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古代特别是南宋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强势文化在黄河流域,南方的长江流域的文化会比较弱一些。当时朝廷自然是以北方人为主,贬官就将他们往南方赶。
古代的老百姓和现代的老百姓不同,交通不太方便,他们大多不会离得太远。从祖辈开始,他们的基因中实际上就包含着水土对其影响的基因,正如我们的祖辈并不能适应牛奶这种东西,很多人喝完牛奶会拉肚子,但当我们习惯喝牛奶,我们下一代对牛奶的适应性自然会增强,出现不舒服的情况肯定比我们这一辈要少的多。
基因的改变需要一个时间,并不是你想改就能在你这一代改的,在当代肯定会带来不适,这个代价是必然的。
当这些北方人被发配到南方时,他们就会面临两大问题:
1、水土不服,比如北方人来到南方受不了南方的湿热之气,像曹操带着北方大军来到荆州,军中就开始疾疫流行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分析的时候特意提到一句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这里的中国不是指整个中国而是指中原。
再比如东北人跑到南方来,他们冬天也受不了,很多人都生了冻疮。
2、饮食不服:北方的饮食和南方的饮食是完全不同的,古代物流不畅,他们吃的大多是当地的特产,很少有机会吃到远方的东西。比如一些内地的人到了沿海吃海鲜,很容易拉肚子。
再比如我们这里有醉虾,就是将活河虾用白酒再加调料浸泡做好,不需要煮就可以吃了,我们这里的人吃了没事,但其他地方的朋友过来吃了,大多会拉肚子。
两大不服就会使得的体质变弱,体质一弱就很容易生病,这种水土不服的病并不好治,而且在南宋之前,南方的经济、医护保障等等也是弱于北方的,得病了怎么办?
言岭南无医,凡有疾病,但求巫祝鬼,束手待毙——《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八》
这些人到了南方得病只能看自己的运气,或者就是束手待毙,因为你不可能跑回中原去找名医,这中间路途遥远,可能还没有到中原就病死了。这也是“南方瘴气”致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就是所谓的“南方瘴气”。
这种“南方瘴气”在越早的年代致死率就越高。
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
有些人说为什么现在人去广州、深圳,海南都没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主要是因为随着交通的发达,人口的往来频繁,大家开始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经过好多代的交流互通,我们的基因中慢慢适应了这些变化。
另一方面南宋之后,南方的经济开始腾飞,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教医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就算你水土不服也可以得到及时医治。这些因素影响之下,所谓的“南方瘴气”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了。
这里知常容再说一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东北人跑到海南买房,夏天回东北,冬天去海南养老,这对老年人是不是真的是好事,我觉得做儿女的还是需要深思一下。
当然瘴气不一定只有南方有,每一个地方都有,只要你到了一个地方水土不服生病,很多古人会认为这是瘴气影响造成,所以瘴气不是南方特有。
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有人说,你看劳资在南方的丛林中出没,在南方的田野上穿行,在南方的城市里徘徊,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好舒坦的。哪有什么“瘴气”哦!古人就喜欢乱说!
有人说,史书上所谓“南方瘴气”,是中原及他方人士到南方生活后,水土不服,所以怪罪于“瘴气”。
这些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无稽。都是猛拍榆木脑壳后的臆测,而且没测准,至少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一万八百里。
史书所记历朝历代的理乱兴亡、典章经制,其中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或许可供多方解读,而关于自然现象的记录,就不必如此麻烦了,一般来说,都是真实可信,没什么歧义的。比如,《春秋》中关于鲁国发生的日食、月食的记载,前些年美国天文学家曾做过推算研究,发现都是准确的。
所谓“瘴气”,即是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虐疾等传染病的病源。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空气,无疑是确实存在的。
《后汉书 · 马援传》说:“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当初马援将军在交阯(今两广、越南一带),为了战胜这种湿热空气带来的不适,常吃“薏苡”结出的果“实”,即今所谓“薏仁米”,据说,此物是祛湿热大师。
古籍中关于“瘴气”的记载多不胜数,现代也有这种案例。解放军在向败退海南岛的蒋军残部发起进功、准备渡海时,便发生过战士头晕脑胀、身重体沉的病情,咨询当地人后,煎服草药,得解。这其实就是所谓“瘴气”所致的身体不适。
当然,后世的南方“瘴气”,其实是在逐渐减弱的,以至于现在的人已没有多少感觉。最先,“瘴气”极猖狂,所以屡见于古人的记述之中。要明白这种演变的原因,我们要懂得一些历史气候学。
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重要性。实在说,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特性的形成等等,看似飘缈的气候才是决定性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近3500年以来,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气候温暖期和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
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游牧部族入侵。
第二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十六国割据。
第三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宋元之间,金人南侵、蒙元崛起。明清时还有一次小冰期。
在温暖期,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大约高3摄氏度,与现在长江流域气候相当,所以水草丰美,鱼米飘香。《诗经》中所咏叹的稻、桑、竹,可不是凭空瞎编的。而那时的南方,则显然太热了,山林中的湿热之气蒸腾弥漫,实在让人受不了,故称为“瘴气”。
酷热之地,不要说他方之人难以适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大喊热得要命。为了抵抗“瘴气”,所以“断发”,所以“卉服”。把长头发剪了,似乎燠热也减轻了些。用带树叶的树枝作衣服,透气性超好,那叫一个凉快。
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原创》史书上和老人都这样说,南瘴气,北寒气,西燥气,东湿气,中凉气,南瘴气是湿热霉烂呛鼻子的感觉。北寒气呼吸必人的感觉。西燥气口干舌燥的感觉。东湿气一种沉闷的感觉。中凉气想发抖的感觉。在不适应的情况下都会危害身体。那方土养那方人,主要是环境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也是对自然气候的名称。
以前对各方的人都有名称,南蛮子,北夸子,中原是傻子。南蛮人能,北夸人野,中原人实心眼。
以前交通不便,去到生地环境不适应,现在交通发达,交流面广,漫漫都能适应了。北方人去南方过冬,南方人去北方避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是正确的。
自然之语,原创答题,有那不妥,批评指正。
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我在南方,我多次为瘴气所伤。
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毒气瘴气,是动物和植物腐烂产生的,但不是动物和植物腐烂,就会产生瘴气。瘴气,具有特别的成分,也是特别的条件下,才产生瘴气。
瘴气是细菌生产出来的瘴气之所以有特别的成分,是因为它是细菌分解动植物产生的。不同的细菌,产生出不同的气体。这就好比不同的动物,拉出不同的屎一样。典型的细菌,有镰刀菌,菌体呈镰刀形状。
瘴气产生的三个条件,是高湿度,合适的温度,光照不足瘴气细菌的生存,需要湿热环境。湿度要高,温度要合适(偏低和偏高的温度,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存),光照不足(充足的光照,会杀死细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南方,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地区,藏南,才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而且,主要在梅雨季节,夏季开始的一段时间。而不是全年都有。冬季的低温,盛夏的高温,都不适合瘴气细菌的生长。
森林,山沟,室内都会有瘴气瘴气不仅仅在山里,室内也有。本人遭遇的瘴气,都是在室内。只要满足瘴气产生的条件,室内同样会有瘴气。
瘴气的危害有哪些?瘴气有多种,冷瘴、热瘴、哑瘴,其危害各不相同。就本人遭遇的瘴气,有两种。
一种是木头腐烂,吸入后,头痛。离开后,呼吸新鲜空气,症状逐步减轻。
另一种是厨房油烟污渍产生的瘴气,吸入后作呕,呕吐,离开后吸入新鲜空气,很快好转。
消除瘴气,在于通风和透光通风会带走湿气,会带来氧气(氧气会烧死细菌),破坏细菌生长环境。增强光照,可以杀死细菌。当然,改变环境温度,也可以消除瘴气。升温和降温,都可以。
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瘴气其实就是人到陌生环境时候的一种水土不服现象。尤其是北方人到南方后,对那种湿热的环境之不适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言: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是一种站在北方人角度看南方的视角,意思就是,南方比较潮湿,人的寿命不长。
时至今日,湿这个中医特有的病症,还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
这种造成人寿命减短的情况,原因很复杂。可能是饮食不习惯,肠胃受不了。可能是环境突变,身体无法适应。也可能是湿热环境蚊虫叮咬,感染了传染病,如疟疾。清代的地方志中,多有西南地区关于瘴气的记载。广西土广人稀,人迹罕到之处草木蔽塞,蛇虫纵横,日蒸雨淫,郁为瘴气。清前期,广西森林植被较为茂密,导致瘴气在一些地方很重。加之广西气候常多暑少寒,故霜雪不降,山谷林箐之气与湿毒阴日浸淫熏灼而成烟瘴。
安远县地界岭峭,阳气常泄,阴气常盛,其气似烟非烟,似雾非雾,名烟瘴,即俗谓蒙纱天。又有花香瘴气如桂菊,行山径草莽间,馞馞投鼻,日午尤甚,人吸之,毒入心脾。会昌县深山大谷中雾起时亦有瘴气。廉州旧称瘴疠地,以深谷密林、人烟稀疏,阴阳之气不舒;加之蛇腹、毒虫、怪鸟、异兽遗秽林谷,一经霪雨,流溢溪涧,山岚暴气又复乘之,遂生诸瘴。梧州以西瘴疠渐甚,盖由山势局促,层峦叠嶂,茂林深箐,居人如坐甑中,热郁熏蒸,故瘴疟时作。而随着人口迁入,森林开发,不少地方的瘴气也消减了很多。
由此可知,瘴气主要是一种原始的森林环境产物,对于初来此地的人,具有不小的伤害力。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南方瘴气是:在南方的深山密丛,有动植物死在潮湿的密丛中,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毒气,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