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李陵心里想回汉朝,但是已经回不去了。他不想给李家带来第二次耻辱。
李陵和苏武有这么几次交集,将苏武与李陵对比就可以找出他为什么不回来的原因。
李陵和苏武有过交集,李陵投降匈奴之后,苏武被困在匈奴,他也不敢来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陵他也以当降臣为耻。直到单于命令他去见苏武劝降,他才去见了苏武。
李陵在劝苏武的时候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反复无常,他说我来的时候,你那两兄弟已经自杀,你的老母亲已经去世,你媳妇听说改嫁了。
接着他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不是这样想的,他说我常常希望能够肝脑涂地,报答皇上的大恩。如今得以杀身报效皇上,既使是斧钺加身,汤锅烹煮,我也心甘情愿!为臣的侍奉君王,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一般,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武是死忠于皇帝优于家族。他认为不管怎么样都要尽忠,尽忠就是尽孝。
李陵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我付出多少,自然想要得到多少,我付出去得不到,那我就不想付出了,因为人生很短,何必自苦。他的逻辑就是这样:我为皇帝付出了多少,皇帝又为又付出多少?
一个人如果一想到自己,信念就会动摇,这也是李陵为什么最终投降匈奴的原因。
这是他思想上的认知原因。
第二个原因自然就是客观原因了。
苏武可以回去了,李陵来送别,送别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
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我全家都已经付出了代价,满门抄斩,根都断了,汉朝如此无情,那我还有什么可念的。
因为汉朝已经没有李陵可以牵挂的东西,自然就不愿意回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上官桀成了托孤大臣,掌握权柄。这两个与李陵关系很好,所以想办法将李陵弄回汉朝。
结果李陵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回去容易,但大丈夫不能两次受辱。
然后就放弃回去的机会。
我们简单地理一下李陵的思想动态。
李陵是耻于投降匈奴,他视匈奴为耻,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血性之人,想当年他爷爷一生都与匈奴作战,没想到自己却受耻。这个耻是来源于他的家族荣誉感。
因为李氏家族在李广在世之时是大族,望族。李陵投降之后,李家就臭了,
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所以李陵觉得自己为家族带来了耻辱,这也是他不愿意回去的真正原因。因为降匈奴为一耻,又降汉为二耻,这又将为家族带来耻辱。
李陵真正不愿意回来是不想给家族带来耻辱。
他忠于汉武帝吗?忠于,但于苏武的死忠是有区别的。起码他忠于家族远比他忠于皇帝要高的多。
这是西汉时一部分人的心里状态,到了宋明时代就反过来了,忠于皇帝远高于忠于家族。
人的心态就是这么样子。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想法。很少有人能够超越时代。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谢谢邀请!汉武帝若不杀李陵全家,李陵有可能返回汉朝。从情理上讲,将门之后,李陵应当有他爷爷李广那样的气节,宁死不降,保持将门节操。从古至今,人们大都认为是诈降,也许是这样吧!事实上,以五千精兵对付匈奴三万人马,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可竟能杀敌过万,扭转战机,匈奴单于已打算退兵,如果没有叛徒告密,这一仗就打胜了,当匈奴单于知道李陵虚实,当机返回,包围李陵,李陵战败,被迫投降。汉武帝得知此事,当然生气,满朝文武,只有司马迁说了句公正话,却被处以宫刑。尽管如此,汉武帝也没有杀李陵全家,李陵找机会跑回汉朝是有这个可能的,一家老小都在汉朝,怎能不挂虑呢?
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事后却认为司马迁说得有道理,就凭李陵的气节,报国的热情,不会真降的,就派公孙敖带兵接去应李陵,而这个公孙敖是个胆小鬼,不敢深入匈奴,根本没有见到李陵,转了一圈就回来了,为了保全自己,就说李陵是真降,在匈奴怎样怎样,这本来是欺君之罪,而汉武帝信以为真,一气之下,杀了李陵全家。李陵在匈奴知道此事,感到绝望,彻底打消了回汉朝的念头。一腔报国热情,本想寻机再起,现在全家被杀了,还回汉朝找谁呢?怎还有心报国呢?所以李陵致死无法回汉朝了!
本来,已经投降了匈奴,就是汉武帝不杀他的全家,从匈奴回来,也是一个污点,无论怎样解释,也是很难说清的,这是有关节操的问题。就李陵本身而言,本想诈降,寻机再起,而事情的发展总处处对他不利,首先是汉武帝有责任,相信群臣,错误理解司马迁的话,再后来,那个撒谎的公孙敖,欺骗了汉武帝,汉武帝信以为真,这就逼迫李陵无法回来了!尽管如此,后人对李陵的业绩还是没有磨灭的!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征,在浚稽山被匈奴3万包围。李陵拼死抵抗,最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兵败投降。这时候李陵是诈降。
李陵战败消息传回朝廷,汉武帝以为李陵会死节。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勃然大怒,朝中大臣都责骂李陵。汉武帝以李陵的事问司马迁,司马迁替李陵说情,结果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把司马迁给阉了。
我一直都感觉莫名其妙,为什么李陵的事情,汉武帝要去问太史令司马迁,既然生气,直接把李陵一家给处置了,就不用连累司马迁了。
汉武帝有个特点,喜欢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带兵出征。汉武帝早期用卫青,卫青也确实有真材实料,屡立战功。汉武帝后期用李广利,结果这个小舅子是个草包,最后直接降了匈奴。
后来,汉武帝的火消了,也明白李陵战败是自己没有派援兵导致的。于是派使者赏赐了李陵的残部,并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接李陵回来。
结果公孙敖这哥们儿太不靠谱了,没有接到李陵就算了,还向汉武帝报告说,听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对付汉军,接不到他。汉武帝直接把李陵一家灭族了。
公孙敖能被汉武帝重用,完全是因为救过卫青。打仗水平一般般,但跟着卫青混也混了个侯爵。我真怀疑这哥儿估计是怕匈奴,都没去找过李陵。听说李绪在帮匈奴练兵,直接栽在李陵身上,回来交差。
李陵待在匈奴,本想着找机会逃回去。突然听说武帝杀了他全家,自然是懵逼了。后来搞清楚缘由后,他拿武帝,公孙敖这些人没办法,最后把气全撒在李绪身上,直接把李绪给杀了。这时李陵已彻底死心,再也不想回去了。即使后来苏武,霍光,上官桀劝他回去,都被他给拒绝了,最终老死匈奴。
《答苏武书》中李陵就说大汉朝廷历代都喜欢残害功臣,封赏不公。李广终生不得封侯,最后被迫自杀。苏武为汉朝奉献了全部,回国后都只得了那么一点的赏赐。李陵作为罪人,回去又能看到什么希望?
从文中看,李陵确实是对大汉的做法寒心不满,并彻底死心。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李陵写的,是后人伪造的。
但从历史上看,李陵一家确实是很惨的。
李陵的爷爷李广一生不得封侯,最后因责备愤而自杀。
李陵的叔叔李敢将李广的死归罪于卫青,打伤卫青。卫青心胸宽广,不与他计较。但霍去病不干了,嚣张跋扈,直接将李敢射杀。汉武帝因为宠信霍去病,包庇霍去病的罪责。
到了李陵这里,目测李陵的带兵水平应该是在李广之上的,但无奈最后也是落得这么个下场。
估计谁经历了李陵的事情,都不会有回国的想法。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李陵知道苏武也在匈奴。苏武与李陵同朝为官,都为侍中,关系不错。只是自己身为降将,无脸访求故人。后来,且鞮侯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劝降苏武,李陵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把苏武出使后他家的变故告诉了他,劝说苏武改变主意,留在匈奴,然而,苏武不为所动。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无功劳和恩德,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啥遗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苏武要回国了,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能回到中国,在匈奴扬名一时,在中国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咋能超过你!”
李陵又感叹自己的遭际,说春秋之时,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会盟,曹沫执匕首迫使齐桓公答应退还侵占的鲁国之地,是何等的潇洒!我虽然无能和胆怯,这次忍辱投降,也是想效仿曹沫干一番事业!假如朝廷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积蓄已久的志愿,这是我念念不忘的!
李陵感慨地说,如今朝廷诛灭我全家,是我这辈子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啥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成永诀了!说到这里,李陵泪流满面,起舞而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陨。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汉昭帝即位后,大赦天下,大将军霍光(霍去病之弟)、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过去与李陵交情很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李陵。任立政见李陵即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想以此言打动李陵。
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李陵在匈奴20余年,元平元年(前74),李陵病死于匈奴荒蛮之地。叶尼塞河在今俄罗斯境,那里至今还有李陵的宫殿。后来的坚昆(今吉尔吉斯斯坦)人传说自己是李陵与匈奴女人的混血后裔。
(免责声明:图片及资料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李陵出身将门世家,他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在讨伐匈奴时,李陵以五千士卒与匈奴单于八万骑兵死战,连战八昼夜,杀敌上万,最终力竭投降。李陵投降匈奴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事件的主人公李陵自古饱受争议,其中之一就是他至死都不愿回到汉朝,甘愿效命于匈奴。事实上在汉昭帝继位后,李陵年少时的同僚都劝他回到汉朝,并向他做出保证,但李陵却拒绝回国,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那么,出身将门世家的李陵,为什么至死都不愿意回到汉朝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先从李陵出征前说起。
事实上,李陵浚稽山之战的失败,是李陵与汉武帝两人的私心共同造就的。对于李陵来说,爷爷李广的壮志难酬一直让他心怀愤懑。李广有“飞将军”的名号,史书上记载他骁勇善战,让匈奴胆寒,但实际上李广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败多胜少。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年老体衰,汉武帝并不想让他带兵,但李广立功心切,数次请求汉武帝。汉武帝耐不住李广的央求,最终任他为前将军。可是在如此重要的战争当中,李广却迷路了,当他与卫青汇合时,匈奴早已逃跑,李广羞愧难当,最终拔剑自刎。
李陵是李广的长孙,他出身将门世家,然而此刻它却成为李陵最大的枷锁。父亲李当户早逝,爷爷李广自刎,李家在将门当中已经抬起不头来,因此到他这一代,他急切的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于是在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率军出征,汉武帝命李广负责后勤补给时,李陵却叩头道:“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汉书》)
李陵急迫的想要建功立业,因此他不惜冒着惹怒汉武帝的风险,只为得到参战的机会。李陵最终得到了这个机会,但代价是汉武帝未拨给他马匹。《汉书》当中记载汉武帝对李陵的主动请缨是“壮而许之”,言下之意是李陵的勇敢让汉武帝大为感动。然而实际上如果汉武帝真的想让李陵建功立业的话他又怎会不给他马匹,汉武帝之所以答应李陵,恐怕想的就是通过李陵分散匈奴兵力,为爱将李广利制造机会。换言之,早在出征时李陵与他的五千士卒就已经成为孤军了。
李陵在浚稽山遇到匈奴单于主力,他的五千步兵被三万匈奴骑兵包围。如果是普通的步兵根本无法与匈奴骑兵抗衡,但李陵所率领的五千精锐悍卒却以大车作为堡垒,与匈奴展开死战,数次打退匈奴冲锋。由于久攻不下,匈奴单于其实早有退意,但致命的是,李陵军中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受到校尉凌辱而投降匈奴,并告知匈奴单于李陵所部乃是孤军,因此匈奴不退反攻。李陵率军与匈奴死战,杀敌上万,但最终因兵力悬殊战败。李陵与韩延年等人突围,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突围成功的士兵仅四百余人。
李陵投降以后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无不怒骂李陵,却无人记得他率军与匈奴死战,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却因此遭受腐刑。汉武帝毕竟不是昏君,当他冷静下来以后迅速想清楚李陵投降是因为孤立无援,乃是无奈之举,因此他派遣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腹地接应李陵。可是公孙敖却没有接到李陵,并向汉武帝说道:“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公孙敖这句话可谓让李陵再无退路,不管他是不是诈降,当汉武帝听完公孙敖的话以后,他的叛国罪名都已经坐实。于是汉武帝下令诛灭李陵三族,将门世家也都以李陵为耻。
当李陵得知自己的家人已被汉武帝诛杀后,他痛心不已,同时心生滔天恨意,因为为匈奴练兵的不是他李陵,而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塞外都尉李绪。李陵于是派人将李绪刺杀,以报血仇。可是李绪可以杀掉,对于亲自下令诛杀他满门的汉武帝,李陵又能做些什么呢?李陵的回答是真降,既然汉武帝已经以叛国罪灭其三族,李陵为何还要为大汉尽忠?
更何况匈奴单于待李陵不薄,《汉书》记载:“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一边是汉武帝诛他三族,另一边是单于赐予他财富、权势、美女,李陵最终选择效忠后者。所谓将门世家,他的世家都被汉武帝诛灭了,他何必还要在意将门世家的骨气。
汉昭帝继位以后,霍光、上官桀等人主政,他们与李陵年少时便是同僚,存在一些情谊,因此他们派遣使者去见李陵,使者劝说道:“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然而李陵却不愿回国,他答曰:“丈夫不能再辱。”
其实“不能再辱”更多是一种借口,实际上李陵早已经深知汉朝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他的亲人被汉武帝尽数诛杀,数十年间满朝文武将他当做卖国贼,就算霍光给予他保证,他也不敢相信。那位与匈奴死战的将军李陵在兵败投降时已经死去一半,而汉武帝则亲手诛杀了另一半。
李陵不是英雄,为将者投降敌军终究是可耻的,因此他永远成为不了苏武那样千古流芳的人物。李陵是悲剧,他的爷爷李广是卫青的垫脚石,而他李陵则是李广利的垫脚石,李陵想洗刷李家的耻辱,但他本身才是李家最大的悲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李陵宁愿老死于匈奴地,也不愿回到故乡,恐怕还是因为他心中意难平。
参考资料:
《汉书》
李陵为什么至死不回汉朝?
对于李陵来讲,他没有回汉朝的理由,被匈奴人俘虏以后,李陵本来想找机会返回汉朝的,就和他的祖父李广曾经的经历一样,但是后来他没有这么做,这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汉武帝对李氏家族的态度,一个是匈奴人对李陵的态度。
对于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汉武帝是十分震怒的,他问司马迁的看法,由于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汉武帝还是想确认下李陵真实想法的,于是汉武帝派出了公孙敖,让他到匈奴去接应李陵,但是公孙敖没有完成使命,他不仅没有接应李陵,还造谣生事,说自己抓到了活口并通过俘虏得知:李陵投降了匈奴后,帮着匈奴人训练部队,用来和大汉的部队作战。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汉书》
听了公孙敖的一面之词,汉武帝对李陵已经彻底投敌的事深信不疑,于是下诏书将李陵族灭,李氏家族全部被诛杀,李陵的母亲、弟弟、妻子、孩子无一幸免。
匈奴人怎么对待李陵呢?单于对李陵很看重,关于这一点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汉书》
嫁女、封王、参与大事,这就是匈奴单于给予李陵的待遇。因此当苏武要回大汉的时候,李陵送行时,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白:“如果当初陛下没有杀害我的母亲,族灭我李氏家族,我一定不会背叛大汉,一定会忍辱负重为大汉立功后返回大汉。但是陛下听信公孙敖的谎言,把我年迈的母亲和无辜的族人都杀害了,我对于大汉还有什么眷恋呢呢?我还怎么回到大汉呢?这对于我来说是奇耻大辱,如今我已经成为异国之人,恐怕你我今日一别就成永诀了!”
李陵从假投降到真背离,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在这期间,他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挣扎的,母亲的死,族人的遭遇,让他彻底寒了心,放弃了回大汉的机会,因为哪里已经没有了家,所谓“家”不是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而是因为有自己的亲近之人,对于李陵来讲,大汉已没有值得自己眷恋的东西,因此他不可能回到大汉,对于他来说那是个伤心之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