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知常容给出的答案是门当户对不止古代有道理,在现代也很有道理。
一、什么是门当户对门当户对这个词语出现在元曲大家王实甫《西厢记》之中。
门当是什么?
门当指的是自己家门前的石鼓,在大门的两侧。代表着家中的身份和等级。文官家中用方形的“门当”,武官的家中用圆形的“门当”。
户对又是什么?户对是一种短圆柱形木柱,放在门楣上或门楣双侧。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所以这个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门当户对意味着什么?有一些年轻人看到门当户对就觉得很反感,觉得这是封建思想,不应该有。但是门当户对折射出的是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受教育环境等等。这代表着你的另一半在你不认识他之前的的一切。
你们结婚之后是要过生活的,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双方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门当户对最大的好处就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少,沟通不会出现障碍。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昨天“李子柒的厨房好脏”这个话题上了热搜榜。
你看一下他的厨房脏不脏呢?在农村人眼中这样的厨房很正常,但是在一些城市人眼中这样的厨房太脏了,烧出来的东西能干净吗?
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差异。
小说中经常出现王子与灰姑娘结婚了,但没有了下文,为什么?因为接下去就是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实际上这种童话故事在现实中走向破灭是常见的,因为不同的环境在生活沟通上会出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门当户对很重要,很有道理。
三、反对唯门当户对如果认为门当户对很重要,是不是择偶时一定要以门当户对为标准呢?如果这样想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因为门当户对有道理但未必就是百分百对的。这里有一个概率的问题。
两个人相知、相恋,相爱,经历了磨难都分不开,这种深情的爱会让双方之间的容忍度变得很大,这样即使出现沟通上的差异,双方也会互相努力融合。
遇到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以双方门不当,户不对而分开,那就有些迂腐了。所以门当户对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系数,而不是必须符合的要求。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包办婚姻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两户人家联姻,结成秦晋之好,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门当户对。
2.郎才女貌。
3.家风人品。
4.命理相合。
5.其它因素。
门当户对这一条,说的是婚嫁双方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相当,不管有没有道理,从古至今,很多人还是蛮在乎的。爱情遭遇现实的时候,谁脆弱,谁强大,我想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不信邪,喜欢攀个高枝,这也无可厚非,人往高处走嘛。但是要好好提升自己,人家一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亿,咱们也要好好掂量一下自个的本事。
当然,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冲破所有羁绊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前年去徽州游玩,游览一处祠堂时,第一次听导游讲“门当”和“户对”,原来这是两个建筑概念,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知道“门当户对”原来长成这样子的。
门两旁的一对石鼓为“门当” 湖南大学建筑学柳肃教授这样说,中国古代“门当户对”只有一个含义,就是男婚女嫁时两家人家财富地位相当,没有别的含义。建筑上从来没有“门当户对”一说。门簪是用来搁门匾的,当然看门匾也可以看出户主人的家世地位。所有的大门,宫殿、寺庙、祠堂、书院、会馆等等,甚至陵墓建筑都有门簪,和家世婚姻没有任何关系。“门当户对”现在的说法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产物,这是导游们编出来的。
虽然如此,但其实,门当户对还是与建筑中的门当户对有点关系的,至少是从建筑学中引伸出来的概念,不过拐的弯儿有点多。
建筑学上的门当和户对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
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官宦之家,商贾之家没门当必须是方形。也有一说,文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
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一般是成对出现。户对的大小和数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
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但在古代成为阶层和地位的划分,数量和大小代表了自家的等级身份,后来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婚女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古语中的“门当户对”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选择配偶上,指要结亲的男女双方,必须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它成为引申用来衡量婚姻双方家庭地位和等级的词语。
旧时儿女定亲,一般都是派人去对方家门前看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和图案或者是“户对”的多少和形状,即可判定出对方家庭或商或官,或文或武,或官至几品,一目了然。
久而久之,门当户对的择偶条件就成为子女婚嫁娶配的标准,就是官对官,商对商,皇亲对国戚,百姓对布衣,也有了后来的攀高门一词。这在君臣父子纲常的古代中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旧习俗里。
门当户对成为多少真心相爱和美满婚姻的杀手,使两个相爱之人无法跨越“门第”观念,成就自己的幸福婚姻。但也成就了一些阴谋小人,为了攀附权贵,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抬高自己的地位,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婚姻要不要讲究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家族制婚姻观念的体现,婚姻由最初的松散形式转变为后来的家庭制观念的过程,也是女性遭受奴役,成为婚姻附属品的过程。
年轻人追求爱情的自由总是与年长者追求家族观念的理想相背,所以,宗族制下的婚姻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以求对自由美好爱情的限制。这背后便是人性自由与宗族观念的矛盾,这种矛盾制造出来的悲欢离合成为诸多艺术和文学大师们所表达的主题。
现代人随着思想的进步,两性关系中女性的解放,已摒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观念,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婚姻观,不再把门第观念看得十分重要。
但契约式的婚姻虽不再过于强调双方门户相当,但对双方在志趣、性情、生活环境等方面尽可能多地有相通之处,这样才便于双方沟通交流。
恋爱产生的是激情,它可能会让两个有差距的人产生互补,互相吸引,但真正的生活不是靠激情,而磨练的是两个人的生活琐碎,所以相同之处越多,彼此越能互相理解与包容,否则,也将会为今后婚姻的埋下隐患。
那么,婚姻是不是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呢?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中谈到婚姻起源到形式固定,这以后所有的模式都是人类强加于婚姻的,都是除了繁衍生息以外的有目的性的行为。
婚姻是随着文明的起源而开始的,它为男女共同生活划定了界限与规则,用法律和道德的形式加以约束。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等级的划分,阶级的出现,对婚姻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互不通婚,低阶层受高阶层奴役的现象。
现代文明解放了思想,不仅改变了古代提倡的“门第”之见,也改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观念,代之以自由自主的新婚姻观。
因此,现代婚姻观并不强调门当户对,但对于双方的认知、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差异,还是要考虑的。毕竟这些因素会对婚姻中双方的交流相处带来很大的影响,甚或影响这个婚姻契约的履行。
古代的门当户对只考虑双方的家庭状况,更多地考虑的是家族门第和等级,并没有将婚姻双方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所以造成的思想僵化与观念固化,酿成了很对婚姻悲剧,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现代婚姻将人的思想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给婚姻极大的自由空间,就是让双方在接触与了解中寻求相同之处,以适应未来漫长的婚姻生活。
在当今恋爱自由的社会,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古代人梦寐以求的婚姻自由正在变为现实,成为常态,但婚姻失败造成离婚的人也与日俱增,离婚率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婚姻自由的体现,但这并非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古代少有是因为道德使然,不能说婚姻美满,尤其是在门当户对旧的观念左右下,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低下而已。
当人类的婚姻摆脱了纯粹繁衍生息的行为时,开始追求双方精神上的愉悦,婚姻便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培育后代,一方面为了追求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
古代追求的门当户对,虽然说是双方家庭生活背景的相似可能会对双方的结合带来方便,但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这样的婚姻不见得就能幸福。那种将门当户对当做婚姻绝对条件的观点未免也不可取。
现代婚恋观里,不应再固守这种僵化,但也要求两个人能在学习、生活和趣味方面要达成共识,因为,恋爱时两个人的激情,互补为好,然而一旦生活在一起,两个人还是相同之处越多,就越容易达成一致,使生活和谐。
所以,社会主流真正倡导的婚恋不以门当户对为基础,而是以精神志趣相投,生活方式更加和谐为导向。家和万事兴,这既是古人创造的家庭生活理想,也依然是我们当今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
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其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人本身和人的思维观念。
我是@文心书城 ,感谢收看我的回答,与你一起聊天说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存在其合理性。所谓“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女或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以此来结亲的话会很适合。这是,古代门第等级观念在婚姻观中的体现。虽然很现实,但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唯美爱情出现几率,也不利于“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爱情观的完美诠释。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却免不了会重新出现社会阶层的固化。最近这些年“门当户对”的风靡,恰恰体现了这种风气的“王者归来”,几乎有野火燎原之势。
现代版的“门当户对”,春风吹又生。不但重新成了择偶标准,也成了一些鼓吹“婚姻偏见”人的把戏。爱情婚姻,这些原本很唯美的东西,被这些人拿来当成了“家世背景、三观”的角斗场,不断宣扬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在变相兜售自己的“高人一等”,秀自己莫名的优越感,以此来践踏别人的择偶标准、婚姻追求。这是不健康的,颠覆了原本的爱情与婚姻的追求,功利性太强了。
当然,“门当户对”没有什么不对,其本身作为爱情观之一,体现了一定的个人平等观念。但过犹不及,过了就成了持这种观念的人去挤压其他观念人的“帮凶”了,也违背了追求爱情所希望的个人平等,而所谓的幸福也就得不到太多人的祝福了。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门当户对是古人对生活的总结。2个从小生活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无论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会存在着差异,这对以后的婚姻生活的质量都是重要的。只有2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相似,许多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才会有可能相似,婚后的生活质量才会 有保证。所以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古人说的门当户对,指男女或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职业相当,很适合交往或结亲。这个说法我认为非常有道理,不但在古代有普世价值,就是在现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门当户对意味着双方有差不多的成长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都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言行举止都是生活环境和家庭成员潜移默化和所受教育的结果。在一个环境中形成的习惯是融化在血液中的,短期内可以努力的去掩饰,但无法彻底的改变。
西方有种说法“培养一个贵族需要经历三代人的努力”,说的就是短时间改变的艰难。倘若两人个的成长环境差别太大,很大概率会存在双方在生活习惯上的经常性冲突,这必然会影响双方的婚姻或朋友关系,导致已有的关系难以维持下去。
第二、门当户对意味着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双方差不多的价值观,对婚姻或朋友关系的长期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实中有许多大家闺秀下嫁微门寒士或者豪门精英迎娶小家碧玉的例子,当时都是两情相悦,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但是结婚后,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很快便矛盾不断分道扬镳了。
两个人共同生活或者长期交往,价值观不同必然无法长久,可能会存在其中一方为了对方做出改变,但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改变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门当户对意味着双方可能有差不多的社交和话题。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个平民和和王侯将相平等交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便有,也不具有代表性。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可能交往的人的层次,老百姓和老百姓之间才可能有共同语言。
一个富家子弟的交际圈子和一个平民家孩子的交际圈子,天然的没有兼容性。穷人更喜欢和穷人在一起,这样更容易保持自己的尊严。还有,倘若两个人长期没有共同语言,自然会争吵不断,这之中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和评判的标准不同。
门当户对是两个人婚配或者相处的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凡是想要长久的保持一种关系,双方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相互匹配就是必要条件。土门配土窗,萝卜对生姜,这样才能更长久更和谐。所以,我认为古人关于门当户对的说法非常有道理。
图片选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