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不能成功,因为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一、霍光与曹操的区别

霍光和曹操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权倾天下,都是给皇帝很大压力的臣子。不同的是霍光没有取代汉朝之心,他只是汉朝的臣子。曹操则不一样,从曹操接受手下拱其为魏公那一刻起,就是曹操和东汉决裂之时。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不是他不称帝而是他的寿命不允许,如果再给曹操十几年的生命,他一定会称帝的。

霍光则不一样,再给他十几年,他也不会称帝。

两个不同心思的人,对大臣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霍光找到的是忠于汉朝又忠于自己的人,将这些人提拔重用,而曹操找到的是只忠于自己至于忠于汉朝的人不会受到重用,甚至打击或杀掉。

这样在霍光和曹操身边聚集的人员就差别很大了。

经过曹操的运作,天下知魏而不知汉也,经过霍光的运作,西汉继续强大,皇帝的权威继续。

所以民心上汉宣帝时与汉献帝时的差别是很大的。

怎么才能夺回权力,起码民心所向,如果民心不所向,夺回之后,别人也会群而攻之。

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时,过渡十分平稳,如果真的有忠于东汉的,那肯定会起兵勤王,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老百姓都认为天下是魏的而不是东汉的。

二、汉献帝与汉宣帝的区别

虽然汉献帝和汉宣帝都是很机灵的人,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汉献帝还有帮手吗?

答案是没有了。忠于汉献帝的大臣在衣带诏、曹操称魏公,魏王等几起事件中进行清洗。比如董承、孔融等人都已经被杀。

此时汉献帝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他根本没有办法挑起重担。

如果曹操有政敌,那可以通过扶植政敌的方式去引两虎相争最后夺权,这是帝王习惯手法。

此时的许昌曹操根本没有政敌,铁盘一块怎么破?

汉献帝的皇后也姓曹,所以他的妻族和母族都没有助力。相反汉宣帝则不一样,他的外族还是有人的。当霍光死后,汉宣帝就进行调职,将原来控制在霍家手中的所有统领的胡人、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两宫卫队所统领的士兵,都改为自己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代为统领。

许家就是许皇后的家族也就是妻族,而史家是他母亲的家族,也就是母族。

所以汉宣帝通过母族和妻族很快就控制局面,就算给汉献帝机会,他也没有人能控制要害部门。

如果无法控制要害部门,你怎么夺回权力?

结语:

汉宣帝和汉献帝是不一样的,汉宣帝是一个皇帝,只不过权力在霍光手中。正如刘禅和诸葛亮搭配时,大权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也从没有想过要取代刘禅。

汉献帝则不一样,只是曹家利用的工具,是一个标准的傀儡。曹家为什么不提前废了汉献帝,因为曹家的威信没有树立,等人心得到,威信树立,汉献帝自然就没有用了,就得废掉。

所以这中间差别是很大的。

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汉献帝和汉宣帝的情况完全不同,两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

汉献帝时代,已是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的时代,皇权早已失去威严,皇帝早已失权力,就连汉朝中央政府也在何进与宦官的火拼中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不仅失去掌控,而且朝廷名存实亡。

汉宣帝时代,天下仍是汉朝的大一统时代,没有诸侯混战,没有天下大乱,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汉朝中央政府手中,因为是中央集权,权力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就是掌握在权臣手中,比如霍光。

权力的争夺往往是集团间的争斗,从来就不是杀一两个人能解决问题的。即使汉献帝能杀了曹操,也夺不回权力,如同后世的尔朱荣被孝庄帝杀害一样,到头来也难不免被尔朱荣背后的势力所斩杀。

汉宣帝的夺权其实是一个逐渐培养已方政治势力和逐渐削弱霍家政治势力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汉宣帝刘询刚即位时,对于霍光是“若有芒刺在背”,而在立汉宣帝之前,霍光还废除了即位仅27天的昌邑王刘贺的皇帝之位,以权臣废立皇帝,以臣废君,在历史上历来就是非常敏感的事件,这也让汉宣帝刘询产生芒刺在背的感觉。

但是霍光手握大权,一人得道,全家升迁,霍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站在一个庞大的霍氏家族,这是一个政治集团,集团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就算汉宣帝有机会杀了霍光,他也会顾忌霍光背后势力的反扑,汉宣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利用自已皇帝之位的方便,培养了一批自已的亲信,在霍光去世后,还用了2年时间才铲除整个霍氏家族。

汉宣帝与汉献帝不一样,霍光一死,权力就会落下真空,而汉宣帝趁霍光去世之后,把霍光手上的权力收回为已用,再逐渐用手段将霍氏家族中人调离重要岗位,换上自已的人,就这样操作了2年,才把霍氏一族铲除。

汉宣帝之所以能成功,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外,当时可是大一统的王朝,人心向汉,皇帝也是天下绝对的权威,就算霍光是权臣,他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中也是不敢直接迫害皇帝的,最关键的是霍光无法让自已的权力世袭,他的儿子们是无法拥有与霍光一样的权力,这才让汉宣帝夺权成功。

汉献帝可没有汉宣帝的能力和时势,就连汉献帝这个皇帝也是奸贼董卓给立的,从他一当上皇帝开始,就是傀儡,至于权力,汉献帝是从来也没有过,反而像叫花子一样,被权臣们争来抢去的,李傕与郭汜为争皇帝,经常大打出手。

汉献帝逃到洛阳之时,虽然身边有杨奉、董承等人护卫,但这些人无非就是想争一些好处的军阀而已,明着听汉献帝的,暗中则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皇帝如此,朝廷更像是流亡政府,更谈不上掌控地方了。

之后曹操迎立了汉献帝到许都,曹操的地盘都是靠自已打出来的,并不是靠“挟天子以令诸侯”得来的,这不过是一句政治口号而已,乱世中只有靠武力才能打出和平,到曹操临死前,已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收入囊中,而这一切与汉献帝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就算曹操死了,汉献帝能夺什么权力呢?

军政,全部掌握在曹氏、夏侯氏手中,这是一个庞大的集团,汉献帝想夺回兵权,除了斩杀所有的曹氏、夏侯氏将领,根本没有其它办法,汉献帝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拿什么夺回兵权,到时候恐怕自已被灭了,也夺不回。

政权,也全部掌握在曹操的魏王手中,曹操临死前已经是魏王了,魏国是汉朝之外独立的国家,曹操从建立魏国开始,就已经架空了汉献帝所在朝廷,逼死了荀彧,换句话说,北方九州的所有政务都掌握在魏王曹操手中,曹操即使去世,也有他的儿子来接班,魏王可是世袭的,包括魏王的权力、爵位和地盘。

军权和政权都不沾边的汉献帝,拿什么夺权?汉献帝所在小朝廷除了挂个名,早就没有任何权力,别说夺权,能不能活着都要看曹丕的脸色行事了,根本就不存在夺权的可能性,也没有成功的一丝机会。

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不能,汉宣帝时期天下还是在大一统大汉政权统治之下,只是因为巫蛊之祸事件,武帝太子刘据被江充等人诬陷自尽,太子家人尽皆被害,幸存的太子刘据之子刘病已在大臣丙吉的照应下得以生存成长。武帝死后,武帝少子刘弗陵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等人受武帝遗诏辅政,昭帝刘弗陵在位十三年,年仅二十一岁早逝;

大臣霍光等人先是迎立武帝第五子刘髀之子昌邑王刘贺入京称帝,仅27天因荒淫无道刘贺被废,这时候刘病已才被拥立为帝,后改名为刘询,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继位后,仍然是霍光主理内外朝政,霍光死后汉宣帝才开始主政,汉宣帝其实也是有着让霍光主理朝政,一来确实霍光能力很强、另外毕竟霍光主政几十年,霍氏一族遍及朝廷内外、权势滔天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臣子;霍光死后,霍氏一族谋反,其势力被宣帝快速剪除,所以宣帝是有实权故意放权的,天下还是大一统大汉政权,他立霍平君为皇后拉拢霍氏只是再等一个时机而已。

而汉献帝时期天下已经大乱诸侯割据、地方势力已经坐大不听中央政令,汉献帝自己都曾被劫持东奔西走,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势力大本营,汉献帝身边的亲信基本在董承衣带诏、伏皇后等事件中被剪除了,汉献帝完全是在曹操的政治势力之下,没有任何政治实权又怎么能反过来制住曹操夺权大权呢?

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估计很难成功。汉献帝和汉宣帝所处环境不同。

汉献帝周围几乎都是曹操的人,曹操拿着孙权劝他当皇帝的信件对大臣们说,这是用火烤他。也多次表明不想当皇帝,只想平定天下之乱,又说没有他在,天下不知几人想称王呢。但是曹说也说过,若天命在我,我学周文王。关键曹操如何表白自己,一些作法还是想掌控天下,董承、董贵妃等人杀了不说,还把伏皇后及两个皇子都杀了,好在汉献帝刘协没有遇害。曹操作法比刘裕、朱温明目张胆,赤裸裸杀人夺权要强,朱温曾把皇帝身边的人杀掉换成自己的人,把皇帝和皇子们害死。曹操是有文化的,比刘裕、朱温这伙大老粗作法要文明,温和一些。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己当丞相,又加九锡,篡权做皇帝的人几乎都加九锡。曹操起初招兵买马,兴义兵时候不一定有篡位野心,势力发展强了会生成篡位想法,怎么表明,自己还是往篡位条件上赶,以致同时代的周瑜、诸葛亮等人都对曹操篡权作法有明确的认识。

汉宣帝时候不一样,霍光是权臣,似乎有生杀立皇帝的大权,但是汉政权机构还完善,百姓人心向汉,各地刘氏皇族力量还十分强大,霍光也没有私人武器,私人官僚集团,霍光如果真有篡逆作法,会遭到来自各方面反抗打击。再者,霍光办事严谨小心认不真,在世时候没有流露出篡位想法作法。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属于一步步做强做大,周围都是他的亲信,有军队的支持,曹操多年四处争战,军队基本都是他的人。霍光没有曹操那样的条件。霍光死后,霍光遗孀及家人萌生篡逆想法,马上被汉政府粉碎了。由此可见,霍光家族根基不稳,没有渗透各个机构,深入人心。

汉献帝时候,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汉宣帝时候,西汉王朝正常运转,国内社会矛盾相对较小,政权稳定。汉献帝无法效法汉宣帝。还有,曹操死后,曹丕当魏王,曹丕不昏庸,相当有能力水平还有雄心,牢牢控制着局面,汉献帝无法效法汉宣帝,也不会有汉宣帝那样的机会。

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你让献帝把曹丕曹彰曹植外放,剥夺曹仁的兵权,把重要岗位换成自己人试试。别的不说,宣帝是用自己的外戚家族取代霍家人的,然而献帝的外戚在哪?嫡祖母家和亲祖母家都完了,嫡母家就剩个何晏,对了嫡母还是杀母仇人,生母家的王斌、嫂子家的唐瑁是谁说出来大家都不认识,原配家完了,贵人家完了,最硬的外戚家族莫过于他的现任皇后家然而他的现任皇后就姓曹!

就冲能否决定谁当皇后这一点,就能看出二人的权限差别了。当初献帝就是露一百个我不想立曹氏的口风,有几个大臣会为此支持他立别的皇后?

汉献帝若效法汉宣帝,等曹操死后夺权,能成功吗?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曹操刚死,曹丕就把汉献帝给废掉了,不是汉献帝夺权,是曹丕把他的权给夺了。

汉献帝与汉宣帝,处于两个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完全不能做对比。

宣帝继位时,虽然霍光权倾天下,但一来霍光没有夺位的野心,他最多只能算作是权臣,二来朝廷上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忠于刘家,不会因为霍光势大就拥戴霍光取而代之,这点不仅霍光做不到,后来的王莽也没有做到。

而曹操就不一样了,东汉末年,经历多代幼主,加上宦官、外戚专权,皇室对百官群臣的控制力已经降到最低点,甚至可以说,早就离心离德。曹操虽然是汉室臣子,但是他的军队和政治集团都是曹家子弟,或者是依赖自己的力量招募起来的,与汉廷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有,充其量是礼法上的关联,实际意义不大。

这些人跟随曹操之初,就是看中曹操的能力和将来,而不是为了跟随曹操保卫汉家江山,所以在他们眼里,汉献帝就是个傀儡,曹操才是真命天子。汉献帝来到许都后,名为天子,实则是曹氏集团的客人,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不是他的人,即便有几个忠于刘氏皇族的亲信,也掀不起大风浪,所以说无论曹操死活,汉献帝都不可能翻本。

类似的场景同样适用于司马氏取曹氏代之。司马懿本是曹魏家臣,但长期的征战,让军队上层遍布司马氏党羽,他们对司马家的依赖性远远高过曹魏小朝廷,况且一旦拥护新君上位,他们就是从龙大臣,何必为前途渺茫的曹魏卖命。

这种场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臣希望通过自身影响力和平夺取权力,难度远远大于武将,对于和平年代的大臣们而言,想要夺取权力,只能通过广大的人脉来控制要害部门,进而慢慢腐蚀旧政权,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但这一过程漫长而又危险,其党羽的忠诚难以保证。

对于武将而言,这个过程就容易多了,由于他们牢牢掌控军队,可以快速发动政变,且武官升迁考核中,直接领导意见所占分量很重,这也决定他们之间的忠诚关系较文官集团更加可靠,加之他们思维简单,一旦有风吹草动,首先依赖顶头上司,纵然造反,也跟着一条道走到黑。

当然,汉献帝与汉宣帝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前者处于一个大乱时代,礼法被践踏,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与汉献帝相比,曹魏集团的军事能力远远占据上风,即便是出于自身安全和将来发展考虑,臣子们也会毫不犹豫选择站队曹魏。而宣帝时期,四海升平,礼法纲常就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谁都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拥护刘家就成为上层社会的共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