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为什么郑板桥说,和尚是释迦的罪人,道士是老子的罪人,秀才是孔子的罪人?

衙宅卧听萧萧雨,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起郑板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画家,他画的竹子是很有名气的。但还有一件事情就不太被人提起了。他大约是中国较早的从体制内退出, 不要公务员身份而自谋职业,成功转型为画家的。

与同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比起来。画家的日子比诗人好多了。因此,郑板桥在物质上,比陶渊明要丰裕的多。不用像陶渊明一样,在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沦落到要饭的境地。

同样以画家知名,郑板桥的日子大约比唐伯虎也好得多。唐伯虎当画家,更多是一种命运的无奈,不是自己的主观选择。而郑板桥大约是真正觉得,当个画家,比起当官来,还是不蛮不错的。

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从多少人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仕途中退身出来,毕竟还是有原因的。一言以敝之,就是失望。当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州县小吏面对民间疾苦无能为力的时候,官位上的恋栈就失去了深层的意义。千里做官只为财, 是被世俗所沾染的儒家理想。真正儒家理想并不是这样。如果和当官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要“兼济天下”。

一种思想如果要被社会所承认,并能长久流传,必然是有理想和现实两种成分有机结合。儒家更是这样,无论其理论内涵多么丰富。但儒家的理想主义情怀就表现在“兼治天下”之上,而其现实主义的成分才是“千里做官只为财”。为财是“独善”,”兼治”是情怀。

当官场上普遍盛行”千里做官只为财“,并把它做为人生的唯一追求的时候,儒家思想就不再是一种政治理想,而只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这时,不是儒家思想出了问题,而是这些以儒家为标榜的,嘴里说着”济世为怀“而心里却想着发财的秀才们背离了儒家精神。他们提取了儒家思想中现实主义的内容,而抛弃了理想主义的情怀。把儒家思想当成了求名求利求财的敲门砖,这大约就是郑板桥所谓的”秀才是孔子的罪人”的意思。因 为在孔子那里,起码对于当官这事,是有选择,有情怀的。如果当官能实现我的政治理想,那么我就来兼治天下,否则的话,我宁愿不当官。也决不违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做人原则。

明白了秀才是孔子的罪人的意思,那么,和尚是释迦的罪人,道士是老子罪人的意思也可同理而知。释迦和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虽然不同,但有一点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有济世情怀。这一点,谁也否认不了。解脱也罢,清静也好,本质上都追求对人生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对权势和物欲的满足和追求。当和尚道士们满嘴说着清静解脱,满心想着利益的时候,他们和那些尸位素餐、损公肥私呆在官位上的秀才们是一样的。

郑板桥自己从名缰利索中跳了出来,所以他有资格说这话。况且,这话也并不是多难理解。像宋代的包拯,明代的于谦、海瑞等奉公守法,济世为怀的秀才们,决不会因为郑板桥的话而火冒三丈。只有那些把圣人之道当成沽名钓誉工具的人,被郑板桥的讽刺戳到了痛处,才会暴跳如雷。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和尚为什么是释迦摩尼罪人呢?秀才为什么是孔子的罪人?道士为什么是老子得罪人?

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和尚、秀才、道士与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关系。

我们先来说一下,孔子、释迦摩尼和老子,他们都做了那些事情,都有那些主张呢?秀才、和尚和道士又是怎么做的?

孔子的主张就是恢复礼的制度,以仁治国,教化百姓,是老百姓不在受战乱之苦。可是随着科举制度诞生,大部分秀才学习《论语》的目的就是当官,把学习孔子当作升官发财的通道罢了。至于孔子的主张,他们早都放到脑后了。

释迦摩尼创建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众生之苦,终其一生都在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在时间的消磨下,人们早就忘了释迦摩尼说过的这些话。他们只是把佛教变成一种敛财的工具罢了。至于普度众生,那都不自己的事了。

至于道教的老子,只能说是道教死皮耐脸地奈上老子,其实老子写《道德经》跟道教的关系不是很大,由于后人的附会,才跟老子扯上关系。至于老子的想法早已被道士断章取义的变成另外一种东西罢了。老子只不过是一个背黑锅的而已。

和尚、道士和秀才的做法都不是老子、释迦摩尼、孔子的本意。这些人不是他们得罪人吗?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郑凡夫俗子,怎能悟道呢?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郑板桥何许人也?胆子这么大,敢把这三

种人通通一根子打死!自已偏激,又如此

自负,简直骄横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是可

忍,孰不可忍!!!

他只是一个工匠而已,轮不到他说三道四!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离经叛道、背道而驰。

和尚、道士本是传经颂道、普渡众生、但现在很多(农村无证假和尚、道士披上袈裟、敲锣打鼓送葬收高价)。乱象,秀才读书也摸不着方向。

(但我为青城山这道人点赞、老农送他四颗青菜、他高兴得连说三遍谢谢,谢谢、谢谢)。

完全违背了三位创始人初衷。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郑板桥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从现实方面讲却是错误的。

这三个创始人,都是伟大的人。无论学术、还是思想,都是伟大的。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因为见到穷人有太多的苦难,整个社会都被婆罗门的种姓制度禁锢。他就宣扬轮回,众生平等的理论。希望以佛教学说,把人们从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

佛教弟子为了谋取利益,重新解释了乔达摩·悉达多的理论体系。新的佛教理论,成为一个禁锢人们思想的新工具。释迦牟尼在新的佛教理论产生的众神中,是禁锢人们头脑的最高代表。

乔达摩·悉达在多九泉之下,看到佛教新的理论,估计会被气活过来。

老子是周朝最有名的学者,是无神论者,把自己对哲学、政治的见解写成了《道德经》。期望人们能建立一个健康,合理的社会。

不料老子死后,被人捧上了“太上老君”的神位,老子的《道德经》也变得无所不能,可以修仙、炼丹、算命、降魔、灭鬼神。

如果老子早知道后人把他的《道德经》弄成这样,他一定会怒而烧掉《道德经》的。

孔子能文能武,他眼见诸侯混战不已,便创立了儒家学说。希望建立一个由周天子主导的,诸侯国互相和谐团结,民间人人向善的社会。

与老子一样,孔子也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论语》中明确记载,“季路问事鬼神。”意思是,弟子季路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直接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是孔子直接了当的告诉季路,你活都没有活明白呢,还研究鬼神这样子虚乌有的问题,不觉得很无聊吗?孔子的无神论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死后,儒家弟子对儒家理论动手了。汉朝的董仲舒高举“尊孔”的大旗,建立了“天神感应”的儒家理论,儒家思想从此脱离了孔子“无神论”的初衷。

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完全脱离了孔子的本意。

宋朝时期,朱熹顺应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创立了存理性、灭人欲的新儒学:理学。孔子当初能文能武的思想被阉割,只剩下了文的部分,把读书人变成了软绵绵的废物。甚至,儒家还对女人下手,要女人做二门不迈的小女人,把脚裹成了三寸金莲。

新的儒学如此泯灭人性,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如果孔子复活过来,估计会对不肖弟子们暴跳如雷的。

然而,我不认为和尚、道士、秀才有什么错,因为他们只是普通人,与圣人有本质的区别。

乔达摩·悉达多是个伟人,为了世人的苦难,可以放弃尊贵的生活,放弃江山,甚至命都可以不要。

但是和尚们只是普通人,他们做佛家弟子,是为了摆脱生活困局,或者是为了获取一日三餐而来。至于解脱众生之苦,众生平等的理念,早被和尚们抛到脑后了。

在所谓“普度众生”的道德高地上,和尚们为了方便获取利益,改变一下乔达摩·悉达多不合时宜的理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道士们也不愿和老子一样做个利他主义者,不炼丹、不算命、不看风水、不做降伏鬼神的法事,道士们吃什么、喝什么。

儒家弟子也一样,董仲舒不修改儒家理论,朱熹不“创新”。儒家的理论和弟子们必然不被统治者认可,儒家理论哪里还有容身之地,儒家弟子们也必然会失去衣食之源。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按圣人的标准,要求圣人的弟子们也有伟大的人格。所以圣人的思想学说被改变,也就不奇怪了。毕竟现实中,柴米油盐大于天,利益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