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如果现在穿越回去,能听懂老祖宗说什么吗?

古代的人不说文言文,古代的文字交流书面的使用文言文,如果你穿越回去的话,老祖宗的话你肯定是听不懂的,因为语言它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所以交流的越频繁,那么语言能听得懂的可能性就越大,古代交通不发达,就会造成十里不同音,三里不同俗,你听不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但是你能够看得懂文字,文字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个应该感谢秦始皇,他提出了书同文。所以为什么秦朝存在的十几年,但是大家都念念不忘的原因也在这里。因为秦朝制定的大部分制度现在都在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白话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而不用文言文呢?古人交流是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很多人也都很好奇?古人用的当然是白话文了,但为什么说话却又用文言文呢?因为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古代的文献基本上靠眷写,抄写,很费时,也很费力,表达必须要非常的简洁。

你可以看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玄幻小说的写法,一部一千多万字,早就把那些人累死掉了,压根没有办法去复制,所以你可以看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就逐渐的扩散,文人在下沉,另一方面也说明印刷技术在进步。

为什么现在的文章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因为现在印刷太方便了,传播的方式太简单了,所以大家也就不会句句斟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我们现在的文章跟我们说的话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道理也在这里。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是竹简、丝绸等物,因为价格和方便的问题,后来大规模使用时“纸”,来往“公文”使用“文言文”,“文言文”逐渐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的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标注的标点符号是后人所校对辑注,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在古代,读书人占少数,大多数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没有经济条件去读书的,不但不不可能说“文言文”,能听懂文言文的都是极少部分人。

读书人之间倒是有可能说“文言文”的,因为彼此之间都能够听懂。但是,读书人和不识字的老百姓交流肯定也说不起来“文言文”,对方听不懂,说了也白说。

官僚阶层的人说“文言文”吗?答案也是他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官场应酬、与文人墨客打交道时可能会说“文言文”,和普通老百姓也要说大白话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主审案件时,用“文言文”说,这官司还怎么打呢?

简单地说古人说文言文,或古人不说文言文,都是很武断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讨论。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文言文,最初用于祈祷、祭祀、法令颁布,然后逐步成为一种文体样式。平常人们说话,应当就如同各地的方言一样,都是直白不隐晦的。士大夫之间,最多是引用一下古语,大致还是白话。

如孔子平常和学生谈话,用的应当是方言(山东话),只是在读《诗经》、《尚书》时才用周朝通行的语言(或许是河南话),而《论语》的编写,或许是经过文学加工而成,是可以用"雅言"来读的。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古代人生活当中是不说文言文的,但是白话也是一种书面语言。

我们平时用的语言叫口语,只不过白话和平时他们说的口语有更多类似的地方,但是白话毕竟不是口语,他终归还是书面语言。

中国语言大概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西周到西晋,这个时期中国人说的话称为雅言,一般我们叫他上古汉语。是最正统的华夏之声,以这种语言为基础经过一定提炼的书面文字叫白话文,普通老百姓就是没读过书,也是可以听懂这种文字的。但是在官员和统治阶级存在着更高级更精炼的书面语言,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这种书面文字如果没有读过书,是不能完全听懂的,但是并不意味他真的完全听不懂,文言文他的语法特点还是从当时的口语中来,没有完全脱离口语。当时的人理解文言一定比我们要容易的多。这个时期的人因为缺乏音韵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并没有更我们留下他们语言的发音特点的记载,所以上古汉语的音是什么样的,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宋朝结束。因为北方长期被异族统治,南方的汉人也是和少数民族杂居,所以中国人的口音有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北方人,他们的语言呈现出胡化的特点,到隋唐南北统一,南北语言一融合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中古汉语的语言,虽然他们语言的音韵变化很大,但是语法还基本保留上古的特点,他们的官方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但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已经要大于上古时期的人了,毕竟文言文已经很脱离他们的口语了。汉末的人对于音韵已经有了些了解,所以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人留下来的音韵书籍,我们现在基本能还原中古汉语的发音,我听过中古汉语的发音,给我的感觉最像朝鲜话,也有点像越南话和广东话。

第三个时期就是明清时代的近古汉语,近古汉语的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的发音区别已经很小了,语法上区别也不大,所以我们现代人到明清时代基本能和他们交流。这种语言的形成是因为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很多北方人被少数民族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蒙古统一了中国,如果你有点历史知识的话你就会知道现在说北方话的地方是元朝最早占领的地方,在此之前,南北的方言差别不是特别大,之后南北方言基本上就不能想通了,听上去像外语。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他们学习文言的难度就完全和我们一样了。但是也有一些个别下层文人开始用古白话写作,比如《红楼梦》就是典型的古白话,这种古白话已经很接近明清时期老百姓的语言了,和五四以后出现的现代白话作品差别已经很小了。

当然了明清时期的语言和我们还是有点区别的,有些朋友觉得红楼梦虽然是用了大量古白话,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生涩。 从五四以后到现在我们就都说的是现代汉语,写作也完全放弃了文言,开始用白话来写作,所以我们说一楼那哥们说白话是用来说的是不正确的,白话毕竟也是书面语言,难道你会用书面语言和朋友说话吗?显然不会,只是说白话已经很接近我们的口语了。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肯定不是。即使在现代。书面用语和口头语也有区别,更何况古代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本班和我们班都是一个意思。但是,本班只会用在书面语上,如果平时说话也用本班。是不是显得格格不入了。

同理,文言文是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用语。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古人的教育普及率是没有那么高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读过书,一个字都不认识,根本就不知道书中文字的意思。所以根本不可能用文言文交流。

古代的人都说文言文吗?

文言文属于书面用语。要理解这个也比较简单,我们平时说话跟写作文里的话语肯定不一样。说话的时候可能逻辑没那么严谨。再者从近代,汉字简化来讲。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快速的掌握汉字我们才简化汉字的。可见一直以来中国文盲率一直很高。毫无疑问用文言文交流的可能性非常低。这跟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家如果跟一个乞丐讲经济学专业术语,那能沟通吗?至于写文章的为什么都是那种格式,是因为写文章的受过教育,也就变成专业人士了。用的术语必然也是专业语。这样也能体现自己的高比格。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平时的生活脏话多,文言文的脏话你见到过多少?这样讲不知道你能否明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