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仁义礼智信”相冲突,或者相违背?

但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基于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误解。一直以来,这句话成为孔子和儒家实行愚民政策的重要证据。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老百姓可以让他们去做什么,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汉语的表达常常是不精确的。对于“不能让他们知道”就可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欺骗,故意不让他们知道。另一种是,告诉了他们,但是他们不理解。两种情况都能造成“不可知之”的后果。那么,孔子的意思是前者还是后者呢,答案是明确的,就是后者。孔子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对于执政者的意思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这时,只要执行就行了。当时不理解,慢慢就理解了,或者习惯了。这种情况不但在古代存在,今天依然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们们都会用微信支付。要让他们全部懂得微信支付为什么能够实现的原因,然后再使用微信支付,这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老头老太太们虽然不明白网上支付的原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使用。这就是不可使知之的现实例子。

怎样可以证明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论语》其它章节来相互印证。比如在《论语子路十三》章中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有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富裕了之后,就要加强对百姓的教育。这哪里有愚民的意思?

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解释,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早就讲明白了。就是后一种意思,古代读书人,都是用的朱熹的教材,都明白他的真实意思,可是,到了现代它成了孔子愚民的证据,完全是社会政治原因之下的故意歪曲。反正儒家已经被打倒了,没有反驳的能力了,批判者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了。

我们看看《四书集注》中朱熹的解释就行了。朱子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所以然也。”如果说朱子的解释还有点不好懂,那么程子的解释就很明白了:“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老百姓用网上支付买菜,但不能让他们都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

总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讲述了一个事实。它并不与“仁义礼智信”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相冲突。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说,你引领民众,只要让民众遵循,

照办,就行了。不必使民众了解为什么

要这样做。

也就是说,让民众知其然,而不必让民

众知其所以然。

(那个“由”字,就是遵循,遵命,照办)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将教育平民化

的开拓者

其有教无类的论断

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所奉行的原则

吾对提问者的句逗有异议

若依孔子的一惯精神

此句应这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民众知事之原委,可放心让他们行事;民众不知事之原委,必须给他们言清晰。

谬之毫厘

差之千里

故,正本清源

勿使谬论广布四海

误及子孙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关于这句话争议还是蛮大的,主要是出于断句上,不同的断句方式,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意义。

  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让百姓按照指定的方式行事,不必要知道是为什么。这就典型愚民的意思了。
  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百姓赞同,那就这么去做;不赞同,那就讲明道理,去教化他们。这就是与上一种完全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了,偏向于民为天。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为:百姓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听命;不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明理。这又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了,这一层的意思里,还是以统治者的意愿为第一位的,但是也有估计百姓的感受。

此外还有另外的句读分法,我个人不是很赞同,也就不再一一例举了。以上三种,我倒是比较赞同第三。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从孔子思想的整体思路上来看的。

孔子安民三步走

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很懂得变通的人。就是这种变通性,也注定孔子不会提出这样的愚民政策。在之前的文章我也分享过对于孔子的一些看法,这是一位入世高手,很懂得世俗法则,孔子本身是非常重视对于百姓的教化工作的。

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意思是说冉有跟着孔子去魏国。孔子看着熙熙攘攘的百姓说:“人真多啊!”冉有说:”有了这么多人后,又要怎么做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再教化他们。“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大概可以看得出孔子对于治理百姓的大概思路,生存延续——富裕生活——文化教育,这种思路即便是在现在也是很有可取之处的。所以说,孔子怎么会赞同愚民政策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孔子有如此的思路,也不排除有上文的第1种建议,因为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空谈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说是基于这种前提,提出所谓的”愚民“政策,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

孔子的道之以德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德“的人,在孔子的相关典籍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多之又多,孔子是大力赞同君子之道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由此可见,孔子就更不可能赞同愚民政策了。他恨不得全国上下,从君主统治者到平头百姓,都是君子。这样上下同德齐心,自然也就国泰民安了。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所以孔子又提出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前面我也说了,孔子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在倡导”德育“的同时,他可一点都没圣母心的反对刑法。孔子绝非是那种分不清轻重的人,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提倡用道德感化教育,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人,绝不手软,这才是真正的孔老夫子。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政是以和。中国第一位私立学校创始人

除了在思想上和政策上表达了对于百姓的态度之外,孔子还直接用实际行动打脸了”愚民“一说。孔子可是中国第一位私学老师!

在春秋早期和更早的时候,文字书籍都是掌握在官方手里的。所以,中国最开始的知识分子都是有编制的。直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大批前朝没落贵族回归民间,融入百姓生活,曾经吃公家饭的知识分子们才开始凭借着之前的手艺生活,这就有了中国第一批私学老师,孔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实说道”儒“,这个字最初本义就是知识分子的意思。

孔子广受学生,因材施教,一生致力于培养”君子“,怎么会真正的提倡愚民政策呢?

结语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都不可能是愚民的意思。当然,我也并不觉得孔子是一位以民意为主的人,个人感觉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本人还是赞同统治者,或者说以统治阶层的意愿为主的人。基于这个原因,关于文章最开始的第二种句读,就和孔子的思想相互违背了。

最恰当的解释还是第三种,”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百姓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听命;不可以驱使,那就让他们明理。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有的儒粉为儒家辩护,改变断句就把儒家粉饰成开启民智了。从历史上看,儒家没能力开启民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历来都是文人相轻,儒家师爷一肚子坏水,对待草民攻讦,嘲讽和打压,会教也教一些繁文缛节,守旧反科技,根本没安好心,儒家什么时候开启民智了?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怎么看?

这是对孔子教学的误解造成的。

孔子讲“有教无类”,是说的招生不问出身。是和官学只招贵族相区别的。但是,孔子私塾中教授的内容是和官学大同小异,至少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士”。

简单来说,孔子就是在培养和平时期的文官,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对文官的素质要求,绝不是对全中国人民的道德要求!

仁、义、忠、孝,都是做好事。但是“仁”是居高临下实行的,“义”是同僚、平辈之间的事,“忠、孝”都是自下而上实行的。普通百姓在社会底层,如何向下施仁呢?但官员是有下属、子民的。“礼”是朝堂上的行为规范,老百姓懂礼干什么?所以“礼不下庶人”。

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所以“仁义礼智信”就逐步成为全体人民的道德要求了,现在我们一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其实是以偏概全,也诱使中国人精神素质“偏科”。

比如,孙子兵法第一篇就规定了武将的素质要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由于儒家的一家独大,“智、勇、严”等素质要求,在和平时期,很少有人提到。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是对士的要求,和庶民没有一毛钱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