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跟契约精神没有关系。
我提一个观点:道德是有成本的,道德并不是靠自我约束形成的。
我举两个例子。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比较有钱,当时鲁国有一条规定,赎回鲁国人在外面当奴隶的,可以向国家领取一笔赏金。但是子贡却做了一件我们现在觉得会竖起大拇指的事情。他赎了人不要钱。
我想很多人特别非黑即白的朋友们,肯定会竖起大拇指说,子贡有良心,有担当,有道德。
如果当时有锦旗的话说不定会送锦旗给子贡。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子路的,还有一次做好事救了一个落水的人。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肯定会宣传那一种不图名,不图感谢的。似乎大家都觉得救了人就不应该收下报酬。
如果救了人之后还收下报酬的话,很容易上新闻引发争议,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甚至有一些人直接把他们架到道德上面,说他们的道德有些问题,本意就是为了钱财。
当时若水的人拿了一头牛,牛在当时是一种很贵重的物品,子路收下了。
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孔子认为子贡做错了,认为子路做对了。
孔子说子贡这样做了之后,鲁国从此之后没有人敢去赎人,因为子贡提高了赎人的道德标准。
孔子认为子路做对了,从此之后很多人看到落水的人肯定会去救,因为子路降低了救人的道德标准。
道德他跟契约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成本很高,就算有契约精神他也会毁约。当我们把道德的要求拔得很高的时候,那个道德其实已经失去了本来具有的作用。
伪君子怎么来的?那也就是说我们认可的道德大家又做不到,那就怎么办?装。
所以并不是什么道德沦丧了,而是我们将道德的成本提高普通人都完成不了,那么道德就是一种摆设。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儒家强调等级尊卑,认为阶层固化才不是礼崩乐坏,所以儒家最缺德。
儒家重虚名而轻实利,言必称孔孟仁义道德,可它的德有许多双重标准。
每当有外敌打进来时,男人多剃发易服屈膝,却指责妇女失贞失节。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自己还搞着三妻四妾,儒生们羡慕着皇帝三宫六院。
孔子连编个《春秋》都有许多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潜规则。口口声声“仁义礼智信”,就这么信的?
孔孟之道教化之下,中国成了最没诚信的国家,
无论个人以及集体,骗子满街走,假货随身有。
靠道德教化没有用,主要靠律法,有法才有德。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胡适)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哈哈,特别地有意思,在题主那里,马,骡子,驴,大概是一个东西。至少,它们看着像同一个东西。
这种混淆说明了什么呢?或许是题主即不认识马,也不认识驴,他认识的是骡子。如果谁对驴唇不对马嘴没有具体认识,那具体实例来了,这个提问就是了。往下只要记住题主就行。
用题主的逻辑,在契约产生之前,中国是没有道德的,有也是水里的,镜里的。真的了,什么叫死搬硬套,这就是了。
了不起呀,题主,用契约杀了道德。中国古人没有德国,而现在的道德是穿越过契约的封杀而来的。哈哈,这个题主确实有一套!或许说,今天的道德是因为契约的保驾护航得以活着。很有一套!
这个问题可视为一根香肠,前段坏了,切了扔掉。后半段是好的,可以吃。
我现在明白了,不是每个悟空问题都非要一板正经的回答,有的是可以戏说的。当然,练个嘴皮子也不算是个坏事,聊终胜于无。
儒家的道德?儒家,道德,今天的中国人的道德是儒家的吗?部分是?全是?如果是部分是,那哪一些东西被抛弃了呢?保留下来的又是什么?
我真的是回答不了……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契约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精神更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在法律与道德的引导下,产生的契约才能让大众接受。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契约精神,说简单一点,就是说话要算话,再简单一点,就是要讲诚信。
说话不算话与不讲诚信的,也叫做无赖与流氓。
能够做到说话不算话与不讲诚信的,只有两类人!
流氓无赖与强权!
道德不是法律,道德是善恶观与是非辩证构建的生命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践行!
法律不是道德,我说的这个法律是指公法,不随政权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法,这个法律是指,这行为是犯罪,在任何国家任何政治制度下都是犯罪的那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关系的行为,法律是对非道德的行为进行制约使得能够维持道德的底线,没有法律维持行为关系的底线,道德也会崩溃。
契约精神,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与责任关系的践行,破坏契约精神而无从制约,那么契约精神包括道德的底线就被洞穿了。
这个问题的逻辑其实很容易推导,法律与其执行的缺失,政权本身的乱作为而无受制约,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把中国人的没有契约精神怪到儒家教育头上,这是精神病发作!
道德不是政治,道德是政治之上的东西,谓之信仰。
道德是行为与作为的评判。
道德如果没有政治与法律为其兜底,道德也会崩溃。
没有契约精神,原因是诚信的丧失,对违反与践踏契约关系行为而无所制约。而这个问题在于政治与法律的缺失。
把当前或者这么些年来的政治与法律问题算到已经断传三代以上的儒家教育头上去,这类人其实都是文革遗毒!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道德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浮云…;你怎么看儒家的道德?
这是好问题。
契约精神是商业文明的产物,起源于古希腊,被古罗马所继承、发扬,是法治的起源。古希腊是商业文明,商品交易很多时候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易,需要有一定的形式做保障,否则无法做买卖。
相比之下,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决定了人口必须固定在土地上,从而形成了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不一定需要契约,更需要“德”和“礼”来调节社会关系。
契约的前提是,双方都必须是对等的、自由的人,契约也必须反映双方真实的意志。奴隶与奴隶主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契约”。
德与礼,不存在平等的社会关系。因为道德有高下,道德高尚者势必会成为统治者。但是,怎么才算道德高尚?没有标准答案。于是,充当伪君子成为了获得社会更高地位的捷径之一。久而久之,道德成为了流氓的遮羞布,打击对手的狼牙棒。
契约的执行必须是强制的,也有范围限制。道德的落实靠自律,没有限度。泛道德主义的结果就是个人私权利遭到干涉,而社会公序却失去了规范。比如,扶老人、广场舞、让座、养狗扰民等问题,需要法律规范的事情,却被道德模糊了本质,所以才会上升为社会问题。试想,如果扶老人被讹,老人以敲诈勒索罪入刑,那么还有多少为老不尊者敢恩将仇报?
脱离了契约精神谈道德,不是愚蠢就是耍流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