘邦,你打得过韩信吗?
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
上曰:“不能过。”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
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你想想这个天下刘邦的权力是最大的,居然还有一个人不在刘邦的控制之下,你觉得刘邦能睡着觉吗?刘邦肯定是想除掉或控制韩信。
韩信自己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立下这么多功劳,觉得自己忠于刘邦,刘邦不会收拾自己。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当刘邦到楚地时,韩信就陷入两疑,想起兵,但想想自己没有罪,怕去见刘邦就被抓。这说明他没有反意,最后他冒险一试,结果被抓。
如果韩信在十面埋伏之前选择自立,那历史或许会改写。
如果韩信能够在刘邦假冒使者夺走他兵符的时候,将他从齐王变成楚王的时候,他能够激流勇退,或许韩信的命运会改写。
结果韩信啥也没有做。
有人说刘邦这个人不讲信义,韩信为他立下这么大功,最后落得身死。换一个角度去看,作为天下最高统治者的刘邦居然还有一个韩信是自己搞不定的。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他要的是天下掌控,刘邦为什么能容下张良和萧何,因为张良和萧何他能够掌控,为什么留不下韩信,因为韩信无法掌控,更重要的是在刘邦被项羽猛攻之时,韩信不怕救兵而是派人来让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这一举动实际上就注定韩信会被收拾,伤刘邦太重了。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结局,作为老百姓来说,看到的就是个人情谊,那刘邦这样做就是太过份了。问题是刘邦不是老百姓,他是皇帝,西汉的最高统治者。
因为韩信他是以谋反之罪被杀,所以司马迁也不可能将其列入世家。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谢谢邀请!《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按照《史记》的体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史料,都将放入不同的范畴。本纪,主要记载帝王的事迹。表,主要记载重大的历史事件。书,主要记载各类典章制度。世家,主要记载王侯事迹。列传,主要记载人臣事迹。张良被封为留侯,萧何被封为酂侯,作者必然会把他们放入《世家》,韩信开始被封为齐王,后又被封为楚王,而后又被贬为淮阴侯,按理说也符合进入《世家》的级别,可是有一个不符合的理由,那就是张良、萧何的后人都世袭了爵位,而韩信被加上谋反的罪名,被吕后处死,他的子孙除了个别逃跑,藏姓埋名去了,其余都被杀害了,没有人也不许可世袭爵位。“世家”就是世袭之家,就因为没有人也不许可世袭爵位,才不能进入《世家》的。还可以这样理解,韩信被判死罪,爵位也没有了,就不是王侯了,后人也不能世袭了,为此,也只得放入列传。还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正是汉武帝时期,把韩信写入《列传》,还是非常严谨的!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
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
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只是记载了某个人的个人事迹而已。
至于说为什么司马迁老爷子要这么区分,这就涉及到《史记》的内容分类问题了。
很多人都知道,《史记》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指以人物和故事主线,来记载历史事件,从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
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其实更像是一张网,或者说是一个由很多节点组成的立体结构。历史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王侯将相,帝王公卿,还是底层百姓,贩夫走卒,其实都是一个节点。然后,所有的节点,共同组成了一段历史。
而那些同时代的节点,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大网,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
所以,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记载历史,其实都会有所偏颇。因为最完整的历史,其实是把所有节点的故事,都给记录下来,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某一个时代某个普通的百姓,他的故事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响太小,所以确实没必要记载他的故事。
于是,在古代史官的眼里,真正有记载价值的,其实就是那些帝王公卿的事迹。而且,因为先秦时期纸还没有出现,大家记载历史的难度比较大。
即便是那些帝王公卿,史官们也只会记载他们人生当中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先秦时期,几乎所有国家记载的历史,采用的格式几乎是一致的。
‘某年,在某国,某某某做了什么事情’。
用这种格式记载的史书,其实就叫做‘编年体’史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修订的《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官方记载的历史,后来被孔子修订成册。
这种编年体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但是同时,这种记载方式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普通人读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读一下《竹书纪年》或者《资治通鉴》。如果是一个对历史完全没有任何了解,连很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没听说过的历史小白,直接去看这种编年体史书,肯定会产生一种很迷茫的感觉。
直到司马迁出现。
在司马迁出现以前,历史上所有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这种编年体的形式,来记载历史的。但是到了司马迁这里,司马迁他们家,从祖上开始,就一直都是吃‘史官’这碗饭的。
所以,司马迁很清楚,这种编年体历史,存在的很多弊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才萌生出写《史记》的念头。
或许,可以换一个记载方式,用一种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的方式,记载历史。
就这样,经过司马迁的创新之后,‘纪传体’这种新的历史记载方式,开始正式被大家所熟知了。以往的编年体,都是以年份为基础,很容易让历史初学者搞不清楚状况。但是纪传体则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写故事的方法来记载历史。
这样一来,就算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易读懂史书了。
不过,用这种纪传体的方式来讲历史,其实也有弊端。因为是以人物故事作为主体,而不同的人物之间,哪怕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也有可能毫无瓜葛。
这就导致大家读纪传体史书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断层的感觉,会觉得历史不够连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迁老爷子就不得不把《史记》当中的内容,也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就这样,《史记》当中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就开始出现了。
这些内容当中,‘十表’其实是记载历史的表格。以年月为顺序,记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可以简单看作史记的‘目录’。‘八书’则是记载了古代的法律、礼仪、天文历法之类的东西。这两个部分,确实和人物故事没啥关系。
但是剩下的三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部分就全都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此来叙述历史了。
而在这三个部分当中,本纪是以王朝更替为主线,记载帝王或者最高执政者掌权期间,国家发生的大事。在古代历史上,天子或者说帝王,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核心。所以有关帝王的事迹,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历史主线。
而接下来,在帝王之外,依然处于核心圈层,但是并没有帝王那么重要的,就是诸侯。这些诸侯,或许不像天子那样,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天下。但是在他们所在的诸侯国,或者在中央政府,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这种影响力,还是世袭的。
所以,司马迁就在历史上选择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家族,把他们的家族历史,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当中。当然,世家当中所记载的家族,无一例外,全都是诸侯。
这些诸侯,又分成两类。一类是汉朝之前的,一类是汉朝之后的。
汉朝之前的诸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有名的诸侯国,比如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的六国,还有吴越鲁宋这种国家,再加上孔子他们家族,就全都被以家族历史的形式,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
不过,汉朝之前的诸侯,指的基本上就是西周册封的那些诸侯。至于说夏商时期的那些诸侯国,不好意思,因为那些历史太过久远,就算是司马迁那个时代,也没多少史料可以查了,所以司马迁老爷子就没写。
而世家中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汉朝开国之后。这部分世家,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老刘家自己家人,一类是开国功臣。
老刘家自己家的诸侯王就不用说了,如果按照夏商周三代的惯例,以后老刘家的那些诸侯,肯定是会千秋万代传下去的。而功臣这个大团体当中,司马迁老爷子其实只选了五个家族。
这五个家族,分别是萧何家族、曹参家族、张良家族、陈平家族,以及周勃家族。之所以选这五个家族,是因为从当时司马迁的那个时代角度来看,只有这几个家族,虽然没有封王,但是却又以诸侯的形式,有自己的封地,并且可以存在至少好几代人的时间。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迁老爷子看人还是很准的。五个家族当中,虽然陈平和周勃两人的后代,都没能繁荣太久。但是萧何、张良以及曹参这三位,他们的后人,基本上后来都做到了源远流长。
萧何的后人,后来形成了一个兰陵萧氏。从汉朝到唐朝,兰陵萧氏一直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家族,并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这两个朝代。
张良的后人就更牛了,张良的九世孙,就是那位创立道教的张道陵,道教就是他们家建立的。直到今天,龙虎山天师依然是张良的后代。
至于曹参家族,同样也是如此。后来三国时代的曹操,就自称是曹参的后代。
总之,世家当中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只有一两代人,可以深刻影响历史。而是有一个家族,可以在长达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当中,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但是列传就不一样了。
列传当中的那些人物,他们虽然也都曾经影响过历史,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所以,他们自己只能载入列传,而不能载入世家这部分了。
所以,从史记内部的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同为汉初三杰,但是张良与萧何,后来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家族,而且长时间影响汉朝历史,自然可以载入世家这一部分。至少在司马迁老爷子眼里,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其实没多大区别。
但是韩信就不一样了,虽然韩信功劳也很大,而且也曾经裂土分王,但是最后他却被吕后所生,封国也被没收了,更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和封地。如此一来,他的影响力仅限于他自己这一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世家了。
这就是韩信和萧何张良之间的区别。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史记》是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共有:本纪、世家和列传三个记述方式。题者所问张良、萧何等人入世家,而韩信却入列传。
首先,我们要明白世家和列传的区别,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物才能归入世家,什么人物归入列传。
世家,顾名思义,传世之家,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一传二,二传三,传及百世。
列传,顾名思义,帝王诸侯外的个人英雄事迹和传记描述。
张良册封留侯,不恋权势,晚年云游四海,精通黄老之道。刘邦称之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深谙此道的子房最终安度晚年,造福子孙!方得入世家!
萧何册封为酂侯,食邑最高。可谓风光一时无出其左右者,诛灭韩信中更是举足轻重。正是人生巅峰时期,然看到韩信的下场后瞬间明悟。遂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最终终老一生。子嗣延绵,才有世家!
韩信册封楚王,后贬淮阴侯。功高震主,被迫起兵造反,最终别萧何等合计击杀。诛三族。子孙都断了,怎么传袭,可不就只能入列传了!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从内容上看,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如果要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史记》中的“世家”和“列传”的记载内容是什么。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而“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所以据于此我认为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能被列入“世家”的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我们从上面可以知道“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也就是说“世家”记载的是一家子的家史,这一硬性条件张良和萧何符合,韩信不符合。韩信的结局是先由齐王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萧何骗入宫中杀掉,夷三族,没有留传侯位给后世;而萧何、张良等人都是作为开国元勋有突出贡献,分别被封为留侯和酇侯,并且爵位传于后世,故入世家。
第二,韩信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最后在谋反的罪名被杀,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韩信虽然曾经给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有了功高震主的嫌疑,并且最后还是在谋反的罪名下被杀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期,谋反的罪名是不赦中的第一等大罪,所谓“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就是这个意思。韩信的身份从王到侯,最终定格在了反贼,这也是他无法与张良和萧何比肩的重要原因。所以司马迁不可能把他列入“世家”,只能列入“列传”。
第三,司马迁本人自己的历史观所在,把韩信列入“列传”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在《史记》中充分表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他敢把楚汉相争的失败者—西楚霸王项羽放到了本纪里,把被绞杀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世家里,把大汉定为谋反罪臣的韩信,放到列传里。而他把韩信安排到“列传”,其实也是为了告诉我们“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很难避免的,让我们知道越是在打天下时功勋显赫的人,越要懂得谦恭自守,这样才能功成身退。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韩信没被列入“世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韩信谋反被杀导致夷三族,没有达到标准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司马迁本人的正确历史观所在,同样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将张良、萧何等人放入世家,而将韩信归入列传?
按一般的理解,《史记》中的《纪》是帝王事迹的记录,《世家》是诸候事迹记录,而《传》是一般人物的事迹纪录。这种理解大约不错,但是,《纪》、《世家》和《传》之间的区别,除了官职的大小之外,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把它搞明白了,为什么韩信没有和萧何、张良等人一样归入《世家》,也就很容易明白了。
司马迁做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其贡献的一个方面在于他为后世治史开创出一种新的体式。这种新的体式就是所谓的纪传体。他之前的中国,虽然也有上千年记史的传统,但那时的历史,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录君主的言行,形成史书,就是所谓的记年体。纪传体和纪年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关注的是事,前者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从司马迁开始,中国历史的关注点,不仅是帝王大事,也开始关注到具体的人。
《纪》《世家》和《传》都是写人的,他们的差别除了官大官小之外,还在于人物政治文化上的影响。《纪》是记录帝王行事的,其侧重点在于政治。在司马迁看来,只要是政治影响力相当于帝王的,就可以列入《本纪》了。比如,《史记》中列入的《本纪》的项羽和吕后,都是没有皇帝身份的人。但是,因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类似于皇帝,于是,也就列入《本纪》了。这种情况,在后世大约就不可能了。简单的例子,清代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影响力大约不比汉代的吕后差,可是她却没有吕后的幸运在历史上被写进《本纪》中,与帝王并列。《清史稿》中,慈禧只是写进《后妃传》中,比起吕后来,已经矮了两级了。这是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之后,男权日益扩张,而女权日益不振所造成的。
《世家》和《传》中的人物,除了政治影响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影响。说白了,《世家》是一个家族影响了好几代人,才能称为世家,也就是世世兴旺之意。从政治上说,汉之前的中国政治结构中,天子有天下,诸候有国,大夫有家。有天下者入《纪》,有国者入《世家》,因为每一个诸候国都是要传好多代的。诸候之下,才入《传》。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把韩信与萧何、张良做一比较了。
汉代的功臣,都是封候的,这个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的延续。但是,汉代功臣封候的,与之前有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这时的天下已经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了。郡县是受中央的绝对领导,与郡县并列的诸候,在政治上的自由度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汉代的诸候,大多三至五代就因为犯错,被朝廷除消了。但是,汉初功臣封候的,都有几代。《史记》中功臣列入《世家》的,除了萧何之外,还有曹参、张良、陈平和周勃。这几家都是传了几代之后,才因后代犯错国被除消的。
韩信与他们的不同在于,虽然韩信的功劳很大。曾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又降为淮阴候。最后因谋反的罪名被杀。中国人讲究的是盖棺定论,韩信死的时候,官方的结论是谋反,所以,功臣当中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终极目的是三立,也就是立功、立言和立德。韩信从立功的角度上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从立德上来说,就拿不起来了。这并是简单意义上说的,他做了什么德行有亏的事,而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德,必不至招来杀身之祸。有德必能全身。这一点上,韩信比张良差了一大截。
总之,韩信未列世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功业没有延及后人,没有达到世世流传。所以,他只归入《列传》。
韩信没列入世家,可以与老子没列入世家比较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一样的。现在说起中国文化,有一大群捧老子而贬孔子的。这种做法虽然有问题,但老子做为与孔子并列的古代大思想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为什么《史记》中把孔子列入世家,而老子仅入《列传》呢?原因也是一样。孔子的学术,有弟子和家人代代传承,成果慰为大观,到司马迁时期,还有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为武帝博士,当时的博士,与今天不一样,大约相当于上层智库人物。而老子的弟子有几人,就没人知道了。
问题大约说清楚了。既然说到韩信,再罗索几句。韩信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点与项羽一样,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当时的历史大势。诸候分封的政治格局,已经成为历史了。但在项羽和韩信的心中,还是一直念念不忘。项羽灭了秦国,要分封诸候,自己去当楚霸王,而不是登基当皇帝。韩信打下齐国,请封齐王。在他们的心里,都认为当一方诸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世道变了。诸候也不一样了。所以,萧何也好,张良也好,他们虽然封了候。但他们知道,他们是汉朝皇帝的臣子,与郡县地方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小心弈弈的保住了自己。传了四五代之后,才因为子孙犯罪而除国。韩信一代而终,自然不能列入世家。
《宋史》有世家,但世家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他们的结果大都不是很好。比如南唐李家,西蜀孟家等等。到明史、清史就没有世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