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孙权71岁的时候离开人世,这个比曹操和刘备的命比还要长,只比司马懿少活了一年。他死时的谥号是:大皇帝。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谥号每一个字都有讲究的,谥表示一个人一生行为的记录,号表示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合起来才叫谥号。

谥号的每一个字都有讲究的,不是胡乱定的。

比如孙权称皇帝之后,他追谥他的哥哥长沙桓王,为什么是桓呢?

桓在古代表示开疆辟土的意思。东吴的基本盘是靠孙策打下来的,孙权稳固做的。所以孙权给自己的哥哥这个称号还是很合适的,因为他的哥哥还有后代,所以无法给其上尊号称皇帝,只能用王。

谥号是从周朝开始,由周公旦与姜子牙共同创立的,但是在这个谥号序列中,我好象没有找到“大”这个词。

所以提问者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说法我也很认可。

“大”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不过皇和帝什么意思,是有答案的。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

合起来大皇帝的意思,我估计与秦始皇自称始皇的意思有些差不多。

因为孙权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先例。

那就是由一个武人割据一方最终称皇帝,而且进入正史之中。有人马上会说还有赵佗,赵佗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将赵佗归在《南越列传》中。陈寿将魏蜀吴三国并列,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简而言之孙权是凭空出世的,刘备自认为继承东汉,曹魏是通过禅让的方式获得东汉气运,孙权获得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他的吴国的吴还是曹丕封的。

所以也许这个对于吴国当时的官员来说,孙权这就是史无前例,所以用了一个“大”字来形容,然后再用"“皇帝”二次来对他进行歌功颂德。

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帝王中,死后谥号有个“大”字的,寥寥无几。

在谥号的含义中,“大”的意思是:则天法尧曰大。意思就是根据上天法则,如尧帝一般做事。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

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

“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古代为皇帝选择谥号是一件严肃的事,是非常谨慎的,特别是隋唐之前,不会出现如同明朝嘉靖“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样动辄十几个字的谥号。

在历史上的所有帝王中,孙权的谥号独一无二,他是唯一的拥有“大”字这个谥号的人。

提起“大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他们都是封建统一王朝雄才大略的君主。

按理说,孙权建立的东吴,是三国中比较弱小的一方,他既没有一统天下,也没有威震四海,为什么敢用“大帝”这个谥号呢?

孙权:

孙权一生又有哪些功绩可以称得上“则天法尧”呢? 三国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那时候的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孙权改变了这一现象。

他吸收了北方流民,又同化土著的山越人,他在江南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开垦屯田,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孙权曾派军队到达台湾,将台湾划归版图,又派人南下海南岛,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开疆拓土的帝王。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孙权参与了其中的两个,并且都取胜了,说明文治之外,他在武功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

孙权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培养人才。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在他手上培养出来的文武双全的统帅。

他用人不疑,赤壁之战前夕果断听取周瑜、鲁肃的意见最终获胜。

任用世仇陆家书生陆逊,获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孙权知人善用,孙吴一直人才济济,保证了江南的安定局面。

虽然孙权晚年做了几件错事,导致国力由盛转衰,但人无完人,我们还是要客观的看待他。

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的大致评价,特别是隋唐之前,用一两个字评价一个人的一生,很难不失偏颇。

曹操和辛弃疾都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对他的肯定。

《谥法》将谥号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曹操梦寐以求想在死后获得“文”这个表示 “经天纬地”的才能、“道德博后”、品德的谥号。

但曹丕根据曹操一生的功绩,认为他“克定祸乱,刑民克服”,所以谥之为“武”。

同样,孙吴政府根据孙权的一生功绩,认为他“则天法尧”,将孙权谥号定为“大”。

“大”虽然是美谥,但与“文”、“武”这样的美谥相比,还是差了一点点。

这也是后世开国皇帝喜欢用“文”、“武”而不用“大“的原因吧。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小河对岸

谥号是过去给地位较高的死者一种称谓,是对其生前功绩与品行的盖棺定论。根据《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故而,古人对身后的谥号最为看重,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就因为其子楚穆王给其初定的谥号不好,而始终不闭上眼(楚成王被其子楚穆王所弑,初定谥号为“灵”。而“灵”属于恶谥,故楚成王死不瞑目,直待定谥号为“成”,楚成王才闭上眼睛)。

常用的谥号,其实并不多,而好的谥号就更为珍稀。通常说来,开国皇帝的谥号都是最好的,故其谥号出现重复的频率也最大。几乎每一个寿命较长的朝代,都会有自己的“文帝”、“武帝”、“高帝”(开国皇帝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谥号)。

但是,孙权的谥号却是历史独一份。据《三国志·吴主传二》记载:..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因为孙权的谥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大(皇)帝”也特指孙权。按理说,孙权也是东吴的开国皇帝,这“大(皇)帝”的谥号当然也是顶级的。那为何后世却没有皇帝,使用“大”这个谥号呢?

孙权这“大帝”的谥号,可对照西方君主中的英文尊称“the Great”。在西方君主中,只有最为杰出的君主,才会被尊称“the Great”(大帝)。英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大帝,此即: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俄国历史上,也只有两位大帝,即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与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英文译作,凯瑟琳大帝,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而我国的皇帝中,之所以很少使用“大”这个谥号。谥号,起源于先秦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周天子、诸侯国君都没有使用过“大”。先秦时期的谥号,都有特定含义,比如:“文”就侧重于德行教化,而“武”则侧重于定国开疆等等。

而“大”并没有特定含义,“大”其实与“高”是近义。先秦时期,同样没有“高”这个谥号。据《史记集解》:..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刘邦),故特起名焉。

刘邦的谥号为“高”,就是汉代人自创的。之所以要自创“高”这个谥号,是汉初那些大臣觉得单独一个“文”或“武”,都不足以概况刘邦的“文治武功”。而“高”就比较全面,既可以指“文”,也可以指“武”。孙权的谥号“大”,也同样是东吴那帮大臣自创的。而“大”与“高”既然都不是先秦时期的传统谥号,且又是近义,故在后世使用中就自然会“存一废一”。

那后世皇帝又为何会舍“大”而取“高”呢?比如:齐高帝萧道成,南唐李昪、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努尔哈赤,其谥号的核心都是“高”(唐以后的谥号,核心基本上为最后一字,而前面的那些谥号词语可以看成是一种修饰)。

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最早使用者的影响力不同。历史上的皇帝,之所以青睐“文”或“武”,就在于其最早使用者周文王与周武王的强大影响力。而孙权虽是开国皇帝,但毕竟只是割据一方,且东吴政权的国祚也不长,甚至后世都没认可东吴的正统地位,其影响力当然远不能能跟开创四百余年大汉江山的刘邦并论。故而,后世皇帝在取谥号时,也就舍“大”而取“高”。

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孙权的谥号为“吴太祖大皇帝”,又称“吴大帝”,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享有此谥号。

《逸周书》,原名《周书》,在其中就存在《谥法解》这样一卷。记录着追谥的准则,在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进行评定谥号时进行参考,犹如现在的《新华字典》。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这是《谥法解》中对为什么要评定谥号进行的解释说明,意思是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因此,道德高尚的人就得到很好的谥号,品德差劲的人就会得到很差的谥号;每个人的道德行为是根据自身掌握的,但是你死后的谥号是别人给你定的,由不得你。

孙权的谥号是“吴太祖大皇帝”,太祖很好理解,就是吴帝国的开创者;皇帝也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名词,每个皇帝的谥号最终都是“皇帝”,这是对身份的一种认可;最终要的是“皇帝”前面的那个形容词,但是孙权是古今唯一用“大”来形容和定义的。

第一种情况

据传《谥法》是由周公制定,后世许多大家对其进行注解,然而对“大”的解释鲜有文献记载。但是在北宋苏洵的《谥法解》中,对大的定义则是“则天法尧曰大”,也就是能够遵循上天的准则并效法尧的行事。

尧是上古时期的首领,他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因此备受后世推崇,成为历代君王心目中的典范。那么,孙权又有哪些功绩可以与上古明君尧进行媲美呢?

窃以为孙权对东吴最大的功勋是经赤壁之战后,割据东南一隅。同时,对东南地区的再次开发,使曾经被成为蛮夷之地的闽越地区,农业开始得到飞速发展,紧随北方中原直到后期甚至超过。在疆域扩张上,除了向北进军中原之外,还向南发展,甚至台湾地区在三国孙权时期已经纳入了正式管理。

第二种情况

“传世文献用字”与“出土文献用字”的区别,古代“大”与“太”字相通,孙权谥号为“大帝”难道不是“太帝”。要是作为“太”字理解,那就更加容易解释的通了。“太,大也。”太也有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意思,难道孙权继任者给其定谥号“太”,就是希望东吴政权从此开始一直延续下去的意思,这与秦始皇给自己定号为“始皇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代的帝王死后都会被赐予谥号,而孙权的谥号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原来,孙权的谥号是"大"。在中国古代帝王之中,用"大"来作为谥号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目前可靠的史料记载就只有孙权一人而已。

就孙权谥号的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说,孙权作为一代帝王,有谥号这是必须的。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价褒贬,而给予一个具有寓意具有象征意义的评判性称号。这种制度代代相传,也被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叫做谥号。

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点是,古代帝王的谥号都喜欢"文""武"这类字,属于显得比较高级的美谥。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的功绩也不差,后世子孙却给了个"大"字作为谥号。

《周礼》说:"小丧赐谥。"

小丧,即死后一段时间,所以谥号一般不是自己所决定的。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可见谥号的授予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与轻浮,相反谥号的授予可谓是严肃。常用的谥号本来就不多,而好的谥号更是珍稀。如果说"文、武、献"此类谥号代表着高级与尊贵,那么孙权的谥号"大"走的即是平民路线。相反看惯了千篇一律,我个人更喜欢"大"中显现出来的简单与气势。

"大"这个谥号,毫无疑问是配得上这位东吴开国皇帝的,拥有这个千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大"字谥号的人,孙权当之无愧。

同时期的曹操就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号的寓意乃是:"则天法尧为大"。也就是说孙吴的继位者以及孙氏的后世子臣都认为孙权的做法是效仿尧。

尧是是什么人?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大佬,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后世臣子给予这位大帝的称号是赞美无疑了。

大帝之大,大在开国。

细数孙权一生功绩无数,但是在东吴子民心中,这第一大,就当属孙权能带他们在这天下三分的乱世之土,立国安身吧。

孙权继父兄之业,年龄尚在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坐拥江南,才华横溢,善于掌控大局的他运用灵活的策略在乱世之中不断地驰骋。深谙列国竞争的道理,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孙权超越了他的父兄,领导着孙吴政权雄踞江东,与魏、蜀鼎足而立。诸葛亮曾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有这样的功绩在手,相比孙吴子民给予他"吴大帝"这样的谥号也算是民心如此了。

吴大帝,谥号为"大",大在他为人处世的胸襟。

正是因为他选贤举能,任人唯亲的大气量,成就了他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谥号。不管去世后的他是否愿意,也只有虚心接受,这是后人对他为人处世一生的评价。

作为军事战略家,除了丰富的经验以外,他善于重用人才,文武大臣都甘愿为其用,甘愿为之死,甘愿为了一起成就他口中的大业而赴汤蹈火。这是他制胜的武器,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不拘一格。

最恰当的例子当属吕蒙了。

在三国中数一数二的战士,曾今助孙权打败过关于夺取荆州,可谁知道,原来的吕蒙只是一名小校?

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力死,将士都愿以生事主。”

所以他对手下对百姓是相当不错的。天时地利人和,孙权手握两个,易守难攻的江东使他占有地利,善用人才的行为使他占尽人和。如此不成大业真的是有愧于苍天,如此成就当然也配得上这千古以来不曾有过的谥号。

所以说,这个"大",大的有凭有据。

孙权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他是极有雄心壮志的一人,却能够韬光养晦,在取得一番成就之时并未马上称帝,谦虚的他不愿意过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一直等到曹、刘死后,东吴局势稳定才称帝登基。

于此同时,这个"大"不也是有着胸怀宽广,有大局观念志向高远之寓意吗?

综合以上我们并不难看出,为何吴国的后世臣子要首先创"大"字作为谥号来评价他们敬爱的孙仲谋了。

受他自己个人功绩影响,综合判断他一生成就。后世自然认为他是成就巨大,而且又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享有正统地位,所以这"大皇帝"的谥号也就见怪不怪了。

孙权的谥号,为何在皇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神凤元年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

这个“大”字便是孙权的谥号,而孙权也是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谥号曰“大”的皇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话说孙权为何会谥号曰“大”呢?又为何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呢?

这里我们先来对谥号做些了解,所谓谥号是古时候给地位较高死者的一种称谓,这种制度形成于西周早期,《逸周书·谥法解》中记载了周公制谥: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这里道出了谥法制度的两个关键点:

1、死者的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2、谥号是在人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的,不掺杂获“谥”人的主观意愿。

故从一个人的“谥号”中往往能真实反应出当时的人们对其的评价。

在历史上,君王的谥号是有专门的礼官负责拟定的,最后由继位之君确认,由于谥号是带有评判性的,相当于对君王的盖棺定论,所以谥号的拟定是非常严谨的,往往对君王拟定谥号,一定是要充分结合其功绩来进行的。

我们最常见的君王谥号莫过于“文”、“武”了,诸如汉文帝、汉武帝、宋文帝、宋武帝等等,而像孙权这种谥号为“大”(吴大帝)确实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个“大”字究竟是何含义呢?在谥法中,对“大”的说法这样写道:“则天法尧曰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根据上天的法则,如尧帝一般做事。尧帝是古代的贤君,深厚后人敬仰,孙权谥号为“大”,不难看出这是后世臣子对他的一个极高评价,说孙权行事是顺应天道,做人如尧帝一般贤明。

话说孙权是否真的配得上这个“大”字呢?首先我们得肯定孙权的功绩,身处汉末乱世而三分天下有其一,孙权的才能是毋容置疑的。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二:

其一:他在位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开垦屯田,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其二:远征夷洲(现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当然孙权晚年的昏庸也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然人无完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孙权的过于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谥号为“大”到也不为过。

话说这历史上为何仅仅只有孙权一人用了“大”这个谥号呢?

首先“大”这个谥号是吴国大臣自创出来的,之前并没有人使用过,所以前无古人。

那么为什么会后无来者呢?

其一:孙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在古时候,“大”这个字和“高”是近义。像这些谥号一般多用于开国皇帝身上。在孙权之前,早就有了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汉高祖刘邦,而孙权到底也只是三分之主,且吴国国祚也不长,故后世开国皇帝谥号的核心都是围绕“高”而展开。

其二:谥号不在局限于单谥,自唐代起,后世的皇帝谥号一般都很长,如唐高祖李渊谥号“太武”皇帝;宋仁宗赵祯,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等等,用单谥的皇帝少之又少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