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我完全不认同孔子不及管仲、张仪成功这个观点。张仪和管仲以及孔子3人是完全不同性质的。张仪

张仪是纵横家,纵横家就是靠连横或者合纵的方式获得成功,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靠给国君带来利益最终为自己带来利益。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这句话记载在《史记》中,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他发愤学习,甚至刺股的目的不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是为了博得自己的荣华富贵。

张仪也是如此。

苏秦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故意暗中资助张仪,设计让他去秦国。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秦国被六国打趴下,苏秦的功用也就没了。如果秦国和六国势均力敌,那纵横家就在市场了。

他们为了荣华富贵,可以玩诸侯国于掌中,至天下百姓于无物,最终战还是和受难的都是百姓。他们眼中没有仁、义、信等等,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比如张仪可以忽悠楚王,先承诺600里,最后楚王允诺后,张仪说只有6里等等。

一句话:他们眼中先有自己,然后才有诸侯国,至于百姓和天下,他们根本看不见

管仲

管仲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他辅助齐国使得齐国成了华夏第一相。管仲为什么在后世比张仪地位高,因为管仲眼中有国、有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荣华富贵。

管仲成为齐相之后,家里富足超齐国公室。

管仲治理齐国,使得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所以管仲家里富有大家也没有任何意见。

一句话:管仲之类的眼中有百姓,有国,有自己,但没有天下。虽然管仲最后提出尊王的观点,包括替天下抵御戎狄的入分侵,并不代表他有天下,他最终还是为了齐国。

孔子

论社会地位和利益获得及看得见的获得,孔子的确不如张仪和管仲。他们都曾经权倾一方,而孔子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评价一个人成不成功只是从有没有钱,社会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权力有多大去评价,知常容觉得这种对成功的评价是不正常的。

这只是私利。

如果整个社会将私利获得的大小定为成功的标志,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就直接扭曲了。

孔子一生奔走四方,没有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当有人说他像丧家之犬,

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

孔子不但不生气反而说形容得挺像的。

孔子为什么被后世推崇,因为他的一生从没有想过为自己图一点私利,他想的不是为鲁国获得什么,他想的是安天下,让天下变得有秩序,最后让百姓能安居。

这条路很艰难,但孔子根本没有放弃,一生坚持,丧家之狗又如何。

这样的精神状态试问后世有几人可以达到?

孔子从私利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失败者,但从天下的角度来说,他为天下留下了一个模板,一个榜样,你说是学张仪好还是学孔子好?

后世推崇孔子不推崇张仪是有道理的。至于管仲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管仲被封为华夏第一相,而张仪什么也没有,道理就在此。

拿张仪和孔子比,那是对孔子的一种辱没,这是我的观点。

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不论是法家,墨家创始人都是儒家弟子,诸子百家还有很多儒家弟子创办的,孔子最大的功绩是让知识下沉,把有少数贵族垄断的知识下沉到了整个社会。

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固为管仲,张仪对统治民众概念不够精准,很难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而孔子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揣摩统治者之言论,正合统治阶级的胃口。

虽然孔子终其一生毫无建树,在其死了几百年后才被西汉时期拜鬼,信鬼的犬儒董仲舒挖掘出来,借尸还魂,才做为统治阶级愚民,奴民的总代言人,并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了″师表"?

所谓的"师表″"圣人"实则不过是故弄玄虚,奴化民众,钳制民众的精神枷锁和鸦片,早已成为了中国贫穷落后,奴化民众,旁门左道邪教的代名词,因服务于了统治阶级才得以被吹捧,而管仲,张仪则自愧不如孔孑的虚伪邪恶也。。。

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因为既得利益喜欢。

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因为孔子是教导君主如何愚弄百姓,教导当官的如果做臣子。

而管仲帮君主任何治国富国强兵,张仪为君主如何谋求利益。

世人太多,但不是谁都能成为管仲张仪的那种绝世国士,但孔子儒家有教化万民只功。

春秋战国时,儒家是激进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就腐化了。后世的儒家被玩坏了。如果儒家当中有瑕疵,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孔子终其一生,也不及管仲、张仪成功,为什么后世不学管仲和张仪,而要去学孔子?

相较而言,管仲于公为齐国相、使齐国人生活富裕,于私立言有《管子》,自己也活得富贵奢侈,于公于私都可以算是成功的

孔子嘛,其实是很难评价的,说忠却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以求施展,说孝却不过是个私生子,说仁却杀了少正卯,说礼却违背规制兴办私学

口头上虽然提倡天下为公的大仁大勇,实际却不能突破时代思想的樊笼,仍然在学生面前推崇的是“以家为政”的君臣父子亲师那一套

写《春秋》吧,说是纪实记史,却又不搞人人平等了,要为尊者讳,搞得后人难辨细节虚实,开了史家的歪风邪气

倡“周礼”吧,自己又没那个贵族资格,本身就是违礼的,还开私学,更加违礼,算不算自己扇自己嘴巴子?

搞来搞去,只好在丧葬事业上发挥一把,一番提倡之下,各朝各代不少有条件的人纷纷厚葬,算是歪打正着,给后人考古留下了不少好东西

汉武一朝,算是奠定了儒学的学术统治基础,但历代的掌权者压根儿就不是真的相信儒学,不过是要读书人去信忠信孝,好实施思想控制,便于驾驭统治罢了

中国近两千年的精气神,大半部分确实在儒学,可东亚儒文化圈的很多歪风,也确是儒学陋变的滥觞所致啊

孔子是人,不需要去神化他,儒学也不全是什么灵丹妙药,两千年前的药渣子也得好好辨别清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