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你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的,因为诸葛亮王朗两个人论战,看上去很精彩,其实是鸡同鸭在讲。两个人是站在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情,诸葛亮这样骂,王朗是不会死的。
为什么王朗在《三国演义》中会被气死呢?因为这个是需要满足读者的需要,也是罗贯中作为价值追求的需要,是作者和当时的读者让王朗必须这样死的。
王朗忠于魏国,诸葛亮中于汉室。我们先来看一下对话: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这是王朗开口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是站在历史潮流的角度去看的,要顺应天下变化,既然顺应那就谈不上其他,在王朗心中自然认为东汉已经灭亡了,这是天道。既然天让东汉灭亡,诸葛亮这么一说王朗怎么就会被气死呢,没理由。
诸葛亮开口的第一句话: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王朗认为汉朝灭了,诸葛亮偏偏说他是汉朝元老,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忠,一下子就把他弄到了不忠不仁不义不孝的道德谴责高度。
这一种人在明代读者心中唯有一死才可以赎其罪。
如果你看过《三国志》,你就不会有此想法。因为在真实的三国有两个概念,天下与国。
谯周为什么鼓动刘禅投降,那是因为谯周认为应该顺应天下,相反他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不对的,这种观点受到三国舆论的支持。
在今天看来,这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因为天下和国已经融合在一起。
王朗这种言论在明朝人眼中看来,这就是叛徒行为,诸葛亮这样骂他是对的。这种人自然必须得诛杀,问题是怎么诛杀一个人呢?
让他自己气死是最合适的方式,因为唯有气死,才解我们之恨,也方显诸葛亮之大义,同时也呈现叛徒之悔恨,同时才能将忠字写的大大的。
这是当事者和旁观者的区别,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王朗的说法当然是对的,因为这是顺应潮流,但是诸葛亮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当然要忠为先。
明朝后期即有一生不服清朝的明亡人,比如八大山人朱耷,也有归顺清朝的大臣,有人统计过超过120位明朝重臣归降了清朝。
站在明朝的角度看,这些人是变节该杀,站在清朝的角度看,这些人是顺应时势。这依旧还是诸葛亮与王朗的困境,那你说诸葛亮和王朗谁才是对的呢?
当我们生活中有人出现王朗这种观点时,我们必定会对其讨伐,恨不得其与王朗一样的下场。因为我们都是当事人,自然要维护我们认可的。
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从最初的陈胜吴广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中国的天下就已经不是一人,一家的天下了,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也就从根本上站在一种公正的角度上看待他两人的说法,而不从一种偏汉或偏曹的角度,那么他们二人谁说的更有道理呢?
诸葛亮剧照
对于王朗而言,虽为汉臣,但从真正角度上来看,并非他背弃了大汉朝,而是大汉朝背弃了他,如果大汉依旧强盛清明,请问还会有农民起义,还会有军阀割据,最后三国鼎立吗?如果非说,即使如此,也不应该背叛,不然那就是汉奸,那刘邦曾经也是秦朝人,也还是秦朝的基层官员,他建立了大汉朝又该如何说呢?难道非要区别对待?他做的就是顺应天意,别人做了就是叛国汉奸?所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王朗的角度上来看,他说的也没错,顺应天意,归附天下大势。
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说的又如何呢,从他的角度上来看,天下是汉室的天下,虽然目前大乱,但是还有刘皇叔在中兴汉室,而王朗身为汉臣却甘为曹操的下属走狗,这就是不忠不义,这是从诸葛亮,从汉室的角度上来说的,在拥刘反曹的三国演义中,自然觉得汉室才是对的,觉得诸葛亮说的有道理。
但是所谓成王败寇,自古有之,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上来看待,其实若是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来说,王朗所说还更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然中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王朝更替了。
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
经典的“诡辩”桥段:二人说的其实各有道理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更是被很多网友截取,甚至被恶搞。
那么,诸葛亮和王朗究竟谁说的更有道理?
其实,我觉得站在双方的角度,都各有道理。这段对话堪称是中国古代诡辩的最高境界。只不过,罗贯中的立场是“扬刘贬曹”,所以才故意杜撰出这样一个情节,其目的是凸显诸葛朗的英明智慧,也借诸葛亮之口说曹魏政权来得不正。
王朗的发迹史:脑回路奇怪,先投孙吴又投曹魏查《三国志·王朗传》,并没有这段情节,而且王朗也不是死于阵前,而是病逝而亡。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王朗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他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学者,从小就阅读经书。
因为学问好,所以在东汉末年被推荐为茂才(其实就是秀才,因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王朗这个人比较死脑筋,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开始的时候就打算保护汉献帝。
汉献帝很感动,封他为会稽太守。结果,他也是命不好,正赶上孙策率军队跨国长江攻打会稽。王朗的功曹虞翻就跟王朗说,咱们也打不过孙策,不如逃跑吧。
王朗坚决反对,“我是汉朝的官员,应该守住城池”,于是出兵与孙策作战。你一个儒生哪里打得过孙策,最终兵败如山倒。孙策看他是个儒雅之士,没有惩罚他。于是,王朗投降了孙策。
后来,曹操知道了这个人,就向征召他。王朗于是,赶忙脱离了孙吴的阵营,自己走了好几年才走到曹魏地盘。
你们看,王朗的脑回路是不是有点奇怪。你要是知道自己打不过人家,要么你就逃跑,要么你就早早投降。损失了不少人的性命,拼了个鱼死网破,既然你那么有气节,为什么不自杀呢?还最后投降了,简直无法理解。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罗贯中虚构诸葛亮骂死王朗细节,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根据他的性格。
王朗有“诡辩”气质:曾因生孩子的事跟魏明帝说了一堆废话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也记载了,王朗这个人有诡辩潜质。
话说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皇子先后死亡。后宫怀孕的嫔妃也很少,曹叡很犯愁。于是王朗就上奏折说:想当初啊,周文王十五岁有周武王,后来又有了十个儿子。武王后来生周成王,周成王也美什么兄弟。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有圣贤道德。
所以说,生育这个事有早有晚,生的孩子也有多又少。陛下您非常英明,虽然现在孩子不多,而且也比周文王生周武王年龄大。那该怎么办呢?
广娶后妃?那也不靠谱,秦汉末年很多皇帝都有成百上千的后妃,可是汉子也很少。我认为,生孩子这事,重要的是在一心一意,不在于求多。
因此,我看到皇上您儿子少,我很忧心。祝愿您能像轩辕黄帝那样,有二十五个儿子。
我觉得,王朗简直是说了一堆废话,但是安慰了曹叡,也将曹叡种种夸了一把。可见,王朗的口才不是白给的。
诸葛亮vs王朗:诸葛亮人生攻击加骂大街!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王朗那么有自信,觉得自己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让诸葛亮乖乖投降。
王朗在劝说诸葛亮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演说文章。王朗先说了天下大势,什么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太祖武黄帝,就是曹操,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才安定了社会。
所以,曹操夺取天下是天命所归!你诸葛亮有大才,为什么要违背天命呢?
可以说,王朗这里面有三个转换,第一个是说了一个共识,也就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先奠定了大家的共识之后,于是开始第二步,偷偷加入进了主观的看法了,曹操平定天下,这个勉强也算是客观的现实。
但是,由此证明曹操是天命所归,这就完全是自己主观的推论了。
到了第三步,就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了。你诸葛亮很厉害,就应该顺应天命!
应该说,王朗的这篇演讲,在从第二步跨到第三步的时候,转换的不好,给了诸葛亮还手的余地。
我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除了腹黑之外,还有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气概!诸葛亮一张嘴就先人生攻击,我们可以看到,王朗在演说的时候,没有一句侮辱诸葛亮,甚至还捧他。
但诸葛亮一张嘴就是人生攻击,什么说的都是粗俗的话,然后也说了一下客观原因,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后来就直接说他先投孙策,后投曹操不光彩的历史。然后说天下人都想吃他的肉!你还好意思在这里谈什么天命!
对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人来说,气节和面子很重要。估计王朗此时都蒙了,你这怎么突然就骂上街了。
最后,诸葛亮说: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于是,王朗吐血跌落马下而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厉害的是,节奏把握得特别好,开头平和,然后循序渐进,节奏加快,最后重重一击。而且是不就事论事,直接人身攻击!
所以,我觉得王朗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没有诸葛亮更放得开。当然,双方各为其主,说得话都不能说客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进行辩论而已。
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舌战: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不顾已经76岁之高龄,与曹真等人于祁山迎战诸葛亮。王朗在阵前欲劝降诸葛亮,不料反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他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不过居士我看了他们舌战的原文后,深深的感觉:王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相信很多网友与我有一样的感觉吧。下面居士我为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王朗说的有道理,已经为什么他会被诸葛亮骂死。
王朗提出的第一个论点是:天下自桓灵二帝以来,群雄割据,盗贼蜂起,“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而曹操(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是天命所归。
王朗这么说,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专权等一系列事件后,东汉已经算是灭亡了。汉献帝有名无实,既没有兵马,又没有地盘,只能带着一帮同样有名无实的官员大臣东躲西藏,最后在洛阳讨生活,日子过得很苦逼。而曹操作为一方诸侯,他的兵马、地盘全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并不是从汉献帝那里夺过来的。曹操虽然是权臣,但他与之前的王莽、之后的司马懿不一样,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更像是合伙开公司:曹操出钱,汉献帝出招牌,虽然公司名义上的董事长是汉献帝,但公司里的资产全是曹操的。就算没有曹操,汉献帝也没有权力,说不定哪天饿死了都没人管。
王朗提出的第二个论点是:曹魏代替刘汉乃是禅让,并非篡位,所谓“应天合人,法尧禅舜”。
王朗的这个说法,也难以反驳。因为曹魏代汉之事,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从程序上看确实是没问题的,是汉献帝主动禅让。就算诸葛亮有不同意见,可汉献帝还活着呢,汉献帝都没说什么,哪里轮得到诸葛亮着急呢?
所以,王朗的话看上去确实很有道理,较难反驳。如果诸葛亮就此跟王朗展开辩论,必然夹缠不清,很可能导致士气低落。所以诸葛亮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直接对王朗展开攻击。
诸葛亮一上来就点明了王朗的弱点:“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王朗的身份是汉臣,所以有些话别人能说,但王朗不能说。
接下来诸葛亮指出,为什么汉朝最后衰败了呢?就是因为“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诸葛亮的言下之意是,你王朗这样的汉臣就是朽木、禽兽,狼心狗行,奴颜婢膝,就是你们这帮人不干人事,才让社稷倾覆,生灵涂炭。
正如诸葛亮接下来说的,王朗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怎么能得意洋洋的说出曹魏代汉乃是“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呢?这一下击中了王朗的软肋,可谓精准打击,斩首行动。
然后诸葛亮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对王朗进行人身攻击,说“他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说他“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说他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一下一下都戳在王朗心里,所以骂得他死在马下。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会感觉王朗试图与诸葛亮论说道理,而诸葛亮却直接辱骂王朗,一点风度也没有。但是要知道,这可不是辩论比赛,而是另一场战斗——宣传战。既然是战斗,所谓“兵者,诡道也”,就需要出奇制胜,虚虚实实。王朗的言论,就好像摆开战阵,想要正面决战,而诸葛亮却是直接派出刺客刺杀地方主将王朗。你可以说诸葛亮的行为不够光明正大,但确实有效,一击制胜。
而且王朗的身上确实有污点。当时的人们讲究忠义,你王朗身为汉臣,就理应为汉室尽忠,不能改换门庭投到曹魏麾下,更不能替曹魏来劝诸葛亮投降,毕竟诸葛亮代表的是蜀汉,而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号。所以王朗说这话理不直气不壮,被诸葛亮抓住了弱点。哪怕是曹丕来了,也无话可说,因为曹丕也不能否定忠义。
王朗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换个人来说可能就没问题了。比如曹真,他没做过汉室的官,一直跟着曹操打天下,只需对曹魏政权忠义,无需对汉室效忠,这叫各为其主。但是王朗做过汉室的官,身为汉臣,却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得意洋洋地想要劝降诸葛亮,最终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三国演义》中一段著名的戏码。
我们先看看两人骂战的具体内容
王朗: “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亮:“正是。”
这是正常地打招呼。
王朗: “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诸葛亮:“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王朗: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这里也算正常的对质,辩论,算不上“骂”。
接下来的就是高潮部分了。
王朗: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乐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我个人认为,王朗此言的某些部分的确有些道理。自从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一方混战不已,给国家、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就像曹操的《蒿里行》说的那样“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面对这种异常凄惨混乱的景象,曹操能够逐渐统一北方,重视农业生产,使北方经济恢复发展,百姓逐渐安居乐业,这份功劳是不可抹杀的。曹氏替代东汉是大势所趋,王朗在这里用“天命所归”言之也不无道理,毕竟古人信奉天道天命之类的说法。
至于后部分劝降诸葛亮的话,也是有理有据,最起码也是中规中矩的说辞。
诸葛亮:“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诸葛亮说王朗之言是“粗鄙之语”,也算不上骂,有时候辩论就是要贬低对方,语出惊人的。
诸葛亮下面的话在语言上算得上是骂。
“我有一言,清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他直接否定,曹魏政权是“天命所归”的言辞。把曹操和董卓一类的作比,至此朝廷中都是“朽木”、“禽兽”、“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
实话实说,诸葛亮这里说的有些过了,不过东汉中后期以来,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他们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权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是不可辩争的事实。
东汉后期,京师就流传着一句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由此可见,在朝廷的官员的确没有多少是好货色的,诸葛亮这里说的“朽木”、“禽兽”、“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并非没有道理。
这时诸葛亮的骂只算是热身。
接下来,诸葛亮将矛头指向了王朗,开始“骂”他了。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这里诸葛亮利用王朗在汉朝是以“孝廉”走上仕途的特点对他进行攻击。汉代以孝道治天下,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也并非一味的世袭,一般百姓走上仕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举孝廉。孝与廉都是人的一种品质,是受世人赞誉的。
汉朝因孝廉起用王朗,王朗应该忠君为国,然而他背弃汉室投靠曹魏,成为曹魏篡汉的“同谋”,这的确是他的一个污点。
所以面对诸葛亮的这番估计,王朗气急。
王朗: 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诸葛亮以话逼人,根本不给王朗还口机会。而且这时候诸葛亮对王朗的攻击开始升级了。
“无耻老贼”、“谄谀之臣”、“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些词汇是真正的骂人之词了,算是人身攻击了。
王朗: 我、我、我…… 诸葛亮: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最后更是说王朗是“断脊之犬”,说他是失去脊梁只知道卑膝奴颜。
临了,还有一句后世被玩坏了的表情包名言“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 你、你……啊……
至此,王朗被活活气死。
诸葛亮骂王朗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桥段,正史中的王朗可是正常寿终正寝的。
罗贯中在这里虚构这个判断,很明显是为蜀汉正统做辩护的,为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做辩护的。
后人会觉得王朗那段话说的很有道理,主要是受后来发生的事实影响。三国最终一统,而统一的是晋,晋正式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
可以说曹操曹丕父子为最终天下的统一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当我们带着这种已经形成的历史事实看待某一问题是自然而然地有先入为主的认知。
我是微史春秋,学识有限难免不足,欢迎各位交流探讨。
诸葛亮王朗论战,我感觉王朗说得好有道理怎么办?
Hello!大家好,我是追溯历史传奇。
关于次二人撕逼辩论赛,我们也来撕逼式的分析一波。
从各为其主和人品道德来说我个人觉得王朗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图剖析,举例论证。
各为其主,以口为弓,以舌为剑,刀光剑影,鲜血四溅此二人可谓是各为其主,所谓身在其职,要谋其政,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两个人之间本也是敌对关系,所做之事自然都是忠心护主,没有对错之分。
首先我们先给二位定位分析,入侵的原因和守护的道理。
诸葛亮(“侵略者”)奉命行事(天子诏书),铲除逆贼,匡扶汉室,师出有名,想救苍生于水火,让天下一统,尽归其下,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在此辩论赛中,诸葛亮牙尖嘴利这是世人皆知。
一叶扁舟,孤身一人,一把羽扇,轻装上阵,一人一口登陆江东,大战群舌,面不无惧色。
但是诸葛亮在和汉朝元老王朗的口舌辩论时,竟然口无遮拦,破口大骂,对其进行浯口污耳的秽言秽语的人身攻击,实属下下之策,孔明又自比管乐,有失他文人墨客的称号,虽然句句有理,但是话语间流露他无力反驳,也体现了他暗色失色的言论。
汉朝元老王朗(“受侵者”)反之元朗的说法更让人觉得颇有道理,奉天承命,从太祖皇帝的扫清六合,席卷八方,万民归心,四海仰慕,到世祖文帝应天合人,效法尧禅位于舜,承继大统,这也都算的上是奉天行事,此话很有句句在理。
王朗一言一行都是为国为民,好言相劝,没有半句浮夸之相,反而带来“杀身之祸”,王朗虽心胸狭隘,但也是孔明口舌恶毒,字字带刀,句句扎心啊。
换个角度分析,如果诸葛亮就此班师回朝,杨兵屯粮,保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可安度晚年,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欢迎关注我追溯历史传奇,下一个传奇历史更精彩。
欢迎您留言,一起讨论历史的真实与剖析。
感谢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