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这种说法是极为不严谨的。

日苏之间只打过两场大仗,一次是1939年的诺门罕冲突,另一次是1945年的苏军远东大突袭。

诺门罕事件中,苏军调集了十万大军和相当高密度的火炮,将日军的23师团打得崩溃,苏军自己的损失略大于日军。

总体上,诺门罕之战是日本的一次试探,所以并未精锐齐出,许多部队都在保存实力。苏联也确实把日本唯一莽出来的23师团给揍了个半身不遂。

在苏军疯狂的炮火和装甲突击面前,日军部队成片的被歼灭,最后虎头蛇尾的结束了诺门罕事件,日军才是屁滚尿流的一方。

这场战役给了自以为强大的日军很大冲击,因此他们在之后努力加强军队的机械化水平,调整研究新战法,重新编组军队,还搞了一场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而且,此战让日军暂时改变了北向战略,转而将目光放到了东南亚,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可以说苏军但凡表现的无能一点,日军可能都会产生更多打下去的欲望,而不是与苏联握手言和签条约玩外交。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日本也不会扼制本性,打死也不去分一杯羹。

诺门罕事件后,日军其实并没有彻底放弃进攻苏联的打算,他们将关东军重新梳理了一遍,大大强化了力量,假想目标直指苏联。

问题是,因为日军大本营的内部不和,中国战场的泥潭、德国的外交催促,因欧战出现的东南亚殖民地空虚状态,种种情况诱使日军最终走向了同英美开战,开启太平洋战争的路途。

结果太平洋战争成了日军又一步臭棋,如果说中国是泥潭的话,那太平洋就是毒沼,日本在经济和工业空前强大的美国面前,很快就丧失了战略优势,开始节节败退地挨打。

当时日本的战略是,利用太平洋岛屿层层阻截美英军,迅速掠夺东南亚资源快速回血,顺便在中国打野升级,最后中路直接“决战”推平对方。

日本想的倒是美,可真打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美军搞了个“蛙跳”战术,绕开懒得打的,专盯关键的,动辄就是火海战术,战列舰航母围着岛爆金币弹,让日军成片成片地损失在太平洋战场。

扛不住了怎么办?就跟借贷一样,挖东墙补西墙。

日军一看,诶?这关东军待在东北好吃好喝嘛事儿不做,装备人员都大大的好,这不是现成的东墙吗?就冲这儿挖!

于是,关东军开始被抽血,要么成建制的被调往太平洋战场作战,要么抽调其骨干补充到残血的部队中。久而久之,昔日强盛的关东军就变成个空架子了,别说打苏联,苏联不打过来都谢天谢地。

战争后期这种抽调现象愈演愈烈,日本为了“本土防卫”,又从关东军这种“闲”部队里抽人,彻底将关东军给挖塌了抽垮了;要不是有肥美的东北膏腴之地和伪满洲国养着大批的日本人,鬼子打死也不敢这么干。

到战争末期的时候,日本一天不如一天,为了搞最后的抗争,关东军也开始拼命的拉壮丁,上到60岁老汉,下到15岁学生,能拉的就拼命往军队里动员,甚至残废、傻子也不例外,是个人都要。

许多日侨可能也知道大事不妙,遂以各种形式加入了关东军部队。一时之间,关东军又吹气球似的鼓起来了。

不过后来发展颇有些戏剧性,日本国内在8月6日不是挨了广岛原子弹吗?天皇和首相等早就想要投降的派系顿时撑不住了。但他们依然想要“有条件”投降,所以还是硬撑着,找苏联帮忙与美国斡旋。

苏联其实早就想从对日战争中分一杯羹,也与美国存在密约,所以他们其实自对德作战结束以后,就派出了华西列夫斯基等三位将军秘密前往远东布置,囤积了大量粮草和兵员。

日本病急乱投医,却不知自己在与熊谋皮,苏联不仅把他们的情报卖给了美国人,还早就在磨刀霍霍,准备把日本当猪宰。

但美国当时却后悔了,他认为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日本,那凭什么还要让苏联插手占好处呢?

所以,苏联和美国两国都在1945年6月9日的时候发起了行动。苏联0点时对日宣战,美国则丢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被人这么折腾,关东军还能有好?甚至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日本国内都没告诉关东军司令部,当晚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还沉浸在喝完花酒的宿醉中呢。

就这样,苏联那些历经苏德战场血雨腥风的大军开始狂飙突进,将关东军碾压式的打爆。关东军的花架子残军虽然也进行了还算不错的抵抗,给予了苏军一些伤亡,但终归是无力回天,他们只是一群历史的弃儿罢了。

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题主的说法,十分夸张,而且完全不对。二战期间,苏联的战略重点在欧洲战场,日本虽然有北上与南下之争,但最后南下派占了上风。所以两国军队,真正较大规模的较量,只有3次。一次是张鼓峰战役,双方损失相当,难说谁胜谁负。

第二次是诺门坎战役,苏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装备,只获得惨胜的结局,至今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日苏军队的第三次交锋,便是战争结束时的东北战役。所以,关东军不可能将苏军杀得屁滚尿流,也没有被苏军像狗一样屠杀。

根据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苏联军队需在欧战结束3个月后开赴亚洲战场。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9日晚,苏联军队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我东北。这便是著名的东北战役,又称“八月风暴行动”,二战最后一次大战役。

这一战役的历史意义及相关的后续事件在此不说。苏联方面, 150万大军对日军形成钳形包围圈。苏联进军我东北的当天,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次日,关东军总司令下达投降令。

关东军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在原日本驻我东北的关东都督府陆军的基础上,升格而来。关东军是日本陆军中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群,素有“帝国之花”、“精锐之师”的称号,也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和主力军。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就直属关东军本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日军大本营将其升格为关东军总司令部,下辖步兵两个方面军,一个装甲军,一个航空军和一个防卫军,总兵力达132万。从1943年开始,部分关东军被陆续抽调到太平洋诸岛,参加与美军作战。

二战末期,关东军仍有31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坦克旅、1支特种部队共71.3万士兵。在总司令部下达投降令后,少部分死硬派,宁肯战死也不投降,继续抵抗。苏军发出了最后通牒,关东军代表与苏联代表于8月18日在哈尔滨会晤,商定投降细节。

8月19日,关东军向苏军举行了官方投降仪式。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70多万关东军,6万多在最后一役中战死,有近万人向中国军队投降,另有少部分因战败绝望而自杀。成为苏军俘虎、后来被送往蒙古和西伯利亚劳工营的,有50多万。

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这是哪个位面的平行世界?应该反过来说才对。

诺门坎战役中,认为此役日军获胜的观点,就是说日军的损失比苏军要小。一场战役谁胜谁负,伤亡比肯定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更要看谁达成了作战目的,谁控制了交战区域,谁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苏军粉碎了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不敢再在边界地区进行挑衅,骄狂的关东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使其即便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也不敢进攻苏联。

而且,苏军在战后完全控制了交战区域,将日军在蒙古境内的据点、工事全部拔除,把日军驱赶回伪满洲国,迫使日军求和。这些史实,即便是日方史料也都是承认的。由此可见,诺门坎之战,苏军怎么讲都应该是获胜无疑。

被俘日军

至于伤亡数字,据中国学者厉春鹏等人著《诺门罕战争》记载,参战的日军第6军军医部编制的诺门坎事件日军伤亡调查表,日军死亡为7696人、负伤为8647人、失踪为1021人、共计为17364人。据1966年10月12日,日本靖国神社举行诺门坎事件战役慰灵祭的报道中,阵亡日军为18000人。包括伪满洲军及其他辅助部队,诺门坎事件中日军方面各种伤亡人数应该超过4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记载,诺门罕事件中,苏蒙军伤亡1.85万多人,日军死伤和被俘6.1万多人。

有人说苏军是以日军几倍的兵力击败关东军的,那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难道不是天下通用的军事作战原则吗?我就是能用比你多的兵和大炮坦克碾压你,你能怎么样?

诺门坎战役中 苏军参谋长谢钦、蒙古元帅乔巴山和朱可夫

诺门坎事件中日军的损失非常惨重,对日本影响是巨大的。此役之后,日军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引咎辞职,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被免职,第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切腹自杀,而苏军总指挥朱可夫上将却被授予“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

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日本在东北中苏边境,一点没占到便益,此后没敢再动。直到45年,苏联出兵东北,一百万日军迅速被打败!

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你是看日本历史书长大的吧!日本是打败过沙俄一次,但那也是用尽了吃奶的劲!死的堆尸成山一般的惨胜,苏联建国后,小日本子每一次的僭越冒险,都被苏联红军分分钟教育的知道自已的人还是狗。

直到现在,就算是苏联完了,俄国毛子也没直眼看过小鬼子,还是一惯的该打就打,该杀就杀。

不过话说回来,小鬼子的操性也是很喜欢在暴力的摧残下恭顺,这一 点还是要像美、俄学习,对待小鬼子,只用把它当成狗,随时的欺辱一把,它才会感觉到爽!

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

我是岛主说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日本关东军曾杀的苏军屁滚尿流,为何最后像屠狗一样被灭?按题主的说法,日俄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战争,日本也确实把沙俄军队打败。实际上,日俄之间在上世纪一共发生了4次战场对决(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沙俄改称苏联),日本是一赢三输,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些什么?

第一次日俄战场对决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

先说下日俄战争发生的背景条件。19世纪下半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新政影响下,尤其是以丰臣秀吉的欧亚大陆扩张理论有较大影响,把向外扩张作为了基本国策,这一时期,日本综合国力得到加强,其军国主义思想霸占整个社会,在扩张野心驱使下,1894年日本终于向亚洲大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清朝以割地赔款为结束。由于日本要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为其势力范围,无形中就动了沙俄帝国的利益,这为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其后各国列强相继在沿海各地都有殖民地,作为入侵中国的老列强沙俄,其势力范围就是辽东半岛,而且他们的野心还想把整个东北拿走,梦想完成一个所谓“黄俄国计划”。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因为甲午战争打败北洋水师,其军事实力迅速成为亚洲一霸,理所当然也加入到了列强行列,日本的野心也因此更加疯狂,他们的目的比沙俄更明显,就是占领朝鲜半岛和整个东北亚,尤其是在铁路等基础建设上比沙俄来得更直接更迅速,日俄相互争夺殖民地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战争来解决。

当时,在中国有殖民地的列强当中,也迅速分成了两派,以美国撑腰、英国出面形成了挺日派,而以法国和德国的支持,又希望沙俄在争夺中获得优势,最终英美日联盟与法德俄联盟都想日俄出头打一仗分出高低。于是,1904到1905年,日俄为争夺东北的天然不冻港旅顺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日本不仅从沙俄手中夺取了旅顺,还将沙俄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撵了出去,整个东北亚悉数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但是,日本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能打败沙俄,并不是日本的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是有多个因素影响。一是清政府倾向于日本,在相关妥协中也与日本有剪不断的关系;二是英美大国在后面的支持。三是沙俄国内意见不统一,在大打和小打的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而日本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付出了重大伤亡,其胜利的影响是外交和政治利益大于军事。

第二次日俄(苏)战场对决是1938年的张鼓峰战役。

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以后,其扩张野心昭然若揭,不仅要占领整个东北和全中国,甚至还想把西伯利亚纳入日本版图,由于中俄朝边境的张鼓峰地区扼守图们江出海口,对日本作为战略通道登陆欧亚大陆非常重要,所以日本关东军纠集日军和朝鲜大部伪军在张鼓峰地区对苏联红军展开了试探性进攻,虽然日军的举动让苏军意外,但双方仍运用了较大规模的兵力,最终日军战败。

张鼓峰战役实际上只能算是一场双方争夺一个制高点的战斗,但意义重大。虽然13天就结束了战斗,但引起了苏联和斯大林的高度重视,因此,苏军特别加强了远东的军事部署,并在第二年再次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第三次日俄(苏)战场对决是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

日军发动诺门罕战役与当时的世界格局有很大关系,一方面,1939年对于日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日本在选择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在北上方面,由于德意日已经形成事实上的轴心国关系,希特勒闪击波兰和向东扩张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他非常希望日本北上南北夹击苏联。在南下方面,由于中国战场的需要,以及东南亚丰富资源的吸引,日本把视角也伸向了南下。

另一方面,日军在张鼓峰事件失败后,仍然想再一次试探下苏联的态度和军事实力。在准备了大半年时间后,1939年5月,侵华日军就通过不断在诺门罕地区制造麻烦在边境挑起事端,从而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

但这场试探性进攻的结果,日军仍然大败而归。原因是苏军早就做了充分准备,不仅让朱可夫一战成名,还检验了苏联强大的机械化部队装备和飞机大炮的威力,这也是苏军自大清洗以后展开的第一次对外作战,意义深远。

对日本军来说,诺门罕战役彻底打消了北上的企图,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南下和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上。

第四次日俄(苏)战场对决是1945年的苏军出兵东北。

实际上,早在1943年的11月28日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向罗斯福和丘吉尔承诺,只要打败德国,苏德战争胜利后,苏联就能在半年内出兵东北,把日本关东军从东北撵走。但他同时也提了条件,那就是把大连港给他,并在中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英美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在国际监督下把大连变成自由港,这个做法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利益。

所以,对于150万苏军出兵东北,是与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轰炸日本意义是一样的,当时这两个军事力量最强大的集团,直接就决定了日本的命运。

通过上面日俄4次交战可以看出,日俄之间的战争有其必然性,因为都把东北亚当成了其侵略扩张的目标。同时又具排他性,这是因为东北亚地处战略要地,是欧亚大陆接壤和出海口。而对于两国的军事实力来讲,日本无论是一战期间还是二战期间,都不能跟沙俄相比,毕竟沙俄是老列强帝国,日本是一个新生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扩张野心主要是军国主义思想影响。

而日军之所以能打赢日俄战争,却打不赢后三场日苏战争,主要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新的苏联红军,其作战体制和作战样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想以武力去挑战苏联的利益,无疑是自不量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回答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