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呢,你要看一下项羽他是哪国人?他的目的是什么?任何制度一旦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他不可能一下子就结束,它也会反扑,而项羽的分封制就是反扑。而刘邦实行统一的地址,就是另一种帝制的反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的胜利是天命所归,是符合历史的潮流,项羽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刘邦他是个平民,他没有国的概念,一切对他来说是全新的,而项羽他是个贵族,他对恢复国是念念不忘,这是他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而当时六国跟随他一起反抗暴秦,也是想恢复自己的国家。这就是作为一个贵族的局限性,他的贵族思维限制了接纳帝制的可能性,因为他太熟悉了分封制的所有流程。而刘邦对此毫无感觉,所以他会选择折中把帝制和分封制综合起来,不同的是他加强了对属国的管理,加强了权威。分封制并没有完全退出潮流,七王之乱以及东晋的八王之乱,还有明朝的靖难之役,只不过一次比一次折腾的更弱而已。从而完全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项羽之所以没有选择一统天下做个皇帝,而是选择沿用分封制分封十八路诸侯国,主要是由于时势所迫,他随之就势利导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项羽剧照
实力不足,威望不够虽然说项羽巨鹿一战大败秦军,但是要知道此刻的项羽手上真正掌握属于他的军队并没有多少,大部分都是助战的各诸侯联军,要是项羽自身实力真的那么强大的话,也不会说还要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激发士卒的敢死,求生之心来增加胜率了。
另外项羽虽然勇则勇以,但是如果一旦他要称帝当皇帝,楚国可还是有个楚怀王的存在,所以说即便在普通士兵当中项羽的威望很高,而且各诸侯联军对他也甚为畏惧,但一旦触及各诸侯的核心利益,那必然是刀兵相向,而此刻的项羽并没有把握于天下为敌,毕竟他此刻即便是在楚国的地位和威望都不是很高,更不论天下之间了。
项羽剧照
先入关中为王之所以项羽不选择自己领头当皇帝,也处于“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这个约定,项羽自己打生打死的却被刘邦捡了便宜,自然心里不爽,正好携联军四十万之威来威逼刘邦就范,这也就是鸿门宴的由来了。
另外项羽坑杀了大量秦军士卒,极度挑起了秦人的怨恨,所以说后方楚国尚有怀王,而此刻秦地有对他充满怨恨,项羽很难得到充分的兵力补充,而为了压制住刘邦,也只好满足大家的需求,也正好分而化之。
项羽剧照
项羽个人意愿与追求虽然项羽面对始皇帝曾说过“彼可取而代之”这种话,从而被项燕重视起来,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也向往学习万人敌之术,但是最终也都概而止之,就是学个大概就放弃了,所以说分封诸侯虽然是一种大势驱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未尝没有跟项羽自身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有关联,毕竟能够衣锦还乡,做个风光无量的西楚霸王也很满足。
项羽剧照
所以说,项羽之所以选择分封,一来是因为当时那种局势下,项羽自身实力上的不足致使他选择了对自己来说的最合适的一种做法,二来也是顺势打压刘邦,推翻“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三来也是自身的野心追求还没那么大,满足于西楚霸王的巨大光环之下,做一个霸主约束众诸侯就已经是他的最大梦想所在了。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首先说项羽没有秦始皇之志,来做一个四海一统的皇帝。秦始皇之所以伟大,就是他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千古一帝的称号可不是白给的,这样的超级魄力和能力是项羽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是项羽的实力不允许,项羽赖以起家的资本不过是五万楚军,虽然后来达到五十万军队,也都是各路诸侯组成的。而此时各国诸侯已经基本上都有复国之志或者已经复国了,项羽要称帝,估计大家都不会服气,乱战一场肯定避免不了,到时候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让我们在审视一下巨鹿之战。在秦国的末年时期,巨鹿之战是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因为这场战争,使项羽天下闻名,这一战,也算是让秦朝彻底灭亡,可是这一场战争是怎样赢得的胜利呢?首先陈胜发动的起义军就要失败了,已经不是秦朝的主要敌人了,项羽却成为了主要消灭的目标。秦朝军队想要快点把项羽给拿下。在那时候起义楚军是由项羽带领的,这支队伍在所有起义的队伍里面势力是最大的,也是对于秦国军队最大的威胁。假如这个军队被消灭的话,那么打败秦朝这个目标也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决定这所有一切结局的就是这场有名的巨鹿之战。
刚开始的时候,二十出头的项羽只是一个刚有名头的小将领,项梁死了以后兵权被宋义给夺走了,而宋义作为主帅,却想看着秦国的军队和起义的军队双方打仗,到时候自己坐收渔利。所以楚国军队就不出兵去攻打秦国军队,在此关键时刻,宋义还摆宴席庆祝他的儿子去齐国当丞相。这件事激怒了项羽,项羽听了谋士范增出的主意,把宋义给杀了。夺回了兵权,此时必须要一下打败秦国的军队,这场战争不能输,必须赢,因为那时候的秦国军队实力很强大,如果一直拖延,不利于项羽,一场决战已经不可避免,而巨鹿就是和秦国军队的决战的地方。
此时的项羽只有五万楚军,可是秦国的士兵有四十万,兵力相差悬殊,这样的一场战争,大多数人都不看好项羽,秦国军队的主要将领是王离,王离在当时是最有名的将领,是名将王翦之子。而项羽才二十四岁,只是刚刚有点小名气的新人。但是项羽却最终赢得了胜利,因为楚国的军队作战十分凶悍,士兵和将士们一个比一个卖力,非常的勇猛,个个以一当十,而且对于楚国军队来说,赢了秦军还有一条活路,如果输了,那就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奋力一战,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为了家人。拼死一搏,所以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
项羽并不只是一介勇夫,论打仗也是有勇有谋的。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千斤鼎给举起来,个人的勇力无可匹敌,而且还有范增给项羽出谋划策。项羽先是把秦国军队的粮食给阻断,不和他们打持久战,只拼一波。因为项羽自己也知道,和秦国军队拼消耗就是在找死,还不如一下子拼尽全力说不定还能挣得一丝胜算。再看秦国的军队这边,虽然手里有四十万的士兵,可是一部分是听从王离的,还有一部分是听章邯的,两个人对于对方都是各怀鬼胎,恨不得对方被消灭才好。
打仗的时候作壁上观就是形容他们的,所以这也是秦国军队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要是他们每一个人和项羽作战,也不见得会输。他们也真是给项羽帮了大忙。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一场战争,因为双方实力差别太大,看着会一定会输的局面竟然出乎意料的赢了,这一仗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楚汉争霸也是从这里开始,一个朝代的灭亡,那么新的朝代就要来临。
第三就是外部环境不允许项羽称帝。
在谋士范增的策划下,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便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多路诸侯聚集于自己的管理之下,同时还用割地封王的条件诱惑秦降将与诸侯为自己效劳。如今,秦朝已灭,野心家们云集咸阳,翘首以待,为的就是让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此时,项羽已是箭在弦不得不发——他无论如何都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
但是,当时六国掌握在诸侯的手中,项羽本人并无尺寸之地可封,因此,他唯一能行的,就是先称“王”,然后分封各路诸侯。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这些诸侯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由无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可以说,项羽的分封不仅仅是迫于形势,而且需要对各个势力有个交代,更是为自己日后打江山、坐实霸王之名直至一统天下的必要之举。
眼下,他手中最有分量的砝码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唯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有可能使诸侯臣服,从而驱除“王关中”甚至“王天下”的障碍。
综上所述,虽然巨鹿之战项羽获得空前胜利并获得巨大威望,但是项羽无论在其志、其力和外部环境来看,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炒米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就是项羽的出身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因为项羽家是世代贵族。他的爷爷项燕是楚国的大将,项家在祖祖辈辈出了很多武将。
作为仕这个阶层,项羽实际上最大的追求不是天下,而是家族荣誉。
所以对于项羽而言,他最终奋斗的目的不在于,取秦朝儿代之。他攻入咸阳以后,做的所有决定,其实就看出他的出发点。
首先,杀掉了已经退为秦王的子婴。这是典型是为了报复秦国,因为楚怀王都是被骗到秦国,死于秦国;
其次,把咸阳能抢的都抢了,并且运回彭城(徐州),运不走的一把火烧了。这说明项羽根本没打算继承秦国的现有产业,没打算在以秦国已经开创的局面,继续生根发展;
再次,分封诸侯,把原来的秦地分为三块,把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等分封到”三秦”。这个目的就很明确了,这就相当于原来的各诸侯国在他的控制下,有条件复国。仍然把原来的秦地看成一个诸侯国,分成三块,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秦国在死灰复燃。
第四,找个理由,把楚怀王芈心(当时为了聚拢人心,所以也叫楚怀王)流放到了郴州,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就是典型的回到了秦统一前,诸侯争霸的局面,周天子(此刻是楚怀王芈心)是没有实权的,名义上是天下共主,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扮演者国际警察的角色,谁不服,我就去揍他。
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看出来,即便项羽原本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自己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意愿。
在整个过程中,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家族荣誉,替楚国报了仇了,所有的努力也讲整个格局回到了秦统一前的格局了,剩下就是当国际警察的瘾了。
但是世界是回不去的,如果那个分封的格局稳定,秦始皇就不会统一天下了。而刘邦实际上就是求生存,他从一个社会底层已经混成了汉王,他也回不去了,然而他没有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概念,而是那种形势对他有利,他就选择什么。
所以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刘邦顺应了大势而已。
而项羽垓下失败可之后,为何不肯过江东呢?说白了还是家族荣誉给闹的,因为只可衣锦还乡,不可狼狈逃家。
项羽死,贵族阶层亡。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项羽不做皇帝而做王中王,并不是他的志向不大,更多的是当时情形不允许。
第一,灭暴秦,恢复六国,是很多原来诸侯国旧贵族的梦想。当初起兵反秦时,很多原来东方六国的贵族希望恢复故国,赵魏韩楚燕齐先后复国,项羽所代表的是楚国,而不是天下,各位有功之臣也都渴望分封,拥有自己的势力,所以项羽只能暂时施行分封。
第二,项羽当时没有控制天下的能力。当时项羽所带的各诸侯国联军中,完全听命于项羽的只是楚国江东子弟兵,其他诸侯国的军队都不会听项羽,而山东地区的各诸侯国已经稳固,如果称帝而不分封,山东六国势力是不会屈服的,有名无实却触碰他人利益,甚至遭到其他势力的联合攻击,项羽没有完全战胜的把握。
所以,项羽施行分封制,而自己则自称霸王,意为各诸侯国盟主。
第三,项羽分封,还有削弱各国的意思。项羽分封各个诸侯国,并没有恢复原来的东方六国,而是打乱分封,把原来诸侯国拆分重新组合,分封各诸侯国派遣将领随自己出征的人为王,儿把六国旧贵族改封为其他王,这就使得东方六国产生内部矛盾,旧贵族和新生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很难团结壮大,甚至很快就会发生战争。
各诸侯国的互相攻伐削弱,项羽就有机会把各个势力逐一消灭,从而收到渔翁之利,最终真正实现一统天下的目的。
结语。项羽的分封,就像刘邦建立大汉初期,分封韩信、彭越、英布为异性诸侯王一样,都是因为暂时实力不允许,不得已而为之。待时机成熟,最终还是一一消灭。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项羽为什么分封诸侯,而没有选择秦朝的皇帝制?
项羽选择分封的原因很复杂,离我们又太久远了,他内心深处作何想法永远无法推测,我们只能从逻辑上设身处地去想一想。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不同的阶级属性导致他们不同的行为决策。在这个问题下,我们首先要看到——项羽的身份,与陈胜、刘邦等人的身份都是不一样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末期大将项燕,项羽家族属于楚国贵族。
考订一下历史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在项羽十岁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楚国灭亡。
十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当时与项羽身份相似,目的相似的人多了去了,我们称他们为六国旧贵族、六国遗民。
在这个身份认同之下,项羽灭秦的目的,第一是为家族长辈复仇,二是恢复故国。
据说项羽少年时看到秦始皇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可以看出,项羽也是想像秦始皇一样的,但这句话里头是冲着秦始皇的身份去的,还是冲着威仪去的,殊不可考。但我认为,项羽这么说是羡慕秦始皇的威仪气概多一些。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项羽在家族内的身份再来看看。
项羽的父亲,应该是项梁的兄长,但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不可考,也没有历史书记载过。我们合理推测,项羽的父亲项某,可能有两种死法:
其一,在项羽十岁之前病死,在当时的卫生、医疗条件之下,这是极有可能的;
其二,在项羽十岁时,在秦、楚战争中战死,或与父亲一起自杀,这也极有可能的。
但不管他是怎么死的,项羽都失去了父亲的翼护,跟着叔父项梁一起过日子。项梁作为一个身体状况正常,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中年人,有自己后代的可能性极大。那么一旦项梁有自己的亲儿子,项羽就不可能是家族内的继承人。他是被当作一个打手培养的,是工具性质的,而非继承性质的。
他从来就是个旁观者,项梁死后,面临项氏的家族危机,他才急速成长起来。我们可以认为,在巨鹿之战之前,项羽压根就没想过将来怎么办,这是叔叔该想的事情,他想了也白想。
巨鹿之战前后,他铤而走险,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成了楚政权的实际操控者。这时候,天下怎么办?这个问题才显得如此迫切。
项羽完全没有想好,所以他下了一系列的臭棋。比如,鸿门宴放跑了刘邦。
而且,现实是很残酷的。很多人往往一拍脑门就认为——项羽,战神啊,打得大家屁滚尿流,那还不是想当皇帝就当皇帝?
抱歉,并不是这样的。项羽最少面临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面临过,陈胜也面临过,不出意外,项羽也要面对。
秦始皇的天下后,想要实行郡县制度,六国博士都说要分封,后来闹得老大不高兴。后来秦这么快就崩盘了,这帮人就在社会上搞舆论,侬瞅瞅,不分封,果然完蛋了吧。
陈胜占领陈县之后,想自封为王,当时就有很多人不同意,意思是陈胜这样做有私心,六国贵族豁出去命来搞起义,不是为了捧你陈胜的,而是为了自家江山,恢复六国。所以后来陈胜离心离德,荥阳打不下来,就迅速完蛋了。
那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项羽呢?
秦始皇不分封,二世而亡,你怕不怕重蹈覆辙?陈胜没有尊重六国贵族的权益,火速完蛋,你怕不怕他们背后搞事情?当时六国之中,鬼蜮心肠的人多了去了,齐国的田荣,和项羽关系最为僵硬,要当皇帝,就要先啃下来这块硬骨头,但打田荣,是不是向其他诸侯表态我要一个一个消灭你们自己当秦始皇?
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在当时是项羽独家的问题,后世曹操遇到过,司马懿等人也遇到过。
那就是,楚怀王熊心还是你的老大,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就是你老大,你的身份是楚将,当皇帝的话,怎么着也得是他来当,你一个将军怎么好端端当了皇帝?名不正而言不顺啊。
曹操猛不猛?汉献帝还不是他手心里的傀儡?但汉献帝说出你愿意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的话后,曹操也是大惊失色,汗流浃背。
法统上的问题,也是要解决的。篡位不是你想篡,想篡就能篡啊。
所以项羽的分封格局,就是一个平衡了各部分势力的临时方案——
第一,尊重楚怀王的楚王身份,晋他为义帝,注意是“帝”;
第二,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不能一下当皇帝,那我先从霸主开始当;
第三,平衡诸侯的权益,分封十几个诸侯国,吸取秦亡的历史经验。
但这套东西毕竟是纸糊的,很快就不中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