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宋朝真有杨家将,是杨业(即杨继业),杨延朗,(即6朗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最有名。
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业】(?——986年),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人。父杨信,任北汉麟州刺史。杨业自幼隨父生活,他“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从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北汉与契丹为邻,杨业年轻时便投身于抗击契丹贵族的斗争,后因不满北汉朝廷臣事于契丹,便投靠了宋朝。宋太宗赵光义“以业老于边事”,仍命他驻守北边以防契丹。杨业“为政简易”,治军有方,他虽然“不和书”,但却“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因此,深受将士们的爱戴。他所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所向克捷,国人(契丹人)号为无敌。”杨业也因此获得“杨无敌”的美称。杨业在他没宋的第二年,就率领宋朝军队取得雁门大捷,从此,契丹军“望见业旌旋即引去,”晋北雁门关一代的人民,也因此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定生活,所以,杨业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
【佘太君】历史上的佘太君本姓折,由于北方人读音折佘不分。折家世居陕西府谷,这里自五代时起便为抗击北方辽契丹贵族袭扰的重要军事据点。从折太君曾祖折嗣伦时起,折家便世袭军职,参加抗辽斗争。折嗣伦的儿子叫折从阮,从阮的儿子叫折德扆。据毕沅《关中金石志》载:“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岢岚州志》又记:“折氏性警敏,尝佐(杨)业立战功。……后业战死陈家后,潘美、王广元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籍,除名为民。”可见折太君确为杨业妻子,並曾同杨业并肩战斗于抗辽前线。
【杨延昭】(958——1014年),本名延朗。杨业有七子,延昭一说长子,一说四子,一说六子。他自幼跟随父亲居住边镇,儿时和同伴玩耍,就“多戏为军阵”,杨业看了高兴地说:“此儿类我”长大之后,杨业每次出征,都要携带他,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位名将。杨业殉国那年,他二十九岁,早已是身经百战的勇将了。当时杨业命令他攻朔州,城上契丹军箭如雨下,一支箭射穿了他的手臂,痛彻筋骨,他像沒事一样仍然率领兵士奋战,打得契丹军束手投降。杨业殉国后,他继承父业,以保州(今河北清苑)缘边都巡检使身份守边。他智勇双全,能征惯战。宋真宗曾夸奖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澶渊战役后,他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戍守三关(保定高阳关、霸县益津关、雄县瓦桥关)。后来杨延昭病死在高阳任所。他的灵柩所经之地“河朔人多望柩而泣”十分怀念这位抗辽将军。明人宋濂也赞他“功在国家,泽被生民”。杨延昭共有三子,为了褒奖他,他死后“官其三子”。可惜三子中只有杨文广有传,其它二子皆不见史传。
【杨文广】(?——1074年),字仲容。仲是行二,他当是老二。他也是一员勇将,曾随同大将狄青征南,任过广西钤辖,知宜(广西宜山县)、邕(广西南宁)二州。宋英宗时挑选边将,认为杨文广是“名将后,且有功”,调为成州团练使,屡迁为定州路副都总管。
【穆桂英】,历史上沒有任何记载。但,有人考证可能指杨文广驻防粤西时娶的一个姓穆的地方酋长之女;另,也有人说地方志中曾载有“文广娶慕容氏,善战”。穆是慕容的讹变。……。
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宋朝杨家将在历史上,是一个很能打仗的组织,尤其是他们对契丹人的作战,是真正的打出了汉人的血腥。但是,他们又和影视剧里演的人物有所不同,因为历史上的杨家将没有那么多人物,仅仅只有三代而已。
这三代人分别是杨家将的创始人,杨老令公杨业,第二代接班人杨延昭,第三代杨家将终结者杨文广。
若是您还在想杨宗保,穆桂英这些人出场的话,那恐怕会让你失望,因为这些人全是小说家杜撰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杨老令公杨业,一开始并不是宋朝的臣子,相反他是宋朝的敌人,当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基本上统一了全国,这时候大宋的主要敌人,就是北方的北汉和契丹。
杨业就是北汉的臣子,而且杨业很小就是在北汉皇室里长大的,所以,他是绝对忠于北汉的。
赵匡胤曾经率领北宋大军两次攻打北汉,但是,最终都是没有如愿,原因就是这个杨家将真的是太能打了。
可以说杨家将就是北汉的长城,只要他们在,大宋就拿他们没有办法。
再加上那时候的北汉和契丹走的比较近,一旦大宋攻打北汉,契丹就会派大军来援助。
基于这两条原因,就是赵匡胤在有生之年,没有把北汉给拿下来的原因。
赵匡胤经过“斧声烛影”事件,意外的死去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登记,当上了北宋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宋太宗是个很有野心的皇帝,他很想在有生之年,能有一番作为。最差的底线也必须要超过哥哥赵匡胤。
要怎么超过赵匡胤,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干成赵匡胤没有干成的事,现在大宋不是还没有完全统一吗,一个北汉,一个契丹,还没有纳入大宋的版图。
只要把北汉和契丹统一了,那他的历史功绩,就会超越赵匡胤了。
所以,宋太宗开始北伐了,他的志愿是在有生之年,把北汉和契丹给拿下来。
因为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曾经两度攻打北汉,积累了经验。这次宋太宗派大军攻打北汉的时候,是兵分两路行军的。
一路大军直接去北边,主要目的是防御并且打败契丹的援军。另一路大军是直接攻打北汉的都城太原。
你还别说这一招真的很管用,契丹来救援的部队,中了大宋的埋伏,吃了败仗,仓皇逃跑了。
这边太原城里的守军就成了孤军了,虽然北汉有杨家将在防守,但是,他们搁不住宋军持续不断的攻击呀。
北汉的国主在守城无望的情况下,就投降了宋太宗。但是,这时候的杨业以及杨家将还没有投降,他还在前线和宋军作战。
杨业那也是一个人才呀,宋太宗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若是想把杨业给打败,还真有点难。既然来武的不容易,那就来文的吧。
宋太宗就让北汉投降的国主写了一封劝降书,劝杨业投降。
杨业见到主人写的书信,也是没有办法,跪在地上大哭,逼不得已所以,他也就这样归顺了大宋,成了大宋的一个臣子。
北汉政权宋太宗是给拿下来了,但是,还有一个契丹呀,对于契丹,宋太宗的底线就是最起码要把本来属于中原地区的燕云十六州给拿下来。
在这期间,宋太宗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契丹,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次宋太宗攻打契丹的时候,差点丧命在契丹人的手里。这一次他重了箭伤,这个箭伤带来的疼痛陪伴了他一辈子。
自从那一次惊了圣驾之后,宋太宗再也不敢轻易上战场了,真的是被打怕了。
起先是大宋进攻契丹,但是契丹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也经常来骚扰大宋。
有一次契丹人想走西路,来大宋抢劫。但是,很不凑巧的是,西边这一代地盘属于杨家将杨业管辖的范畴。
契丹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雁门关一代时。杨业早已知道契丹的行军路线了,他想在这里把敌人打退。杨业就是利用雁门关的地形,率领几千杨家将,打败了十万契丹军的。
因为契丹基本上都是骑兵,而骑兵是不利于在山区作战的,这就是契丹人吃亏的主要原因。这一次契丹十万大军败在了杨业的手里,以后提到杨家将,他们就浑身发憷,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杨家将管辖的地盘了。
契丹人不敢进攻杨家将守护的西部地区,但是,东部他们还是照样光顾的。
东部是平原,一马平川,这里利于骑兵作战。大宋的将领拿契丹人也是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他们来抢劫,然后在看着他们溜走。
这种窝囊气,宋太宗哪里受得了呀,他派了二十万大军,分兵东西两路夹击契丹人,这次宋军进攻的是契丹的首都所在地,也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北京这一代。
很不巧的是,这次东路军的主将曹斌犯了指挥上的失误,粮饷没有跟上,导致了东路军的大溃败。
这时候只能把希望放在西路军了,西路军就是杨业杨家将所在的部队。当时西路军的主将是潘美。
面对契丹强敌,杨业建议潘美把契丹人引到陈家谷来,然后在陈家谷埋伏好宋军,等到契丹主力进入到埋伏圈,然后把他们一举歼灭。
潘美答应了,让杨业做先锋去引诱敌人,潘美做主将调兵去陈家谷埋伏。
但是,事情出了意外,当杨业把契丹人引到陈家谷的时候,潘美并没有出现,而是带着大宋的军队逃跑了。
陈家谷连一个兵都没有,这就等同于把杨业给出卖了。
杨业就这样牺牲在了战场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杨业被契丹人俘虏了,绝食而死的。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继位,继续为大宋守护边疆,但是,杨延昭在位二十年并没有和契丹大规模作战过,因为这时候大宋对契丹改变了国策,主要是以和平为主。
到了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的时候,杨家将的大名早已不复存在了,这时候杨文广主要作战的敌人是西夏。
所以杨家将最能打的人,还是第一代杨老令公杨业。
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随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盛行,杨家将的故事被多次搬上荧屏,被人们熟知且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以家庭为主的将门虎子的代表人物!真实历史中,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在电视剧中的角色和情节演绎都被夸大了,有实有虚,史书上记载确有其人的是杨继业,儿子杨延昭(杨延朗),孙子杨文广,至于穆桂英,杨宗宝是民间杜撰出来的!杨继业杨老令公原是北汉名将,后宋太祖赵匡胤讨伐北汉时无奈投降,虽是降将,但是一心为主,成了宋朝名将,后与契丹交战时,因潘美,王伸因争功未能接应,导致军队大败,最后被俘拒不投降绝食三天而死!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从小就随父亲征战南北,父亲死后便担负起延边的抗辽重任,威震边庭,被神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再来说说杨文广,曾在范仲淹麾下,在他那个年代宋朝和西夏已经议和成功,所以找不到他征战的资料,只是看到他一系列官职的变化,其实只是武官荣誉性的官阶,并无实际执掌!不管怎么说,杨门忠烈的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
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宋史上的杨家将虽也堪称守土护疆、安边定国的擎天柱石,但和我们自幼就熟悉的演义中的杨家将出入颇大,起码不像演义中的那么风光,那么赫扬。
杨家将的起始,要追溯到五代十国末期,当时的天下一片混战,杨家将亦是各为其主,征战厮杀。
杨家将是指以杨继业为代表的宋初名将。
杨继业的父亲杨弘信是后汉的麟州刺史,后来改投后周郭威门下,而其子杨继业却一直坚守后汉,甚至,和大宋抗争了近二十年。
杨继业本名杨重贵,后汉国主刘崇十分喜爱他,便赐姓刘,改称刘继业。陕西神木县人,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田猎,时人呼为杨无敌。
杨继业辅刘家自刘崇始,历经三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是后汉抵御大宋收复疆土的屏障,神威贯军中,宋兵屡剿而不得手,皆因杨无敌之故。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伐后汉成功,国主先降,杨继业却一直负隅顽抗,苦战不休。太宗命刘国主亲手写了一封劝降信方才迫使杨继业投降大宋。从此改回杨姓,叫杨继业,或又称令公者——关于这一段,史书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载杨继业先行降宋,劝降了国主;有的载国主先降了大宋,写信劝降了杨业。本文采信的是后一种说法,参看相关史志所载。
杨继业到大宋后最著名的一战,是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命十万大军兵叩雁门关,进攻大宋。杨继业和主将潘美前后夹击,以少胜多,一战扬名天下,从此辽兵望见杨字旗既引兵还,不敢越雷池半步。
杨继业于公元986年率兵深陷辽军腹地,苦不得援,力战身死。其子杨延昭继续乃父执事,依旧镇守边陲代地,至57岁病逝。
再由其子杨文广接续,直到公元1074年,意即神宗熙宁七年,年75而卒。
终其杨家将由始及末,共抚保宋室天下近百年之久。甚至,到了南宋的岳家军,还有杨家的后人杨再兴追随岳武穆北抗金兵,一逞威名,殒身小商河,可称世代忠良,累建奇功。
但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很高,属于边地将兵者,远没有小说中演义得那么神乎其神,也不是什么七郎八虎、十二寡妇的纠纠威风,也没有八贤王等重臣干成的佐使庇护,甚至,连杨宗保、穆桂英等主要人物都是杜撰的,实质上根本没有其人。
不过,杨家将的故事却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了美名远播、脍炙人口的忠义化身,也是历代保家卫国、抗敌戍边的杰出代表,世受景仰,享庙食,奉血供,传誉千秋。
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真的有杨家将吗,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家将故事已流传近千年,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究竟如何呢?正史上只有三言两语的边关守将,为什么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杨家的第一代名将是杨业,但是小说里将他改名为杨继业,而且真正的历史上,人家最开始不是宋朝的将军,他原本是北汉的臣子。当时宋朝为了统一,四处征战,这北汉就是最后一个没被攻陷的国家,这个国家很聪明,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所以选择成为了契丹的附属国家,所以宋太祖一直都没办法拿下这个国家。后来还是派了杨业才达成所愿,这就是最开始杨家的成立。
而杨业的贡献里,有一场战役最有名,就是在雁门的那一次。当时敌人有十万人,而他们只有几千人,双方差距非常大,而且还没有人来支援,可以说情况非常危急。最后好在杨业很有智谋,他采取了绕后的战略,这才打败了敌人,也救了自己。
不过一般将军都很少能安然的活到老,基本都是战死的结局,杨业也是这样。后来他因为东边的军队失败,打算往南边撤离,结果路上遇到了敌人,他本来的意思是避开,但是被迫出兵,结果遭遇了失败,被敌人擒获,自己最后因为绝食而死,而大儿子也在这场战役中死亡。
杨家剩下的人里,杨延昭是最出色的,他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一起作战,能力非常的不错,所以父亲死后,他就开始被升职,他的名气一点都不弱于他的父亲。杨延昭守卫边界很多年,把军队治理得非常好,敌人也很惧怕他,但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因病去世了。到了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广因为父亲的贡献,做了个小官,他并没有那些世家子弟的劣根性,一直努力的提高自己,拼搏向上,可以说是没有不仅没有毁了杨家历代留下的名声,还多了几分。
后来广西发生叛乱,杨文广跟随别人一起过去,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只不过他虽然也很厉害,但是杨家整体实力却大不如前,再没有当年的风光。杨文广大概是杨家男儿最长寿的了,在他晚年时期,宋朝处于危机时期,但是他毕竟年纪太大了,即使给国家出谋划策,也等不到回复了。
杨家一共三代有名的人物,在杨文广之后就没出过什么厉害人物了,很多我们熟悉的杨家人物,其实都是编出来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