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人为何大都都是留胡子的?

是一种时髦呢还是想展现男子汉气概,或者是没有剃须刀,用其他的刮着麻烦。 用现在的角度看,吃东西也太麻烦的。

古人留胡子不是表现男子汉气概,是一种孝道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弗敢毁伤

《孝经》中的观点是: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这是孝的开端,扬名后世,彰显父母这是孝之终。

发肤自然包括头发和胡子了。

正因为这样,古人是不剃头,也不剃胡子的,而是采用蓄须。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越一带的风俗:

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太伯和仲雍是周文王的伯伯,按道理是他们继承王位,但因为王季有子昌,周太王想立季以及子昌(周文王)。这两个人就直接离开周的地盘到了吴越之地,他们的做法是断发。

孔子承的是周礼,孔子说发肤不能伤,但他们选择断发,表达自己不再受周礼,采用另一种方式。所以《史记》说示不可用,也就是说我不会回到周地去了,不会和你们抢王位,以示让贤。

唐朝甚至规定谁伤害自己的身体,直接进行处罚。

诏以“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比来诉讼者或自毁耳目,自今有犯,先笞四十,然后依法。——《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一》

这是唐太宗下的诏书,你来告状,如果为了想增加同情自毁身体,不说对错,先打了再说。

《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名儒范宣八岁时手指受伤,他痛哭。有人问为什么哭?

他说:非为痛也,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当你明白这种文化,你就会明白清朝入关时。顺治皇帝颁布一条法令:

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结果很多人情愿要头发也不要脑袋,文化基础就在这里。因为当孝和生命相冲突,很多人会选择孝,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剃头,他们认为先活下来才能尽孝。

所以头发和胡子在中国人眼中不是小事而是天大的事。

《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将夏侯惇的眼睛被曹性射中,此时他做了一个动作:

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一声便匆忙用手拔箭,却不慎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睛塞进嘴巴吞咽下去;然后又挺枪纵马,上前杀了曹性报回一箭之仇。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情,也是源于身体发肤不可伤的道理。

所以古人留胡子并不是为了男子汉气概,而是一种文化。

如果一个人没有胡子,或者胡子很少是被人嘲讽的。

比如刘备就是属于胡子很少的那一种。

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当时张裕嘲讽刘备无须。刘备是一个气量比较大的人,但张裕这个嘲讽让他受不了,最后找了一个借故将他杀了,可见古人对须的重视程度。

长一把好胡子不容易,关羽的胡须不错,所以有美髯公的美称。

古代的男人为何大都都是留胡子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古训影响,对于毛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会轻易剪去,尤其是男子的胡须,是男性的重要性特征之一。

古时候,胡须不仅是男人的“标配”,更是“帅哥”的基本组成元素,三国里关羽就有“美髯公”的称号,司马迁《史记》里形容汉高祖、班固《汉书》里形容霍光都用了“美须髯”来褒扬他们的外 貌。而在名著《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被马超击败追赶的时候,不得不“割须断袍”才得以逃命,小说在形容曹操狼狈之态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胡须对古代男性的重要性——曹操如不是因为要逃命保命,怎会轻易割断自己的胡须。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留长胡须了,留长胡须的人被称为异类,正好与古人来了个对调。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节奏变得很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智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剃须后显得人干净整洁,所以人们才摒弃了留长胡须的习惯,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办公室留着长长的胡子一边写代码一边喝泡面的场景吗?多不方便!你能想象一个人留着长长的胡胡子一边干电焊一边拧钢筋的场景吗?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打理胡子耗时又耗精力,不留胡子不仅省时省心,而且干净利落,还有这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

古代的男人为何大都都是留胡子的?

答: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