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1、养老的现实问题

老百姓和皇帝最大的区别是皇帝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但老百姓需要。古代老百姓养儿防老是唯一选择。老大往往在自己年老时早就娶妻生子,开枝散叶,长寿的已经升级为爷爷辈了。

七十古来稀,父母和子女的年龄相差并不像现在这么大,往往只相差十四五岁。当父亲70岁,儿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也已经是老人了。(当然现代并不是,古代50多就是老人,这个你可以去农村转转)如果父亲活得更久到80岁,最大的儿子可能也需要人照顾了。一个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变数。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很能说明问题。

相反老小和父亲年龄可能相差近三四十岁,差得最多的可能到五十岁或更多。当父亲老时,老小还是壮年或青年,所以抚养照顾不存在任何问题。

从养儿防老的角度来说老幺比老大更合适。例如蒙古族有“幼子守灶”习俗。

皇帝是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只要这个王朝存在,他的生存是不存在任何问题,除非是发生混乱,比如梁武帝、齐桓公等人的确晚年凄惨,饿死。不过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情。

2、财产和权力交替问题

老百姓家中的老大是未来的家主,他会握有家族的权力,俗话说长兄为父,所以长兄是父亲角色的替补队员。一般家族会议时,老大就会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老大娶妻生子之后,单干就成了很普遍的事情,他家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团体,老小可能结婚比较晚,相对来说在父亲和老大的压力下,他选择依附父亲的概率是最大的,老小从二代权力竞争的角度来说,他也是老大的潜在竞争者。

这种权力结构,老小依附父亲远比依附老大有利得多。虽然古代讲究悌,但现实情况和理想有差异。老大在父亲去世后,欺负老小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老小的家庭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样对父亲的孝心受到干扰的因素就会少得多。要知道古代百姓大多不是富裕家庭,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是对人心的考验。人心受到的考验就越少,恶发生的可能性越少。

皇帝考虑的不是自己晚年怎么生活的问题,而是将整个天下怎么平稳地传递下来。

皇帝希望天下人服自己,同时也希望天下人服自己的接班人。让天下人服需要时间,让天下人服接班人自然也需要时间。

老小出生最晚,他和皇帝年龄差距特别大。古代如果是幼主继位,天下往往会出现动荡,比如太后干政,如宣统与隆裕太后,再比如权臣干政如西汉的霍光和刘弗陵,秦始皇和吕不韦。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造成权力旁落的现象,这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一般皇帝确立太子之后,就会全力培养太子,让他监国,培养太子府的属官,这帮人就是太子继位之后的重臣。这些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长子有,幼子却没有。

有时皇帝还会主动帮助太子清除一些权力太大的官员,比如朱元璋为他的孙子继位杀了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重臣,就是怕朱允玟节制不了他们。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很残酷的斗争。

太子只有一个,如果弄好几个太子,那大臣就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就会发生内讧,天下危也,所以立嫡立长这种习俗对王朝稳定是很有好处的。并非皇帝喜欢长子,而是正常情况下长子继位,服的人最多,因为这个符合当时百官的认知,这对权力稳定交接是很有好处的。

结语: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皇帝最关心的是权力怎么平衡过度的问题。

正因为两个关注的核心不同,使得他们对待后代的态度差异也很大。当然皇帝喜欢小儿子在历史上也经常发生,老百姓喜欢长子也是经常发生。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

知常容是从纯利益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客观现象,如实陈述,将所有包在外头的人情味全抛开了,撕开这一层或许会引发一些朋友的不快,这里表现歉意。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谢谢邀请!你问的皇帝爱长子,其实这个也不是一定,咱们国家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除了极个别真真假假的禅让制,大多数都是世袭制,而世袭制中又有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在这个大的环境影响下,皇帝可能是有点长子,也注重于优先培养长子。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出生下来,可能胎里就带着各种短板,皇帝也是普通人,也会跟着自己的情感变化,去喜爱其他的某个皇子,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再说说百姓爱幺儿,在中国很长时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前面生过女孩还没男孩时, 大多会有偏爱于男孩的思想,而不是按出生次序,当然咱们现在已经基本摒弃了这种思想。如果同是男孩倒是老大比较受宠爱,第一个出生的男孩比第二个男孩让人在心理上会有更多的获得感,第二个孩子的感觉在心理上可能不会比第一个更激动。民间还多有幺儿心眼多,比前面生的孩子聪明伶俐的说法,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对于根据出生次序分偏爱程度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面的各种相关因素太多了,我想只要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咱们普通老百姓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喜欢的话给个关注吧!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俗语具体从何时开始流传已不可考。不过,其流传地似乎与四川地方有关,四川方言中有“幺儿满崽”之语。且“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还有另一句类似的话,“爷娘疼满崽,公公奶奶疼头孙”。

所谓“皇帝爱长子”,很多答主均言是及嫡长子继承制。确实,在传统社会,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皇位尽可能传给嫡长子。但与其说皇帝爱嫡长子,倒不如说皇帝囿于制度原因,为了确保皇位的稳固,而不得不以嫡长子或长子继承皇位,已经有很多答主提及,就不多述及。事实上,皇帝也有自己的喜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对嫡长子似乎就不太喜欢,所以迟迟未立其为太子。

在明代,亦有两位皇帝因为不喜欢嫡长子(长子)而引发的斗争。

明成祖朱棣,对其嫡长子朱高炽也不太喜欢,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挟之行,恒失足”,也即朱高炽是一个大胖子,而且有足疾,走路也需要人扶着,而其弟弟嫡次子朱高煦倒是战功赫赫,且有武勋集团支持,所以在成祖之初,一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幸赖朱高炽有仁孝之心,得到一大帮文臣支持,又有“立嫡以长”的祖训,再加上有个“好圣孙”朱瞻基,才最终保住太子之位并最终继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明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一度想立自己喜欢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遂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这也对万历皇帝产生重大影响。朱常洛之母王氏,本为慈圣皇太后身边的宫女,万历在一次去请安的时候临幸她,并且不久即诞生皇长子朱常洛;而郑贵妃深的万历宠爱,在其生下皇子朱常洵之后,一度想立其为皇贵妃,希望能最终进其为皇后,然后朱常洵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这就引起大臣们的担忧,担心破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所以在郑贵妃册封当天,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最终立年已二十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朱常洵为福王,其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才最终离开京城去往封地。

神宗万历皇帝

至于“百姓爱幺儿”,大多是因为诸子析产,年长的儿子在成年之后均分得家产,然后各立门户,只有小儿子留在父母身边,小儿子在四川方言中也称“幺儿”,所以就有“百姓爱幺儿”之说。

上述这些说法,大多是在传统社会,一方面有妻妾之分、嫡庶之别,对妻生子的喜欢程度远高于妾生子,另一方面,对百姓来说,苛政猛于虎,所以不得不早早的让年长的儿子成家独立出去,这样避乱过多的杂税,所以只留小儿子在身边照顾。当然,在现代社会,“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均等的。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照理说,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皇帝对待儿女的情感,与百姓是一样的。皇帝有财产,百姓也有财产。虽然财产多少不一样,但在处理财产问题及方式上,应该也是相同的。

(古代皇帝)

可为什么,皇帝偏偏爱长子,百姓偏偏爱幺儿呢?

我觉得,恰恰是在财产继承和情感方式上,皇帝和老百姓不一样。

先说财产继承问题。

皇帝的财产多吗?不用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财产多得我们都不敢想象。

照理说,财产这么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恰恰相反,在皇帝那里,是一件烦恼的事情。

我们听说过一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意思是对子女要讲公平公正。但是,在皇帝那里,对子女绝对不能讲公平公正。如果讲公平公正,把财产平分,那就意味着国家分裂,战乱四起。因此,财产只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皇位继承人,就是太子。

那么,皇帝该选哪个来当皇位继承人呢?照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最贤能的人。但是,这个问题会很麻烦。因为谁最贤能?标准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还有,一些皇子又会伪装,更难分辨。若是让他们轮流实习一下吧,也不敢。万一让皇子一实习,这个皇子想提前当皇帝,可能就失控了。

(古代太子)

因此就需要定一个规矩。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

为什么要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呢?一是有个先后顺序,先娶的妻子叫正妻,先生的儿子叫长子。排排坐吃果果,先到为君后到为寇,这是从古至今,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二是长子,或者说嫡长子因为生得早可以着力培养。太子是皇权国家的根本,只有尽早立太子,皇权国家才能稳固下来。因而,出生得早的,培养的时间就多。

百姓的财产则少多了,甚至很可能没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自然要追求公平。本来财产就少,还不公平,那不是找事么?再说了,百姓的儿子们,不可能像皇帝的太子那样,身后有军队背景的,其他皇子也不敢反抗。老百姓要不公平,他儿子们能不反抗么?

如果老百姓本身就没有财产,那样的话,他还得考虑将来养老的问题。他要是不公平,将来哪个儿子会养他呢?同时,在中国的传统中,长子很早出去另立门户了,养老的任务,主要由最后的幺儿来完成。所以百姓爱幺儿。

(玄武门之变)

再说说情感方式。

皇帝和他的儿子们,其实是很少有父子情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皇帝的儿女们多,他和他们接触又少,所以很难建立起情感。二是皇帝和他的儿子们有政治矛盾,他们互相猜忌,谁也不相信谁。历史上皇帝和儿子们互相杀伐火并的情况太多了,根本原因还就在于他们之间没有正常的情感和信任。

皇帝既然和他的儿子们少有情感,因此在继位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量,很少有自己的喜好。

百姓则不一样。百姓和他们的儿女之间的情感,才是正常人的情感。在长子和幺儿之间。长子一般生活在百姓创业期,因为物质条件各方面都不够丰富,双方产生的矛盾也大。而幺儿一般出现在百姓的辉煌期,物质条件比较得多,相互的矛盾也都少得多。另外,前面我们也说了,因为幺儿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久,而百姓最终还需要幺儿来抚养。因此百姓对幺儿的感情,比对长子的感情要深厚许多。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帝王研究》)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说实话,皇帝未必爱长子,百姓也不一定都喜欢老儿子,这个其实都是看个人的。

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基本上都是从家产分割的角度来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帝确实更加偏重于长子,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的。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大老婆所生的大儿子来继承爵位甚至是皇位,这个是从周朝就一直传承下来的。而根据“国赖长君”的治理原则,大臣们也更愿意年长的皇帝在位。

但是,这些都只是“一般情况”,甚至说是有些违背人正常本能的。毕竟制度这个东西,一向都是要和本能作斗争的。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好,但是它并不一定符合实际。大多数皇帝都不一定喜欢自己的嫡长子甚至是长子,而有些嫡长子也根本没能力继承帝位。比如说晋惠帝司马衷,他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可他还是个弱智,就这样的人,也被扶上了帝位,你觉得老皇帝心里能没想法吗?

又比如大名鼎鼎的晚明“争国本”事件,就是群臣为了朱常洛和朱常洵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位跟皇帝死磕的故事。尽管身为长子,但是朱常洛不讨他爹的喜;反倒是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受万历喜爱,但是大臣不同意,所以两边就掐架了几十年。至于什么“巫蛊之乱”、“南鲁党争”,更是皇帝对长子失去兴趣的体现。

刚说了“皇帝不一定喜欢”,再说大臣愿不愿意的事儿。如果说忠心耿耿的大臣,那确实是希望年纪大一点的皇帝在位,这样的话好办事。可要是那些自己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呢?

所以我们看到,从王莽、董卓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无不喜欢找一个小皇帝来当傀儡,最后自己再取而代之。

因此,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都是一般情况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这个是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为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呢?

皇帝爱长子这个要从古代的继承制度“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说起!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商,在早期王位继承是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个时候的继承制度还不完善,这种互相配合的制度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到了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私有制观念的加强,人们对权力的占有与渴望改变了原有制度,这种“兄终弟及”的制度慢慢的被“父死子继”取代!老皇帝死了,不想再传给自己弟弟了,因为儿子才是自己血缘的延续!到了周代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有了统一的标准。发展出来“立嫡不立长”的制度,成为历代君主选择继承人的标准!

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的大儿子,在王位继承顺序上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位!王公大臣也把这种制度当做祖宗法制,并坚决的捍卫。在许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情形。比如康熙立嫡子胤礽(老二)不立长子胤禔(老大)!西汉第二位皇帝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吕后所生!刘邦后来屡次想废掉刘盈,立自己宠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但是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甚至请出商山四皓为刘盈站队,刘邦这才作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的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帝王和大臣都深知,如果在选继承人问题上违背了这个制度,国家就会出麻烦!秦始皇正因为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含糊态度,导致胡亥即位,大秦王朝二世而亡!晋献公宠幸骊姬,骊姬欲立自己儿子为嗣君,导致公子重耳流亡而致晋国内乱!

其实帝王也有爱幼子的心理,历史上很多皇帝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就选择了幼子!刘邦后期想立刘如意是个例子,还有就是汉武帝就是一个受父皇喜爱的幼子,同时他也继承了他父亲的传统,最终杀了自己的嫡长子刘据,立了自己的幼子刘如意为太子!

民间的百姓爱幺儿也是有道理的,幺儿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任何人的感情其实都有侧重的,首先大儿子长大了,不需要刻意的照顾了,而小儿子在年龄上是吃亏的,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以至于小儿子虽然长大了,但是在父母眼里还是觉得不如哥哥强大,所以还是有侧重,会偏袒小儿子!

其实,不管帝王之家还是寻常百姓,抛开江山社稷,抛开权力传承,都是最疼小儿子的,小儿子始终是父母的心头肉!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