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自然是周瑜。
赤壁之战要不要打,关键不在于刘备而在于孙权。当鲁肃找到刘备时,刘备当时已经有计划准备逃往更南方的吴巨处,因为他和吴巨还有些交情。
刘备打输还是按计划跑,打赢则对自己很有利,因为刘琦再怎么说也是荆州旧主之子。刘琮的投降意味着他放弃荆州之主,刘琦可没有投降。
鲁肃本来是想过来看看刘表死后,荆州的局势会怎么变化,当然他也顺势想拉拢刘备,要知道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非得不可之地。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曹操本来以为打荆州是一场苦战,所以经过精心准备,没想到刘琮不战而降,使得他觉得这个历史可以复制,所以他在等,等实际差不多的东吴投降。
孙权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办,孙策留下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周瑜,一个张昭。
这两个人是铁杆支持孙权继承孙策之位,实际上孙权继位并不顺利,当时还有一个比他小2岁的弟弟孙翊是他的竞争对手,同时还有孙坚的弟弟孙静的长子孙暠是竞争者。
当然因为周瑜和张昭的坚定支持,孙权才握有东吴大权。
鲁肃这个家伙是没有忠于汉室的概念,他是一个商人,商人自然想获得最大利,最大的利就是孙权当皇帝。所以鲁肃是坚持反对投降的,一投降他投靠孙权就白干了。
张昭因为考虑到东吴是世家大族与孙氏共治状态,再加上曹操势大,没有必赢的机率,所以他才觉得投降是最不利中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赤壁之战之后,张昭依旧受到孙权敬重的原因。
简单总结一下:刘备是二手准备,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曹操是得意洋洋,他觉得东吴一定会步荆州后尘,孙权是疑虑重重,打似乎打不赢,不打投降又不愿意。
此时是谁一锤定音呢——周瑜。
鲁肃知道周瑜和孙策两人开疆拓土,他知道周瑜是不愿意自己和孙策打下的江山送人的,张昭则只是从事内政外交工作,所以他对开疆拓土的艰辛没有太大体验的,更多的是从权衡角度来判断。
鲁肃就让孙权将周瑜弄回来,如果周瑜也说投降,那东吴肯定就投降。
结果周瑜列出好多理由,其中有这么几条对战争十分重要:
1、曹操有后患,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所以曹操想速战,速战最快的方法就是对方主动投降,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会中黄盖反间计的原因。这是曹操的心理预期缺陷。
2、曹操无作战优势,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东吴长的是水上之战,曹操长的是陆地之战,这一次主战场在水上,这样东吴就占了很大优势。
正如后来金国南侵之时,南宋就是靠着长江水系的河网让他们止步。
3、曹操有先天不足,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些北方人来到南方,长久下去肯定会水土不服,军中必会起疾,同时冬天草比较缺少,曹操骑兵的后勤会出问题。
曹操抓刘备时靠的就是他的轻骑。
诸葛亮为什么要跑到东吴来劝说孙权。因为诸葛亮想立功,如果东吴能抗曹,这个对刘备还是有好处的,因为刘备在荆州经营好多年,也不愿意放弃这里。
诸葛亮跑过来说服孙权,实际上正好让孙权借着诸葛亮说服东吴这帮主降派。
一切搞定之后,孙权就来硬的,说我要主战,谁再说投降那就干掉谁,然后赤壁之战就此拉开。
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刘备当时在樊口,他想劳军,结果周瑜不让。刘备只得坐着小船去见周瑜。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
瑜曰:“三万人。”
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
这一段话不需要翻译,相信大家能看得懂,对话中周瑜是处于完全强势,完全自信。
当黄盖的诈降计成功之后,周瑜与刘备水陆并进,曹操大败。
只是《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将很多功劳归了刘备和诸葛亮一方,相反最大的功臣周瑜反而成了路人甲,小气鬼。诸葛亮的才华真正得到展示是在刘备死后,刘禅时期,前期很难全方面展示。
这就是文人的力量,得罪谁都不可以得罪文人,因为文人手中有笔。笔可以书春秋。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谢谢邀请。
阿呆的回答也许让你大跌眼镜。
阿呆认为:赤壁之战的第一大功臣是天气。
因为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时怎样的呢?是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呢?
《三国志》中《吴书‘吴主传’》有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船而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这段话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一场遭遇战,而不是相持已久。
第二,是曹操自己烧的船,不是被周瑜烧的。
第三,士兵是死于“饥疫”,而不是战争。
第四、人数上周瑜、程普加上刘备不超过三万。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说明黄盖确实提出火攻的策略,也确实有诈降和火攻。
阿呆为什么说,第一大功臣是天气,而不是周瑜或鲁肃或诸葛亮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取荆州,十一月屯军赤壁,准备征讨刘备。
第一、水土不服。曹操所带军马为原青州和兖州兵马为主力,均为山东和淮北地区的北方人,荆州地区的夏天的潮湿和冬天潮湿的寒气,都是对曹操士兵的巨大考验。
第二、伤病严重。从七月份开始,从新野到荆州到樊城,一路追打刘备。天气炎热,一路征战,士兵的受伤和染病的比例非常高。
第三、瘟疫泛滥。由于夏季在荆州一代的战争,士兵伤亡多,气温高,瘟疫流行。医疗条件有限,加上军营中人口密度高,导致瘟疫流行,减员严重。
第四、晕船和冻疮。十一月(农历)的长江边,那是相当冷的。曹操除了刘表的一些归降的士兵外,上船的全是青州兖州的精锐部队。北方士兵,受不了船上的颠簸,晕船厉害。二来是江边潮湿,又冷,士兵生冻疮很严重,失去战斗力。
第五、粮草不济。曹操这一路都是在追着刘备跑,粮草供给不到位。按照推算,曹操的人马至少在十多万,吃饭问题是个大事情。在寒冷的冬天,江风如刀,还饿着肚子,那简直就是地狱。
阿呆要说的是:
其一、赤壁确实打过仗,也用了火攻。曹操确实败了。但规模不大。
其二、曹操是自己退的兵,自己烧的船,是不愿把船留给孙权。
其三、曹操撤兵的原因是瘟疫泛滥、粮草不济,撑不下去了。
所以,阿呆认为赤壁之战的第一大功臣是天气。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周郎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赤壁之战的首要功臣是周瑜,这个从来就没有异议。
首先你得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起因、完整的过程和最终的结局。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
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引发的?
当然是曹操引发的,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后,回到邺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准备征战南方了,而与曹操直接接壤的势力就是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曹操在208年正月开始做南征的准备,并在邺城附近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另外还做了一系列准备。
六个月后,208年7月曹操南下,8月刘表就病死了。非常怀疑曹操老就知道刘表病重,太巧了,曹操一出发没多久,刘表就病死了,估计曹操也担心荆州落在刘备手里,曹操南下是征荆州的,然后刘表死了,他的儿子刘琮又投降了,于是荆州轻易的就被曹操占领了。
曹操在接收荆州时和刘备打了一仗,把刘备打的大败,刘备逃往夏口(今武汉),曹操坐镇荆州,而孙权在江东,这样曹操就面临一个问题,占领荆州之后下一步动作是什么?而刘备和孙权也面临一个问题,对曹操是战是降?
曹操于是就给孙权去了一封信,有些要挟的味道,但没有明说,曹操的意思很明白,想让孙权投降,孙权非常明白曹操的意思,但孙权不想投降,又在鲁肃和周瑜的支持下,确定了对抗曹操的决心。
孙权不投降,刘备更不会投降,曹操想占领这些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战争。于是曹操决定顺江而下,直取刘备占据的夏口,进而下一步准备吞并江东,于是赤壁之战开始了。
二、赤壁之战的完整过程
曹操率7万大军顺江东下,孙刘5万联军逆江而上,双方在赤壁这个地方偶遇,于是打了一仗,曹军失利,于是曹军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驻扎,而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驻扎。
孙刘联军的主帅是周瑜,周瑜是指挥赤壁之战的联军最高主帅,周瑜采用黄盖的诈降计,黄盖在向曹军投降时,趁机在后方准备火船冲向曹营,曹营着火,随后孙刘联军冲向曹营,曹军大败,曹操命令烧毁剩余的战船,退往南郡。曹操留下曹仁守南郡,自已退回北方。
然后孙刘联军紧追曹军到南郡,继续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城,仍然是周瑜指挥南郡之战,近一年后,孙刘联军攻下江陵城,占领南郡,赤壁之战才真正结束。
三、赤壁之战的结局
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占据荆州最重要的地方南郡,刘备乘机占据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在地理位置上,南郡的位置显然是整个荆州最重要的,而当时的曹操仍占据荆州的的襄阳郡。
再来评说赤壁之战的功臣:
第一功臣:周瑜。毫无疑问的,周瑜是整个赤壁之战的直接领导者,并且周瑜在战后得到的利益是占据荆州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周瑜是首功。
第二功臣:黄盖。赤壁之战中是黄盖向周瑜提出诈降,再用火攻的办法,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而黄盖的建议直接导致孙刘联军的胜利,说黄盖是第二功臣毫不为过。
第三功臣:鲁肃。鲁肃其实对赤壁之战的作用不大,在赤壁之战前后,鲁肃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不要投降;二是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鲁肃的作用是战略与统战,在赤壁之战的实际过程中 ,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第四功臣:诸葛亮。诸葛亮其实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不大,诸葛亮最主要的功劳就是向孙权说明联合刘备的重要性,其实在诸葛亮见孙权前,孙权就已有8分把握要抵抗曹操了,诸葛亮给了孙权最后2分把握,就是联合刘备一起。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当然是叫曹操把船都连在一起的人。至于借东风啥子都是谑头,因为那季节就时不时会刮一会儿东风。黄盖一个愿挨一个愿打也不是主要的。已发现黄盖船有问题,还是起火🔥🔥🔥。
赤壁之战最大功臣是谁?
(原创)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战役,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正是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进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指挥这场以弱胜强著名战役的孙、刘联军统帅,就是年轻的杰出军事家周瑜,当年他才34岁。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大败曹操,东吴名将、江东才俊周瑜的确是功不可没,名垂千古。因为周瑜是在此战的关键时刻起决断作用的人,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周瑜作为东吴的顶梁柱,在当时的东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瑜出生世家大族,天资聪颖,相貌堂堂。从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精通兵法,满腹经纶。所以,在他从军之后,不但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而具有丰富的天文、地理、气象等各类知识,真可谓不愧为世间豪杰,人中英雄。
早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乘风头正盛之势,提出要求孙权纳质子,当时东吴众说纷纭,争执不下,唯有周瑜坚持反对,坚定了孙权的决心,尽显周瑜的雄才大略。同样,在赤壁之战前夕,与曹军是战是和,孙权举棋不定,又是周瑜一锤定音,坚定了孙权朕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要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是抗曹的绝对主力军,刘备只不过充当了配角,诸葛孔明也只是个军事观察员的身份,而那时的东吴大将周瑜并没有太在乎诸葛亮的存在,一门心思都放在大战的精心筹划上。于是年轻的大都督周瑜,几乎是以谋略和胆识过人的一己之力,采取火攻的策略,指挥区区几万吴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数十万曹军,成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历史上许多名人对周瑜的评价颇高。《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孙权说他“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吕蒙说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说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范成大说他“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张凤翼说他“周公瑾江左伟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纪载,而传必及其顾曲,固知审声知音非尠事也”;郑板桥说他“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如此等等,不一一例举,足见三国东吴名将周瑜的盛誉可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