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杨侑是隋炀帝的孙子,他是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杨昭是隋炀帝的长子,也是隋炀帝重点培养的接班人,也许真的是大隋气数已尽,杨昭先于隋炀帝而亡。去世时只有23岁,可能和明仁宗差不多是因为过度肥胖而死。
在杨昭去世不到一个月,隋炀帝杨广就将他的三个儿子封为亲王,显然隋炀帝将重心移到了这三个孙子身上。
事实上杨昭在生前备受好评,不但受到他爷爷杨坚的喜欢,同样受到父亲的喜欢,他生的三个儿子:
燕王杨倓、越王杨侗、代王杨侑每一个都很不错。
最受隋炀帝宠爱的自然是杨昭的长子杨倓,隋炀帝将其带在身边。
在江都之变时,他察觉宇文化及的阴谋,联合梁公萧钜、千牛宇文皛等,欲进宫告诉隋炀帝杨广,可惜被宫中卫士所拦,没有见成,后来在江都之乱中被杀。
杨侑也不是一个弱者,十分聪明,他代表隋王朝镇守长安,后在615年拜为太原郡守,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杨侑还在李渊之前。
杨侑是韦妃所生。
当李渊带兵攻入长安之后,杨侑就被李渊所控制,虽然能力不错,手中无兵,自然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杨侑被立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由唐公变成唐王,并且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 事、尚书令、大丞相,这种节奏和曹操让汉献帝对他的封赏差不多。大凡野心家都是这样的路数,杨侑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知道李渊接下来要干什么了。
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隋书·帝纪·卷五》
接着李渊就又进一步,要了一个特权,这是刘邦给萧何的特权,也就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样的特权,汉献帝也给了曹操,不同的是刘邦是主动给萧何,而李渊、曹操是逼着杨侑,汉献帝给的。
李渊的儿子李建成被立为唐国世子,敦煌公也就是李世民被改封为秦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公。所以李世民的秦王和李元吉的齐王实际上就是从杨侑当皇帝开始的,只不过最后李渊当了皇帝,他们由公升为王。
接着李渊的待遇又一次升格:
诏唐王备九锡之礼, 加玺绂、远游冠、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隋书·帝纪·卷五》
这种待遇和汉献帝给曹操的差不多。
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所以以后读史时看到这些情况,就知道离夺位之差一步之遥了。曹操就在这一步之遥停止了,李渊则继续走下去。
接着杨侑禅让给李渊,被降为酅国公。
别看这一过程很漫长,实际上只有177天,换句话就是李渊借着杨侑搭一个过桥而已。所以不要认为李渊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用177天走完曹操十几年的路,其野心和速度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没有人骂李渊,因为大唐在历史上一直是强大的存在。
杨侑退位之后并没有像前面那些禅让的皇帝一样被立即杀掉,而是被幽禁在长安。到了第二年杨侑才去世,时年15岁。
15岁去世这个怎么也会让人猜想这中间会发生点什么,不过似乎《隋书》并没有提到是什么原因,参考李世民对史书的更改习惯,这本由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隋书》中间是否隐藏点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有人就猜测可能是被毒杀。
杨侑死后由以族子杨行基袭封酅国公爵位,谥号为恭,即恭皇帝。恭皇帝一般表示自己的位置是被人抢了。比如后周恭帝柴宗训的位置被赵匡胤抢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的位置被刘裕抢了,宋恭帝赵㬎是投降了元朝。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唐朝宣布杨侑是暴病而死,但真实情况应该是被李渊害死的。
公元617年5月,李渊趁天下大乱,隋炀帝杨广避祸于扬州,不在关中之际,在晋阳(山西太原)起兵。
起兵之后,李渊为了有别于其它义军,他就打出了“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旗号,以清昏君,扶保隋室的名义,率军杀向了长安。
当时隋炀帝远在扬州,关中群龙无首。并且中原的瓦岗军和王世充激战方酣,两方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渊就在没人跟他竞争的情况下,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杀进了长安城。
李渊进长安后,第一时间拥立杨广之孙杨侑为皇帝(杨侑是杨广之孙,不是儿子),改年号为“义宁”。遥尊远在扬州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其后,李渊胁迫杨侑下旨,让他赐予自己加九锡,在宫内行走等诸多特权,并且他还让杨侑以皇帝的名义确认李建成、李世民的兵权,彻底控制了关中和隋朝中枢。
做完这一切架空隋朝中枢的工作后,李渊不再出招。他决定等一等,看看隋炀帝会怎么反扑自己。
当时,李渊的控制的地盘并不大,仅关中和河东一隅之地。而隋朝仍有实力,杨广的麾下也有一些精锐,他并非不可以杀回去,夺回自己的皇位。
但是,杨广却心灰意冷,感觉大势已去,他不做任何反击工作,每日只是在扬州喝的昏昏欲睡,不管不问。
几个月后,情势愈演愈烈,杨广见天下已然大乱,就彻底心灰意冷,下旨南迁,打算迁都南京,割据江南。
按当时他的想法,天下他是夺不回来了,但他退居江南,做个偏安一隅的南朝皇帝还是可以的。
然而,由于杨广身边的禁卫军将士全部都是关中子弟,没去过江南,不像杨广对江南那么有感情。所以当杨广下令迁都南京,打算彻底避居江南时,禁卫军的积压已久的怒火就伴随着兵变,彻底爆发了。
禁卫军发动兵变后,一致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并在宇文化及的指示下,杀入皇宫将杨广绞死。
杨广死后,宇文化及仿效李渊,他也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杨浩(杨广的侄子),并利用杨浩跟李渊和杨侑打对台戏。声称杨侑就是傀儡,他要杀回长安,清君侧,废傀儡,扶保大隋基业千秋万载。
然而,宇文化及杀掉杨广,不仅没有恶心到李渊,反而让李渊做梦都要笑醒了。
因为,李渊立杨侑为帝,本来就只是想让杨侑过渡一下。待他羽翼丰满,他自然会取杨侑而代之。而宇文化及的行为,无疑是如助推器一般的效果,让李渊篡位的时间大大缩短。并且李渊还有了篡位的借口。
什么借口呢?就是替隋炀帝报仇。
公元618年6月,李渊让人杨侑写了一封禅位诏书,并逼杨侑在禅位大典上亲自念出。
这份禅位诏书写的很有意思,大致归纳下来有三点中心思想:
第一点是杨家造孽,我杨侑无脸面对大隋父老百姓,决定退位让贤;
第二点是杨广被奸臣宇文化及所杀,杨侑希望能人志士为爷爷报仇;
第三点是李渊是个英明神武的人,禅位给他能给爷爷杨广报仇雪恨;
很显然,这么有逻辑性的诏书,不可能是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杨侑写的,李渊弄了这么个禅位文书,目的就是既要让杨侑把位置让给他,还要标榜自己是为隋炀帝报仇,是合法皇帝。可以说是既抢了皇帝宝座,还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
李渊登基后,封杨侑为国公,并将其软禁在长安城内。当时,他是不敢杀杨侑的。毕竟宇文化及那个老贼还没死。
并且,几乎是同时,割据东都的王世充也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杨侗跟李渊打对台戏。李渊当时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不能动杨侑身上一根汗毛。
不过,宇文化及只会吹牛,不会实干。他率领禁卫军离开扬州后,还没走到河南,就被瓦岗军狠狠的揍了一顿,死伤惨重。
其后,跟随宇文化及的禁卫军将士纷纷开始逃离,十万大军瞬间跑掉了八万。
宇文化及望着仅存的两万残兵败将,他是心灰意冷。为了在临死前圆一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帝梦,他便毒杀了傀儡皇帝杨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
此后,宇文化及如亡命徒一般,以继位的魏县为根据地,向四面八方扩张。不过他的这些扩张都失败了。最后,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部击败,并被窦建德活捉,死在了窦建德的刀下。
宇文化及的下场,如同催命符一般,让杨侑活着的价值大打折扣。
此时,他生死不仅已不由他自己决定,能决定他命运的人,只是远在洛阳的杨侗。
为什么是杨侗呢?
因为从理论上说,杨广的直系子孙可以继承皇帝位的就他们两个。杨侑和杨侗分别被李渊和王世充控制,双方是敌对关系,他们谁先干掉皇帝,就会把自己陷入政治被动,因此李渊不仅不杀杨侑,还要格外的优待他。
但是,只要王世充主动杀掉了杨侗,而且杀的没有遮掩,那么李渊继续留下杨侑来显示自己宽容仁德的意义不大了。
然而,真的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公元619年5月,杨侗被急着要当皇帝的王世充毒杀。此举让杨侑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两个月后,杨侑暴病而亡。死的时间节点可谓是“合情合理”……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杨侑,即隋恭帝,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亲韦妃,隋朝第三位皇帝。
众所周知,杨广谋夺了皇位之后,以暴治天下,致使民不聊生,有识之士纷纷揭竿而起。公元617年5月,唐国公李渊从山西太原起兵反隋,同年11月就攻入隋朝首都大兴,并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为何李渊不直接称帝,而立了杨侑这个傀儡呢?这是因为:一是杨广尚在,恐背负谋反的罪名,引起兵变;二是诸多大事尚未处理妥当,称帝时机不成熟。公元618年3月,杨广死于江都兵变,李渊随即与5月自行称帝,改国号为唐。
据史料记载,杨侑自幼聪明,气度不凡。然国运不济,12岁被李渊拥立为傀儡皇帝,13岁就被废,降为酅国公,闲居长安,在位仅仅170余天。15岁,杨侑病死,谥号“恭皇帝”,葬于庄陵。
至于杨侑被害死一说,我认为,史料记载不够充分,或者说,证据不足,我们不好妄加评论!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杨侑死了,在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只有15岁,死因却是病死的。
你们信吗?我保持怀疑。
作为杨广的孙子,太子杨昭的儿子,杨侑在史书上有“性聪敏,有气度”的评价,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杨侑会成为一代明君,就像他的曾祖父杨坚。
但一切都让残酷的现实打乱。
杨广征高丽时,杨侑不过十岁出头,但却被爷爷认命留守长安,可见杨广对他给予的厚望。
大业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巡幸晋阳,杨侑随其前往,被封为太原太守,在这里,他应该见到了同在山西,将来要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人:李渊。
辈分上讲,杨侑应该叫李渊一声爷爷(杨广与李渊是表兄弟关系,母亲是亲姐妹,皆是独孤氏),杨侑对这个爷爷并没有什么好感,隐约感到他目光中的阴冷。
好在时间并不长,第二年,杨侑便回到了京师,,接替他的人,正是李渊。
爷爷杨广又出门了,这次去的江都,他被任命镇守京师。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太原的李渊起兵,十一月便攻入隋朝大兴,这一次见面,李渊已经撕去了所有伪装,眼神里已经充满杀气,但时机并未成熟,杨侑还有用。
李渊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新皇帝,当然,是个傀儡。
618年,杨广死于江都兵变,李渊也再也不用装了,时机成了,他逼杨侑将皇位禅让给自己。
但杨侑的噩梦还没有结束,他在619年便死了,死因是生病,虽然古人因病英年早逝的人很多,但似乎有些太巧合了,答案也许不言而喻。
曾经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的李渊,不久就被亲儿子李世民兵变架空,也成了太上皇。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一般称隋与秦一样,二世而亡,但其实隋还有杨侑等三代帝王,杨侑的结局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之际,末代君王的一个缩影 -- 禅位之后,被新君或降或废为王、公,不明不白,默默死去。
杨侑,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其兄为杨倓与杨侗。其父杨昭早亡,薨于607年,其时离隋亡尚有十年时间。
隋炀帝这个人行事复杂,不能简单论之,肯定远超秦二世胡亥。一方面兴修大运河,联通南北;西征吐谷浑,开通西域;又三征高句丽,扩土拓边;另一方面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天下虚耗,称为暴政,导致隋末天下大乱,陷国家社稷风雨飘摇之中。
616年,北方山东、河北已经义军四起、狼烟遍地,隋炀帝出巡江都,今扬州,杨侑留镇长安。
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入长安立杨侑为帝,侑时年十三,尊杨广为太上皇。杨侑与李渊之前应该相识,杨侑曾隋炀帝到过太原,还曾经担任太原太守,而李渊也曾为太原留守。
李渊此次篡位行事非常着急,十一月壬戌立杨侑为帝,刚过两天,十一月甲子就让杨侑进封自己为唐王,为禅位作准备。
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杀杨广及杨倓,立杨侑皇叔杨浩为帝。
于此同时,隋东都留守官员拥立杨侗为帝。一时之间,大隋朝有了三个杨姓皇帝。
既然杨广被杀,618年五月,李渊也迫不及待让杨侑行禅让,自己做了唐朝的开国皇帝,降杨侑为酅(音西)国公。
618年九月,宇文化及杀杨浩,自立为帝;619年,王世充在东都逼迫杨侗禅位,后杨侗于六月被缢杀。
随着大隋各个皇帝先后死去,杨侑失去了价值,反而有可能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起兵借口,619年八月,杨侑崩。杨侑一个十五岁少年,没病没灾,就这么“知趣”的死了。
由于【隋书】是唐魏征等编撰,新旧唐书这部分相关材料又多半来自隋书,为尊者隐,【隋书】不可能直笔本朝开国皇帝杀了杨侑,但自南朝刘裕代晋开始,禅位之君都难得善终,很难相信杨侑是特殊的一个。
隋唐以前,主要几次朝代更替,末代之君德处境是愈来愈艰险:
王莽篡汉,孺子婴被立为皇太子,王莽为摄皇帝,居摄践祚,三年后王莽正式篡位,废孺子婴为安定公,但允许立汉祖之宗庙,世代祭祀。新莽灭亡后,第二年,刘婴被乱兵所杀。
曹魏代东汉,汉献帝被曹丕降为山阴公,也可行汉正朔,仍用天子礼乐,关键献帝比曹丕活得还长,刘协逝于公元234年,其时曹丕已崩了8年。
晋代魏,魏元帝被司马炎降封陈留王,死于三十七年后,也得善终。
宋代晋,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废为零陵王,当年九月被刘裕派人以枕杀。
隋代北周,北周静帝宇文阐被文帝降封为介国公,当年死去,年仅九岁。
如前文所讲,刘裕之后,禅位之君再难得善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萧道成代宋建齐后将刘宋皇室宗亲杀光,也算是天道轮回。
鼎革之际,皇族总是难以身免,从杨广、杨浩、杨倓、杨侗到杨侑,这一长串名字已经作了相应的诠释。生在帝王之家,如果不能奋发图强,便求为布衣而不可得,最后关头,或者君王死社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好过引颈以待,任人宰杀。
李渊曾扶持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李渊称帝后,杨侑的结局如何?
其实在李渊攻入长安城时,杨侑就知道自己之后的结局了。
当时杨侑身边亲信侍从树倒猢狲散,只剩姚思廉一人了,李渊攻入长安城后姚思廉为了保住代王杨侑只能陪着李渊演了一把“匡扶帝室”的好戏了。
李渊入城后按照自己的剧本走,恭恭敬敬的把杨侑从东宫接到了大兴宫,自己则住进了东宫,以示所谓的君臣之别,好安抚民心。
李渊自己也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隋炀帝杨广还活着,还在江都,只要杨广还活着一天,李渊必须“匡扶帝室”,否则就变成了篡位谋反的逆臣贼子。
后在大业十四年,李渊有了和董卓,曹操一样的待遇。因为隋恭帝杨侑下诏:李渊可以“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杨侑已经被架空了,而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离帝位又近了一步。
公元618年,这一年奇异的,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因为这一年有着不下二十个年号!
举几个例子:
1.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十四年。
2.隋恭帝杨侑的义宁二年。
3.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元年。
4.越王杨侗也被王世充等人拥立为帝,称皇泰元年。
5.陇西的秦帝薛举称秦兴二年。
等等...
终于李渊等的时机到了,杨广被宇文化及等一行人所杀。
李渊仰头大哭:吾北面事主,因关山阻隔而不能救,但实在不敢忘却悲哀啊!
到此时,戏也该结束了,后面李渊就自然而然的坐上了帝位。(杨侑将皇位禅让给李渊,自己则回到了代王府)
后改此年为武德元年,大唐王朝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至于题主所问:李渊称帝后杨侑一直居住在长安,本身也就没了任何权利,只能安安分分的过日子。
但时间也不久,在次年也就是李渊称帝第二年便病逝了,那时候他15岁,奇怪吧才15岁就生病死了!当然也有遇害一说,但真真假假谁又知道呢。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