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曹丕立曹睿为太子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一、曹睿的先天优势

曹睿是曹丕的嫡长子,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其次他受到他的爷爷奶奶,也就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喜欢。卞夫人在曹丕继位之后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有一次当了皇帝的曹丕想弄死曾经得罪过自己的曹洪,结果卞夫人,此时应是太后,跑去威胁郭女王,你要是不把曹丕劝下来,我就将你的皇后位置拿下。

最后郭女王跑去曹丕那里说情,曹洪才免难。

虽然曹睿的母亲死的很惨,但是有卞夫人制约,曹丕也不会将他怎么样。

卞夫人活的比曹丕还要长。

二、曹睿的聪明

在竞争之中,曹睿就占有先天优势。不过曹睿有一个弱势,那就是母亲死的很惨,曹丕厌恶他的母亲而因此迁罪与他。此时曹睿已经接近成年,自然对母亲之死一清二楚。

这时曹睿并没有将愤恨写在脸上,反而变得更加的低调和约束自己,同时暗中结交一些重臣,比如爱曹丕信任的卫臻等人。

本来曹丕是想废掉他,想立曹礼。但是收到的讯息全是讲他好话的。

有一件事情让曹丕下定决定。

有一次曹丕射杀母鹿,曹睿说你已经射杀母鹿,我不忍心射杀他的孩子。此时曹丕忽然有所感悟,所以对曹睿的想法就有很大的改变。

三、曹睿的幸运

曹丕的确是喜欢过甄皇后,但是甄皇后只是一个女子,不同郭女王一样多谋。所以曹丕有了郭女王自然就不想要甄皇后。也许曹睿真的很幸运,郭女王虽然贵为皇后,却没有儿子。如果郭女王有儿子,那自然就没有曹睿什么事情了,当然是他的孩子立为皇后。

当曹丕将曹睿过继给郭女王当儿子,意思自然十分明确了,那就是立曹睿为太子。

郭女王与母亲之死有莫大关系,曹睿并没有发脾气,反而很恭敬地对待郭女王,如同对待生母。

这样郭女王与曹丕都满意了,那继位就不成问题了。

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曹丕当时得了急病快死了,而曹丕最爱的郭皇后没有亲生儿子。

而曹丕的几个儿子是个什么情况呢?

我这里只说曹丕临死前还活着的儿子:

曹蕤,生母是淑媛潘氏(淑媛在曹魏是嫔妃的等级之一);

曹霖,生母是昭仪仇氏;

曹礼,生母徐姬;

曹邕,生母苏姬;

长子曹叡,生母甄皇后(已被处死),养母郭皇后;

曹丕赐死甄皇后后其实并不想立曹叡为皇太子,事实上也没有正式给曹叡名分,只是让郭皇后收养了曹叡。

而曹叡本人因为生母被父亲赐死,自己从平原王降为平原侯之后,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讨好郭皇后”,《晋书》里也说曹叡这段时间活的“兢兢慎罚”。

曹丕生前曾经想过立京兆王曹礼为太子,但是他实在太爱自己的郭皇后了,所以他一直在等郭皇后生个儿子。

曹丕有多爱郭皇后?郭皇后是婢女出身,在东汉魏晋时期,这就是标准的“贱民”,所以当曹丕想立郭皇后的时候,朝堂大臣都纷纷表示反对,比如曹丕的近侍官栈潜就专门上了一道表,《谏立郭后疏》。

《谏立郭后疏》里栈潜公开表示郭氏是“贱民”,不能立为皇后:

今后宫嬖宠,常亚乘舆。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後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

但是,曹丕还是不管不顾的立了郭氏为皇后,可见曹丕有多宠爱郭皇后。

正因为曹丕很宠爱郭皇后,所以他不愿意立那些母亲还活着的皇子为太子,但是他又不愿意立自己赐死的甄皇后的儿子曹叡,所以曹丕一直希望郭皇后能生一个儿子。

一直拖到曹丕临死前一天,大概曹丕眼看实在拖不下去了,大概郭皇后也在一旁狂吹枕头风,曹丕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册封曹叡为太子。

站在郭皇后角度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其他皇子的生母都还在世,如果立了其他皇子,那么郭皇后在后宫就比较尴尬了,但是也不可能让皇帝的母亲不是皇太后吧。

再说,曹丕眼看就不行了,也没办法让曹丕效仿汉武帝“留子去母”啊,这也不现实。

况且曹丕二十多个孩子活到成年的就这么几个,真立一个年纪太小的,万一活不长,朝局岂不是又要动荡?当时西边还有蜀汉,东边有孙吴。

所以,站在郭皇后立场,曹丕立曹叡为太子最符合她的利益的。

不过曹叡确实很恨他的父亲曹丕,曹丕死后他本该给自己父亲送葬,但是借口天气太热,在陈群的劝阻下,他就居然没去给曹丕送葬:

时天子(曹叡)居丧不哀,出入弋猎无度。

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在立太子一事上,曹丕一直比较迟疑,因此,直到去世前,才立曹睿为太子。

依照传统,嫡长子有继承权,偏偏皇后郭氏没有儿子。这不要紧,曹丕把儿子曹睿过继给了郭皇后,曹睿实际上就成为嫡子。既然如此,曹丕为什么还迟迟不立太子呢?

这,还得从曹睿的生母甄氏说起。

嫁给曹丕之前,甄氏已经嫁过一次了,她的前夫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儿子袁熙。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击破袁氏,攻取邺城。刚刚十八岁的曹丕初见甄氏,就魂不守舍,春心萌动。此后,甄氏成了曹丕的女人。

刚开始时,曹丕对甄夫人极为宠爱,甄氏生了一男一女,儿子便是曹睿。然而,当热烈的爱情过去后,曹丕的热情迅速降温。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当了皇帝,对甄氏更是冷落。

甄氏的地位已经被另一个女人取代,此人便是贵嫔郭女王。魏取代汉室后,迁都洛阳,甄氏未能同行,被留在邺城。甄氏内心怨恨难平,写一诗《塘上行》,诗里出现最多的三个字是“悲”“苦”“愁”,苦大愁深。甄氏的牢骚话传到曹丕耳中,他勃然大怒,杀心顿起,赐一杯毒酒,甄氏就香消玉殒。

甄氏死后,郭贵嫔被立为皇后,因没能生儿子,曹丕便把甄氏所生的曹睿过继给她抚养。在后宫争风吃醋的斗争中,郭皇后与甄夫人是敌人,不过,她却十分喜爱曹睿,视如己出。曹睿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生母的死是他一生的痛,另一方面他对继母郭皇后也极尽孝道,凡事谨慎小心,这也是一种保全自己之术。

要不要立曹睿为太子,曹丕犹豫不决。甄氏死时,曹睿已经十六岁,早已是懂事的年龄。曹睿年龄虽小,却因诸多变故而早熟,母亲之死让他懂得宫庭之凶险,故而甚少流露出对生母的思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曹丕也不是完全无情。

有一回,曹丕与曹睿一同打猎,遇到一只母鹿与一只小鹿。曹丕拉弓射箭,射杀母鹿,并让曹睿射杀小鹿。这时曹睿竟然动了侧隐之心,看到失去母亲的小鹿,想起自己遭遇,不禁生出怜悯之情,眼泪掉了下来,对父亲说:“陛下已杀了母鹿,我不忍心再杀小鹿了。”听到这里,曹丕亦不禁动容,知道曹睿想起自己的母亲。说实话,当初曹丕一怒之逼甄氏自杀,然而他与甄氏毕竟有过如胶似膝的往事,往事并不如烟,有时总会不经意想到第一次见到甄氏的情形,还有那一段甜蜜的岁月。

这种复杂的感情,最终让曹丕在去世前一刻,立曹睿为太子。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睿正式登基,史称魏明帝。

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曹丕立曹睿为太子,这也是情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在曹丕喜欢的女子当中,他最喜欢的郭皇后,并没有给曹丕留下子嗣,然后我们紧接着再来看当时曹丕留在世上的你几个儿子,或许大家就并不诧异:曹丕为什么会选择立曹睿为太子了!紧接着我们来单独分析一下,曹丕门下当时活在世上的几个儿子,他们分别是:①长子曹叡,生母甄皇后(已被处死),养母郭皇后、②曹蕤——生母是淑媛潘氏、③曹礼——生母徐姬、④曹霖——生母昭仪仇氏、⑥曹邕——生母苏姬。

在这些皇后和妃嫔当中,上面我们也提到了曹丕最喜欢的是郭皇后,但是郭皇后没有给曹丕留下子嗣,但是甄姬的儿子曹叡,在生母甄姬被处死之后,抚养权便交给了郭皇后,郭皇后并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间接的曹丕便对由郭皇后扶养长大的曹叡有了一定的亲密之意,再加之曹叡是长子的身份,又比较符合古代宗法制当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即便曹丕有一点不喜欢曹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更何况我们再来看古代的一些皇帝,当他们在设立储君和设立太子的时候,往往储君的人选或者太子的人选都不是现任皇帝心目当中想要的人选,但是根据宗法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还有就是根据现实情况,在选立国家新君的这件大事上,很多情况之下,都是不由皇帝所能控制的。我举这个例子,主要就是为了想说明“身为长子的曹叡,当然可以成为储君的人选,当然可以接替曹丕,而登上魏国帝君皇位”。

曹叡在年少的时候深得曹操喜欢,他们爷孙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千年之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样,当初康熙皇帝选择立雍正皇帝为新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了孙儿乾隆的因素。但曹叡和曹操、曹丕之间的关系,又不太等同于乾隆和康熙、雍正之间的关系。因为处在中间的曹丕,并不喜欢儿子曹叡。

虽然曹丕不喜欢儿子曹叡,但是综合当时的条件,他也不得不从小便将曹叡当成继承人来培养。同样的,曹丕不喜欢曹叡,对于曹叡来说,自己母亲的死和父亲曹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曹叡也很讨厌曹丕,这一点在曹叡执政上台之后表现的愈发明显。但是为了顺利的登上地位,曹叡一直没有将这种厌恶之情表现在脸上和行为举动上,而选择了隐忍和约束,在曹丕活着的时候,曹叡就一直暗地里结交了当时朝中的很多王公大臣。为的就是日后能够让他们扶持自己一把,好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

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魏明帝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文昭皇后甄氏所生。那么,这位甄氏是何许人也?她原是袁绍的儿媳,在魏武帝曹操攻破邺城之后,被曹丕看中、纳为了妾。请注意,是妾、不是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甄氏的身份一直都是妾,即便是生下了曹丕的长子曹叡之后,甄氏的身份依然还是妾,并没有“母凭子贵”。

据《魏书》记载,曹丕称帝之后,想要立甄氏为后,但被甄氏再三辞谢了。直到甄氏去世之后,曹丕才为其追授了皇后玺绶。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却给出来另外一种说法,说是曹丕赐死了甄氏。至于原因嘛,很简单,给文德皇后郭氏腾地方……《魏书》是曹魏时期的王沈所著,其真实性有待商榷。毕竟,写本朝帝王家的家事,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即便非要说出来,也得“修饰修饰”,为尊者讳嘛!

仔细想想,其实《魏书》的记载是存在逻辑性问题的。“三辞三让”这套把戏在中国历史上见得多了,无非走个过场而已。如果曹丕铁了心立甄氏为后,就算她真的再三辞谢,也辞不掉!可如果曹丕不想立甄氏为后,又何必玩这一套?可曹丕偏偏玩了这一套,然后又没有正式册立甄氏为后!这就有些说道了。最大可能性,王沈就是在为尊者讳、玩弄春秋笔法,总不能说是魏文帝杀了魏明帝的亲妈吧?除非王沈不想活了……可甄氏的确死了,总要有个“理由”吧?于是,理由就这么被编了出来。至于最后那段曹丕追授甄氏皇后玺绶,无非就是想给曹叡一个“嫡子”名分罢了。

不过,这个“嫡子”的名分对于曹叡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曹丕的文德皇后郭氏无子,在甄氏死后,是郭氏把曹叡一手抚养长大的。换言之,就算曹叡是庶出,在成为郭氏的养子之后,也俨然是嫡子一般的存在的。这与他的大爷曹昂几乎如出一辙,曹昂在其生母死后是由曹操的原配丁氏养大的,是典型的“正室养子”。因此,在曹昂被害之前,曹操一直都是把他当作嫡长子来培养的。更重要的是,曹丕的其他儿子也都是庶出!换句话说,曹叡根本没有嫡出的兄弟。就算曹叡是庶长子,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这个皇位也依然还是曹叡的,更何况他还是文德皇后郭氏的养子!

那么,曹丕为何在称帝之后不直接册立曹叡为皇太子呢?原因很简单,给郭氏的亲生儿子留位子!曹丕与郭氏的感情了不一般!在曹丕想册立郭氏为后时,世家大族纷纷嫌弃郭氏出身卑微,几乎举朝反对。可曹丕硬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把郭氏立为了皇后。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魏书》那段记载的不靠谱。曹丕要是铁了心干什么事,可不是一个轻易回头的主儿!如果直接把曹叡立为了皇太子,将来郭氏如果生出儿子来,又该怎么办?废了曹叡?废太子的命运如何,不言而喻。曹叡毕竟是曹丕的亲儿子,再不待见他妈,可儿子是自己的呀!与其如此,倒不如先让储位空着,这其实也是在变相保护曹叡。

就算将来郭氏生出儿子来、被立为了皇太子,曹叡作为庶长子,是完全可以见容于皇太子的,比如西汉初年的齐悼惠王刘肥与汉惠帝刘盈。可如果曹叡成了废太子,树大招风,新皇太子、将来的新皇帝还能不能容得下他,恐怕就很难说了……毕竟像汉明帝刘庄那样的皇帝真心不多,像刘彊那样得以善终的废太子更加是凤毛麟角。

只可惜,上天跟郭氏开了一个玩笑,她一直都没能生出儿子来。直到曹丕病重,确定自己与郭氏已经不可能生出儿子来了,这才于黄初六年将曹叡正式册立为了皇太子。次年,曹丕驾崩,曹叡以皇太子身份继承了皇位。那么,为何曹丕不立其他儿子为储呢?一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原则,曹丕之所以战胜曹植,“长”是最大的决定因素!他是卞氏所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在曹昂被害、丁氏与曹操和离、卞氏被扶正之后,曹丕便成了嫡长子。他如果自己否定“嫡长子继承制”,等于是给了自己的兄弟及其后代将来谋逆的理由!既然你庶出的小儿子能跨过大儿子当皇帝,我们凭什么不能?更何况曹彰、曹植还是嫡出!

再就是为郭氏考虑了。郭氏还年轻,又没有儿子。将来无论立哪个儿子当皇帝,其生母都可能母凭子贵、与郭氏争权夺利!这显然不是曹丕愿意看到的。与其如此,倒不如让郭氏的养子曹叡来当这个皇帝。作为曹叡的嫡母兼养母,郭氏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加之曹叡的生母甄氏已死,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郭氏的地位。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立曹叡都是曹丕彼时最想要的结果,除非郭氏生出了儿子。

曹丕为什么立曹睿为太子?

好几个长篇大论的,扯上了郭皇后和甄皇后,这是宫斗剧看多了,非得往那方面去生拉硬拽,好吸引眼球是吧?

皇位的传承,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考虑后宫感受,大多时是非常小的影响因素,有时考虑后还事得其反,比如狠人汉武帝,为防子弱母强,一立太子反而杀了太子他妈钩弋夫人。能影响皇位继承的皇后,历史上都是极少极少的。别被电视剧忽悠了!

权臣、外戚、宦官,这是汉王朝的三大患,最终造成东汉末年之乱。作为汉末崛起的曹操父子,对此认知极深,前车之鉴,自建王朝一直是高度警惕和防范的,后面也可以看到,魏没防住司马氏这权臣家族,可外戚和宦官管得很好。

曹丕自己也亲历过世子之位的争夺,深知兄弟相残之祸害,而自己胜出,正是因为有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起内讧,曹操不想重蹈覆辙,才让曹丕顺利接班,那他怎么会自己再犯错误呢?

甄宓已死,郭皇后无子,这是最好的一个状态,无外戚专权,无太后干政,立曹叡又是立长,曹叡又无致命缺陷,顺理成章之事,哪有那么复杂呢?为凑字胡说八道一番,乱解历史啦!

曹叡短命,可甚是合格。诸葛亮一伐中原时,真正让诸葛亮无功而返的,不是曹真,不是演义里写的司马懿,恰恰是这个登基不久的年轻皇帝曹叡,正是他果断的带着驻守洛阳的十万精锐,亲赴长安,并交五万人马给张郃,出街亭断蜀军后路,逼诸葛亮退兵。可见曹丕没选错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