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汉献帝还建在刘备为什么能称帝?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汉朝已经消灭被曹魏取代,第二个理由刘备诈称汉献帝已经死了,所以皇位应该由刘备自立。这样之后就确保了刘备当皇帝的合法性。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所以刘备他也非常清楚,那么他怎么做呢?怎么做才能增加他的合法性呢?为了这个事情是煞费苦心。
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增加刘备合法性那就拿到传国玉玺,这一个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的,这是代表合法性的最主要的标志,天授神权,这是当时天下所有人都认为最能增加合法性的标志。
这个传国玉玺当初落到孙坚手里的时候,袁术听到第一个反应就把孙坚的家人抓起来,孙坚没有办法,只能交出玉玺,换回家人。有了玉玺元素才敢称帝,称帝之后兵败抱着玉玺准备投奔他的兄弟袁绍的路上病死了,玉玺就下落不明。
所以刘备就编造了这个谎言,肯定没有人去确认,但是只要把这东西宣传出去,老百姓就会认为刘备当皇帝是很合法的,如果舆论宣传已经到位了,那么玉玺的真假就不再重要了。所以就有诸葛亮他们带领群臣一起编造这个谎话来增加了刘备的合法性。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三国的历史留下许多传世名言,其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经典名言。其实这句话用在刘备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刘备之心,路人皆知。
自此刘备以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出场,就可以看出刘备的野心,当然说成志向似乎更好听一些。
当时东汉朝廷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之下已经名存实亡,汉献帝早已是傀儡了。刘备以汉室后裔身份发展势力,早已有重建汉朝的想法,汉献帝在与不在都不是大问题。
刘备一直高呼“匡扶汉室”,这个汉室并不是汉献帝主导的汉室,而是由他自己再造重建的汉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都是自封的,那时汉献帝还在位呢,他的势力已成,已经用不到汉献帝了。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二月,曹丕代汉自立,汉献帝以禅让的方式宣告东汉统治正式结束。
我们知道,禅让后的汉献帝并没有被曹丕杀死,而是很安乐地又活了十四年。
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从曹丕代汉代刘备称帝,期间隔了四个月,虽然古代交通不发达,但四个月时间汉献帝的禅让诏书和曹丕的称帝诏书也能在些大城市传播起来。
很明显,刘备等蜀汉人士知道汉献帝没有死的,但是刘备在称帝时却说汉献帝被曹丕害死。
这不过是刘备为了继位搞的宣传需要,以控制舆论导向,占据道义上的优势,这样的事情不好好利用做一番文章蜀汉的君臣可就太无用了。
此外,也可以看出汉献帝在刘备心中早死了,东汉的汉室已经重振不了,只有他刘备这一脉承担再造汉室了。
汉献帝通过禅让将江山社稷传给曹魏,断绝了汉朝国祚,汉献帝已经不是汉朝皇帝了,他自绝于列祖列宗之前,更不值得刘备敬重了。
这个时候所谓的“匡扶汉室”才是刘备想要的那种汉室。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前言:东汉末年分三国,作为傀儡皇帝的汉献帝生如浮萍,在曹操阵营中其生活环境应该不差,只不过活得比较憋屈,曹操更是将女儿嫁给他,一定程度上起到监控作用,在曹操死后其子曹丕承袭魏王爵位,不久之后就让汉献帝禅位了,退居二线的汉献帝被降格为山阳公,彼时在西蜀的刘备却已汉献帝龙御归天,自己称帝了,为什么刘备不迎汉献帝入巴蜀,再图匡扶汉室呢?原来有这些原因存在!
汉献帝的“使命”已经到头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当初汉献帝配流离之时,各方势力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视为是重要的筹码,有的却视为是烫手的山芋,最后在各势力观望之时,曹操果断下手,将其恭恭敬敬地迎接回洛阳,不久之后改入自己的阵营之内,迁都许昌,并以天子口吻发布诏书,以试探其他诸侯的反应,其他诸侯又的是后悔下手晚了,有的则是才明白曹操抢迎汉献帝的真实目的,不是真的要奉迎天子,而是借此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刚出从李傕、郭汜处出虎穴,哪知道又入了曹操的狼窝,汉献帝是无奈的,然而活着才有机会,毕竟自己还是名义上的汉室江山主人,其实一定程度上说,曹操对待汉献帝相对而言,还算客气,要是换成其他诸侯,恐怕汉献帝得提前“驾崩”了。曹丕做了曹魏的当家人之后,觉得该是让汉献帝挪地方的时候,汉献帝自然得禅位,退下来之后颐养天年,要知道汉献帝之所以让曹操,甚至是天下诸侯忌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家都是汉室之臣,理当有君臣之别,但是降格为山阳公后,他的价值在哪?能号令得了谁?又有谁还会奉他为主?从汉献帝到山阳公称谓的改变,已经告诉他自己和天下诸侯,他的历史“使命”就此结束。
辛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一定要交给他?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从上面这段描述看出什么端倪?刘备的动作真是一气呵成,四月称帝,五月就立皇太子了,这就典型的“家天下”的做法,让他易主给汉献帝?想多了!翻看他的奋斗史,从刘关张到西蜀的建立,刘备付出的东西太多,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锲而不舍,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他辗转多位诸侯账下,公孙瓒,曹操,袁绍等,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靠着高超的招纳手段,得赵云,收马超,再看看他短暂停留的城池,徐州,荆襄九郡,再到巴蜀之地,有的是人家让他暂时住,如陶谦的徐州牧所辖之地,有的是他借人家的,如荆州!一步一步的了自己的立脚点,那时的汉献帝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仅仅是口头上称呼过自己是皇叔?还是说衣带诏险些让自己人头不保?汉献帝在曹操阵营时,是在挣扎,是有匡扶汉室的念头,可是看看他汉献帝还有什么?曹操把他好吃好喝的供着,已经是明面上的软禁,他最大的护身符便是他汉室皇帝的名头,现在降为山阳公,其权力还远不如自己,自己是汉景帝靖王之后,也是大汉皇室血脉,匡扶汉室不一定就得是他汉献帝,既然这样,再将他迎接到巴蜀,是将他奉为皇帝,还是一般的皇室远亲?
借汉献帝被杀之名为自己称帝找理由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意思很明确,就是曹魏最终还是对汉献帝动手了,在给汉献帝办了一场追悼会之后,刘备在巴蜀称帝了,这样的情况下汉室臣子自然拥戴刘皇叔,刘备素有仁德之名,现在汉室的皇帝被曹丕杀了,振兴汉室需要有人牵头,这个人得是皇室中人,有匡扶天下之心,爱民如子,还得有抗衡曹魏的势力,这几点一对照,刘备无疑是当时较为适合的人选。
总结:从曹操到曹丕,再到曹叡,汉献帝在曹魏的时间是比较漫长的,在他五十四的寿岁时寿终正寝,对他而言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东汉末年的野心家很多,但是能善待他的诸侯应该说不会多,从众多的诸侯群雄并起到三国鼎立,汉献帝见证了汉室的衰败甚至是灭亡,从他禅让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可能再有所谓的汉室之臣,去真心匡扶汉室,这其中包括刘备,既然都明白这个道理,刘备他迎他回蜀地为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部分相关史料:
1.《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2.《三国志·卷三十二》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刘协登基前后,觊觎帝位的不在少数。先是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四川马相占领了益州三郡之地,就敢直接称帝。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刘焉传》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由于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汉室宗亲的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不肯。
九州春秋曰:绍、馥使故乐浪太守甘陵张岐赍议诣虞,使即尊号。虞厉声呵岐曰:"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济。孤受国恩,天下扰乱,未能竭命以除国耻,望诸州郡烈义之士暞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谋,欲涂污忠臣邪!"
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
幽州牧刘虞宿有德望,绍等欲立之以安当时,使人报术。------《袁绍传》
绍亦使人私报虞,虞以国有正统,非人臣所宜言,固辞不许;乃欲图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公孙瓒传》
初平四年(193年),下邳人阙宣、勾结徐州牧陶谦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后阙宣为陶谦杀害,收编其追随者。
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觽。----《陶谦传》
被劫至长安的汉献帝派侍中刘和潜出武关,向刘虞搬兵。结果,刘和途径南阳,被袁术扣留。刘虞派遣数千骑兵到袁术那,而袁术竟自己留下了,不予派遣。
袁术反对袁绍等拥立刘虞、拦下刘和以及刘虞的勤王兵马,其实自己是别有用心。
术观汉室衰陵,阴怀异志,故外托公义以拒绍。
笃信“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在获得玉玺后,袁术更是难以掩饰称帝的野心和意图。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袁术称帝后,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生活上,他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在他的腐败统治下,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兴平二年冬,......用河内张朇之符命,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闲空尽,人民相食。
皇帝当不下去了,袁术还想把帝号给袁绍,结果半道受阻身亡。
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称帝的,尚且如此。那些称王的,就更多。
-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
- (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
-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磐,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当初,刘焉预感天下大乱,决定离京,
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刘焉传》
看到了吧,刘璋的老爸刘焉割据自立,当上了川中的土皇帝,只不过是没有正式名号而已。
刘表怎么样呢?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刘表南收零陵、桂阳,北据汉川,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余万,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东迁至雒阳,刘表派兵前往雒阳,并运输大批军用物资。虽遣使奉贡,袁绍、曹操争霸,汉献帝困坐许昌,刘表也是无所作为。
刘繇和他兄长刘岱一样,“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士,非其长也”。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坚持出战青州黄巾军,结果兵败被杀。兴平元年(194年),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旋即病逝。
从个人素质来说,其实汉献帝还是不错的,虽然他是被董卓擅自推上去的。至少在我看来,他的胆略、勇气、智慧乃至结局都比刘禅要强得多。
可惜的是,汉朝大势已去。宗亲中,刘虞、刘岱、刘繇相继过世,刘焉断绝交通,刘表坐观成败,刘晔成了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
汉献帝命苦,几无可用之人,个人能力尚可,也无济于事,徒呼奈何。
刘备在“机智、权术、才干、韬略上,确实赶不上曹操,“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但刘备始终是百折不挠,不肯居于人下,最终也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
比来比去,打不死的刘备虽然势力寡微,但敢在衣带诏上签名,勇气和战斗精神可嘉。
建安十二年(207年),阿斗出生。后来,刘备给儿子起名“封禅”,确实其志不小,但汉献帝在位,刘备也不敢明目张胆反刘协,至多是清君侧,矛头指向曹操而已。
三、刘备称帝有其内在逻辑为了减少称帝阻力,刘备封锁、掩盖刘协在世的消息,这确实不厚道。
当然,如果愿做标签化思维的话,也可以把虚伪、狡诈等的标签简单地贴在他身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乱世中,刘焉、刘表、曹操、孙权、袁氏兄弟一众人等,哪个不是打着自己的铁算盘呢?
对于刘备这样的政治家,评判时最好还是就事论事,至少不要仅从道德一个维度去思考问题,而且也不宜搞双重标准。
自从禅让帝位后,刘协作为汉家天子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他的新身份是魏朝的山阳国公而已。
刘协在位时,即使有想法,宗亲们包括刘备在内还是有顾忌的。虽健在,但是刘协不在位了,可以说丢了汉家江山,刘备自然就成了“汉室”新的代言人。
既然刘协不是“汉献帝”,不再是汉室的代表,刘备这个宗亲把掉在地上的牌匾捡起来,擦拭一番,最大限度地利用汉室残余的品牌影响力,重新撑起摊子,搞起异地经营,未尝不可。
刘协在曹丕手上,曹丕可以搞“三辞三让”这种繁文缛节,刘备确实是没有这个条件。
向当朝的曹丕请示,曹丕不可能同意;向卸了任的刘协请示,一则是没必要,二则是可能要了刘协的命。
等到刘协自然寿命终止吗? 那时魏明帝曹睿都执政了。
忠于山阳公国吗?一是它由魏朝册封,二是它持续到西晋末年。到那时,汉家彻底凉透,哪里还有吸引力和翻盘机会?
刘备本就其志不小,若让他忠于放弃汉家江山的刘协个人,那根本不可能,甚至多少有点儿迂腐。
因此,刘备称帝也有他内在的逻辑,虽然借口不甚高明,但也不必大惊小怪。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恢复汉室是假,自己登基是真。
汉献帝还健在,刘备为什么就能称帝呢?
第一点,刘备本身他就有称帝的野心,只是汉献帝还在位的时候,他不能称帝啊,因为他是以匡扶汉室为口号的,汉献帝还在位的时候,他敢称帝那就是公开篡逆,就连大家公认的国贼曹操,也没有称帝,他就更不敢了,汉献帝退位以后就不一样了,汉室正统这个位置就空出来了,刘备就可以称帝了,而且他当时已经很老了60几岁了,指不定活没多久,再不成立,他这辈子都称不帝了,所以他就谎称汉献帝已死,借以称帝
第二点,刘备不称帝不行啊!他不称帝,他的手下也不会答应,刘备的手下随着刘备四处征战天下,为刘备立下了很多功劳,那有功就得赏啊,刘备还是汉中王时候就封赏过了,但刘备如果称帝了,身价就从王变成了帝,就可以给众人纷纷更高的爵勋
第三点,刘备也有资格称帝,因为他是汉室宗亲,其实所有的汉室宗亲不管血脉关系有多远,那都是储备力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即,一直下去,所以只要除刘备以外的所有的汉室宗亲都亡尽,那即便是像刘备这么远的旁氏,也有资格即位
第四点,刘备夺取汉中后,自称汉中王,这个汉中王名义上是汉献帝的臣子,而汉中王存在的基础,也恰恰是汉献帝还在位,汉中王才能合理地存在,可汉献帝当时已经被废,他这个汉中王就很尴尬了,存在不合理,而且当时的孙权也自称吴王,并且向曹丕称臣,成为了名义上曹丕的臣子,所以当时天下就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曹丕,不管怎么说,好歹曹丕的皇位是从前朝皇帝汉献帝的手里禅位而来的,符合程序正义,所以刘备如果不称帝,那么人才都会纷纷涌向曹丕那里,以求功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