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堪称是中国古代忠义的典范。《三国演义》已经铨释得淋漓尽致:"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

而真实的历史,他们自走到一起去勤王,就"食同桌、寢同床",形影不离,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桃园不一定结拜过,但关张两个虎将肯定是英雄相惜,互相欣赏和生死之交。他们钦佩刘备有忠君报国之大志,有刘皇叔皇室背景,有名儒卢植门徒的学历,甘愿追随刘备干一番轰轰烈烈之大事。

刘备虽然是有皇室血统,但生活中早就落魄到以编席织草鞋谋生的小贩。张飞是摆猪肉摊,关羽更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苦难的经历和底层的社会生活,让他们相见恨晚,有共同的语言和抱负,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他们三人共同演绎了"忠义春秋",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永远情同手足,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在刘备寄人篱下也好,落实皇叔封官为将也好,关张两人始终侍立刘备两旁。既使被人嘲讽"老土的马弓手、步弓手"也不以为然。只要跟随刘备,千难万险无所惧。

张飞身上是刚强不阿,面对着号称天下"第一将"的"人中吕布",口口声声叫刘备贤弟,张飞怒不可遏,大骂"三姓家奴,敢不敬我大哥",直接抡拳要单挑。后来数度和吕布大战一百合,为维护大哥威严,不惜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关羽是义薄云天,为护双嫂坚守"降汉不降曹"底线,在曹操重金美女宝马侯爵等全范围狂轰滥炸下,始终不忘有了皇叔消息就要回归的"千金一诺"。千里走单骑,万年不变异。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的关系,和罗贯中《三国演义》结拜为兄弟的关系,是大不一样的。当然,他们的关系确实是非常不错的。这一点,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对关羽的叙写中有很好的体现。

关于刘备、关羽、张飞关系的叙写,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是很少见到的。

他们三个人在《先主传》中同时出现,就只有一次。

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

在这句话中,除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姓名之外,还有诸葛亮、法正、马超、糜竺、简雍等人。同时,只是一块儿提到了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关系怎样,却一字未提。

刘备和关羽,同时出现共四次。

首次同时出现,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据下邳。(朱)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第二次同时出现,是这样叙写的:

“关羽亡归先主。”

第三次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第四次同时出现,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宜阳。”刘备和张飞,同时出现,只有两次。

首次同时出现,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获其人众辎重。”

第二次同时出现,是这样叙写的:

“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张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关羽和张飞也很少两人同时出现,就一次。

是这样叙写的: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事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单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还真的不能看出刘备、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来,因为没有直接叙写他们关系的文字。

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在叙写关羽情况的时候,在开头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文中这样写道: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这段叙写中可以看出,刘备、关羽、张飞的关系确实很不一般——“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里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八个字,把他们三人亲密的兄弟关系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在介绍张飞时,文中是这样叙写的: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这里的叙写中可以看出,刘备、关羽、张飞的关系也是不同寻常的。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情节的虚构,依靠的是《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回》是这样叙写“桃园三结义”的: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答:他们关系真的有这么好。

首先,史书上不会像小说一样细腻的刻画人物感情。

“桃园三结义”虽然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桥段,但是史书中是有他们亲如兄弟的描述的。

桃园三结义

史书惜字如金,能够在史书中留下描述的, 都是已经高度概括好的内容。

《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张飞传》: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已经找不出比这更好的形容三位感情的词语了。

有人会反驳说:“不对,大耳贼占人家便宜。关、张拿刘备当大哥,但是刘备拿人家当儿子。”

此话怎讲呢?是有出处的。

关羽被孙权偷袭而死后。曹丕于一年后也已篡位登基,此时刘备在蜀中磨刀霍霍准备伐吴。但是曹魏这边一众人士都认为刘备只是装装样子,不会实际发兵。

刘晔

只有刘晔说:“关羽跟刘备,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像父子一样。”所以刘备一定会为了关羽发兵报仇的,不然的话,他对自己的下属们都无法交代。

《三国志·刘晔传》: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所以很多人会说:你看,刘备是拿关羽当儿子,不是当兄弟。

实际上他们没有了解语境。

刘备这时候是登基称帝了的。皇帝与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兄弟”的关系。自古讲究君君臣臣服父子子,君与臣对应的就是父与子的关系。

所以这里只是拿他们当做了一个比喻,尤其是在魏国皇帝曹丕面前说的,更不能让皇帝与手下平级关系。

这也是刘晔一个很“讲究”的做法。

而关羽本传中已明确说了“恩若兄弟”,这里他人的评价,自然不能推翻本传的记载。

刘备登基之后,张飞叫着大哥,但也要跪拜的

何况,刘晔都能推测出刘备哪怕只为了安抚众人,也要发兵为关羽报仇。足见平日里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了。哪个皇帝会为了一个普通臣子,举全国之兵,亲自上前线呢?

亲自出兵夷陵

所以刘、关、张三人的感情如亲兄弟一般,是毫无疑问的。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首先桃园结义是小说里杜撰的,历史上他们并没有结拜过,史书上只说他们吃住在一起如同兄弟一样。

关于死后、曹丕问道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刘烨的回答说刘备一定会报仇雪恨,因为他们名义上是君臣,但却如同父子一般。这说明在外人看来刘备关羽更像父子而不是兄弟,而且从年龄上看张飞的年龄最小这一点没什么争议。

关羽年龄据元代学者考证,关羽应该是生于公元159年,比刘备要大两岁。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拿到了一块石碑,按照墓碑上都有关羽家世的记载,关羽出生于公元160年至少也要比刘备大一岁。

如果三人真的介意的话,大哥恐怕就是关羽了,其实年龄错觉在三国里可以算普遍现象。除了刘备关羽最典型的就是赵云的小说里长坡上赵子龙单骑救主七进七出,这样一位英姿飒爽的年轻后生,二十年后诸葛亮北伐已经垂垂老矣。

所以史书上记载的关张二人侍立终日也就是刘备坐着,他们只有站着的分,这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虽然刘备是君父关张是臣子,但他们的感情亲密无间却是真的,或许这也正是刘皇叔独特的管理模式吧。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看看中国合伙人,看看刘邦与韩信,看看赵匡胤与石守信

刘备和关羽、张飞历史上的关系真的那么好吗?

这不用说了,真实的。“三国志”记裁恩若兄弟没錯,同吃同住比较谁都近。至于大事上任关羽守一方和被害后立誓不同他人的为关公报仇,说明刘备一点也没另看关羽。至于张飞在临分别时对他的叮嘱 ,要小心左右对他酒后失德的暗害,充分体现了对张飞的关心,征吴也带有为张讨说法的意思。至于任用张飞次于魏延,是从大事上考虑,不是私人交情上。因为两人同样勇猛,但魏延酒后误事恐怕没有,为了不再出徐州之事,守御边关还是魏延合适,此后群臣和张飞本人都理解了。因不同于进攻,守御最怕的是疏急及酒后误事。另说赵云 就用了他的忠心无二,克己俸公。张飞死了,刘备只简单一言寄托了无限袁思;一是张飞不听话,早有危险之预见。一是对张飞仅次关羽的怀念;“噢,大将关张这当口都死了,但我刘备也要灭吴”,重点处只一言,多说多哭闹反到无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