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在荆州之战中,孙权利用关羽北上攻打襄樊的机会,派遣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由于关羽将防备东吴的兵力抽调襄樊前线,造成后防空虚。这使得糜芳和傅士仁被迫投降,公安和江陵兵不血刃的落到了东吴之手。由于关羽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他们落入东吴之手,得到了东吴的优待。关羽的部下得知消息后,军心离散,大军瓦解。关羽只得走保麦城,后来在突围的时候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孙权要夺回荆州,主要是为了实现他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也是为了他自身的战略安全考虑的。荆州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吴的必争之地。但是,孙权拿到荆州就已经达到了他的战略目标,为什么非要杀了关羽不可呢?这在现在看来似乎是失策的。
这是因为如果仅仅是夺了荆州的土地,刘备还可能忍受,可如果杀了关羽,就必然会引发刘备的报复。关羽是刘备的老部下,两人名为君臣,情同父子。如果刘备不能为关羽报仇,不但自己无法对关羽交代,也无脸面去面对过去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老部下。所以,刘备肯定要起兵报复东吴。可刘备和孙权双方打得两败俱伤,只会让曹操渔翁得利。
不过,如果我们从孙权的角度来看,杀关羽也是逼不得已的。首先,杀不杀关羽,孙权都要面对刘备的报复。杀了关羽,如同我们上面所说的理由,孙权肯定要面对刘备的报复。那么,孙权如果不杀关羽,让关羽逃回了西川,刘备就不会出兵报复孙权了吗?
这是不可能的。孙权也是从刘备一方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我们都知道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密切,刘备对关羽言听计从。再加上关羽的性格,他是一个极端自傲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自傲,才得罪了不少的人。他自傲的资本就是他的才能,由于他才能出众,刘备才让他独当一面。在他守卫荆州的时间里,虽然遭到了曹操和孙权轮番的进攻,他还是出色的完成了刘备的重托,守住了荆州。
而这一次他丢失了荆州,是他平生的奇耻大辱。以关羽的性格脾气,他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东吴的背信弃义身上。从此之后,为自己洗刷耻辱就成为关羽的毕生追求。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关羽能够逃回西川,关羽一定会向刘备进言,亲自带兵夺回荆州,向东吴报仇雪恨。而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刘备也肯定会同意关羽的意见。这样,就是孙权不杀关羽,双方的战争依然还是要打。
而且关羽的军事能力是刘备阵营中最强的,东吴也少有人是他的对手。尤其是当时吕蒙身体不好,生命朝不保夕。如果吕蒙一死,东吴更没法抵抗关羽的进攻了。如果是这样,孙权还不如直接杀了关羽,免得放虎归山,留下后患,为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第二个原因是向曹操递的投名状。这一点是孙权从曹操的角度来考虑的。孙权为了夺回荆州,准备以武力夺回荆州的时候,为了免于陷入刘备和曹操的夹击,他不惜向曹操投降。但是从曹操的立场出发,他并不信任孙权。这是因为曹操在过去曾经上过孙权的当,让曹操记忆犹新。
那是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权也是结为了姻亲的关系。曹操和他的部下都以为孙权年轻,加上双方有姻亲关系,孙权会投靠曹操。因此曹操只是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并没有将孙权作为自己的敌人对待。当时,曹操阵营的人竟然还讨论是否孙权会去讨伐刘备,用讨伐刘备的战功作为见面礼呢。可是,接下来的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的迷梦,让他遭受了刻骨铭心的失败。
这一次孙权又故技重施,再来投效曹操。可这回曹操可不会像上一次那样相信孙权了。在这一次,曹操就在战役中做了不少手脚。比如说,他不顾孙权的请求,将孙权要求偷袭荆州的密信一式两份,分别用箭射给樊城和关羽。在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后,赶快向荆州撤军的时候,曹操又专门向襄樊前线的曹军下令,任何人不得追击关羽。
孙权心里也明白曹操的看法。如果在下一步抵抗刘备的报复时,曹操对自己依然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和刘备一起夹击自己,东吴就会处于灭亡的深渊。所以,孙权必须要打消曹操的顾虑,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因此,孙权杀了关羽,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一方面是作为投名状,表明自己已经和刘备决裂,势同水火。另一方面也是孙权的嫁祸之计,企图将刘备的报复引向曹操一方。
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报复关羽对自己的侮辱。这是孙权从自己个人角度出发做出的决定。关羽为人过于自傲,他看不起东吴君臣,动不动就骂东吴君臣为江东鼠辈。而且还不顾外交礼仪,信口开河。
在孙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时,关羽不允也就罢了,可他居然在东吴使者面前谩骂孙权,说什么吾虎女安嫁犬子。这种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孙权必杀关羽而后快。
由于以上的原因,孙权对关羽痛下狠手。他在包围关羽的时候就下定了杀死关羽的决心。因此,在吴兵一抓住关羽,便就地杀死了他,了结了孙权的心愿。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孙权对关羽斩尽杀绝,纵然有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缺陷外,最主要的是孙吴对于荆州,那是势在必得。为得荆州,孙权那是见神杀神,见鬼杀鬼,毫不心慈手软。
就算是诸葛亮这么一个完人镇守荆州,机会来了,孙权也会痛下杀手。孙权关心的只是荆州,不会在意是谁在镇守。
赤壁之战后,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驻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所公安。
据《周瑜传》记载: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刘备去见孙权,说:“你看看,我堂堂一个荆州牧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咱们都联盟了,这事说出去对你面子上也不好看哦。”
周瑜一看就明白,刘备这是在打荆州的主意哦,就上疏对孙权说:“刘备看上去就不是善茬,具有枭雄之姿,再加上关羽、张飞这些熊虎之将,一定不会甘心久居人下。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刘备弄到吴郡来,为他建造宫室,多给他美女、奇珍异宝,让他享受声色之乐。再把关羽、张飞分开,各置一方,让像我这样有本事的人来控制他们并与之对战,大事就可以妥妥的了。假如割让土地资助他们,把这三人积聚在一个疆域上,恐怕是蛟龙得水,终究不是池中之物哦。“
说周瑜聪明吧,还真就是聪明,说他傻吧,还真有点傻。
曹操认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看出刘备非池中之物,周瑜也看到了,这是其聪明之处。
曹操对刘备还是不错的,美女、珍玩恐怕也没有少给他玩,但依然没有拴住刘备的心。刘备还加入了董承的小组织,差点就把曹操给办了。
周瑜不汲取曹操的教训,还给孙权出这馊主意,致使赔了夫人又折兵,岂不有些傻哦。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就是周瑜的主意,才把孙夫人嫁给刘备的,但从周瑜给孙权上的这道疏,多少可以看出其中一些猫腻。
曹操拴不住刘备,那么,孙权、周瑜就能栓得住刘备吗?
还是孙权心眼多: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对江东威胁很大,现在正是广泛招揽英雄的时候,又担心一时难以控制刘备,于是,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当初,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投靠了曹操,程昱就说刘备是天下枭雄,不甘心屈居人下,建议曹操杀掉刘备。曹操也是因为“杀掉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归顺之心”,没有杀掉刘备,而是想把他软禁起来。
池中之物,不困也会呆在池中,非池中之物,即便困在池中,那也是暂时的,一旦出现时机,就会冲天而去。如果能够把刘备困得住,那也就不是刘备啦。
孙权明白这个道理,既然不能杀他,就做个人情,把妹妹嫁给刘备,恐怕孙权也清楚不会因此而困住刘备,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据《鲁肃传》记载: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这也说得是刘备见孙权的事,刘备请求都督荆州,也是说刘备赖在荆州不想走。周瑜代表了多数将领、文臣的意见,不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只有鲁肃劝说孙权借给他,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据《汉晋春秋》记载: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吕范也劝孙权趁机把刘备留下,不要再放他回去。鲁肃说:“不可以。将军您虽然神武,乃命世之主,但曹操的势力绝不是挂的。现在刚刚得到荆州,恩德、信誉还没有建立起来,就需要利用刘备来安抚荆州。这样就增加了曹操的敌手,为我们增加了盟友,这才是上策哦。”
当初,刘备拜见孙权时,诸葛亮也坚决不同意刘备前往,说此行恐怕凶多吉少,判断很可能被孙权扣留。但刘备认为曹操在北方是孙权最大的威胁,他暂时不会对自己下手。
这个事,后来刘备曾经询问过庞统,周瑜有没有建议孙权扣押自己。庞统曾经是周瑜的从事,恐怕这个馊主意就是他出的。庞统据实回答,说真有此事,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但各为其主,刘备并没有深究庞统的责任。
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孙权最终听从鲁肃的建议,曹操得知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当时正在作书,大吃一惊,把笔都掉在了地下。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这个过程,是因为赤壁之战前后,孙权、刘备结成了联盟,但对待刘备及荆州问题上,孙权集团内部存在很大的分歧。
尽管最终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但绝非是孙权、鲁肃想放弃荆州、偏向于刘备,而是认为刘备的存在对于孙吴更为有利,仅仅是权宜之计。
荆州是孙权命脉所在,孙权自始至终就没有放弃荆州的打算。这一点,刘备、诸葛亮、关羽却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一直存在于孙刘联盟的幻想中。刘备也始终认为只要曹操存在一天,孙权就不会与他翻脸。
刘备不会相信孙权能念及旧情,但他认为孙权离不开他,不会对镇守荆州的关羽斩尽杀绝。刘备过度解读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无视在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的道理。
之后,孙权把坚持孙刘联盟的鲁肃派驻在荆州前沿阵地,与关羽直接面对面,这也是很高明的决策。
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后来,刘备入川,把关羽留下镇守荆州。
孙权大怒说:“刘备这个狡猾的家伙居然敢欺骗我。”
原来,孙权与周瑜谋划取西川,刘备百般拦阻,最后却自己抢得了西川。
在刘备取西川的过程中,关羽就与鲁肃龌龊不断,多次发生疑忌,相互攻伐。但鲁肃还是从大局出发,维系孙刘联盟的存在,总以友好的态度安抚关羽。
在这个时段,关羽是主动挑起事端,想赚孙权的便宜,但鲁肃还是容忍下了。如果换作是其他将领,恐怕早就干上了。
据《三国志·文聘传》记载: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关羽镇守荆州,不仅与鲁肃摩擦不断,还与曹魏守将江夏太守文聘、襄阳守将乐进多次交战。文聘也因为与乐进联手在寻口击败关羽得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还在汉津烧毁了关羽的辎重,在荆城烧毁了关羽的舟船。
从这些战事看来,多是关羽主动出击,虽然关羽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但可以看出关羽决不甘于呆在荆州毫无作为。
按理说,刘备率先入川,诸葛亮、张飞、赵云全部随即入川,在此情况下,关羽独自能够把荆州守住就不错了。但关羽自负天下英雄,看谁都是鼠辈,不放在眼里。
或许关羽认为,刘备能取得了益州,他也想在荆州做出一番大动作来。
刘备心比天大,关羽比刘备心还大。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看到刘备成了气候,心急眼热,就让吕蒙带兵把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给占据了。
关羽眼睁睁地看着也没有任何办法,刘备只得带领五万精兵赶回公安,准备与孙权大干一场。
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刘备同时派遣关羽带领三万人马,进驻益阳,与鲁肃对峙,准备与孙权开战。
鲁肃看到大战一触即发,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只有便宜曹操。于是,鲁肃决定邀请关羽相会,各自将士全部在百步之外的地方驻扎。这就是所谓的“单刀赴会。”
史书对于这个桥段记载很多,的确是剑拔弩张,惊心动魄,最终鲁肃还是让关羽哑口无言,无以作答。
并非关羽不善辞令,实在是刘备一边并不占理。
当初鲁肃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关羽却不承认是借的,认为有德者居之。都清楚这个有德者是啥个意思,不就是凭拳头说话吗?
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占据了南三郡,你就来取好啦,谁怕谁哦?
关羽自然是无话可说。
就在此时,曹操插了一杠,取得西凉之后,又取得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趁机取蜀中,不得已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孙权也就没有强行再占据零陵。
但孙权跟当年借荆州一样,也只是权宜之计,绝不会就此放弃对荆州的诉求。
因为荆州对于孙权来说,那是咽喉所在。孙吴偏居一隅,如果没有荆州作为屏障,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占据着荆州就是对他极大的威胁。
对于荆州,孙权是势在必得。
但刘备集团,没有足够的势力经营荆州,还不想主动放弃这个战略要地。因此,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必定是貌合神离。
《新三国》里有段曹操学狗叫的桥段,就很有意思。
赤壁之战战败后,许多将领就劝曹操整顿军马卷土重来。但荀彧却一本正经地说:“现在的荆州就像一根骨头,孙权、刘备就像两只狗。如果你去取的话,他们就一起来咬你,如果你不取,他们就会自己打起来。”
曹操还趁机“汪汪汪”叫了三声。
这个故事还有待于考证真伪,但的确非常形象地反应了当时的形态。曹操没有再取荆州,就是让孙刘两家自己打起来,渔翁得利。
历史的史实也佐证了这一点,关羽在荆州与孙权摩擦不断,曹操最后渔利颇丰。
刘备、孙权都死死咬住荆州不放,最终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彻底收复了荆州。
夺取荆州,是孙权既定目标,只是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策略不同而已。不管是周瑜、鲁肃、吕蒙还是陆逊,谁也没有丝毫放弃荆州的打算。
刘备、诸葛亮、关羽对此认识不足,这怨不得孙权。
之所以孙权对关羽赶尽杀绝,绝非因为孙权忍受不了“虎女焉得嫁犬子”的屈辱。
孙权能够把妹妹嫁给刘备以维系孙刘联盟的存在,还会在意关羽不肯嫁女儿给孙权之子吗?那也太小看孙权的气度和谋略啦。
关羽是天下英雄,孙权也服气得很。孙权在作出进攻荆州的决策时,绝不会说“不要伤害了关将军”。
能够不择手段斩杀关羽就很不简单了,谁还敢下达命令要捉活的?
豹眼认为,孙权要的是荆州,而非一定要对关羽斩尽杀绝。但要取荆州,必须击败关羽才行,否则,关羽肯把荆州让给孙权吗?
能够夺回荆州就不错了,孙权岂能还顾惜关羽的性命?
汉末诸侯争霸,此时大局已定,天下所有英雄已经各有其主,不再是笼络人心的时候。不投降就杀无赦,即便投降也未必能够幸免。如果关羽再遇到曹操,恐怕结局一样,不会再让其随便就走了。
孙权对关羽赶尽杀绝,跟趁机取得荆州一样,都是势在必得,没有任何可以通融的地方。关羽绝不会主动投降曹操或者孙权,其结局只能如此。
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历史上关二爷,集忠义于一身,赤面长髯。 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捧,被封为关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至于孙权对关羽斩尽杀绝,我也抒发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关羽为人太傲了。
前期关羽跟随刘备,东北西走。虽然战绩不错,但是跟随的大哥几乎无立锥之地,被曹操俘虏后,感念曹操旧恩,华容道放曹操一条生路。这时我们看二爷已经还清了所有人情。之后的他没有忌惮,很快达到了人生巅峰。
1鲁肃索要荆州,关云长单刀赴会。称东吴为江南鼠辈。可见其中的傲气。
2关羽镇守荆州,听其子关平说马超来降之前与张飞大战不分胜负。二爷自己觉得已经天下无敌,遂写信想入川和马超比武。军师诸葛亮做书一封,大赞关羽。关羽将书信传于众将传阅。使关羽自傲的性格更加。
3关羽拒绝孙权为收复荆州所提出的结亲,并说虎女安能配犬儿。试想一下,二爷就算你不同意,也不能说出这样鄙视对方的话,如果能说出这样的话,根本就是没把对方放在眼里,更是一种自傲自大的表现。
4水淹七军,将于禁前来救援的部队全部歼灭,包围樊城,刮骨疗毒,威震华夏,打得曹操想迁都避免关羽的锋芒。我们说这时候关羽的傲势和已经到达巅峰状态,以这样所向披靡的态势,没有部队敢和关羽正面交锋。
5这时的关羽的气势,已经让孙权和曹操感到畏惧和震颤。加上吕蒙和陆逊在对关羽方面,一直保持让关羽高高在上的状态,自己扮演卑微和畏惧的态势以骄其心。使关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会做出白衣渡江的举动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如果把关羽压到面前。关羽会很不屑孙权,孙权没必要自讨没趣。如果你孙权将关羽放回妹夫刘备那边,这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以二爷的性格,一定会打你,目的是割下你等鼠辈的人头,孙权也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你以绝后患
以上仅代表本人观点
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住着人家的最好的房子,不掏房租不说,还不给房主人好脸子,房东想和他结亲,还把媒人骂跑了。这就是当时孙权和关羽的关系,关羽就像个无赖,不赶尽杀绝,孙权永无宁日,还可能被反杀。
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
刘表死后,刘备接收了刘琦投降的江南四郡和荆州的部分地盘。另一部分被孙权占领。
为的笼络刘备一起抵御曹操,鲁肃劝说孙权将东吴占据的荆州南部地区“借”给了刘备,让刘备有个安身之地。这等于把肥肉送进饿鬼嘴里,再想掏出来,难上加难,还可能被咬一口。
荆州战略地位高
荆州是魏蜀吴三家的交集地,地处长江中游,水路四通八达,向北过江可攻宛洛,向东威胁到江东,向西逆流而上是益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刘备借荆州后,就实现了《隆中对》里的设想同,即擕荆襄之兵以向宛洛,东顺江而取江东,又是保护西线的一道战略屏障。只要荆州稳固,孙权、曹操就不能顺利进入益州,对于当时刚建立的蜀国就是一道防火墙。
最想得到荆州的应该是曹操,如果占领这个战略要地,相当于获取了进入吴国和蜀国的门票,而且荆州物产丰饶,人才济济,因此谁都惦记着荆州这块肥肉。
关羽性子很轴陆逊白衣渡江,捉住关羽父子后,孙权抢回了自己的产权,可是孙权知道关羽的脾气,争强好胜,而且目中无人。
想当年孙权为了拉笼关羽,想把自己的儿子和关羽家的姑娘结亲,没想到关羽一点也没给孙权留面子,对来提亲的使者破口大骂,“虎女岂能嫁犬子!”这件事让孙权了解了关羽,两个人也结下了梁子。
荆州是三国必争之地。当年诸葛亮让关羽守荆州,就是觉得他忠心不二,在当时威望很高,加上高强的武功,如果守在城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诸葛亮万万没料到的是,关羽听说刘备定都后,觉得自己在后方没有建功立业,贪功心切,出城攻击曹魏,结果让孙权逛了后花园。
如果孙权留关羽性命,关羽一定不会咽下这口气,他肯定会重整兵马,争夺荆州。如果关羽真缓过劲来,孙权不只是头疼的问题,搞不好会被反杀,丢了小命。
当时与关羽对战的曹军已经迫近荆州,威胁东吴的安全,孙权杀关羽,将人头送给曹操,也是表明他对刘备的态度,向曹操示好。
既能减少麻烦,又能减轻威胁,还能解心头之恨,一举三得,孙权杀了关羽才能真正找回房东的感觉。
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孙权对关羽赶紧杀绝,有吴国的战略需要、关羽的性格使然、蜀国的疏忽大意,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孙权所杀。我们详细来看一下。
一、控制荆州、全据长江,是孙吴集团成就霸业的第一步,所以关羽是东吴的一大障碍孙权曾经与鲁肃在合榻上喝酒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出了一段与隆中对相媲美的称霸方略,历史上称为榻上策。鲁肃分析的很透彻,认为兴复汉室是几乎不可能了,曹操堪比当年项羽,一时半会也很难剪除,要想成就霸业,只能联合英雄刘备,共拒曹操。但是第一步呢,必须要控制荆州,全据长江,为什么呢?鲁肃说了这么一段话。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也就是说荆州太重要了,交通便利,城池坚固,粮食产量也高,百姓也过着富足的生活,若是占据了,简直是成就帝王之业的资本啊。重要性明摆着了,只是鲁肃为了大局出发,完成联刘抗曹的大计,同意把荆州借给了刘备集团,所以才有了孙权擒杀关羽这一出了。
吕蒙击败关羽,收复荆州后,孙权曾经对鲁肃有过一段评价,概括起来是“两快一短”,与鲁肃初次见面便说出了帝王大略,一快也;劝孙权召回周瑜击败曹操,二快也;唯独认为把荆州借给刘备是鲁肃失策的地方,也就是那一短。可以看出来,孙权对收回荆州是多么重视和迫切。那么,驻守荆州的关羽,成为孙权虎视眈眈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只要一开战,必定是你死我活,只是不幸的是关羽战败了。
二、关羽骄傲自大,性格刚强,而又义薄云天,只要被擒,投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只有为国尽忠一条路一方面,关羽性格孤傲,甚至有点骄傲自大,到了荆州之后,完全把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忘得一干二净。孙权本想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关羽的女人,以结秦晋之后,关羽不愿意也就罢了,还破口大骂,这就有点目中无人了,孙刘联盟自此有了裂痕。
另一方面,关羽义薄云天,誓死效忠汉室,忠于和刘备的兄弟感情,当初被曹操生擒,无奈投降,也是因为张辽的从中调和,最后给的投降条件也是“降汉不降操”。那么,对于孙权来说,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首先,东吴集团无人为关羽从中调和,甚至有点落井下石,东吴集团的主簿左咸就认为曹操都感动不了关羽,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直接杀掉以绝后患,孙权确实听了这个建议。其次,在关羽心目中,孙吴一直是背叛东汉王朝的乱臣贼子,是万万不可能降的。所以,在孙吴派出诸葛瑾劝降关羽的时候,关羽是断然拒绝了的。这也是为什么,关羽被俘,东吴集团根本就没有在劝降关羽上下功夫的重要原因。
三、蜀汉朝廷未发一兵一卒支援关羽,也未从中斡旋,孙权为获取曹魏集团承诺的江南之地,急于向曹魏集团邀功杀了关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对博士仁、糜芳、孟达等人甚为傲慢,甚至参与了刘备集团世子储君之争,在临阵对敌的紧要关头,仍然傲慢地对待博士仁、糜芳等人,直接导致二人倒戈、献了城池,孟达、刘封作壁上观没有发兵救援。
同时,蜀汉朝廷的作为也很令人费解,在关羽出荆襄伐魏之时,未配合出兵秦川,形成夹击魏国之势,这完全不符合隆中对制定的既定国策。三国演义中,给的解释是,因为关羽拒绝了东吴的求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关羽水淹七军的捷报传来,玄德等人居然放宽了心,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个解释其实很牵强,对于一向足智多谋、能够料敌于先的诸葛亮等谋士来说,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关羽可能面临东吴和魏国两大军事势力夹击的危险。
正是由于蜀汉集团的此时的不作为,令关羽在极短的时间内,由胜转变,关羽被擒后,又没有及时的从中斡旋,自我感觉良好地孙权,一时脑热就把关羽给杀了。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孙权后面很快后悔了,这个时候才想起刘关张的兄弟情义,刘备必定大举进兵为关羽复仇了,所以就把关羽的人头转交给了曹操,想以此嫁祸给曹操。其实,我觉得孙权更多地是想向曹操邀功,以更好地让曹操兑现承诺,承认东吴对荆州的绝对拥有权,以好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
小结关羽被东吴所杀,更多地是关羽性格的悲剧,同时蜀汉集团也有其责任,放任关羽在荆州自行其是,没有给与足够的指导和军事支援,导致孙权在短时间内打败关羽,夺回了荆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蜀汉集团的悲剧,毕竟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是蜀汉集团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孙权为什么对关羽赶尽杀绝?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国人眼中和我们眼中关羽的形象是不同的,在三国人的眼里,关羽是刘备的二弟,也就是一个能打的武将而已,所以对他赶尽杀绝第一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完全是应有之意,你是敌方的将领,我不杀你,还留着你过年吗?
而在现在的人眼里,关羽是关二爷,武圣,武神,忠义之神。所以你才会问,对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把他赶尽杀绝呢?
另外可能的原因就是你会觉得曹操人家怎么不杀了关羽,你孙权为什么就非要杀了关羽呢?你不会学曹操那样对关羽吗?可是孙权不是曹操。他和关羽是有仇的。
《三国志蜀书》关羽没有单独的传,而是和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这大概也算是古人的一种态度。就是在古人眼中,关羽还没有到那么了不起的地步。
《蜀记》中说刘备在许昌的时候,和曹操一起去打猎,中途关羽劝刘备趁着众散,把曹操干掉,“备不从”,所以你看看,曹操多大个英雄,关羽见机会来了,也是想要杀掉的,因为刘备没同意,之后在夏口的时候,关羽还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埋怨大哥刘备优柔寡断。
关羽的性格是什么呢?从一件小事能看出一二,马超归降,关羽给诸葛亮写信,问诸葛亮“超人才可比谁类?”其实心里是想问问我关羽和马超谁厉害?诸葛亮了解关羽,回信说孟起虽然是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他和张飞能并驱争先,但是和您关羽比起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关羽听了就很特别高兴,拿着这个信“以示宾客”,都看看,谁才是最厉害的。
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孙权派遣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要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答应也就算了,还“辱骂其使”,联吴抗曹本来是诸葛亮和刘备制定的政策,关羽这么样对孙权,你可以觉得他是性情中人,但是也可以说他是缺乏政治智慧。而且不大把刘备诸葛亮的政策当回事儿。
关羽不光轻视孙权,糜芳,傅士仁他也轻视,大概除了刘备,关羽谁都轻视,而且就政策的执行起来看,关羽对刘备的政策也轻视。
《蜀记》还记录了一段也很有意思,说关羽和徐晃素相爱,关羽围樊,曹操派徐晃救曹仁,关羽和徐晃战场上见了,“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聊的很高兴,过了没一会,徐晃下马宣令说“得关云长头,赏金千金”,所以你看看,徐晃对关羽也是说杀就杀。关羽也诧异,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大哥,你这是要做啥?徐晃的回答很简单,说兄弟我杀你,这是国事啊!还以为真聊兄弟呢。
还是《蜀记》说孙权擒了关羽和他儿子关平。本来孙权没想杀关羽,“权欲活羽以敌刘、曹”,但是孙权的左右说:“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
裴松之说《蜀记》这段话是瞎说,因为《吴书》里记载说,孙权当时下的命令是“羽至即斩”,况且说孙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关羽不可能那么干。我觉得裴松之说的对。
不管怎么样,在当时人的眼里,话里,杀关羽不是啥大事,而且对关羽也没有后代那么崇敬,《蜀记》记载的真假权且不论,单说口气“狼子不可养”,以狼子比关羽,可以看出当时人的态度。
关羽死后,追谥号壮缪侯。关于这个谥号,后世也是多有争论,说“善”说“恶”的都有,争论不休。
我的观点是,当时人的心理很简单,不管你多大的英雄,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是杀掉,越是大的英雄,就越要杀掉,这叫以绝后患。
所以孙权对关羽赶尽杀绝,是很正常的事,换了你是孙权,你也会那么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