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说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但是知常容可以说一说阳明心学在现实中对个体的意义,社会方面的意义就不说了。
一、阳明心学是什么?阳明心学很多人听过,最近五六年好象挺火的。那么阳明心学是什么?
王阳明精通儒,佛,道三家,曾经年轻得意过,也受过苦难,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大冬天一个公子哥被关到了京城的监狱中,自己还有肺病。后来发配到龙场,受尽苦难,最终龙场悟道,悟出心学。
心学的开端是南宋的陆九渊,发扬光大是王阳明。
在知常容看来,心学是对儒家的修正和背叛。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学讲究的是规矩,孔子时代还提因材施教,述而不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儒学走向僵化。可惜后世将孔子圣人化,同时还集结了《论语》,虽然使得儒家发扬光大,同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规矩越来越多,普通人很难达到。做一套说一套的伪君子就开始越来越多,这个在明代特别明显。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对儒学的一种修正,减少规矩,他认为心与世界相同。人有不同,作用有大有小,但是最终那心中明镜的清亮程度是一样的。
等于说他毁掉了儒家的所有规矩,这也是他当时被很多人非难的原因。规矩存在可以让人有所着摸,没了规矩别人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传承比较困难,王阳明死后,心学其实就已经走现衰败。
心学在日本受追捧,后来慢慢红回到中国,
如果追根溯源,王阳明走的是孟子之路。
二、阳明心学对个人的启发和价值我研读《道德经》二十多年,一直感觉不得入门,我对《道德经》真正有感觉是二年前当时听了一个浙大教授关于王阳明事迹介绍之后,我才买了王阳明的《传习录》,看完再去看《道德经》,我突然有所明悟,再读就能理出头绪了。
如果你想研读《道德经》,个人建议先读《道德经》,遇到瓶颈再看《传习录》这样你会大有收获。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在《传习录》中,这一本书适合年轻人看,完全正能量,浩然正气,积极向上,没有一点负能量,适合朝气向上的青年。
阳明心学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不是“知行合一”,虽然这四个字是阳明心学中知名度最高的四个字。
阳明心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个修行的起点。从哪里开始修行?
很多人只羡慕高僧,大能,大儒的风范,估计也看了很多他们自己的心得,看完之后,很多人觉得似乎懂了,但真的学他们之时,发现最关键的第一步不知道怎么迈出去。
阳明心学中没有这样的困扰,他说的很清楚:以恻隐之心,父兄之爱为根基,然后持续浇灌必能成参天大树。
结语:王阳明说佛,道,儒三家其实是一样的,但是儒更佳一些,这里说的儒好一些,并不是说儒家比佛道还要强,指的是儒家的入门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儒家讲究的一种差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疏有别,符合人的生活和认知,比较容易引导。
具体的就不再展开,展开一万字也不够,因为光解读,我就写了13篇文章。至于《道德经》的解读我写了不下二十万字。这里只能说讲一点引子,关键的还是要各位自己去实践,因为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一直强调的。
知而不行是不知也。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人认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但他本人否认过。无论如何,王阳明心学都是值得我学习,而且他的学说对今天社会影响还是很大!
毛主席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心之力》的旷世奇文,蒋介石在火车上看到他的心学,大赞后把名字改成“中正”。让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
所以王阳明心学具有很大的魅力!
过去工业革命发挥了知识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侧重的是教;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现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的时代,也就是在二十一这个世纪,逐渐开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发挥智慧的作用。知识是教我们寻找到某些东西,而智慧是让我们懂得放弃某些东西,这样才能走得远。而这一切,王阳明心学就发挥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内心的良知,不断修炼自己内心,学会判断是非,注重人的内心感受。
那什么是王阳明心学呢?
我还是比较推崇度阴山的解说,王阳明心学有四个层次:
1、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总感觉自己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好恶之情”
“而一旦你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所以我们需要致良知,特别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这些感受会更强烈。
2、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我们人人都有良知,我们天生就能判断是非。比如看到前面有人将要踩到一处积水,良知告诉你你要提醒那个人。就连小偷看到小孩将要掉进井口都会去提醒,我们天生就有良知判断是非,只是后面被“灰尘遮住了”,被欲望遮住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如今在金钱至上的年代更是如此。其实哪有那么多焦虑,烦恼,我们只需按照良知做事就行了,这个需要我们去修炼。
3、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王阳明说,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王阳明几次度过人生的困境,几次打战都顺利,就是遵循良知去做事。
4、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格物”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要放到具体事情上学,做事也是知,求知也是行,需要知行合一!
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四句话,是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生平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一生主要研究儒学、道学、佛学等,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这个五溺,基本就是他一生的发展过程,神仙之习,乃道学,当时称之为此。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书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心学
通俗以言之,所谓格物,就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探索事物的终极原理;所谓致知,就是将已经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向外类推,触类旁通,渐次由一事一物背后的终极原理而掌握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达到一种近乎无所不知的境界。
阳明心学总是强调学问须在“事上磨炼”——以今天的概念来约略表述的话,这就是要人在实践中将思辨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化为不假思索的情绪反应。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这句话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说的,阐述了阳明心学对于如今时代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心学与理学也有分歧,陆九渊相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终极真理尽在自己的心里,不必外求。而朱熹认为人需要通过对一样样事物的深入认知来积累见识,直到有一天豁然开朗,认识到终极真理。心学与理学的分野就在这里。
今天重新认识和重视和崇拜心学,更多原因是目前世人都逐利,更需要一种内心的力量。
我们喜欢追求崇拜大师,与其说是追求他的学术,不如是追求一个内心认为的感性的力量来支撑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贤,这个圣贤就是对于天地之道的感悟,是自己内心的释怀。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关注阳明心学的人,偶尔会看到这句话,并且引用的人一般都言之凿凿说这是杜维明先生的提法,连包括郦波在内的著名专家学者都作如是说。但杜维明先生早已否认了这一“指控”。
其实,“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是一名日本学者说过的话,他将自己撰写的日文版《王阳明小传》赠送给小自己一辈的中国同行、贵州著名阳明学专家余怀彦时,在书签上恭恭敬敬地题写了这句话。他就是享誉国际的日本儒学大师冈田武彦,其主要著作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现代的阳明学》、《儒教精神和现代》、《王阳明纪行》等。冈田武彦老先生对王阳明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作为日本友人,为表达对中国先贤的崇高敬意,也为深入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老先生生前不顾高龄之躯,不畏路途艰辛,曾沿着王阳明的足迹到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行程逾一万公里。冈田武彦为帮助各地修建重建各类与王阳明有关的遗迹遗址,曾在日本积极募集资金。他为世人重新认识王阳明,推动阳明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我们不要片面高调解读冈田武彦的这句话。“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并非指在21世纪,“王阳明”这个人、阳明心学将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大家关注、研究的焦点。我个人的理解,冈田武彦的本意是,我们人类在快速发展中因为过于贪婪、过于单方面向大自然索取,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变得不和谐,这个问题在21世纪将变得更为严重。这个时候,需要重新用“良知”来审视人类自己,通过“致良知”来克制私欲、回归本心,通过“万物一体之仁”来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而这些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所以,所谓“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即是“21世纪是呼唤‘良知’的世纪”。
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这世界上的贼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们心中的贼更多,多如恒河沙数。
对于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来说,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难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天上的浮云而已。
这世界上充满了贼人。有窃国的大盗,有穿墙过壁的小毛贼,有呼啸山林的山贼,这些其实不足为惧。因为他们是外显的,是现实的,用武力就能解决。而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贼,却很少有人能战胜它。
因为,人毕竟是欲望的动物。
按照中国儒家的观点,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圣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观点,能做到扫除心中的种种杂念绮念,做到无己无名无功,这同样是圣人神人和至人了,这就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谓理想,从来都是立于最远的地方,不容易达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阳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经蔓延了数十年。王阳明仅仅用了几个月,就完成了几十年没有完成的任务。但王阳明一点也不骄傲。他写信给自己的学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山中之贼可以用武力解决,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盘踞在我们内心的欲望、内心的贼,却时时刻刻与我们战斗,与我们拉锯。他们势力强大到几乎战胜了所有的人,而且还将战胜更多的人。他们是我们内心的魔鬼,之所以我们无法战胜他们,是因为那个魔鬼,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就是自己!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
能看清别人,叫聪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战胜别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战胜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
人为什么要战胜自己,是因为人的心中有贼。
人为什么很难战胜自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在良知之外,还有叫私欲的东西。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来自于孟子的性善论和欲求自得的理论,来自于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论,来自于他自己创立的心外无物和致良知的理论。
王阳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学,他的思想其实来源于儒家的亚圣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举了个例子告诉学生,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王阳明的意思是说,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否则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被我所感知。就相当于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样,但是我没有看见她,她就不在我的心里,这个美女于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我看到这个美女了,她美丽的倩影在我的心里投下了层层涟漪,她的美对我产生了价值和意义。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并非是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于我才产生了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因为二十一世纪,心学宗师王阳明的化身,又来到了这个世界,降临到中国,随缘传播心法,所以说,二十一也纪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心学,对中华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使中华文化文明和物质文明又达到了高潮,引领了世界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是中国之幸事,世界之兴事。
自从二千零一年,
这个地球不平凡。
阳明化身降中国,
告诉人们把心观。
中华文化得传承,
宇宙真理又重现。
神州大地再复兴,
世界文明也灿烂。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谢谢信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正好最近看了几本关于王阳明的书,也听了几个课程,借此机会再把心得梳理一下,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这句话是哈佛大学的杜维明说的。至于21世纪是不是王阳明的时代,咱们从头捋一捋就知道了。
提到心学的现实意义,咱们有必要先把王阳明创建心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01 王阳明的一生及心学的问世王阳明的一生,确实是励志的一生,是惊心动魄的一生,从他12岁立志做圣贤开始,一直到57岁去世,都没有消停过。
他仕途坎坷,一直处于猜疑、诬陷、排挤、打击之中,他身处逆境,做圣贤初心不改;
他
他两次剿匪,平宁王朱宸濠造反,聚乌合之众,他身处险境,力挽狂澜,屡建奇功,扶将倾之大厦。
他格竹子,格兵法、格辞章、格经典,格释道二学,专心致志;深陷牢狱之灾,暗无天日,他身处困境,最终突破理学,
他贬谪龙场,生死一念,身处绝境,但他端居澄默,胸中洒洒,堪破名利生死。终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自此,从17岁格竹到37岁悟道,历经20年,伟大的心学诞生!
02 心学的含义心学的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3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有说四句话的,那就再加一个万物一体。
心即理,理在心中,也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主要是相对于对外格物还是对内格心来说的。
知行合一,是良知引导行动,
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需要做的就是擦亮心镜,见出时常被欲望蒙蔽的良知。
万物一体,心学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心无善恶,我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而统领天地万物的就是我的心,心之本体是良知,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
03心学的现实意义心学,是普世哲学,讲的是万物一体,心是灵魂,而主宰心的是良知,是仁。什么是良知和仁呢?其实就一句话,谁领悟了,谁就能发达!
那就是已欲达而先达人!
心学的用途:
一是让我们内心强大!心学是解决焦虑、恐惧、困惑、迷茫、痛苦的良药!行由不得,反求诸己。自给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能怨天尤人。想要的一切都在我们心中,只要内心强大了,一切都可求。正如,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二是让我们与时偕行。人不能拘泥,要善于通权达变,到哪个山就要唱哪个歌,顺应时势,虽不及屈原之执,东坡之旷,但心通达即好,留得青山在,总也有柴。正如易经里的与时偕行,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与鱼鳖为伍。也符合老子的虚己应物,应物而不伤。三是让我们正己化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格指的是探求,也就是通过探求万物的本源,来开启智慧。但心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格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心学告诉我们,先正心,然后再格物,再行动,用知也就是良知来指导行动。我们要先格心,让良心呈现出来,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那将无往而不利!正己化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提管理,我们总是想着管别人,其实,内圣外王,我们要循着良知做事,推己及人,做好榜样,给部属赋能,时间一到,自然水到渠成。我是倡导五福文化的光头大叔,喜欢王阳明和范蠡,如果您有好的思想和看法,咱们可以一起探讨和交流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