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诸葛亮真实的南征与《三国演义》中南征的效果完全不同。真实的历史是从蜀汉建立到灭亡为止,都没有对南中之地实现真正有效控制,南中之地也没有完全认可蜀汉政权,蜀汉是有抽调南中之兵,但调动的目的并非为了北伐,只是削弱南中的反抗力量。不过很多人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对南中实行有效的控制,认为南中已经认可了蜀汉对其的统治。

一、诸葛亮南征的真实战功

刘备一死,南中大族就趁着蜀汉新主刚立,起兵叛乱,东吴对此也持支持的态度。西汉什邡侯雍齿,也就是刘邦最痛恨的那个人的后代雍闿降吴,吴国遥署雍闿为永昌太守。

诸葛亮面对如此局面,只得闭关先修内政,理顺内部关系,同时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结盟,切断东吴对南中地区的支援。

这些事情准备好之后,诸葛亮才开始南征。

《诸葛亮传》中只记载这么一句话: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作战只会费钱,为什么诸葛亮一南征,反而拥有很多钱财呢?这钱是哪里来的?

这一点在《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中找到答案。

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李恢是诸葛亮南征时的一个平定南中的重要干将,他击败这些豪帅,然后将这些豪帅家的钱财没收充作军资,这才是诸葛亮一讨伐南中就国库充足的原因。

所以你想一想,南中的土著会服从蜀汉吗?这种纯粹掠夺性的统治自然只会招来仇恨。所以诸葛亮走后不久,南中又开始叛乱。

建兴十一年诸葛亮存粮斜谷口,准备联吴伐魏,此时南中的夷族首领刘胄作乱,接着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起兵作乱,不过幸好被马忠讨平了。

如果诸葛亮南征真的有效,那怎么会时隔几年就出来叛乱呢?当然每一次平叛之后都会抽调南中之兵,比如平定獠人之乱,就抽调了几千人加入北伐队伍。

诸葛亮的南征实际上只是宣告南中重归蜀汉管辖,仅此而已。

二、诸葛亮之后的南中

诸葛亮死后的南中依旧与蜀汉是貌离神合,那几十年间刘禅也没有搞定南中,没有让南中心服,叛乱依旧存在。

邓艾伐蜀之时,当时刘禅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情怎么办?有一种声音说可以迁往南中,当时谯周就说了下面这段话:

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这就是南中与蜀汉的真实关系。

刘禅思来想去也觉得谯周说的对,最后没有选择南逃,而是选择投降。

这才是真实的蜀汉与南中的真实关系。所以蜀汉也不可能大规模调南中之兵北伐,也调不出很多兵北伐。

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谢邀:

三国时期,刘备在时,南蛮还看不起西蜀,还曾邦曹操打刘备。刘备以后,丞相诸葛亮对南蛮踩用武压民抚的策略,对南蛮进行了为期两年左右的征 缴,才征服了南蛮统治者的意念,表示以后时代结好,永不犯蜀,但并没有把南荒地区收为西蜀,也没有把南荒地区纳为附属国,派员管理。另外,南蛮统治者虽本事不高,但生性狡诈,反复无常,征缴之战怎么都给南荒造成了一定的损伤,由于这些因素,所以诸葛北伐魏国时没想、也不想调南蛮军队助战。

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三国时期蜀国为何不征调南蛮兵力北伐中原?此问略有偏颇,实际蜀国有募集南蛮人组建过部队,即蜀国闻名遐迩的无当飞军。但是无当飞军作为精锐部队数量是有限的,比起当年孟获叛乱时动则数十万叛军完全不能同日而语。那么如若提问为何孟获既降为何不调这数十万蛮军北定中原呢?

显然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总结下来主要有三点:

  • 一是南蛮兵善善山地战而非平原战。

南蛮兵善于山地战可从其居住的云贵高原可见一斑。云贵高原多山少平原,这决定了南蛮人惯于山地间转移作战。这一点从诸葛亮平定孟获之乱时可见一斑。长于平原作战的蜀军南征时不仅要面对极其难缠的瘴气,更重要的是山地环境制约的蜀兵的发挥。正是见识到了南蛮人擅长山地战的特点,平定叛乱后的蜀国即招募南蛮人组成了著名的山地特种部队-无当军应用于同样是山区的汉中陇西战场。

然而长于山地而弱于平原的特点亦决定了无当军在平原作战的弱势。这一点可从蜀汉进不得关中及无当军最终覆灭于成都平原可反向证明!

  • 二是十万蛮兵补给庞大蜀国不能承担!

战争归根到底打的是经济。蜀国虽然坐拥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但在古代粮食作物远不如现代品种繁多的前提下,其可供给的士兵是有限的。纵观整个蜀国,兵甲基本保持在十万这个数字。因此如若动用十万南蛮兵,那势必会让蜀国经济崩溃、民力耗尽。

但有人会说南蛮兵可由南蛮地区供给,这一点理论上可行,但如考虑到国家征召而国家负担不给同时南蛮地区与关中地区间隔千里的补给线,那么纵使诸葛亮的木车流氓再如何“开挂”也不能按时补给到位!而无粮之兵形同乱民是不可能组织作战的!

  • 三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有叛乱“劣迹”的南蛮人,虽然诸葛亮通过南征而暂时压制,但其忠心依然值得怀疑。这一点从《三国志》中记载的蜀汉中后期南中数次叛乱可以佐证。而且后世晋朝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最早脱离中央控制的地区就是氐族控制下的四川盆地。

因此无论现实的验证还是后世的印证,让南蛮数十万军队跨过蜀国核心地区的成都平原而北上征伐。如若南蛮人产生疑心,即便能够镇压但因此导致的蜀国核心区域的破坏简直就是白送给魏国一统的良机!

  • 总结

综上三点,只要蜀汉统治阶层不傻,他们必定不会选择去动用南蛮人。而事实的确也是这样的。蜀汉早期动用南蛮夷族组建了无当飞军之后便再未动用过南蛮人。即便蜀汉后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浩亦未有动过动用南蛮人抵御魏军入侵。因此蜀汉上下其实都是明白人,南蛮人只可用作特种部队而不能成规模建制动用!

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首先说明一点,蜀国北伐的时候并不是没有调动南蛮兵力,实际上不但调动了,而且调动了南蛮的精锐,三国有很多后世闻名的特种部队,蜀国的无当飞军就是其中一支,无当飞军的主力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组建的,至于南中区域为什么在后期蜀汉的北伐中再没有出兵,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蜀国后方攻心为上

诸葛亮为了完成北伐的壮举,首先要完成蜀国后方的稳定,对蜀国后方影响最大的就是南中区域,南中虽然名义上臣服于蜀汉政权,但实际上一直虚与委蛇,时不时的在背后搞点小动作。在出征南中的过程中,诸葛亮与马谡不谋而合,认为南中之战需要攻心为上,如果仅仅把它们攻克,以后还会反叛。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诸葛亮才亲自出征,兵分三路,进军南中,最后通过攻心之战完成了对南中的战役胜利。《三国演义》里面说的比较精彩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并没有发生,但是实际上有可能是诸葛亮和类似孟获这样的部落首领打了七场,都胜利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最终诸葛亮是完成了平定南中的战斗,而且收复了南中的人心。

二、抽空南中组建无当飞军

南中平定之后,最让诸葛亮担心的就是蜀汉大军走了之后南中的稳定问题,留下大军,不太现实,首先南中之人不好管理,其次军粮供给不太方便。

诸葛亮的才能在这个时候显露无疑,他继续任用南中的人才治理南中,同时因为南中部落有五个最为重要的大姓家族,分别是雍,娄,爨,孟,毛。其中孟获就属于孟家的杰出人才,这五家大势力占据了南中一大部分的武装势力,诸葛亮在五大世家分别抽出一组人马,都是精兵良将,总共尽一万多人,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后来就被诸葛亮带到了北伐的战场上,这支军队先后被王平,姜维率领,在北伐的战争中属于屡立奇功,骁勇善战。

这支军队抽调走了之后,南中留下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为惧,加上南中人民对诸葛亮的敬佩,基本属于稳定状态了。

总结:三国时期蜀国的北伐之战,南中区域为蜀汉提供了精锐的无当飞军,这也造成了南中的有生军队力量都被诸葛亮带到了北伐战场,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诸葛亮死后南中人民的反复,加上蜀汉后期的疏于管理,人口下降,南中地区就再没有为蜀汉北伐提供有生力量支持北伐了。

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感谢邀请,闲扯俩句。

关于蜀国为何不调南蛮兵力北伐,这话题很有趣。从俩方面解答一下。

(1)蜀国是征调过部分南蛮兵的

(2)南蛮兵起不了什么作用。三囯时代的汉军,还是正宗战斗民族。战斗力远在蛮兵之上。

蜀国实际,有时也征用一部分蛮兵的,但数量不多,只是个象征。诸葛亮南征之后,蜀西南方的大乱虽没有了,然而小仗一直未断。南蛮,并未像郡县一样完全融入蜀国

刘备伐吴时,是征调过蛮兵的。五溪蛮、胡王沙摩柯等,均率众随军征伐。事《三国主》先主、陆逊等传。

诸葛亮北伐时,之所以不调南蛮兵。因为南蛮兵长于南方山地,不擅北上进行大规模阵战,北地水土气侯,南方也不适应。所以,不会调南蛮兵。

然而诸葛亮的蜀军中,青羌骑士作为蜀军骑兵兵源之一,是有一部分的。

后出师表选段: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亦有一说曰:后《出师表》乃伪作。但文中所叙事件,全为史实。

又根据魏书.牵招传,诸葛亮曾与鲜卑大人柯比能联络,相约夹击魏国,只是事未成。

利用一切可利用力量,这是战争原则。鲜卑其时,向为汉朝附庸。

须注意的是:三囯时的蜀国,也只是后人称之。而蜀国从来自称为汉,而绝不会自称为蜀。如电影中的某某,大呼”我大蜀国...”的,纯属编导不懂历史,瞎扯淡。若尔穿越回三国,在诸葛亮面前喊一声”我大蜀国”,看诸葛亮不诛灭了你的三族!

所以,诸葛亮以汉丞相之职,联络曾为大汉附庸的鲜卑夹击魏国。与后世的勾结外敌,完全是两码事!

还有,南方诸蛮并不完全安定。《三国志》马忠、张疑、张翼等人传,屡见在南方长年作战平叛之事。

南蛮兵的战斗力。勿要带一个”蛮”字就以为彼很能打仗。蛮不等于勇。南蛮兵为了小利,而在山林峡谷中小群斗殴或悍不畏死。私斗厉害,而为公战,在开阔地列军阵,万人对战,南蛮的战斗力与汉军比,那就是渣。

打仗,不同于打架斗殴。靠着蛮勇,根本打不赢仗的。

古代打仗,绝不是提着杆长矛,凭着不怕死互捅,就能赢得了!与现代战争一样,古代战争,也要拼双方的体系与组织指挥体制。

汉军在文武分道之前,凭军功可封爵入仕,光宗耀祖。这就决定了军功的尊贵,也决定了汉兵对军功的渴求与强大的战斗欲望。中国历史上,在北宋之前,最有战斗力的兵,就是汉兵,这点毫无疑问。

打仗怎么打?

阵列既成,

敢擅自回头者斩!敢大声喧哗者斩!

敢闻鼓不进者斩!有闻金不止者斩!

千百人列队同进,肩臂相接,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队列之中,凡有违令不遵者,立即就是杀头。这拼得,就是高度组织纪律性与严明的赏罚号令。

所以,调不知纪律为何物,自由散漫成性的南蛮兵力去北伐,那只是给魏军送人头。

诸葛亮时代,魏国有多强?强魏雄据天下之半,政治清明、名将良臣如云,拥甲士百万,兵精、粮足、土地广阔,人口众多。

故而,也只有诸葛亮这样的天下奇才,才能以一州之力,屡耀兵威于敌境,压着强敌打了近十年,三千年来仅有诸葛一人能做到

三国时期,蜀国为什么不调动南蛮兵力北伐中原?

相信好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或是看过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过看完之后也就会发现,刘备的蜀国虽然是作为主角而存在,但却是三国之中最早灭亡的一个,而且也是相对也是国力最差的一个国家。

刘备带兵入蜀后,不但要继续面对来自魏国和吴国的压力,同时还要提防着在自己大后方的蛮族,而说起满族,又不得不提起来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对待以孟获为首的蛮族,一直采取的就是“攻心”的策略,最后终于经过七次较量后,不但降服了蛮王孟获,还顺带收获了民心。

前面提到蜀国综合实力差,既然孟获都已经是臣服于诸葛亮了,那么诸葛亮又为何从都未将孟获的蛮族军队带上北伐战场之上呢?

刘备手下的头牌大将关羽被杀后,刘备兴全国之力大举伐吴,无奈被火烧连营后,大势已去,最终于白帝城的病榻上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承担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但是外部威胁实在太大,而内部又有蛮族势力不得的不防。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还是决定以内部的安全环境为重,所以把收服蛮族放在了第一步。

诸葛亮心中也明白,虽然自己将收服蛮族放在第一步的位置,但是北伐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而且蛮族根本也就是不成气候,不用有太多担忧,自然也就不会将将兵力浪费于此。所以,诸葛亮带着大批兵力陈列于蛮族阵前,却很少不主动进攻。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七擒七纵”的故事,而孟获也是心甘情愿的归顺与蜀国,后来还有了官职在身。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面对此种窘况,为何孟获还是得不到重用?

其实这也和诸葛亮的做事风格还有当时的局势相关,诸葛亮当初出征南蛮的时候,就曾对后主刘禅说过,此行只是为了南蛮臣服,不再让他们骚扰蜀国边境,而不是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将对方打服为止。

首先,孟获本就是稳定大后方局势的重要人物,万一孟获真的在前线出了什么意外,也意味着诸葛亮失去了一位能够镇压各蛮族的重要人物。一旦孟获出事,南蛮叛乱,自然对蜀国的大后方不利,尤其是在自己大兵北伐,后方空虚的时刻。

其次,前文提到诸葛亮只是希望南蛮不再捣乱,如果诸葛亮亲自收服南蛮,并将其投入战场,也就等于是干出了打脸的事,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万一再被奸臣给“摆了一道”,说是有谋反的意图,可就说不清了。

最后,除了诸葛亮在政治问题上的担忧外,南蛮的战斗力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南蛮兵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如果将他们从闷热的雨林区带到北方的平原上,肯定也会极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特征,万一再因此引发什么大规模的传染病,可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就是为了维持多方的平衡,即使是北伐有再大的困难,都不会启用南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