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生孩子?

这个问题很有趣。电视剧里面是接生婆在那边烧开水,然后拿了剪刀,然后是生孩子的人大喊大叫,最后孩子出来了

。事实上,编剧也根本没有去研究过,所以也不知道第一个谁这么弄的,结果所有的生孩子都是这个样子。

隋人撰写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妇女生产的时候,有些坐的,也有些是站着,还有一些些蹲着,跪着,我怎么忽然有一种邪恶的想法?😂😂😂😂

我很好奇,坐着怎么生。

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

这句话很直白我相信,不需要解释。

帮忙的人也是很有讲究的。不然你要帮倒忙的。

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

当然古代也有剖腹产,这个剖腹产还是记载在史记里面。史记《史记,楚世家》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好了不要认为古代生产的方式那么多,但是产妇的死亡率很高,因为古代的卫生没有办法保障,生孩子可能会因为胎儿身子太大,产道太窄,身体虚弱等等。这对现代医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古代来说是致命的,生孩子特别是第一胎的孩子的时候,往往就是鬼门关走了一回。

有句话说的,好儿奔生娘奔死,所以为什么要孝敬母亲?为什么不要过生日?因为那一天是母亲受难的日子,你还在那天庆祝,你不是不孝吗?但很多人都忘记这个。

古人怎么生孩子?

当你生孩子时想着要顺产还是剖腹产的时候,是不是很纠结?有没有想过,在古代的妇人们都是怎么生孩子的?

难道就和古装剧里演的一样,盖着厚厚的被子,然后躺着披头散发的使劲叫吗:

其实据古籍记载,古人生孩子的姿势也是有很多“花样”的,姿势也绝对不止一种呢。

竖式分娩最受欢迎

竖式分娩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是竖着的,比如站着、坐着、跪着、蹲着等。《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就有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但是一般的人都是采用竖式分娩。

为什么要“竖着”生孩子?

因为古代卫生环境不好呀,生孩子躺着当然受感染的风险较大。而且竖着生孩子,不会把自己弄得一身脏污,清理的时候也方便些(其实就和拉臭臭的原理一样)。重点是,躺着生不是很利于产妇用力,反而竖式分娩,能利用重力作用,让孩子自行“掉落”,能大大减少难产的概率。

竖式分娩在古代,可是全世界通用的

重庆的大足石刻中,就有副“分娩图”(南宋),很明显能看出产妇是站着生孩子的,同时还有两人助产,一个在后面抱着产妇,一个人在前面接生:

古代埃及的法老宫里,也有一幅浮雕也是描述产妇生孩子的,很明显是竖式分娩中的桂姿(据说这描绘的是埃及艳后):

古时候也是有剖腹产的,司马迁写的《史记·楚世家》中就有“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的记载,而最后一句“坼剖而产”说的就是剖腹产了。这段记载的可是公元前2400年的史料。可见当时的医疗水平还是蛮高的。

古人怎么生孩子?

生孩子无论古今,还是在哪个国家,大体都是一样的。发达的国家在产院里,有助产医生和护士帮助接生。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由有经验的接生婆帮助接生。

在中国古今没什么区别,我国在50年代的大城市产院少,多是请助产士到家里接生。只是现如今社会进步了,有了产院可帮助生孩子。

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先准备一大盆热水、几块布、一把消毒过的剪刀。孩子接出来之后,剪断脐带,把脐带扎好。在我国古代也是这样接生的。

古人怎么生孩子?

古代人生孩子,都是在家生 找接生婆到家来接生。那时条件不好 ,在家里生,接生婆来后,家人把水烧开,铺好没布,开始接生,如果不是难产,接生还是顺利的,我们宾馆楼,孙大利家生孩子时,就在家生的,等大家去了,孩子生出来了,大家用剪子,剪开脐带就接生完了 ,孙大利家孩子七八个,好像是六个姑娘,一个男孩子。这是顺生的,没用去医院 生。和古代似的。

古人怎么生孩子?

据记载,古代在生孩的姿势上是有些讲究的。其实我们看了几部电视剧,看到过大喊大叫的生孩子过程,不一定就知道古人怎样生孩子的。现在多半城里人都到妇产医院生子了,觉得生孩子问题不是象古人说的是鬼门关了。但这也只是有条件的城里人。在农村,是没有妇产医院的。遇到难产,真得很危险。尤其是农村人对于勤洗手,或洗手的重要性,不很关注,习惯成自然。这里先别古人,就是象我做孩子时,接生,我妈妈,都是自己解决的。妈妈也知道女人生孩子是鬼门关,但是这世界,各行各业,有穷有富,就生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独家独户或几家几户地方的人女人生孩子都得靠自己,想起来风险也是不亚于古人的

在古时,替产妇接生的人叫稳婆。在我们那儿,一直到现在都叫接生婆。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解放初期这种稳婆好象还可以称之为一种专职的服务于接生的人,后来,大医院有妇产科,山村有赤脚医生,稳婆这种行业就一年比一少了。

产婆这种职业,最初形成于东汉时期,盛行于唐宋。由于历史和地域文化不同,叫法也有所不同。稳婆也有叫“产婆”丶“收生婆”丶“接生婆”及“老娘婆”等。

在富贵人家,孕妇临月时都会预备参药丶红糖丶生姜丶草纸等;桶盆等产具也会预先备好。他的还会事先打所好技术好的稳婆进行接生。而普通人家,都是用杉木制作的脚盆代替。独家独戸或只有几家几户小山村的人,通常都是自己处理。如果顺产,母子都会平安。难产的时侯,叫不到稳婆,自己又不懂处理,这“鬼门关”是极难过的。

古代生子流行竖式分娩娩

《诸病源侯论.妇人将产病诸侯》中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这意思就是说古代生子有坐着也有躺着。坐着分娩就是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竖式分娩在古代很受推崇,南宋时期,就有图为证。例如重庆大足石刻中就有副竖式的“分娩图”。

在剖服产方面也有记载,比如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圻剖而产焉”。这段记载发生在公元前2400年前。还有一个古代名人,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也是剖腹产。《竹书记年》“帝禹夏后氏”条中写道:“修己背剖,而生禹石纽……”修己是大禹的母亲,这句话翻成白话的意思是:修己在石纽(今四川汶川)剖腹生下了儿子大禹。

古人怎么生孩子?

在家生,找接生婆,烧上一大锅水。准备好高粱杆,把高粱杆的外皮削下,外皮很锋利,用来割断脐带。不用剪刀的原因,是因为消毒条件不好,容易得破伤风。另外,家人在一边烧香求佛,祈求母子平安。古时,生孩子是妇女的一个大坎,因为没B超,无法得知胎位,全凭接生婆的经验。有时,孩子是横胎,往往大人孩子都保不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