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听上去很有道理,只是不知道出自哪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这8个字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道统应该传给该传之人。

我在头条写文章分两种文章,一种是专栏文章,代表我独特思考的深度文章是要付钱的,还有一种是免费的文章,主要是关于历史与道德经相结合的分析。你觉得认真看完文章的人中花钱买了再看与不用付钱就看的,哪一种看的认真比例高?

毫无疑问,肯定是付钱的,因为已经付出代价了。

当付出代价越高就越会重视,反之当得到太容易,就会越轻视。

《西游记》最后几回唐僧去取经书的时候,阿傩等人向他索要索要财物。有些人看到之后长叹一声原来佛也喜欢财啊。实际上不是佛喜欢财,是你喜欢财。唐僧已经是成佛之人留着世间之物何用?阿傩等人本是佛,要俗物何用?

第一次唐僧说我没有带什么东西,实际上他还有一口李世民送给他的紫金钵。为什么不给说没有,说明唐僧心中还有世俗之权力得失。

第二次经过提点,终于交这个紫金钵给了阿傩等人。这就是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因为取经人心中必须无垢,才可以传经。《西游记:阿傩、迦叶2次向唐僧索要财物,是变相索贿还是另有深意?》有详细分析,这里不展开。

现代人犯这种错误是挺严重的。

读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传法。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我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告诉我看书前要洗净手,人不能坐在太阳底下,要坐到安静的地方读,书要保管好,不能坐屁股,写完的纸不能扔掉等等,否则读就读不进去了。

我小时候觉得我母亲太迷信,哪有这么讲究。这几年我在传统文化上花了一点点时间,才明白这不是迷信。这样做,这样说的目的就是增加对书,对知识的敬畏。有了敬畏之心,你才能认真。

为什么古人会造出鬼神,因为道德和法律只管你现行的行为,但是你心中所想,未必能有制约。你觉得举头上尺有神灵,你有一些坏念头就会抓紧打消了。所以对鬼神的敬畏是导人向善的一种方式,这是古人的初衷,当然有人利用这种敬畏进行迷信活动,那是另一个范畴。正如有人利用人的善心将自己弄残乞讨。

孩子读书前只有虔诚之心,对知识的敬畏,他才会真心认真读书。可惜这一步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漏掉了,只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多做,考出好成绩。这是逼孩子读,当孩子看到这些就讨厌,父母还逼着,这就是法已轻传,道以贱卖了。因为知识来的太容易了,有些孩子就未必会重视了。

知识来的越容易,人们就会越浮躁,知识就越贱,人们就越不重视,实际上人们已经不知道什么知识是最核心和重要的。

师不顺路,医不扣门

这是两个职业,一个是看风水,一个是医生。看风水不可能说顺路过来给你家看风水,医生也不会敲你家的门,因为医生敲你家的门,你会心惊肉跳,我们俗话说看医生就是看病的意思。

这两个职业都是需要人上门去寻求帮助,他们才肯出手相互的。如果他们主动来找你,你会感到不高兴,或者忌讳。

如果你上门去求他们,他们帮助你,你会对他们感恩戴德。

结语:

这四句话看上去是二种意思,但连起来还是一种意思,那就是法,道,医这些是人们有需要才去求。只有人们诚心去求之时,才会发生这些事情。如果不是诚心去求,这些职业妄动,主动,往往反而会招致灾祸。

一句话:等才是这些职业的必修课,看到诚心才可动。这是对上面这些职业的提醒。

当然这句话说法不止这个版本,还有很多版本,所以最原始出处已经不可查。有些意思相近,有些相左。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中国民间经典名言:“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据我所知,出自《中华圣贤经》(大全集)。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里面所藏的人生大智慧是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成功、成果、成就技艺、技术高明、高深、高精、高妙、高术“神通”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人,他们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之道、为人处事之道,中国式哲学与哲理人文风情、人文风貌、人文品德、人文精神的思想和思维层次与境界,做人的原则与准则,做人的理想与理念,做人的信仰与信念,做人的观念与立场,做人的宗旨和目的的,做人的仁道与义道,做人的艺道与技道的人生轨迹与轨道的规则、规定、规范和规矩的原理、道理、真理与真谛………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文品质、人文道德、人文思想,对万事万物,千家千业,百艺百行力争讲究、毕生追求“十全十美”;对国人的做人要求和诉求,讲究万事万物如果没有规范和规矩,就不成体统、不成方圆,讲究天方地圆的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和人生道路………

人生方式方法的技艺法术:法不轻传。

人生法则原则的技道术道:道不贱卖。

人生从业敬业的师艺师技:师不顺路。

人生医品医风的医技医术:医不扣门。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古语“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确实藏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在今天依然很有道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学习技艺要有缘有资质,岂能轻易能学到——法不轻传

法不轻传中,“”的意思是技法——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一般指“技艺”。如家传的兵法技艺、武功技艺、酿酒技艺、造纸技艺等等。这些技艺都是家族里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绝技,绝对不能轻易外传的。

古代的很多技法都有“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之说。因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女子最终是要嫁作他人妇的,是外人。而在男子中,是长者为尊的。所以在家族中,能优先学到家族技艺的,往往是家中的长子和男孩子们,女子能学到的很少。

当然也有收徒外传的,这得看是否有缘能和身怀绝技的人认识并愿意建立师徒关系,还要看是否有这方面的特长资质,然后才能出钱拜师学艺。

就算在今天,也是一样。你要学习一门技艺,也要看你是否对这门技艺感兴趣,是否有这方面的潜力和资质,然后砸钱去学吧,反正你钱出不到位,是不行的。

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轻易得到的都不会被珍惜——道不贱卖

道不贱卖中的“”,是道理、法则、规律、技术的意思,一般是指技术。

道应有价,技术是不能贱卖的。因为轻易得到的东西都不会被珍惜。只有出了高价钱,你才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不仅仅是学习技能如此,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一样,情亲、爱情、友情,付出要有度,不然你的付出就很廉价,不会被珍惜。

尊重是美德,有备才有成效——师不顺路

师不顺路,“师”的意思是风水师,后来也延伸为师傅老师

最早是指请风水师看风水,不能顺路遇到了就请人家帮忙看风水,而要专程到风水师家里去请。一方面由于风水师看风水,要准备罗盘等道具,半路没有带着这些道具,看的风水效果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请人的诚意和对风水师的尊重。

后来延伸为向师傅和老师请教和帮忙,要诚心诚意地到师傅和老师家里请教,以示尊重,不能半路遇到就请教,妨碍别人出门办事,不尊重别人。

现在也一样有着这样尊师重教的礼仪,请教别人最好预约前往,半路上拦着别人问这问那的,也不知道别人出门有什么事,会不会耽搁别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不探隐私,病忌讳医——医不扣门

医不扣门中,“”的意思很简单明了,那就是“医生”。

在古代,医生是不能主动上门为别人看病和卖药的,哪怕你知道这是个病人,这是别人家的忌讳,除非是别人主动邀请你去看病。

这一点放在今天也非常实用,无论是身体的疾病,还是心理的疾病,在别人不主动公开是,都属于别人的隐私。无论是不是医者,都不能主动上门兜售药物和看病,也不能打着关心的旗号,去劝说别人该怎样怎样,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会遭到别人的忌恨。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法不轻传”免效法,以避不法之徒!“道不贱卖”示重道,以拒不道之人!“师不顺路”崇尊师,以辨不师之心!“医不叩门”贵求医,以远不医之辈!

有道是:

育徒数十载,翻脸全场哀。技法尔到手,轻传祸根埋。道有千千万,人有万万千。璞玉贵品重,德薄勿轻沾。立家处百世,天地君亲师。尊学最易骗,顺路诚难知。一病祸缠身,六亲情两分。去留尚未定,最忌医叩门。(图片来自网络,道理来自心中)🙏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看似是为了法,道,师,医的地位和身价,为了施者的尊严,为了让人能够尊重他们,其实只是为了受者,为了受者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学法也好,修道也好,从师也好,就医也好,想要取得最好的成绩,受者是关键。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中的关键。没有受者的主观能动性,施者再怎么灌输,效果也是不会好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虚无的能量,这种能量只有同外在的能量融合到一块,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外部的能量,并借用那些外部的能量达成自己的目的。学法也好,修道也好,从师也好,就医也好,都是在借用外部的能量。而这种借用就是要使自身的能量同法道师医的能量融为一体。这种相融的前提是信任,是低位,是打开自身意识的防守系统,让那些外部的能量能够顺利地进入自身,这才能完成外能的输入。

如果受者自己不去主动地融合那些能量,只等着那些东西硬往身上塞,那你身上就会有意无意地产生一种排斥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抵消那些外部的能量,那吸收的效果绝对是不会好的。

不轻传不贱卖不顺路不扣门就是在调整受者的心态,让其郑重其实地放低自己的身段,以完成能量的流通。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古语藏着什么大智慧?

这四句话的主旨在于:呼吁有一技之长者通过不轻传、不贱卖、不顺路、不扣门等矜持的姿态来自抬身价,以便唤起求学、求道、求医者对知识、技能等精神财富应有的尊重。

“法不轻传”往往是中国古代技艺传承中比较常见的一项规矩。我们在影视作品中会常看到某种盖世神功传男不传女,或者某道美味佳肴是祖传“秘制”配方……“法不轻传”既是出于对精神财富的尊重,亦是在古代生产力匮乏的小农经济时代,师父为了防止徒弟学成后抢了自己的买卖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道不贱卖”这句话虽然是句古语,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虽然价格高低并不是衡量交易品价值大小的最根本因素,但价格高低是交易品呈现给人们最直观的贵贱标志。

人们常说“一分钱一分货”,也因此根据物品的价格把它们做了三六九等的划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的话往往也不会被珍惜。所以孔子虽然主张有教无类的治学理念,收了很多穷学生,但仍然会要求学生拜师时拿出十条腊肉以示求学诚意。

再如前几天笔者接触到一门网络课程,课程运营商在推广期间主打“学完课程后返学费”的活动。收费之后又返学费?为何要费这么大劲儿来回折腾?就是为了通过前期抬高课程的身价,吸引人们主动学习。

如果您喜欢好为人师又容易招人烦,可真需要谨记“师不顺路”这句话。“填鸭式教学”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讨喜。人的自主性决定了几乎没人愿意被迫去做某事,甚至会对迫使他们接受的外在力量产生逆反心理。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虽然他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但他从来不会上赶着好为人师,更不会求着别人跟他学习。孔子强调徒弟求学的自主性,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从来都是学生求着他答疑解惑的。

如此他发挥出师父指点迷津的作用,徒弟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这个双赢局面要远远好于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好为人师者。同理,那些恋爱中死缠烂打的追求者,为什么比矜持自重的人招人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人们渴望自主选择的心理影响。

“医不扣门”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朴实的愿望了。医生这个职业令人肃然起敬,但正常人似乎都不太欢迎医生主动找上门,因为古往今来“讳疾忌医”的心理一直存在。虽然现今很多地方医疗资源并不充裕,一些医院常常会遇到一床难求的情况,但那些主动联系人们的民营医院却常常被人们拒绝甚至拉黑,很多时候可并不是因为他们医疗水平差。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带给人们的总是些坏消息,医术再高超的神医也会因为不请自来遭到人们的嫌弃,比如《扁鹊见蔡桓公》里的扁鹊,而那些主动请人来的医院也往往会被当作是为了谋财或别有所图的黑心医院。

概言之,身怀绝技者之所以作出以上矜持自重的姿态,不能将其单纯理解为这些人是为了虚张声势。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投世人喜欢自主做出选择之所好,以达到事半功倍而非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作者:高远

高远码字实为不易,请您高抬贵指转发本文,您的鼓励是我们努力创作的巨大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