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我给曹丕的评价是75分,在帝王之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历史上对曹丕的评价也是有争议的。

1、能力文采水平一流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说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好记性,下笔成文,这是文学家的节奏,他写的《典论》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曹氏三人,曹操,曹植,曹丕不是虚名。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存在,后世很多人对此是肯定的。比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他评价就很高。

2、治国方面

陈寿的评价是治国方面不行,不过语气用的比较婉转,可能是因为晋承魏系,所以魏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这里用了一个假设,假设他的气度,修养,德行和志向能够更进一步,那就离古代贤主不远了。这是一句很婉转地批评曹丕的气度,修养,德行和志向是存在问题的。

曹丕对曹植的态度的确不怎么友好,《七步诗》足以让曹丕让很多人责骂了。曹洪救过曹操的命,但是因为得罪过曹丕。当皇帝后的曹丕就想弄死曹洪,幸好曹丕的母亲干涉才没有成功。

曹睿的母亲甄氏这么贤惠,结果却死的这么惨。所以范仲淹对此很不满,他说了一句: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

于禁回来,他让其见曹操墓中浮雕而气愤死。

结语:

总体来说大家对曹丕的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持肯定态度,对于治国方面争议比较大,大部分认为他在治国方面只是中等水平,比如像明代大儒方孝孺说:魏文帝中才之主,非有圣智之度。

对于他的个人行为非议还是比较多的。作为魏国的开国皇帝,如果综合打分,曹丕75分还是有的,这是知常容给出的评价。

现在很多人对曹丕反感有三个原因:

1、曹植的影响力,因为喜欢曹植自然反感曹丕。

2、曹丕被认定为篡汉,所以儒家对其批判,后世受其思想影响从而对其有负面之评价。

3、诸葛亮,关羽已经成了后世崇拜的偶像,作为对立面的曹魏,曹丕被黑化是正常手法。

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魏文帝曹丕(公元187 - 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曹操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公元220-226年在位,共七年。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从邺城(今河北临漳)赶回洛阳,继丞相、魏王位。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交出国玺,禅位于他。宣布称帝,国号为魏,年号为黄初,定都洛阳。追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

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政权局势。当时,朝廷有许多大臣对他并不服气。曹丕利用颁布“九品中正制”的机会,大肆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亲信,打击排除异己势力。把很多藩王的权力收归于己。同时,还做了许多调整工作,比如:

改革官制。曹丕在即位魏王之初,就出台了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严禁宦人干政。要求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 “诸署令”,从制度上根本铲除了宦官干政的根源。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 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

集中皇权。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严令后宫不得干政,群臣不准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同时,削夺藩王权利,藩王不得有治权和兵权,封地随时可以变更。具体做法是:

政治方面,整顿官风,整肃朝纲,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 222年,曹丕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东汉以来的旧风气。

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生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组建集贸市场,方便百姓自由贸易,稳定社会经济。很快,北方地区重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曹丕提倡节俭、禁止厚葬。到曹丕去世时,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文化方面。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和传播儒家思想。大修孔庙,并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要求人口达十万的郡县每年推荐一人入朝供职,鼓励士人积极进取,发展文化事业。把战乱中毁坏的古代文化建筑重新翻修、整新。曹丕本人的散文、诗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被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誉为“美辞”之文。

军事方面。1、消除割据,曹丕采取安抚和征讨并用的策略,稳住和控制了局面;曾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叛乱,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公元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虽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史学家田余庆评价曹丕消除青徐割据势力说:“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2、大破蜀汉,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3、三征东吴,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后经多次斡旋,魏吴最终结束敌对,孙权(暂时)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4、平定边患,曹丕采用安抚、剿除政策,击退了鲜卑人的进攻,稳定了边关局势,修补了与匈奴、氐、羌等民族关系。对于边民在生产、畜牧等经济上予以帮助、鼓励他们积极生产,贸易往来,安心生活。对于不法分子和里通外国份子,则坚决予以剿除,不留隐患。

后世对曹丕评价不低,功过中允、是非恰当。我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就不在这里胡说乱评了,请看历史人物对其的评价吧!

《三国志》作者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隋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

唐《滕王阁序》作者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唐《两唐书志》作者郝处俊: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

唐大臣、史学家刘知几: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

宋大臣,《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

元中书令(宰相)耶律楚材:仲谋服孟徳,葛亮倍曹丕。唯晋成全统,平吴混八维。

现代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当代学者陈家兴:曹丕既是第一任魏君,同时也是守成者。对于东汉末年的流弊,曹丕都是亲历见证者,作为开国者和守成者的他,却没能汲取教训,深自约束。

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感谢悟空邀请

曹丕,其最大的幸运就是他有一位乱世枭雄、盖世无双的好父亲——曹操,而其最大的不幸,大概也是他无论做得多好,都无法同其父相比,只能在其父的庇荫(阴影?)之下。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第一继承人却仍要面临如此多的竞争

曹丕本是魏王曹操的嫡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立嫡长子”的传统,曹丕理应是第一合法继承人,也应拥有最多的支持。但是事实上,却因为曹操迟迟不确立继承人,导致曹魏内部的继承人之争愈演愈烈。

甚至于曹操还曾经想把继承人的位置给“称象”的曹冲,曹冲早夭之时,曹操还曾经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这句话本足以伤曹丕很深,但是曹丕后来却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作为曹丕弟弟的曹植,更是与曹丕争得“头破血流”、“不亦乐乎”,然而,曹丕却并未如其他胜利者一样,将竞争者彻底除去。

“七步成诗”、“卞夫人的压力”真的能阻止一个政治家“狠辣的心”,后人多为曹子建叫屈,却少人为懂曹丕的苦,搞得好像嫡长子是曹植,而不是他曹丕?

文帝曹丕执政时的主要政绩足已彰显其才能

曹丕出台过两项非常有利的政策:

第一个是严禁宦人干政,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并下令后宫不得干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并且外戚不得为辅政;对藩王,则经常变更其封地,且没有治权和兵权。可见曹丕充分吸收汉朝外戚、宦官、诸侯王等争权的经验。

第二个是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沿袭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时期,为科举制度所取代。虽然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士族的发展,但是却是当时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选官制度。

由于之后曹魏统治者羸弱,并未能够守住曹魏江山,为司马氏所取代,但是却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归责于曹丕的政策本身。

文武双全的曹丕

正如本文初所写,如果没有曹操做对比,曹丕当得起文武双全的君主,虽然并不能算是顶尖水平,但是以一个君主来评价,还算是不错的。

曹丕在诗、赋、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最擅长的跟其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一样,是五言诗,他们也被并称为“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此外,曹丕还有一部《典论》,其中的《论文》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在武方面,虽然他亲自率兵打仗战绩远不如其父曹操,但是尚算合格,在他统治时期,彻底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平定了青徐一带的割据势力。并且击退了鲜卑的进攻,平定了边患,与其他少数民族势力,如匈奴、氐、羌等也都修复了关系。

曹丕的遗憾

曹丕同很多帝王一样,其最大的遗憾就是其寿命太短,执政时间不足十年,并不能彻底实现其曹魏政权的稳定。

假如当初汉孝惠帝刘盈寿命如其父刘邦一样,便可在其母去世后展现其政治抱负,一改汉朝的历史。曹丕也是一样,如果曹丕寿命如同其父曹操一样,他将与司马懿同一年去世,司马代曹便将不复可能。三国的历史也将彻底改写,很有可能一统三国的不再是被无数人诟病的晋朝,而是看起来更加强大的曹魏。

随之而改变的,魏文帝曹丕也不会一直被说成是“篡汉”之贼,更大的可能如同宋太祖赵匡胤一般,美名远多于骂名。

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曹丕的短命最终让他和他的父亲曹操,绝大部分时间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反面教材,“白脸的曹操”现如今仍旧是京剧中的著名脸谱,曹丕也一直是做了很多肮脏事、抢了弟弟曹植位置、抢了大汉江山的龌龊君主。

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

依传统观点看,曹丕是个谋朝篡位、大逆不道、谋害兄弟的“汉贼”。

他毫不掩饰地把汉献帝赶下台,自己当上了皇帝,可谓大逆不道;对于自己的同胞兄弟曹植,他处处打压,甚至想杀掉自己的亲兄弟。

(曹丕像)

在捍卫封建秩序的传统士人眼中,对曹丕的评价很低。似乎他没什么优点。真的是这样的吗?

笔者认为不是。

我们结合历史来看看真实的曹丕。

一、曹丕简介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生于187年,死于226年。

年少的曹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诗写文,曹丕都是好手。文学史上,曹丕和父亲曹操、弟弟曹植,被尊为“三曹”,有较高的地位。

很多人以为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他的武艺应该不咋样。错!曹丕不仅能文,也能武。曹丕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练习骑射,年龄稍大一些,也追随曹操东征西讨。虽然曹丕没能单独指挥军事行动,但是军旅生活对他的历练是有裨益的。

(三国鼎立图)

此外,曹操还让曹丕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以此锻炼曹丕的政治才干。甚至在曹操出征时,由曹丕留守后方。

成为皇帝后的曹丕,处理军政大事,游刃有余。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曹丕

(1)储位之争

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为人们津津乐道。人们大多同情曹植,厌恶曹丕。在人们的眼中,曹丕就是一个善于使用阴谋诡计,陷害自己弟弟的小人。《三国演义》中,曹丕更是不堪,没干什么好事。

谬矣!历史上的储位之争,都是血腥残酷的。曹丕拉起自己的人马,使用计谋对付曹植;曹植又何尝不是拉帮结派,对付曹丕呢?本来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在权力面前斗得你死我活。这确实是悲哀,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曹丕战胜曹植,夺取储位,一方面是因为他综合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他的团队确实技高一筹。曹丕能文能武,曹植就是文人气息太重。你是曹操,你选谁?

再说,曹丕好歹放了曹植一马。比起更多的骨肉相残的兄弟(如李世民和他的兄弟),曹植的命运要好很多。

(2)曹丕的历史功绩

曹丕接过曹操的权力之杖,不多久,他就把汉献帝赶下了台,自己当起了皇帝。我们今天不能站在那些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卫士”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了。毕竟,社会进步了。

曹丕治国,颇有建树。

1、政治措施。

政治上,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法选拔人才;减轻刑罚;禁止外戚、宦官干政,整顿吏治,使汉末混乱的朝政进一步得到好转。曹丕在位期间,魏国总体来说政局稳定,政治方面的措施值得肯定。

他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2、经济措施。

经济上,曹丕提倡节俭、注意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多年的政治和军旅方面的历练,让曹丕了解百姓疾苦,该如何发展经济。

曹丕不但继承了曹操的屯田戍边政策,还下诏减轻税收、救济灾民等, 禁止厚葬。

一系列惠民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北方的人民得到实惠,并不反对曹魏政权。曹魏政权的根基是稳定的,这位日后西晋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3、军事行动与民族政策。

曹丕在位时,并没能平定吴国和蜀国。三国鼎立的局面仍然保持着均势。不过,曹魏的实力始终是最强的。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当然曹魏的军事实力使少数民族不敢妄动)。曹丕在位期间,魏国北部边疆平安无事。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4、重视选拔人才。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视人才,多次提出亲贤重才的重要性。

除了以九品官人法选拔人才外,还重用曹操旧臣。由于曹丕对人才的重视,曹魏集团人才济济。曹真,司马懿,张郃等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

相反,蜀国和吴国都开始面临人才凋敝的问题。

(曹丕在位期间,魏国稳定发展,逐渐和南方的两国拉开距离)

总之,曹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魏国的综合实力逐渐超过了吴国和蜀。军事方面没取得什么成就。比起后世很多皇帝,曹丕的成就属于中上层,绝对算得上是个开明的皇帝。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我是小林,一个历史领域的作者,希望我的文章您能喜欢,更希望您能关注我)

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一副好牌,可惜被曹丕打烂,从而使曹氏江山易主。史书上,对曹丕在政治、文学、军事上的评价已有很多,我就单从曹丕对待家人的态度上进行评价。曹丕这个人对待外人极好,但是对自家人比较差,甚至可以说残忍。

一、对曹操

曹操死后,曹丕纳下了他后宫中很多母妃。曹氏汉族,并非匈奴等少数民族。匈奴族有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父亲的妻子为妻。兄弟死了,可以娶他的妻子为妻。这种习俗,在汉人看来,是令人诟病的。但是曹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自己父亲的妃子为妃。这是对曹操的一种报复。这也令天下人对他不耻。相传曹操喜欢袁绍的儿媳甄氏,官渡之战胜利后,却被自己的儿子曹丕抢先一步。曹操极有可能对甄氏无礼,而被曹丕察觉,这才在曹操死后,淫乱后妃。

二、对曹洪

曹洪是曹丕的叔伯辈,而且救过曹操的命。按说,曹丕应该礼重他才对,但是,曹丕因为还在是王子的时候向曹洪借钱,曹洪因为不愿意借给他,于是怀恨在心,登上皇位后,就打击报复曹洪。曹洪门客犯法,曹洪因此受牵连下狱,曹丕欲治曹洪死罪。幸亏百官请愿,更有卞太后求情,曹丕才放过曹洪。这一举动,让多少忠臣寒心。

三、对曹植

曹植文才天下无对,虽然他以前是曹丕的皇位继承人的头号对头,但是曹植不过一个文人,手中没有兵马,非常好驾驭。如果曹丕有曹植的辅佐,曹氏的天下兴许更长久些。但是,曹丕对他屡屡迫害,使他忧惧而死。这是摆明了自毁长城。

四、对曹彰

曹彰的武力不下赵云,立下过赫赫战功。如果他活着,司马懿不会掌握军权。虽然曹彰的脾气暴躁了些,但是,他对曹家忠心耿耿。但是,曹丕不仅收了他的兵权,还将他迫害致死。如果曹植和曹彰都活着,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曹丕,那么曹氏的天下就固若金汤,哪有司马家的什么事。

历史上到底是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

感谢邀请,记住一个人的好,总比记住他的坏要强嘛,我们先来看他的功绩: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延康元年(220年),代汉称帝,创建魏国,是为魏文帝,在位七年。在位期间:

政治上:

确立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后面演变为门阀士族过大的局面,但是初衷是为了收权收人才于中央。

经济上:

发展屯田制,稳定社会秩序,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为战争积累资源,统一全国。

文化上:

重视文教、礼乐,复兴封建正统文化。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重立太学(国立最高学府)

对外

向北击退鲜卑,往西平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对内:

抵御蜀汉北伐,收复上庸三郡。防御东吴,使得其没有向北发展,曾经三次亲征东吴,不过无太大成果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些同时期的大佬,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这里我们着重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虽然一个人说,可能存在恶意抹黑的嫌疑,看多个人的相对也更加真实一点。

诸葛亮(三国蜀汉)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孙权(三国东吴):

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

曹植(三国曹魏)

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卞兰(三国魏国)

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

陈寿(晋朝)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刘勰(南北朝)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主要是称赞他的文学造诣,所以说他的才能是没话可说的。那为什么民间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高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以“魏代汉”被视为叛逆:

汉朝存在四百多年之久,正统观念深入人心,曹丕以魏代汉,被多数人看作是大逆不道

2、某些制度触及到群体利益:

九品中正制对平民,对寒门不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造成门阀士族权利过大,更加剥削百姓。激化矛盾

3、文学作品恶意抹黑:

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等文学作品为了使故事更加精彩,往往会夸大事实。

4、自己生活不检点给自己招黑:

这里确实存在一些伦理道德问题

5、对待打江山的一代功臣不够厚道:

羞辱于禁、打压曹洪等等

6、没能处理好曹氏皇族宗亲的关系:

“七步诗”这段不知道真假,但是曹丕对待曹氏宗亲,虽分封诸侯王,但只赐予爵位,而不给予实际管辖领地的治理权,还对一些人员进行监视。

综上所述,虽然我认为:曹丕是一个政治上颇有建树,文学造诣较高,而德行少才的人物。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