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刘禅也讨论过怎么办?当时大臣的意见有两种,一种是逃到吴国去做流亡朝庭 ,还有一种是逃到南中去继续做抵抗朝廷。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敢提出来说投降。
当时只有谯周提出来投降,你跑吴国去,吴国以后灭亡了,你就变成二次投降,你跑到南中去,我们没有做准备,我们治理南中只是欺压他们,过去小心他们会把我们给抓起来杀了,所以只有投降喽,而且头像也有好处,吴国现在还在,为了给吴国做榜样,他们肯定会善待我们。
当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提得出反驳谯周的意见,所以就投降了。那么刘禅他自己的意思到底是想投降还是被谯周说动的?
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滴,刘禅自己的能力,他自己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是刘禅的优点,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不强,所以想抵抗自己心里也没底。
姜维带兵在外,但他对姜维的信任和以前对诸葛亮和蒋琬的信任是不同的,并不是十分信任,他甚至动用黄皓去约束姜维的权利,姜维的性格,如果守住了蜀汉,大权肯定全部到姜维手中,这是刘禅不愿意看到的。
刘禅自己也很清楚这帮人是心里想投降,嘴巴上不敢说,实际上敢反抗的人是凤毛麟角,只有他那个北地王的儿子,发疯一样的杀掉了自己和妻子。人心思降他一个人也奈何不了。加上成都也没有多少兵,如果真的反抗说不定他们会大开城门绑着他。
所以他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投降是最佳的,对他来说面子不重要。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这题目有意思,题主你说刘禅的兵在哪里、将在哪里?刘禅不投降还有啥办法?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刘禅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协助姜维拒敌。姜维率领众将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了剑阁。
看一下当时魏、蜀兵力对比、分布状况吧。
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蜀汉灭亡,在籍甲士十万二千人。这是全部在籍的甲士,估计当时战死的军士还没有来得及除名,不会仅仅是活着的军队人数。
就当时的情况,永安、江州、南中,都有驻军,起码有三万左右吧。
姜维在剑阁抵挡钟会十余万大军,不会少于三万吧。
刘禅命蜀军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至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前往阳安关据守,各自一万兵力吧。
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乐城,需要一万兵力吧。
这样一来,留给诸葛瞻在绵竹对抗邓艾三万大军的兵力只有一万二千人。
蜀军没有兵力把守咽喉要道斜谷、骆谷、子午谷,魏兴太守刘钦顺利占领;钟会留二万人围困汉、乐二城,自率主力进攻阳安关。斩杀蜀将傅佥,收降蒋舒,攻克关城(阳平关),长驱直下。
蜀汉地盘虽然不大,但这十万二千甲士放在这里,就像是撒芝麻盐一样,看不见东西。
即便是永安、江州、南中驻军减半,最多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可以放到成都北方来驻守。
邓艾偷袭阴平,在绵竹战败诸葛瞻,斩杀其父子以后,蜀汉能够作战的兵力基本上全部积聚在剑阁姜维处,抵挡钟会大军。能够救援成都的兵力几乎没有了,如果姜维撤掉兵力援救成都,钟会趁机追击,情势更加危急。很可能邓艾、姜维、钟会一起围困在成都城下。
如果诸葛瞻不在绵竹抵抗邓艾,全部撤回成都,或许还可以跟邓艾在成都作最后一战。
诸葛瞻一败,成都几乎失去了全部抵抗力量。
看一下刘禅派出的大将吧,除了姜维还有谁称得上大将呢“
廖化、张翼、诸葛瞻、董厥、黄崇、傅佥、蒋舒,这些人除了一个名字,几乎说不出他们曾经做过啥,他们哪里是邓艾、钟会的对手。
邓艾兵临城下,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此时,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请求带兵前来保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就算刘禅相抵抗,依靠啥抵抗呢?
就南中那点兵力,不知道是五千还是一万,不清楚是在成都附近还是远在云南。不说是杯水车薪,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许多人感兴趣诸葛亮、姜维北伐如何,那是曹魏没有腾出手来,不管是曹魏诸将,还是司马氏家族,只是没顾得上西蜀,否则,蜀汉还能够存在这么久吗?
钟会、邓艾大军至少在十五万以上,仅仅是曹魏兵力的三之一或四之一。曹魏要灭掉西蜀只是个时间问题。
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还是明智的,对蜀汉官吏、军队、百姓以及刘氏宗族,都算谋求了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蜀汉已经到了要兵无兵,要将无将的地步,不开门投降,只能是城破人亡,没有第二种可能。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泻药。@相思藤
邓艾攻破江油之后,刘禅派诸葛瞻率军出援,据守绵竹,捍蔽成都。结果诸葛瞻到了绵竹,不肯据险自守,反而选择了和邓艾军野战。
邓艾孤军远来,利在速战。而且,邓艾军都很清楚,仗打到这个份上,自己已经输不起了,没有退路,所以,只要碰到敌人,就会寻求尽快决战,而且最好是野战。原因很简单,百战余生,每个士兵都会拼死,才有一线机会活下去。只要敌人肯出城来和自己野战,这仗就已经赢了一半。
这本是军事常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防御一方的将领,比较保守而稳妥的办法自然是据险自守,等待敌人师老兵疲,粮尽援绝,被迫退兵的时候,再从后面追击掩杀。比较激进的办法就是认为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想不到自己会出城野战,所以只要出城野战,就会让敌人胆寒。所以,自己不能示弱,必须出城野战。
当时,张飞的孙子、张苞的儿子张遵也在军中,曾给诸葛瞻提过意见,让他据险自守,不要出城野战,这是万全之策。但是诸葛瞻不听,非要出城野战,结果战败身亡。
这时候,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本来留在城中,多少应该也还有些兵马,如果他能冷静些,看到父亲已经军败身死,赶紧关闭城门,动员老百姓,一起婴城自守,坚守不出,等待援军,至少也还是可以迟滞邓艾军。结果他没有,反而自己出城冲入敌阵,也战死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蜀汉本身就没有多少军队,而且要在汉中驻守一部分,在南中驻守一部分,在东线永安也得驻守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要随着姜维在前线野战。那么,留下来在成都留守的部队本来就不会太多,数量比较有限。
更重要的是,在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无论是承担防御任务的,还是随姜维出击的部队,大小战事不断,战争经验是比较充分的,战斗力相对来说也要强很多。而在成都留守的部队像所有承平时代的军队一样,平时的军事训练并不严格,日常工作以非战斗任务为主,战斗力会严重下降。
对这样长期不打仗,没有实战经验的军队来说,如果要上战场,必须让经验丰富的老部队带着,争取先通过几次胜仗来锻炼,一方面时提高军队的技战术水平,一方面也是提高部队的组织水平和纪律性,不能轻易出现混乱。
诸葛瞻到绵竹去的时候,带的就是这样的部队。这种长期养尊处优、缺乏军事训练的军队,看到几乎是神兵天降一般的邓艾军,自己内心必然是恐惧的。所以,诸葛瞻最好能先据险自守,让士兵认识到敌人也是有缺点的,并非不可战胜。
结果诸葛瞻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部队,过低的估计了敌人,非要让这些几乎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一上阵就和翻山越岭、千里而来的亡命之徒军队拼命。一开始还能借着人数优势形成局部优势,但当敌人意识到自己只有取胜才有机会活下去,从而开始拼命以后,诸葛瞻的军队就迅速全线崩溃了。
因为,按照这些缺乏战争经验的蜀军自己的认识,如果自己处于敌人那样的状态,必然已经溃逃了。对方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开始反击,这超出了蜀军的预期,也增加了蜀军心理上对敌人的恐惧感。
绵竹之战全军覆没,蜀汉不仅军队数量上更加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给留守成都的部队和蜀汉君臣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震撼太强烈了,更加坚定了之前的认识:敌人太强大了,我们打不过,早晚都是输。
所以,在绵竹之战后,蜀汉朝廷讨论的问题就是两个,往哪儿跑,要么投降,而没有拒城死守,等待援军的选项。为什么呢?
第一,说明这时候成都的留守部队已经非常少了,而且士气低落,人心不定,不足以组织有效的防御。第二,连诸葛瞻父子都在前线战死了,难道成都的留守部队和将领中,还有谁比诸葛瞻更懂军事吗?所以,他们对敌军的认识是,敌人非常强大,自己打是打不过的。
当时的主流意见是两个,跑到东吴去,和跑到南中去。南中还有万把人的蜀汉军队,而且已经在来救援成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南中烟瘴之地,又是蛮族区域,邓艾军对地理民情都不熟悉,未必敢乘胜追击。往东吴跑就不用说了,寄人篱下,还指望着反攻,那是不太可能了。而且,历史上东吴多次在背后拿刀子捅蜀汉,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所以,这时候谯周就出来了,先是称说天命,然后就开始分析形势。他的判断是,无论是去南中,还是去东吴,都是死路一条,早晚也还是得投降。尤其是去东吴,去了东吴不可能再继续当你的皇帝,必然得向东吴称臣,看现在这形势,魏国灭东吴也就是时间问题,这就意味着,将来投降的时候只能是以东吴臣子的身份投降。
谯周的最后结论是,现在投降,多少还有些本钱,还只是投降一次,直接向魏军投降,还是可以争取点待遇的。无论去南中还是去东吴,等你的本钱都折腾完了,你再投降,那就没什么资本和人家谈判了。所以,要投降就趁早,现在就投降。
刘禅本来是比较倾向于逃往南中的,听了谯周这番话,感觉自己无法反驳,于是决定投降。
从刘禅和谯周的表现看,他们这时候决定投降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就是已经被邓艾军的神勇吓破胆了,认为邓艾军太厉害太强大了,是不可战胜的,不光蜀汉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就是东吴军队,南中的蜀汉军队和蛮族军队,也都统统不是对手。
刘禅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他从出生就跟着他父亲刘备颠沛流离,但整体上始终是比较安全的,毕竟他是主公唯一的儿子,手下人拼了死命也得保着他安全。刘备从新野南逃时他还在襁褓之中,到刘备病亡于白帝城时,他在十七岁。无论在荆州还是在成都,他都是处于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实际上对战争是缺乏比较清晰的认识的。
即位为帝之后,一开始是诸葛亮,然后是费祎、蒋琬,刘禅本人不需要为行政和军事问题操心。等到费祎、蒋琬都死了,刘禅开始自己主持朝政,他都已经四十岁了。所以,他本人并没有应对比较复杂、困难局面的经验,这些问题以前都是别人操心的,他只要不添乱就算是不错了。
因此,刘禅本人和当时留守成都的蜀汉君臣都没有应对如此严重的生死存亡危机的经验,也没有能力对敌我形势做出冷静分析判断,再决定自己所应该采取的最佳选择。从刘备入川到蜀汉灭亡,前后四十多年,成都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考验,军队和老百姓都没有进行长期坚守的大规模防御战的精神准备。
最后,刘禅率领蜀汉君臣在对敌人的无上恐惧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下,出城投降了,蜀汉就此灭亡。而此时姜维、阎宇、张翼等人的援军正在赶来救援成都的路上。但对刘禅来说,这些都没有必要了,反正他们也打不过邓艾和魏军。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发动灭蜀战争。魏军兵分三路,在名将邓艾、钟会的率领下分头沿多路浩浩荡荡杀奔西蜀而来。
蜀国大将军姜维闻警后率四万精兵扼守剑阁雄关,准备迎击汹汹来犯之魏军。剑阁位于今天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此地山形奇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余万人遮天盖地般杀至剑阁,面对区区数万守关蜀军,却无法攻克,还白白折损了许多兵马。剑阁依旧坚如磐石,牢牢握于姜维之手。
钟会无奈,只好下令撤军扎营对峙。 十数万魏军挤在狭窄的山谷中进退不得 ,钟会一筹莫展,加上粮草不济,形势于魏非常不利。
另一员魏将邓艾乘姜维被钟会牵制,忙趁隙率数万偏师偷偷绕过蜀国边境防守大军,出其不意偷袭阴平,得手后沿崎岖小路衔枚疾进七百余里,如神兵天降般突然杀至蜀国西北部战略要地江油。
镇守江油的蜀将马邈见大势已去,遂不战而降。
邓艾偷袭阴平进击江油的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马上命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大军前出拒敌。 假若不出意料,大胆冒进的邓艾将会遭到全歼。谁知诸葛瞻首鼠两端,一再贻误战机,将全歼敌军的大好机会白白浪费。他不听黄崇劝告,放弃涪关,退守绵竹,将战略主动权白白送给孤军深入的邓艾。绵竹一战,邓艾巧施妙计诱敌深入,然后乘机掩杀,诸葛瞻部蜀军精锐尽失,数万将士遗尸荒野。
蜀国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尚书郎黄崇、张飞之孙、尚书张遵等要员悉数战殁。
绵竹一失,成都门户洞开,基本已无险可守。
姜维在剑阁闻听绵竹已失,心知大事不妙,剑阁虽然犹如铜浇铁铸,钟会大军难以前进一步,但如今邓艾袭占绵竹,自己腹背受敌,国都危若累卵,死守下去又有何意义?
姜维在剑阁坐卧不宁,各种不利消息接迭传来:有说怀帝(后主刘禅)决心坚守成都,与成都共存亡;也有说他放弃成都南逃至建宁;还有说后主率护军、嫔妃向东逃窜,准备到盟国东吴寻求庇护。姜维一日数惊,而且各种消息真假莫辨,他思虑再三,觉得坚守剑阁已无意义,于是率部撤到巴西(今四川阆中)。
这时,传来后主刘禅献城归降曹魏的确切消息。
原来,邓艾取得绵竹后并未犹疑,而是催军马不停蹄奔袭成都而来。面对城外突然出现的魏军,刘禅大为惶恐,六神无主的他听从主降大臣谯周的意见,仓惶开城出降。
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灭亡。
在巴西郡(阆中)境内,姜维接到后主传来的诏书,命令他率全军归降曹魏。
其实,当时的形势并非于蜀不利,刘禅大可集结兵马,实施绝地反击。 邓艾虽然来到成都平原,但早已是强弩之末,只要相持几日,缺乏后援的魏军必不战自乱。而蜀军在绵竹虽遭重创,但主力尚在,周边战略要隘也大都没丢失,蜀汉半壁江山仍存。姜维智勇双全,而且蜀军将士乃保家卫国,战斗意志昂扬,人人俱怀必死之心,蜀汉民心、军心可用,大可以挽回颓势,重整河山。在外围,东吴援军已经启程溯江往西南而来,不日将至,两家联手,大可一战,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手中本钱尚在,刘禅却方寸大乱,他忙不迭竖起一片降旗,不光姜维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早已做好打持久战思想准备的钟会、邓艾也始料未及。
刘禅在蜀军主力基本完整之时轻易出降,让钟会、邓艾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蜀都,不光当时之人觉得不可思议,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迫于无奈,姜维向钟会投降,钟会待之甚厚。或许姜维有暂时蛰伏、他日寻机复国的念想。然而,“三国归晋”实乃大势所趋,姜维空怀其志,虽有心振作,亦是无力回天了。
刘禅举国降魏后,魏元帝曹奂封他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并将他迁往魏国国都洛阳定居。
彼时的魏国,元帝曹焕早已被司马昭架空,形同傀儡,国之大权全掌于司马昭之手。一次宫中宴会,司马昭有意当着“安乐公”刘禅之面安排乐师、歌姬表演蜀风乐舞。刘禅的随从们闻音思念故国,大家心里难过,无不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嬉笑如故,他涎皮厚脸的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在座的魏国诸臣无不相顾哂笑,蜀汉臣虏人人怀怨含怒,只有刘阿斗左搂右抱,胡吃海喝,吆喝叫好,似乎毫无忧国伤生、触景生情之凄切感。
关于他失国后“乐不思蜀”的故事,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浑浑噩噩,耽于享乐,玩物丧志,因此“乐不思蜀”。还有一种说法:刘禅大智若愚,他假装沉溺于感官享乐,假装胸无大志,不过是为迷惑阴鹫戾狠的司马昭,并以此自保。
《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刘禅并非如此不堪,他的资质禀赋虽远不如乃父刘备,但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也未出现太大偏差。刘禅对诸葛亮敬若神明,基本言听计从。而且他内心似乎对诸葛亮从无猜忌,对于公道是非自有判断,在处理权臣的问题上并不固执己见,事后证明他的决断大体是正确的。南朝史家裴松之对刘禅评价颇高,在其著作中点赞他道:“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也”!意思是刘禅贤德,几乎无人能及。
诸葛亮死后,刘禅如失肱骨,从此表现得失魂落魄,和以前大相径庭。面对邓艾以及他手下人数不多的魏军,刘禅不思抵抗,甘愿束手就擒,献城乞降,不知是不是因为诸葛亮死后他失去了依靠,没了克敌制胜的信心,或意志彻底崩溃所致?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何模样?是真傻还是装傻?是善于韬晦之策还是天性资质愚钝,因年深日久,早已失去考证的意义 。个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不过为后世之人在茶余饭后平添一些谈资罢了。
在十余万蜀军主力尚存,身边又有足智多谋的姜维辅佐,而盟友东吴亦发兵相助,大可以将孤军深入的魏国侵略军分头击灭或逐出国境 。可他却自动放弃抵抗,举国投降,甘愿做个失去自由的“帝囚”以及供人愚弄的“安乐公”。刘禅为什么不放手一搏?而是轻易跪地迎降?因史料记载缺乏,这恐怕是个永远无解的千古之谜,抑或是万古之谜了!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插图源于网络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面对邓艾的进攻,刘禅之所以要开门投降,最关键的原因,既不是成都守不住,也不是蜀汉人心不可用,而是刘禅这个人,太过无情,没有一丝血性!最主要的问题,其实就是出在刘禅的身上!不要再说什么大智若愚了,用这个词来形容刘禅,简直是对这个词的侮辱!
当时的局势
不得不承认,蜀汉当时的局势确实是不怎么乐观的!
首先,蜀汉外部有钟会指挥的十多万魏军,而且汉中直接被打穿了,对蜀汉威胁非常大!不过虽然魏军很多,但他们也被姜维牢牢地挡在了剑阁。蜀汉的精兵猛将云集剑阁,这批士兵可是有多年战争经验的,完全扛得住钟会的进攻。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当时的钟会根本没有能力攻下剑阁,十几万人呆在那里,后勤可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只要姜维他们再坚守一会儿,钟会必定退兵。
《三国志》: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钟会迟迟攻不下剑阁,而且他们虽然打穿了汉中,但是并没有完全占领汉中!汉中还有汉、乐二城在蜀汉手中,这里面每个城池都有五千人,他们会对魏军的后勤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一旦长时间攻不下剑阁,钟会只能率军撤退,不然就有被全军击溃的风险!所以说,单从剑阁这方来看,蜀汉的局势虽然严峻,但也并非没有胜算!
其次,蜀汉内部杀入了一支偏师!这支偏师便是邓艾的魏军了。当时邓艾见钟会迟迟攻不下剑阁,便萌生了另一个想法,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虽然这条路非常难走,但是邓艾最终还是通过了,成功地进入了蜀汉。面对邓艾的突然出现,蜀汉朝堂派出了军队前去阻击,领头之人乃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古人都相信虎父无犬子,诸葛亮那么厉害,这个诸葛瞻想必也不差吧。不过事实证明,诸葛瞻确实没有乃父的英名,竟然不抢占险要地势,放弃城池,跑去和邓艾打阵地战,最终落得个大败的结局,令人遗憾。不过诸葛瞻虽然能力不行,但是在气节上,还是有亮点的,至少人家选择了死战以全名声,没有主动投降,也算是值得钦佩!
诸葛瞻战死,成都直面邓艾兵锋,大家都慌了,似乎成都马上就要被攻破了。可事实上,成都乃是一座坚城啊,只要好好防守,邓艾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攻破城池!当时的成都局势虽然危险,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往大了说,蜀汉还有姜维兵团,若是他们听说成都被围,肯定会派援兵前来。况且南中、永安都还有不少的援兵,只要刘禅下诏,这些援军都会不断前来勤王;往小了说,成都城池高大,城内人口众多,粮食充足,撑个一年半载完全不是问题,倒是邓艾,远道而来,兵士疲乏,他们其实是更怕打持久战的!
所以说,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成都城危急,但还没有到最险的一步!刘禅完全可以坚守待援,而且蜀汉这边的胜算其实更大,因为刘禅是有兵有将有援军,粮食也非常充足,只需要好好守下去即可。而邓艾那边,远道而来,根本没有大型攻城器械,完全不可能短时间内攻下成都城,只要蜀汉的援军一到,邓艾大军将变成瓮中之鳖!说实话,邓艾的这次军事行动完全就是冒险,只不过他赌对了,遇到了刘禅这种懦弱之人,要是换个厉害点的君主,邓艾必败!
综合来说,蜀汉当时的局势确实是不容乐观的,但还远远未到山穷水复的地步!当年刘备都被打成什么样了,人家可没有投降啊?再看看刘禅,真是一言难尽啊!
刘禅投降
诸葛瞻兵败后,刘禅召集群臣开了一次会,当时的许多朝臣都建议弃守成都,去南中或东吴避难,可以看到这批人虽然勇气不足,没有守城的信心,但至少他们也没有想过投降,至少还有一丝男儿的血勇。但接下来一个人的出现,直接打乱了众人的思路!
《三国志》: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当时群臣大多建议撤退,继续抵抗,但是谯周直接站出来力排众议,劝告刘禅投降。众人反驳谯周,说刘禅投降不会有好果子吃,结果这谯周直接保证,要是魏国不裂土封赏刘禅,他谯周亲自去到洛阳和司马昭辩论,要为刘禅讨个公道!
多么的可笑!你谯周只不过是蜀汉的臣子,你凭什么保证魏国会好好对待刘禅,还“裂土以封陛下”,若是不封赏,他亲自去找司马昭掰扯。试问,司马昭认识你谯周吗?人家凭什么见你?还要去和司马昭“以古义争之”,真的穷酸腐儒之言论,耽误了蜀汉啊!
最终,众人都辩驳不赢谯周这个腐儒,只能听从谯周的投降言论,选择了投降!
原文: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
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和大臣共计六十余人,把自己绑着、抬着棺材去往了邓艾大营,请求邓艾放条生路。多么悲惨的画面,多么的滑稽可笑,要是刘备知道此事,估计棺材板都盖不住了,他刘备一世英雄,堂堂正正地做了一辈子人,结果没想到生出了这么一个儿子,竟然软弱至此,毫无血性至此,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刘禅为何要开门投降?
前文我们说到了,当时的成都虽然形势危急,但并未到山穷水尽的一步,刘禅其实还是有有兵有将有援军的,相比起刘备他们当年面对的境况,刘禅的局面要好得多,那么为啥刘禅会直接选择投降呢?
实际上,刘禅之所以开门投降,并不是因为成都守不住,也不是因为蜀汉人心不可用,而是因为刘禅这个人太过软弱、太过无情、太过没有血性!关于这一点,司马昭曾给出过这么一番评价!
《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司马昭宴请刘禅,派人演奏蜀中乐曲,旁人听到这些音乐都非常感伤,唯有刘禅怡然自若,一点都不悲伤,搞得司马昭都不得不感叹,刘禅竟然一点也不怀念生活了数十年的蜀地,这人简直是太无情了!这种无情之人,就算是诸葛亮都没法辅佐他,何况是姜维啊。
不得不说说,司马昭的这番评价,简直是太精准了,刘禅这人就是太过于无情,太过于没有血性了!很多人为刘禅找借口,说他是大智若愚,此时之所以表现出开心模样,乐不思蜀,其实是担心司马昭借此杀他。实际上这完全是过分解读了,当时的东吴还没有投降,司马昭是不可能杀刘禅的,他需要刘禅这个人做吉祥物,瓦解东吴的斗志。司马昭此举,其实只不过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羞辱,结果刘禅的这番表现,让人一言难尽啊……
还有很多人找借口,说刘禅当年之所以开城投降,其实是为了保全蜀地百姓的性命。可事实上,当刘禅投降后,成都可是发生了规模不小的骚乱,许多人丧生魏军刀下,这是保全吗?作为一国之君,对百姓最好的保护,就是避免百姓不受外敌的侮辱,投降是简单,刘禅是可以活命,可蜀汉老百姓就惨了!纵观历史,可见过哪个胜利者对失败者有过同情?尊严都是靠打出来的,而不是投降出来的!
刘禅之所以开门投降,说白了,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过于无情,太过于没有血性!而他之所以有这些特点,其实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刘备这一生,颠沛流离,但也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刘备坚毅的性格,无论面对何种失败,刘备从未服输!无论是被吕布偷家,还是被曹操打得大败,亦或是夷陵全军覆没,刘备从来没有认怂,他就呆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反击,也正是他的这种品德,团聚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可是刘禅呢?他这一辈子其实并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完全是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
刘备前半生的颠沛流离刘禅并未经历,长坂坡之战时,刘禅还是个婴儿,之后的刘备基本打得全是顺风仗,所以刘禅根本没有看到刘备惊险的一面,没有体会过真正的战乱,他从小的生活还是比较安稳的,顶多听身边人说一说战场之事,可听说之事又怎么可以和亲历之事相比呢?在安逸氛围中长大的刘禅,缺少坚毅的性格,不知道他他老爹这辈人创业的艰难,长大后又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一大批人帮他打理朝政,他基本可以当甩手掌柜,这就造成刘禅的一生,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除了最后一次的邓艾进攻。也正是在这一次进攻中,软弱的刘禅选择了投降,选择了苟且,而不是坚守城池或者身死殉节,令人不齿!
结语
在有兵有将有援军的情况下,刘禅为何要开城门投降?司马昭一番话给出了答案!刘禅之所以开门投降,并非是因为成都守不住,也不是因为蜀汉人心不可用,而是因为刘禅这个人太过无情、太过没有血性!而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特点,其实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刘禅一辈子顺风顺水,一直有人相助,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在面对邓艾大军的威胁时,他选择了躲避,选择了投降,令人不齿!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汉晋春秋》)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谢邀,这个问题可以用《三国志》中陈寿的一句话来解释: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翻译过来就是,刘禅一家平安无事,蜀汉百姓免遭战乱,都是得益于谯周的谋划。说白了,在曹军压境之时,有战、逃、降三种选择,可以想象,当时朝中重臣必是各执一词,而最后谯周成功说服刘禅和众臣,降曹。按照陈寿的记载,对这个选择是极其赞扬的,因为生灵免于涂炭,陈寿不像罗贯中那样有鲜明的立场,在后世看来,谁来完成大一统都是好事。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刘禅的三个选择,以及谯周是如何说服刘禅降曹的。
战:当时的情况是,姜维据守剑阁,阻挡曹军,然而邓艾和钟会绕过姜维,直插成都,已经达到广汉了。不是姜维不防,当时曹魏五路大军阀蜀,姜维早建议刘禅派廖化等将分兵拒之,然而刘禅并没有听,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境遇,这个时候成都城内的兵力是无法抵御曹军主力的,那么援军呢?可以求援的大概有这几路,一、姜维,此时正在剑阁,广汉距离成都60公里,剑阁距离成都260公里,救援回来两天时间,估计成都已经被拿下了;二、东吴,且不说渡江求援需要多久,东吴会不会出兵还在两可之间呢;三、南疆,南疆是被先主打服的,估计不会管刘禅死活,即使管,凉山比剑阁还远,肯定是来不及了。另外本身刘禅应该是没有战意的,否则以天子守城,抵挡个十天半月的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刘禅觉得守城无兵,对手又是曹军主力,战无可战,只剩下逃和降。
逃: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刘禅就是这么想的,基本全部大臣都支持逃跑,不过往哪里逃,产生了分歧,一、逃到南方去,南中还有一部分部队,至少可以阻断追兵;二、逃到东吴,请求孙权收留自己。
降:这是谯周经过缜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他说的有理有据,主要是打消了大家想逃跑的念头,首先不能南逃,因为自刘禅即位以来,与南疆少有来往,诸葛亮死后对南疆的控制更是薄弱,你作为一个外逃的君主,想要南疆养活你们一大口子逃兵,估计是很难的,况且逃跑本身也是个技术活,而且已经丢掉了皇室的尊严,小官小吏如果不拥护你了,一听说皇帝要往南跑,恐怕有不少人要先闹起来了。哪里去得了南方?其实不能逃往东吴,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之天子,你说你去了东吴,人家问“你有啥特长啊,我为什么要收留你?”你笑呵呵的和人家说“啊,我擅长做皇帝”。对面肯定大怒“阿西吧,你们是来砸场子的吧”,保准就白刀子进去 红刀子出来了。那你到了那既然做不了皇帝了,那不就也是投降嘛?相当于被曹操打跑了,然后投降孙吴,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的说。而且曹强孙弱,你要是投降孙吴,改天孙吴也被打了,再碰见曹军岂不尴尬。
最终谯周得出结论,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曹魏,于是刘禅和群臣被说服了,开门投降。
ps:关于刘禅此人,历史褒贬不一,如果按照《三国演义》记载,刘禅投降没什么好奇怪的,他本身碌碌无为,亡国是早晚的事。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历史不是演义,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讨论刘禅其人,有人说他是庸碌,有人说他有大智慧,保全了巴蜀军民,顺应了统一的大势,因为巴蜀后期缺乏人才,东吴孙权晚年昏纣,历史的天平已然倒向曹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