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曹操一开始是一个为了匡复汉室而奔走的热血青年,后来慢慢变成了汉贼,如果盖棺定论从历史上看的话,说他是汉贼不为过。
一、热血青年曹操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当过太尉,所以汉家的利益和曹家从某种程度上是相关联的。后来董卓控制了东汉朝廷,关东诸侯起兵准备匡复汉室,但是当时这帮人各怀鬼胎,各有算计。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心急如焚。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魏书·武帝纪》大家没有动静,曹操一人前去讨伐,这勇气不得不说可嘉,此心不可不说是赤。
当时也就张邈弄了一点兵马粮草支援他。
勇气可嘉的曹操出战遇到了徐荣,结果大败而回,如果当时不是曹洪拼死相救,或许曹操当时就交待了。
二、想当一个权臣董承因为与杨奉等人争权失利,他就让当时的兖州刺史的曹操过来帮忙。曹操到达洛阳之后,在董昭的建议之下将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到了自己的地盘之上,曹操就给自己弄了一个大将军,让袁绍当太尉。袁绍不干了,曹操就怕了,所以没有当大将军而是当了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在官渡之战前夕发生了汉献帝的“衣带诏”事件,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的专政,权臣之路已经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他诛杀董承等人显然还是在稳固自己的权力,而不是想当一个汉贼。
208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到这里为此,天下已无人可以挡曹操。这一年汉室的铁粉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的罪名杀害,这为他走出汉贼这一步打开了空间。
三、汉贼公元212年,曹操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这种特权只有西汉初年萧何才有资格拥有。换句话说曹操的官已经达到极致,不可能再往前一步了。
这个时候当年劝说曹操将汉献帝弄回许昌的董昭就开始出主意,他准备联名让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
称不称公是权臣到汉贼的分水岭 。诸葛亮作为权倾蜀汉的丞相,他死时也只是武乡侯。司马懿也是如此,曹芳策任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全部推辞掉没有接受。可惜他的后代最后还是取代魏,所以司马懿自然也背了锅。
曹操称公得到了自己多年好友荀彧的强烈反对。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如果此时曹操突然醒悟,那么不失如霍光,诸葛亮一样的权臣被后世传颂。可惜曹操并没有止路,相反显得十分不高兴,他转而对付自己这个多年的好友。
最后荀彧或被毒杀或是抑郁而死。
曹操称公这一步走出去之后,那就已经是名符其实的汉贼。既然可以称公,当然称王也没有问题了。
称帝当然也没有问题了,只是可惜当时世家大族的反对力量还很强大,自己的时间又不多了,所以曹操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走出这样步,直到他儿子上位,与世家大族谈好条件,才坐上皇帝位。这个条件就是九品官人法,他直接废掉了曹操时期的“唯才是举”这种直接威胁世家利益的做法。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一、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没有一棵常青树,誰也逃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历史发展的周期律,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的过程。
东汉延续了195年,历十三帝,东汉王朝已经土崩瓦解,行将就木 。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朝廷腐败无能,黄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此时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历史的落在新兴力量的肩上,并取而代之,总要新桃换旧符!
曹操就是这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英雄豪杰,是新兴力量的代表!
二、生平简介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相国参之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以下简称《三国志》)。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三国志》。
黄巾起义爆发,任骑都尉,与皇甫嵩等,镇压黄巾军,迁为济南相。好为典军校尉。中平六年(189),起兵讨董卓。在镇压黄巾军中,逐步扩充军力,初平三年(192)旋占据兖州(今山东金乡东北),诱降青州黄巾军三十多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兴办屯田,整训部伍。
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战败后,他注重休息养生,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建安二十一年(216),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217)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設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三国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 “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三、历史功绩
曹操生前虽非帝王,但是他亲自打下了一片江山,是魏国的奠基者。是枭雄,亦是英雄。
(1)曹操一生,以一归乡校尉起兵时,天下大乱,群雄林立,诸侯割据,东汉其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语)时,天子自长安东奔,群臣冻馁死于沟壑,洛阳已成残垣断壁之废墟,汉献帝几与一乞丐无异。
所以曹操要匡扶汉室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是凭空扶起一个汉室朝廷。
曹操借汉室之威名,平黄巾,扫群寇,挟天子,平李郭,灭吕布,破袁术,降张绣,破袁绍,定河北,抚关中,灭乌桓。
安定了中国北方,结束了战乱。
曹操起家时不过一郡之地,十几年间,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夺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曹操虽奸诈,但不失为枭雄。历代开国之君,论起家基础与最后成果之悬殊对比,在有生之年能有此文治武功,与曹操媲美者,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2)赤壁战败后,他休息养生,注重用人唯才,知人善任,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兴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赋税制度 ,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范文澜《中国通史》)载: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创立魏国,对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豪强大混斗说来,显示出社会开始有稳定的趋势。他废除两汉租赋制度…。严禁豪强兼并,并禁止豪强逼迫下户贫弱代出租赋。对农民是有益的。
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牛畜的农民,在各级典农官统帅下耕种官田。屯田以外,曹操还督促荒田的开垦。大抵建安末年,上等地已经逐步开垦起来了。曹操下令:损坏田麦者处死。于是就出现了‘’割发代首‘’之传说。
配合着这个重农方针,他提倡节俭,严禁厚葬和淫祀,建立起国家的法纪。大体来说,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 ,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向回复的方向发展。
(3)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身经百战,迭经风险,往往亲临阵前,创造出如下邳之战(破吕布)、寿春之战(破袁术)、官渡之战(破袁绍)、柳城之战(斩蹋顿)、关中之战(破马超、降韩遂)、汉中之战(降张鲁)等经典战例。
他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其父子三人乃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
他能将政治远见和文学修养齐收怀中。
他善诗歌、散文,今存诗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余篇,其中《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气势雄浑、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散文亦清俊洒脱如行云流水,皆为后世传颂。
四、愿为周文王
魏王曹操已位极人臣,面对称帝的诱惑已近在咫尺,但曹操却没有再跨进一步。
称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1)据《三国志》载:219年,孙权上书曹操俯首称臣,表示愿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阴谋诡计,他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曹操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正像他所说: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仅此而已。不忘初心,岂能称帝?实际上,不称帝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曹操清楚的认识到,只有高举汉献帝这杆大棋,挟天子以令诸侯,凭曹魏的实力,谁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军政、生杀大权在握,只是无皇帝之虚名而已!何况天下大势,吴蜀只占四洲之地,而曹魏占九州之地,满朝文武多是其心腹亲信,一呼百应,篡权称帝易如反掌,所以说他并不愿意背负篡汉的恶名。
(2)大臣陈群、大将夏侯惇等人也劝曹操不要犹豫,早正大位,曹操只回了一句饶有深意的话:“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
曹操目光如炬,他非常清楚称帝之举,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吴蜀之患,内有顽固士族势力抵制,势必成为千夫所指。作为一位十分有为的政治家,曹操是绝对不做这样蠢事的。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作 为魏国封国人口,曹操拒绝了,写下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他曾经的志向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期待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的时候,墓碑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吾愿足矣。明确地表明自己并无代汉之意。
曹操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绝,而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说:‘’苟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至于儿子曹丕怎么做,那是曹丕的事。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曹操把能否称帝之题留给了儿子曹丕来解了。
四、历史评价
很多历史名人给予曹操高度肯定和评价。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
毛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时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贵族豪强争霸的局面,维护了中原农业的正常生产……“曹操诗歌雄浑大气,慷慨激昂,刚健清新,不愧为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
范文澜: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和发展。
《三国志》载:(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资治通鉴•魏纪》载: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
结束语:《三国志》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洲,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魏武东征西讨,逐鹿中原,建不朽之功业,其一生叱咤风云、戎马倥偬,纵横天下,他是胸怀若谷,鞭挞宇内,眼里只有沧海横流的英雄豪杰!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说起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就是今天安徽亳州)人。
我们常常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来评价曹操是汉賊。其实不然,曹操用他敏锐的眼光和政治军事高度,发现了当时(汉献帝时)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积极作用。所以曹操不是汉贼。曹操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三国鼎立的缔造者之一,更是为西晋统一打下来坚实的政治基础的人物。
下面我们说说曹操不是汉贼,说说他的丰功伟绩。
1.恢复黄淮流域民生和经济。连年战乱使得黄淮流域民不聊生,可谓“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面对这种悲惨景象,曹操在世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经济,稳定局面。从曹操实施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2.曹操加强法治,深得民心。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
3.唯才是举 识人善用。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4.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能力和效果。
5.曹操精于兵法,善于作战。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6.曹操诗词著作卓越绝伦。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兵发典籍。请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诗词流传后世,最知名的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小结】
所以,曹操不是汉贼,曹操是有抱负、有理想、有目标的人,是有雄才伟略的政治高手。曹操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是三国鼎立的缔造者之一,更是为西晋统一打下来坚实的政治基础的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都说曹操汉贼,曹丕篡汉,我认为曹魏江山是人家曹操实打实打下来的,不过老是被汉室这顶帽子压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汉朝早就名存实亡,没有曹操北方能统一吗,曹操又不像司马懿,司马懿才是坐享其成,所以坏就坏在,那时汉室虽然衰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向汉,毕竟400多年基业啊!如果曹操打的是起义的名号建立的王朝,估计也就不会说他是汉贼了,坏就坏在当时许多人冠冕堂皇打的兴复汉室的名义,就这个死而不僵的名义坑了许多人啊!
成王败寇,谁胜利谁就是王,哪有什么正统不正统,贼不贼。谁得到江山谁就是英雄。没有曹操汉朝也会让别人灭亡的。没有所谓的贼不贼的说法,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淘汰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在东汉末年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作为统一国家的一支力量而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把曹操定义为一代枭雄是有公论的。
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说成是汉贼,那只能说是作者的立场有些偏了,他没有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真正的历史。
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的,在那个年代匡复汉室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真正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上不管是篡位还是取得权利的不正当性,从历史的大局观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否对统一国家做出了实质的贡献。
曹操在戏剧中原来都是白脸,但后来也出现了红脸的镜头,说明现在社会对曹操开始反思和重新的认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汉贼吗?
怎么能是汉贼!曹操后来的势力、权力、威望达到顶点,踢开汉献帝是临门一脚的事情,轻而易举就能达成,他为什么不篡位呢?
图为曹操画像。晚年的曹操,众人劝进,包括孙权向其称臣,可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是,如果天意选中我,愿做周文王,当年的周文王是周武王建周后封的,可以理解为,曹操没有称帝之心,至于子孙后代们有没想法就不知道了。
图为受禅台遗址,此地发掘有《受禅碑》与《上尊号碑》,详细记载当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的经过。另外,说几件事情,董卓擅权时,曹操搭上自己和整个族人的身家性命,跑去刺杀董卓,这绝对是效忠汉室的表现;曹操后来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可曹操死后墓碑上却是“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他只想做个为汉室讨贼立功的将军罢了,换句话说,曹操一生征战四方,是为了维护汉室的统一奋斗。
公元234年,降为山阳公的汉献帝刘协病死,魏明帝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曹操一生,对汉献帝是尊重和敬畏的,只是政治手段非常高超,该显弱则弱,该嚣张就嚣张,把汉献帝好吃好喝供着,还把3个女儿嫁给他,不说嫁3个女儿有何目的,就这大手笔,可真下得了血本了。
所以,曹操终其一生都在为汉室服务,明明白白的汉臣,怎是汉贼呢,顶多作为一个权臣有奸雄的成分,但也掩盖不了忠义的事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