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什么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

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的理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有过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是干什么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不一样,《史记》是记载历史为主,重在记载事件的真实性《资治通鉴》偏向于鉴,也就是通过历史故事讲道理,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他的核心不是历史,而是道理

将《资治通鉴》完全等同于历史原貌,这个还是需要商榷的。知常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

如果您看过《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您会发现里面的冯道形象完全不一样。《旧五代史》中的冯道是正面形象,《新五代史》中的冯道是反面角色。《旧五代史》是宋代官修史,《新五代史》只是欧阳修的私撰之史。

按道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应该采用《旧五代史》中的记载,事实上他采用的是《新五代史》中的观点和材料,同样对冯道进行批判。

宋代一直有这种编书给皇帝看的习惯,比如宋初就由学者李昉、李穆、徐铉编撰《太平御览》供宋太宗看,据说宋太宗一天看三卷。

这个弄清楚之后,我们再去看《资治通鉴》将三晋分家放在第一个故事就能理解了。

司马光在首篇说得很清楚: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名分确定,也就是君是君,臣是臣。

三晋分家中的三家本来是晋国的大夫,他们是没有资格变成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平起平坐的,但是周天子却承认了他们诸侯国的地位,这等于说天子自己将天下整个秩序弄乱了。

言下之意就是周天子不是一个合格的天子。

同时司马光反驳周天子实力弱了,不承认他们事实上也是诸侯国这个观点。

他说如果他们真的不顾天下指责而自己称王的话,那就不需要去向周天子请示了,显然是害怕天下舆论。如果周天子不承认,天下如果出现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肯定会对这三家进行讨伐的。

现在周天子承认之后,就没有办法更改了,这不是三晋破坏这种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

他在《汉纪》结束后点评时说到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不是他没有实力,也不是他没有想过,同样因为名份,因为教育观念对他的束缚。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这就是司马光的一贯之思想,这种思想被特别强化,正因为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从北宋开始,国与天下这两个概念开始融合并成为一件事情,忠君被提到最高位置,理学也是在这种背景影响下发展的。

所以三晋分家放在第一个故事就是摆明了司马光要传递整本书的价值观。

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什么将韩赵魏“三家分晋”放在第一个故事?

正名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