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2019.4.23

不宁腿发病年龄多在20岁以上,男女均可累及,但以女性为多,常反复发作,夜间或安静休息时为重,主要症状表现为:

1、下肢感觉异常:出现肢体不定部位蚁走感、虫爬感和游走不定的难以言状的不适,处于肌肉深层,有些病人诉在“骨头”内,这种感觉异常多限于下肢(膝和踝之间),主要在小腿区,有时把双足部和膝包括在内。一般为双侧对称性,左右交替出现者较为少见。上肢累及罕见,即使发生,程度比下肢轻得多。

2、腿动不安:由于双下肢一阵不适感仅几秒钟或1分钟即过,反复出现,工作忙时不发生,休息、下班、夜间甚为严重,故喜欢用走动来缓解不适,或不停地揉搓、捶打局部肌肉,除此之外,难以找到缓解不适的方法,躺在床上也翻来覆去移动下肢,严重者难以入睡。醒时、卧位或坐位休息情况下常发生小腿不自主的屈曲运动。

3、常伴有夜间肌阵挛:又称睡眠中周期性动作为睡眠中重复性的下肢肌肉收缩,在6小时睡眠中至少可发生40次以上的腿动。

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不清楚“不宁腿”是什么病症。

如果腿部不适,不管是酸麻肿胀(排除外伤或外力导致的),都是邪气(寒、湿、风等)偏重,导致经络瘀堵气血无法正常循环输送滋养引发的,只要找到并把对应部位的经络穴位疏通即可。方法:

1,按揉,

2,针灸艾灸

3,敷药等。

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我就有过这种病,征兆是先失眠,彻夜不睡,然后是腿痛,慢慢地就坐立不安了,不由自主地来回走动,一刻都不能停止。

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不宁腿患者表现为在安静时由于感觉迟钝而有强烈活动肢体的愿望。患者往往主诉双小腿难以忍受的不适感、蚁走感、刺痛感及蠕动感等,迫使患者改变体位,不停走动,可先从一侧开始,50%的患者有上肢的症状。

不宁腿的第二个临床特点是活动患肢的愿望或腿部不适的感觉在静息的时候出现或加重,或是出现在不活动的状态比如躺着或者久坐的时候。想活动肢体的欲望和不适的腿部感觉可被运动减轻。

不宁腿的第三个核心特点是症状在晚上和夜间时间加重。不宁腿的临床症状对夜间睡眠和白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绝大多数患者主诉难以深睡,或者入睡后不久就因为腿部难受的感觉而醒来。同时由于夜间睡眠障碍导致他们白天感到过度疲劳和嗜睡。尽管不宁腿常见于成人,但是也经常有报告儿童病例,可能会被误诊为生长性疼痛,或注意缺乏,或活动过度等。

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不宁腿综合症是一种累及腿部的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

患者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双下肢难以形容的感觉异常与不适,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愿望,患者不断被迫敲打下肢以减轻痛苦,常在夜间休息时加重。

该病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不拧腿综合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多见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根据是否有原发病将不安腿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继发性不宁腿综合征多由一些疾病而继发。有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继发者约占45%,腓骨肌萎缩症占37%,缺铁性贫血占24%,尿毒症占17.3%,妊娠占11.5%,胃手术后占11.3%,帕金森病占67%,糖尿病占1% 。

原发性的不宁腿综合症,具体病因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1、 临床上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多见,男女比例1比2

2、临床表现患者强烈活动,双腿的愿望常伴有各种不适的感觉,症状症状在安静时明显,长时间的坐卧及夜间易发生活动,捶打后可缓解症状。

3、肢体远端不适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如麻木、蚁行、蠕动、烧灼,疼痛、痉挛等。少数患者疼痛明显,往往误诊为慢性疼痛性疾病,感觉症状可累及踝部、膝部和整个下肢,近一半患者可累及上肢。

4、80%患者有周期性肢动。表现为睡眠时重复出现刻板的髋,膝踝关节的三联屈曲至使趾背伸。

5、由于夜间不适感明显,加之影响睡眠,95%的患者合并睡眠障碍。

临床病程多样,轻症患者呈波动性。中重度患者为慢性进展性睡眠障碍,白天疲乏,除缺铁,妊娠中末期肾病等原发病外,查体和辅助检查通常无异常。

在鉴别诊断上,他应该与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静坐,不能及周围神经病和神经根病相鉴别

治疗继发性不安腿综合症,首先治疗原发病。缺铁性的给予补贴,下肢血循环不良的给予改善循环,有些遗传因素导致的没有特异性的治疗与原发性不安腿综合症治疗一样。

轻症不安腿综症患者不需要药物治疗,有时根据某些特殊情况,临时给药,例如长时间旅行,静坐等。

中重度患者需要规律性给药多巴胺能药物首选。选了一些理疗料疗法,包括有氧运动嗯,经颅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脊髓电刺激等。

中医中药辩证治疗,针灸推拿治疗可减缓发作!

不宁腿的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不宁腿称为多动综合征。中医学属“痹症”范畴,患者有四肢不适感或蚁走样疼痛或紧缩感,喜欢用摸擦四肢,走动,捶打等行为缓解这些症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