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死而不亡者寿这是对长生的重新定义。
我们习惯性的理解中认为长寿,长生指的是这个身体不灭,保持健康,保持活力,能够存在这个世界足够久,那就是寿,如果永生不灭那就是长生。
老子这句话是来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你真的读过道德经,如果你真的清楚老子表达的意思,你就肯定不会去追求这个身体的不朽。你想想看天地尚有完结的一天,活在天地之间的人怎么可能长生永存呢?
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他们在修炼成仙或佛时,都会弃掉原来的身躯。
所以真正的长生不是在于这个身躯。
至于不亡什么意思,知常容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有人说是精神不灭,那肯定是错的,因为在意身体不灭和在意精神不灭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时我怀疑这几句话应该是后人理解道德经的意思之后再加的,而不是原文。
外其身而身存是道德经第三章的观点。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用道德经12章去解释就可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具体的就不展开了。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不是大无畏的精神?至于这个问题,知常容的观点就是不是。大无畏的精神是儒家本义的延升,他重点讲究的是人定胜天而不是顺其自然。道德经讲究的是顺其自然。
从本意上就起了很大的冲突,自然就不是了。
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还是要搞清楚的比较好。
如果你对道德经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我对道德经的解读文章。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首先纠正一点,老子在《道德经》里并没有提倡让人英勇无畏,勇于牺牲。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在《道德经》第七章,有句话说: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之所以能够得到永生,是因为它们没有私心,不是为自己而存在,所以能够永生。圣人做事不居功自傲,甘心又在别人后面,最后反而走在了众人前面;圣人没有想过苟且偷生,最后反而保全了自身。
从头到尾,老子都在论述“无私”,老子认为做人应当摒除私心,做事不刻意强求。
提倡人们让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发现,不以外力强加干涉,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否努力取决于个人,能否成功是由上天决定的,但是如果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我们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行,剩下的让事物顺其自然。虽然现在科技发达,都是无神论,但有些东西却是科学无法解释的,我们不能否认有时候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强求不得。
这是老子说的无私,也是说做人做事不强求,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句话说: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个人只要不失去根本,就能够长久存在,可以做到身体死去而精神永远存在,不被世人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生。
这里的根本是指本章前文提到的“自知”“自胜”“自强”。在老子看来,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富贵满足都不算成功,一个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战胜自我,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能够了解自己就是“自知”,能够战胜自我就是“自胜”,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不懈就是“自强”。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做到了,一个人才可以获得成功,即便是身体消亡之后,他的精神意志也会被人们铭记,达到另一种状态的永生。
从这个问答的题目来看,就是结合了《道德经》中的这两章,因此我在这里稍作分析帮你理一下这两章的含义。
老子在这两章中分别提出:
①收起自己的私心,做事不强求,顺其自然;
②通过不断的自省,强化自身,修养自身,一个人最高的修养就是做到“自知”“自胜”“自强”。
这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不是什么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是告诫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一味的强求,应当顺其自然。同时,我们还应当不断的战胜自我,剔除自身的缺陷,以此来达到提升没在修养的目的。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此两句话与英勇无畏没有任何关系。
外其身而身存,是言长久地保持荣耀不去;
死而不亡者寿,是言子孙以此祭祀不辍。
老子倡导“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其实,“外其身而身存”乃保身之道,“死而不亡者寿”乃是长寿之方。
外其身而身存,出自《道德经》第七章,众所周知,天地长久,浩气长存,而人生短暂。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乃是因为天地不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天地不为自己着想,而甘愿为他人服务。所以,人若是希望自己能够长久,必须向天地学习,向圣贤学习,像天地圣贤一样,以众生为重,把众生的事放在首位,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去做,反而能使自己的真身得到永存。
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世人贪生怕死,皆希望能够长寿,但是世人却喜欢争强好胜,希望能战胜别人,因为不能守弱,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而失去了永恒之道。世人往往也不知满足,为了得到名利,不惜失去立身处世的原则,因此而玷污了自己的灵魂。所以,人欲若能够得到永生、真正的长寿,就必须要修持身心性命精气神,人能立功立德,纵然是肉体死了之后,则精神长存,灵性也会上升天堂,这才是真正的死而不亡。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寿。是出现在两个不同的章节里。“外其身而身存”是在《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死而不亡寿”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但不是指英勇无畏的精神。而是指“善”,也就是宇宙的能量永远不死,能量守恒的原理。
“外其身而身存”,第一个“身”是指物质,第二个“身”是指能量(善),能量生成万物成为物质的身体,但是,能量是一直在运动的状态,就好像是水一样一直向前流,从来没有在物质的身体里停留,所以,能量是不会灭亡的,而且是永远存在。
死而不亡者寿,死的是物质的身体,而不死的是能量的身体。
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寿,是道德经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吗?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和第三十三章。
第七章中老子讲了: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圣人的修为,处世无争,自觉往后靠反而能争先。不计生死,将自己度之以外,反而能保全自已。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了自己的私。
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与现代社会好像格格不入。君不见考大学时万众争过独木桥,揽个工程多家竞标,穷鬼杀饿鬼。恨不得把价格压到最低。在这个充满竟争,从林法则的社会中。人人都在力争上游,只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但老子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一定有它深刻的道理。放在当今社会,并不过时。我们过度竞争,得到一些,一定会失去更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下来两手空空,死时两手空空。争来争去一辈子,无一物可以带走。所有争到手的东西都是暂时拥有,争得金钱名利太多,都是压在人身上的负累。所以,三餐吃饱,一张床容身足矣。何须太多。
老子在《道德经》弟三十三章讲到: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并不是说人死了变成了鬼神。好像不亡。而是指人的肉体虽死亡,但人的精神万古长存。
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诗的意境与老子的死而无亡者寿不谋而合。
用毛主席文章中一段话来总结吧。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私心杂念。那么他的死就重于泰山,他的精神就万古长青。他的人就死而不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